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脑梗死的关系及其超声表现特点。方法对96例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进行了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96例脑梗死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73例,检出率76.0%。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又处。脑梗死患者常伴有颈动脉软斑、溃疡斑的存在。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判断斑块类型,同时判断斑块部位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对脑梗死发生的预测及临床早期干预有者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不同程度高血压病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特点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特点及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07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指标,测量两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期末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将所有病人根据高血压程度的不同分为轻度高血压组、中度高血压组和重度高血压组,比较分析各组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结果:重度高血压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发生率及斑块各项评价指标均高于轻中度高血压组;各组斑块回声比较无差别,均以硬斑多见;斑块发生部位亦无显著性差异,均主要出现于颈动脉分叉处。各组PSV、EDV、TAV、RI、PI无显著差异。结论:颈动脉超声可直接反映斑块的大小、位置、回声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对于高血压患者并发症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前言近年来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已成为继心脏病和肿瘤之后人群三大死亡原因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与否、严重程度、进展情况、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是否容易脱落成栓子等,在脑梗塞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本文目的探讨老年脑梗塞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脑梗塞组)和非脑梗塞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进行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与血糖、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关系。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可及早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对预防和治疗老年脑梗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超声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13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观察组,将同期所收治的98例年龄相仿的非脑血管病住院者作为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别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斑块形态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观察组IMT增厚检出率72.3%高于对照组的38.7%(P0.05);颈动脉斑块检出率72.9%,高于对照组36.6%(P0.05);不稳定斑块检出率为56.7%高于对照组的28.5%(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密切相关,且以不稳定斑块的发生率较高,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显示患者的实际症状情况,为患者的临床治疗带来更多的数据支持,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根据对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患者脑梗死之间的关联度,并进一步分析动脉粥样硬化的成因。方法:以湖南某医院脑梗死患者153例为样本(其中非进展性患者128例、进展性患者25例),另选非脑血管病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各组混合斑、硬斑及IMT增厚检出率在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软斑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动脉狭窄比例明显不同(P<0.05);非进展性脑梗死组的梗死侧与非梗死侧斑块发生例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很大程度上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因素有关,而颈动脉粥样硬化又是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进展性缺血脑卒中在很大程度上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质和狭窄程度有关,而粥样硬化的斑块性质及动脉狭窄程度,是脑血管病变是否处于高危状态的重要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表现及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9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60例因其他类型疾病就医的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2组均接受颈部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2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检出数量及性质、颈动脉相关血流参数。结果病例组的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左侧、右侧颈动脉IMT测定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例组的低回声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强回声斑块检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病例组颈动脉PSV、EDV测定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RI、PI测定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超声检查对于评估颈动脉斑块硬化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超声评价冠心消斑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高频超声检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斑块数量,动态观察药物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情况。结果:冠心消斑胶囊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颈部动脉IMT明显变薄(P0.05)。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分型也在6个月后发生了变化,治疗组斑块数量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粥样斑块数量稍有增加,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能准确评价冠心消斑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减低颈动脉IMT,稳定斑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评价颈动脉易损性斑块与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价值,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选择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卒中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缺血性卒中症状,分为症状性卒中组41例和无症状性卒中组53例,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CTA检查,测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长度、体积、斑块成分及其稳定性、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 94例患者共存在157支颈动脉狭窄和178个粥样硬化斑块。在症状性卒中组有18例存在颈动脉易损性斑块,易损性斑块发生率为43.9%,无症状性卒中组易损性斑块的发生率为17.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症状性卒中组不同症状患者的颈动脉斑块体积大小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中风症状者的斑块体积大于一过性黑矇者(P<0.05)。不同类型斑块之间的CT值存在明显差异,钙化斑块CT值>纤维斑块>脂质斑块(P均<0.05)。157支狭窄颈动脉中轻度狭窄50支,中度狭窄59支,重度狭窄48支;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患者的斑块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轻、中度狭窄患者斑块成分主要为脂质斑块,重度狭窄患者主要为混合型斑块和钙化斑块。结论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发生率较高。斑块体积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并不能完全解释动脉硬化的情况,通过CTA检查进行斑块成分的分析及易损性判断,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风险的预测和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颈动脉狭窄患者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纳入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就诊、经颈动脉彩色超声证实为颈动脉狭窄的患者142例,其中轻度狭窄60例,中度狭窄60例,重度狭窄22例,按1∶1的比例简单随机分为蛭龙活血通瘀胶囊观察组(简称蛭龙组)和阿司匹林对照组(简称对照组),在生活方式干预和基础疾病治疗的基础上,蛭龙组给予蛭龙活血通瘀胶囊1.2 g,tid口服,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qd口服。疗程1a。观察蛭龙活血通瘀胶囊与阿司匹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max、Grouse积分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结果(1)IMTmax:治疗后,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的患者IMTmax均有明显改善(P0.05)。其中,在颈动脉轻度狭窄患者中,蛭龙组IMTmax值较对照组进一步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颈动脉中度、重度狭窄患者中,蛭龙组与对照组疗效无差异(P0.05)。(2)Grouse积分:治疗后,颈动脉轻度、中度、重度狭窄患者的Grouse积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在颈动脉轻度狭窄患者中,蛭龙组Grouse积分较对照组进一步降低(P0.05)。在颈动脉中度及重度狭窄患者中,蛭龙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稳定斑块所占百分比:治疗后,蛭龙组与对照组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均有所减少(P0.05)。在颈动脉轻度狭窄患者中,蛭龙组不稳定斑块所占百分比较对照组减少更为明显(P0.05);在颈动脉中度及重度狭窄患者中,2组疗效无差异(P0.05)。结论蛭龙活血通瘀胶囊能够降低颈动脉狭窄患者IMTmax、Grouse积分及斑块不稳定性,对颈动脉轻度狭窄患者的作用优于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进一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表现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3 536例行颈动脉高频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行分析.结果 1 359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发生率(84.9%)和斑块发生率(63.6%)均比非脑梗死者高(P〈0.05),其中不同类型斑块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硬斑(54.8%)、软斑(21.1%)、纤维斑(16.1%)和溃疡斑(8.0%).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脑梗死有密切的联系.高频率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判断内膜病变情况,斑块形成部位和形态类型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对脑梗死发生的预测及临床早期干预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陈傅华  孔敏刚  何钦 《新中医》2020,52(5):53-55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中医辨证分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4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试验对象,所有患者均开展颈动脉超声检查,同时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6型,对比6种分型患者的斑块性质、斑块分布部位及颈动脉狭窄率。结果:不同分型中斑块性质软斑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硬斑、混合斑的检出率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平均值(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斑块分布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型中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测指标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可进一步提高中医辨证分型的规范化,进而为临床用药及治疗提供良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60例脑梗塞患者作为观察组,对颈动脉进行分析;随机抽取6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观察组52例患者颈动脉有不同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为86.7%,对照组12例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为20.0%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密切相关,超声检测对临床预防脑梗塞及其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塞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60例经CT或MRI证实的脑梗塞患者和60例非脑梗塞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壁光滑程度和有无动脉粥样硬化。结果:60例脑梗塞患者中,43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形成,发生率71.7%;非脑梗塞组发生率36.7%,两组阃有显著性差异(P〈0.01)。脑梗塞病例中有25侧为多灶性脑梗塞,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80.0%;单一病灶的脑梗塞35例,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65.7%,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60例脑梗塞患者中首次发生脑梗塞39例,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81.0%;复发性脑梗塞21例,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67.7%,二者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发生率、脑梗塞病灶多寡以及复发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动脉硬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0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DMCI组)和120例单纯脑梗死患者(CI组)进行检查,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测双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颅外段,并记录颈动脉中膜厚度(MT)、管腔内径、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及部位。结果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DMCI组为84.3%,CI组为74.2%,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其次是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少。右侧多于左侧。DMCI组颈总动脉内径明显小于CI组(P<0.05),颈动脉狭窄总数及重度狭窄数较CI组多。另外,DMCI组颈动脉狭窄以中重度为主。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情况更严重,容易导致严重颈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102例脑梗死患者及98例非脑血管病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IMT以及观察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并作对比分析。结果脑梗死组IMT,左侧为1.39mm±0.13mm,右侧为1.27mm±0.14mm;非脑血管病组IMT,左侧为0.79mm士0.18mm,右侧为0.62mm±0.05mm。脑梗死组左右两侧颈动脉IMT明显高于非脑血管病组(P〈0.01)。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1.8%(73/102),其中软斑检出率63.1%,硬斑检出率为21.7%,混合斑检出率为15.2%;非脑血管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35.7%(35/98),其中软斑检出率34.3%,硬斑捡出率为65.7%,未检出混合斑。组间比较,脑梗死组斑块发生率、软斑检出率及混合斑检出率均高于非脑血管病组,而硬斑检出率则低于非脑血管病组(P〈0.01)。结论颈动脉IMT以及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的发生与脑梗死密切相关,是脑梗死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消斑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面积变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O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消斑胶囊,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面积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面积较治疗前均显著减少,观察组减少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消斑胶囊可显著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缩小的趋势,表明消斑胶囊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鼾声响度与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8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喉科确诊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97例,均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和/或Watch-PAT检测,根据患者鼾声的响度将其分为轻度鼾声组(≤35 dB)、中度鼾声组(35~55 dB)、重度鼾声组(≥55 dB)。同时选取同期健康查体者68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排除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以及发作性睡病、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睡眠相关疾病)。记录4组受试者一般资料及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鼾声响度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结果轻度鼾声组28例,中度鼾声组34例,重度鼾声组35例。健康对照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17.6%(12/68),轻度鼾声组、中度鼾声组、重度鼾声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39.3%(11/28)、61.8%(21/34)、82.9%(29/35),各鼾声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重度鼾声组高于中度鼾声组,中度鼾声组高于轻度鼾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重度打鼾为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其OR(95%CI)分别为5.216(2.387,18.652)和22.371(3.598,131.230)。结论中、重度打鼾与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有关,鼾声的响度越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发生颈动脉斑块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彩色多普勒特征,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关系的相关性价值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5月~2011年5月临床经CT或MRI扫描证实的脑梗死患者56例,进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56例脑梗死患者,有颈部血管异常52例,总异常率为92.8%.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性质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对指导临床治疗有极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B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0例经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确定为颈内动脉斑块患者进行B超、MRI检查,2次检查间隔时间在1周以内。观察对比2种方法的检查能力,包括B超检查管腔狭窄能力和检查易损包块的能力。结果 110例患者中,轻度颈动脉狭窄47例,中度狭窄53例,重度狭窄10例。经过MRI检出39例、47例和7例,经过B超检查检出37例、46例和6例,2种方法检出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B超与MRI对硬斑、软斑、溃疡斑块和扁平斑块均有较高的检出率,2种方法比较无显著性差异;MRI诊断出易损斑块18例,B超检出3例,2种方法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进行B超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患者的颈动脉狭窄,但对易损斑块的检出率较低,由于其价格低廉、检查简单,有利于临床初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医辨证分型与超声之间的关系。方法:临床确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共200例,对其进行全面颈动脉超声检查,进行全方位的评估;中医内科对所有200例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包括阴虚火旺、血瘀阻络、血虚失养、痰浊内阻及脾肾亏虚共五型。专业统计人员负责对数据结果分析,探讨五组超声指标之间的差异性、相关性及特异性。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医辨证分型与超声之间有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