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方位观察与护理干预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本院于2014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6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组各30例,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全方位观察和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痊愈率(7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6.67%,P 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治疗期间加强全方位观察与护理可进一步提高治愈率,获得良好的疗效,且可缩短住院时间,使患儿家属高度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联合胃管注入康复新液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将82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儿给予康复新液胃管注入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乌司他丁静滴联合康复新液胃管注入治疗,观察2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肠道菌群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肠道菌群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各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乌司他丁静脉滴注联合康复新液胃管注入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儿肠道菌群,有效降低患儿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显著提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发病因素。方法对44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特点、患儿出生情况、实验室数据进行研究。结果44例中早产儿24例,足月产儿20例;<7 d发病9例,7~14 d 28例,>14 d 7例,实验室检查显示感染38例(86%),所有病例经抗感染、控制原发病及支持对症治疗,病情好转40例。结论新生儿胃肠黏膜屏障薄弱,加之有缺氧、感染等因素易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入院后积极抗感染、支持及保持患儿内环境稳定是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延迟脐带结扎对胎龄33周早产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佛山市南海区第六人民医院24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方法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脐带结扎方法,观察组采用延迟脐带结扎方法。比较两组早产儿出生12~24 h的血红蛋白(Hb)水平、红细胞比容(HCT)水平、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结果:(1)和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早产儿出生12~24 h的Hb水平(205.5±25.0)g·L-1和HCT水平(68.0±2.8)%明显更高,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其中败血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贫血的发生率明显更低,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并发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住院时间(32.6±1.3)d明显比对照组更短,住院费用(3.0±0.5)万元明显更少,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迟脐带结扎方法应用于胎龄低于33周早产儿中能够有效地减少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儿的血红蛋白水平和红细胞压积水平,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NEC)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3年6月重庆市合川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50例NEC患儿(观察组)与62例非NEC患儿(对照组),观察并分析可能诱使新生儿出现该种疾病的多种因素,从而明确其主要危险因素。结果:NEC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观察组肺炎、败血症、机械通气以及呼吸衰竭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而产前应用糖皮质激素、微量喂养、非营养性吸吮以及发病前服用益生菌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EC影响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微量喂养的OR值为0.073,非营养性吸吮的OR值为0.231,两者均为NEC的保护因素,而肺炎的OR值为4.031,败血症的OR值为14.597,呼吸衰竭的OR值为18.215,均为NEC的危险因素。结论:肺炎、败血症以及呼吸衰竭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的危险因素,而微量喂养以及非营养性吸吮是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6.
摘 要目的:探究在早产儿早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 25 羟维生素 D 对其的影响。 方法:选取中山市博爱医院 2019 年 4 月至 2020 年 4 月收治的 100 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儿是否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分为早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组(24 例)与非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组(76 例),在早产儿及其母亲入院时,检测其外周静脉血 25 羟基维生素 D 水平,分 析早产儿早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影响因素。 结果: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小、出生体质量低、母亲和 早产儿 25 羟维生素 D 低是早产儿发生早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危险因素(P < 0.05)。 结论:早产儿早期坏死性小肠结肠 炎的发生与早产儿和母亲 25 羟维生素 D 水平具有相关性,提示注重母孕期维生素 D 补充,可对早产儿早期坏死性小肠结 肠炎进行有效预防。  相似文献   

7.
摘 要目的:研究和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继发过敏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后 过敏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选取天津和睦家医院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1 月收治的 100 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 结肠炎患儿,对患儿开展为期 6 个月的随访,并对患儿在治疗后 6 个月的过敏性疾病发生情况进行统计。根据新生儿坏 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是否继发过敏性疾病将其分为观察组(发生过敏性疾病)与对照组(未发生过敏性疾病),比较两组 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继发过敏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开展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结果:100 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中,在治疗后 6 个月,有 19 例患儿出现继发过敏性疾病情况,过敏性疾病发生 率为 19.00 %。在单因素分析中,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在性别、出生时体质量、分娩方式、母亲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 统计学意义(P > 0.05),而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在二手烟接触史、直系亲属过敏史、喂养方式、腹膜炎、生活环境、益 生菌应用史等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有二手烟接触史、有直系亲 属过敏史、非母乳喂养、有腹膜炎、生活在城市、未应用益生菌是导致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继发过敏性疾病的危 险因素(P < 0.05)。 结论: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中,由于受到有二手烟接触史、有直系亲属过敏史、非母乳 喂养、有腹膜炎、生活在城市、未应用益生菌等因素的影响,患儿易继发过敏性疾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的生存状况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5年11月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确诊治疗的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94例,依据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60例)和死亡组(34例),收集所有患儿性别、孕周、体质量、新生儿窒息Apgar评分、败血症、心脏病、肺出血、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发生情况及母体妊高症、妊娠糖尿病、胎膜早破、前置胎盘等发生情况,随访6个月,采用单因素法分析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的生存状况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所有患儿及其母体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入选的94例患儿中,治愈38例,好转22例,死亡3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患儿Apgar评分≤3分、败血症、心脏病、肺出血、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及母体妊高症、妊娠糖尿病、胎膜早破、前置胎盘发生率明细高于生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和生存组患儿性别、孕周、体质量水平基本相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gar评分≤3分、患儿及母体临床并发症是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的生存状况及预后的重要危险影响因素,性别、孕周、体质量对患儿生存状况及预后无不良影响,提示医师应针对这些因素制定合理的管理方案,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改善其生存状况及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胎儿炎症反应综合征(FIRS)早产儿与脑损伤的关系。方法选取存在FIRS早产儿40例作为观察组,不存在FIRS早产儿40例作为对照组,在出生后12 h内取新生儿外周静脉血进行PCT检验,在出生后5~7 d进行影像学检查,对新生儿脑损伤情况进行评价,出院前及随访时间内对新生儿进行NABA运动神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儿脑损伤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NBNA评分与1年内52项神经运动功能检查的异常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2组中脑损伤患儿PCT水平均明显高于无脑损伤患儿(P均0.05)。结论胎儿炎症反应综合征的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概率较高,而运动神经异常率较高,出生12 h内血清PCT水平能够作为预测早产儿脑损伤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治疗溶血症致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8年3月开封市儿童医院收治的60例溶血症致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30)与观察组(n=30),对照组施以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施以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方式,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黄疸消退时间、血清胆红素变化与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比较,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黄疸消退时间明显更短,血清胆红素水平与与复发率明显更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溶血症致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采用手术与保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固始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5例低出生体质量NEC患儿,通过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45例)与观察组(45例)。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观察组给予保守与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状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5.56%(43/45),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肠鸣音恢复时长(9.37±3.37)d、大便隐血试验(OB)转阴时长(7.27±1.25)d、腹胀缓解时长(6.40±2.04)d、禁食时长(14.21±3.27)d,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3/45),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相比保守治疗,手术与保守治疗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更显著,可有效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李俊兰 《陕西中医》2013,34(5):554-556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疗效。方法:将确诊NEC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30例,给予对症治疗。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比分析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7%,显著高于对照组66.7%。患儿腹胀消失时间、恢复肠内营养及治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可通过改善肠道微循环,清除氧自由基,促进病变部位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体温38.5℃以下者,对照组给予降温贴、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观察组给予壮医药线背八穴点灸。体温≥38.5℃者2组均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液,或者二种药物交替使用,观察组加用壮医药线背八穴点灸。结果:4小时内退热效果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体温37.5~38.4℃与38.5~40.0℃的患儿在治疗0.5小时后体温下降幅度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治疗1、2、3、4小时后,体温38.5~40.0℃的患儿体温下降明显(P0.05)。结论: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疗效显效,且对38.5~40.0℃的患儿体温下降幅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临床疗效。方法将61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西医治疗。两组疗程均为5 d。比较两组患儿治疗疗效,体温改善时间、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治疗前后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血清中性粒细胞多肽1-3(HNP1-3)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7.10%,高于对照组的63.33%(P0.05);观察组患儿体温改善时间、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PCT、CRP及HNP1-3水平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降低患儿血清HNP1-3水平,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水调散辅助静脉营养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新生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行水调散治疗,观察组行水调散辅助静脉营养。比较治疗总有效率,以及并发症、临床指标血培养阳性、大便潜血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46/5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40/50)(P<0.05),2组的临床指标(血浆总蛋白、血浆白蛋白、血尿素氮、胆红素、血小板)均有所下降,其中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治疗中联合应用水调散辅助静脉营养临床疗效显著,有助于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可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产儿与足月儿的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新蔡县人民医院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70例败血症新生儿,其中35例为足月儿,35例为早产儿,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足月儿组羊水污染比例明显高于早产儿组,但母体感染、胎膜早破比例显著低于早产儿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治疗期间,足月儿组患儿的体温比早产儿组更高,血清胆红素水平比早产儿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月儿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早产儿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掌握足月儿、早产儿的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能够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保证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母乳在管饲喂养早产儿口腔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高州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管饲喂养的早产儿60例,随机分为用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口腔护理的对照组(n=30)与用母乳进行口腔护理的观察组(n=30),比较两组早产儿口腔护理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1)观察组早产儿口腔清洁度评分(4.74±0.60)分和矫正胎龄37周体质量增长百分比(0.13±0.01)%均高于对照组,而经口喂养过渡时间(91.30±13.20)h和住院天数(5.60±1.80)d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早产儿口腔感染发生率(3.33%)、喂养不耐受发生率(6.67%)以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3.33%)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乳能有效增加管饲喂养早产儿口腔洁净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利于新生儿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效果。方法:所选的本院新生儿黄疸病例共100例,均为我院2010年9月~2013年9月期间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早接触、早吮吸、及早实施母乳喂养、母婴同室、根据新生儿需要进行哺乳等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早期综合性护理干预。记录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首次排胎便时间;记录两组患儿胎便开始转黄时间;测量两组新生儿出生时和出生后d5体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首次排胎便时间早于对照组,观察组胎便开始转黄时间早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生时体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生后5d体重高于对照组出生后5d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新生儿黄疸早期消退,改善患儿黄疸症状,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研究益生菌联合早期微量喂养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预防中效果。方法:取自我院收治的88例新生儿,随机数字划分为两组,甲组44例采用微量喂养,乙组44例采用益生菌联合早期微量喂养,对比分析两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情况。结果:乙组NEC发生率明显少于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实施益生菌联合早期微量喂养,可有效减少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对于提高新生儿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口服益生菌在预防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6年3月至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125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给予常规治疗,预防组7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益生菌,而后观察两组NEC的发病率。结果:预防组NEC发生率为4%(3/75),对照组NEC发生率为14%(7/50),两组NEC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益生菌能够降低新生儿NEC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