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了解东莞市自然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现状,为制定更科学、可行、有效、经济的麻疹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东莞地区分布为特征分片区,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按片区随机抽取5个镇(街)15个居委会/行政村,每个居委会/行政村随机抽取0~12月龄每个月龄、1~14岁每个年龄、15岁~、20岁~、25岁~、30岁~、35岁~、40岁~、45岁~等每个年龄段各4人(为保证育龄妇女调查人数,要求≥15岁的各年龄组调查对象男女比例为11),共抽取2 043人作为本次监测对象;采集每名对象的静脉血分离血清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麻疹IgG抗体。 结果 本省外市户籍人群麻疹抗体水平(GMC 1 092.38 mIU/ml,阳性率81.53%,保护率53.13%)和外省户籍人群麻疹抗体水平(GMC 985.80 mIU/ml,阳性率73.12%,保护率48.29%)均低于本市户籍麻疹抗体水平(GMC 1 106.79 mIU/ml,阳性率85.09%,保护率54.83%),其中阳性率和保护率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阳性率=35.789,P<0.001;χ2保护率=6.606,P=0.037);各年龄组间麻疹抗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GMC=26.388,P<0.001;χ2阳性率=905.853,P<0.001;χ2保护率=436.861,P<0.001);2~8月龄婴儿麻疹抗体水平(GMC 257.74 ~613.53 mIU/ml,阳性率10.53%~62.40%,保护率4.39%~23.20%)最低,9~15岁儿童麻疹抗体水平(GMC 879.12~987.97 mIU/ml,阳性率89.57%~94.92%,保护率40.68%~54.78%)也较低,15~35岁育龄妇女麻疹抗体GMC在1 200 mIU/ml左右波动,35岁以上育龄妇女麻疹抗体GMC显著上升,抗体阳性率、抗体保护率变化特征与抗体GMC大致相同。 结论 2014年广东省东莞市内外市户籍人群和外省户籍人群、2~8月龄婴儿、9~15岁儿童、35岁以下育龄期妇女为麻疹抗体水平薄弱群体,加强常规免疫、健康宣教、强化免疫、应急接种等免疫干预可有助于实现麻疹低发阶段有效防控。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孕妇及其新生儿麻疹抗体水平,探讨新生儿与孕母麻疹抗体平的关系以及新生儿抗体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控制小月龄儿童发病提供建议。方法 2013年-2015年间,采集罗湖区109名孕妇产前静脉血及其新生儿脐带血、新生儿3月龄87例、5月龄79例、7月龄63例静脉血,使用ELISA方法进行麻疹IgG检测,用卡方检验进行率的比较,方差分析、t检验用于对数抗体浓度的比较。结果 新生儿麻疹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MC)1001.39mIU/ml,是母血抗体浓度(646.28mIU/ml)的1.55倍(t配对=9.368,P<0.001)。3月龄、5月龄、7月龄时麻疹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MC)分别下降到161.63mIU/ml、125.61mIU/ml、112.91mIU/ml。母血抗体阳性率(85.3%)和保护率(45.0%)均低于脐带血(χ2=39.176,P<0.001; χ2=35.821,P<0.001),出生后抗体阳性率和保护率均逐月下降(趋势检验,χ2阳性率=115.618, P<0.001;χ2保护率=109.441, P<0.001)。64.22%的对子,母血和脐血抗体在同一浓度水平。母血抗体对数浓度和脐带血、3、5、7月龄血抗体对数浓度均呈正相关(r1=0.897, t=20.942,P<0.001; r2=0.768, t=11.045, P<0.001; r3=0.574, t=6.154, P<0.001; r4=0.257, t=2.074, P=0.042)。结论 新生儿出生后麻疹抗体衰减,而母亲抗体水平决定着新生儿的抗体水平,当前开展针对育龄妇女的麻疹疫苗接种,通过提高母亲抗体水平继而提高新生儿麻疹抗体水平,是控制小月龄婴儿罹患麻疹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刘洋  吴芸芸  王青 《实用预防医学》2020,27(10):1220-1222
目的 了解重庆市健康人群麻疹、风疹病毒抗体水平,为制定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10月,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8个监测区县,每个监测区县抽取2个监测点(村委会或社区),各监测点随机抽取1~30岁人群188人采集血标本并开展问卷调查。采用ELISA检测麻疹、风疹病毒IgG抗体水平。结果 共采集了2 855人份血样,麻疹病毒IgG抗体阳性率为93.42%,风疹病毒IgG抗体阳性率为88.65%。麻疹病毒IgG抗体阳性率在不同年龄组(χ2=121.873,P<0.05)、不同地区(χ2=31.703,P<0.05)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性别(χ2=0.204, P>0.05)、不同民族(χ2=3.782,P>0.05)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风疹病毒IgG抗体阳性率在不同年龄组(χ2=54.858,P<0.05)、不同地区(χ2=99.009,P<0.05)、不同民族(χ2=11.331,P<0.05)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性别(χ2=0.255,P>0.05)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4岁人群中麻疹、风疹病毒IgG抗体阳性率均较低,渝北区、垫江县抗体阳性率较低。结论 重庆市健康人群中,麻疹、风疹病毒IgG抗体水平总体较高,但仍存在薄弱环节。需针对重点年龄组和薄弱地区适时开展含麻疹风疹成分疫苗补充免疫,减少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婴儿麻疹母传抗体水平的研究,探讨小月龄婴儿麻疹高发的原因。方法选取2015年在深圳市产前检查或助产机构中随机选取的进行分娩的母亲及其婴儿为研究对象,动态定量地研究麻疹胎传抗体衰减情况。结果共纳入各完成待产妇女及其分娩婴儿107对,共采集母亲血清标本107份,新生儿脐带血107份,另外在婴儿3月、5月、7月龄时采集血清标本分别为67份、46份、28份。母亲麻疹抗体阳性为79人,阳性率73.8%。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0.4%,3月龄抗体阳性率为43.3%,5月龄抗体阳性率为21.7%,7月龄抗体阳性率为14.3%。结论婴儿抗体阳性率随月龄增加而下降,婴儿麻疹抗体水平与母亲麻疹抗体水平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2018年绵阳市健康人群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抗体水平,为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按<18月龄、18月龄~、3岁~、5岁~、7岁~、15岁~、≥20岁组分层随机抽样抽取健康人群,调查免疫史,检测血清流腮IgG 抗体。运用χ2 检验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 结果 健康人群流腮IgG抗体阳性率为64.88%。7个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在13.11%~83.28%之间(χ2=556.000,P<0.05), <18月龄抗体阳性率最低,为13.10%,最高是3岁~组,为83.28%。随年龄增长抗体阳性率呈上升趋势(χ2=59.825,P<0.05)。不同性别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94,P>0.05)。有1剂次及以上免疫史人群抗体阳转率是76.81%,不同接种剂次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3,P>0.05)。 结论 绵阳市健康人群尚未形成预防流腮的有效免疫屏障,须尽早实行2剂次流腮疫苗的免疫程序,加强预防接种各操作流程的规范性管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母婴麻疹免疫状况和8月龄婴儿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Measles Vaccine,Live;MV)后的血清学效果.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孕妇及其所产的66名6月龄及8月龄婴儿的麻疹IgG抗体,比较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MC)和不同水平抗体阳性率,并对34名8月龄婴儿进行MV免疫成功率监测.结果 98例孕妇麻疹IgG抗体GMC为901国际单位(IU),32名6月龄和34名8月龄婴儿抗体GMC分别为471U和541U,母婴麻疹IgG抗体GMC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19.88,10.44;P均<0.01);孕妇抗体阳性率为96.94%,其中保护性抗体阳性率为50%;66名婴儿抗体阳性率为1.52%,无保护性抗体,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73.98,P<0.01).结论 不管孕妇麻疹抗体水平如何,其6~8月龄婴儿麻疹抗体都几乎处于无保护性水平.  相似文献   

7.
小月龄婴儿母传麻疹抗体水平动态变化的纵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小月龄婴儿母传麻疹抗体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减少其感染麻疹病毒的免疫策略。方法 采集2013年7月至2014年4月在广州市某妇幼保健院分娩的母亲及其新生儿出生时(0)、3、5和7月龄血清,采用ELISA检测麻疹IgG抗体,分析母传麻疹抗体水平。结果 共纳入689名母亲及691名新生儿(其中双胞胎2对)。母亲血清麻疹抗体浓度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13.8 mIU/ml和81.6%,新生儿分别为732.8 mIU/ml和87.3%。新生儿血清麻疹抗体水平与其母亲的血清麻疹抗体水平呈正相关(r=0.9175,P<0.001)。婴儿自出生后体内的麻疹抗体水平在3月龄时迅速下降,至7月龄时基本转为阴性。低、中抗体水平组婴儿在3月龄时抗体水平均已转为阴性,而高抗体水平组的婴儿在5月龄时抗体水平仍为阳性。结论 不同免疫状态母亲的婴儿其母传麻疹抗体水平在8月龄前已基本无法保护婴儿免于感染麻疹,建议适当调整婴儿麻疹疫苗初免月龄,并提高育龄期妇女麻疹抗体水平,以减少小月龄婴儿麻疹发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育龄妇女孕前接种麻疹疫苗(MV)的时机对8月龄内婴儿麻疹抗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5月在东莞市长安医院和长安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婚前检查的976名育龄妇女为观察对象,根据孕前接种MV时间的不同,分为三组,Ⅰ组(孕前3~6个月接种)、Ⅱ组(孕前7~12个月接种)、Ⅲ组(孕前12个月接种),孕妇于接种前、接种后一个月、分娩时采集血清,分娩时采集脐带血,测定麻疹IgG抗体水平,分析三组孕妇接种前、接种后一月麻疹IgG抗体水平、麻疹IgG抗体阳性率及麻疹保护性抗体阳性率的变化和组间差异及母婴麻疹IgG抗体阳性率、保护性抗体阳性率及抗体滴度的相关性。结果项目成功收集符合条件并成功分娩的630例孕妇的相关资料,Ⅰ组、Ⅱ组和Ⅲ组各210例。三组间孕妇接种前、接种后一月的麻疹IgG抗体水平、麻疹IgG抗体阳性率及麻疹保护性抗体阳性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接种后一月的麻疹IgG抗体水平、麻疹IgG抗体阳性率及麻疹保护性抗体阳性率均较接种前显著升高(P0.05)。分娩时三组母亲及所产新生儿麻疹IgG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发现,Ⅰ、Ⅱ组母亲及所产新生儿麻疹IgG抗体阳性率及麻疹保护性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显著高于Ⅲ组(P0.017)。新生儿抗体水平随母亲抗体水平升高而升高,两者之间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0.999,P=0.020)。结论孕前3~12个月内育龄妇女接种MV,能明显提高婴儿麻疹抗体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生儿、婴儿体内麻疹抗体的水平与患麻疹的关系,为降低小月龄儿童麻疹发病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孕母及其新生儿脐血、婴儿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麻疹IgG抗体,以1:800作为麻疹显性感染的保护性抗体,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21例孕母及新生儿麻疹抗体滴度多在保护水平以下,保护性抗体IgG水平阳性率分别为23.14%和19.83%,在6月龄和8月龄时保护性抗体IgG水平阳性率分别仅为16.05%和7.41%,新生儿和孕母麻疹IgG抗体阳性具有中度一致性。【结论】可通过对育龄妇女接种麻疹疫苗来提高婴儿抗体水平,并可将麻疹初免时间从8月龄提前到6月龄,同时加强流动儿童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宁波市、哈尔滨市和济南市小月龄婴儿麻疹年龄构成变化及母传抗体衰减情况.方法 收集2004-2007年麻疹疫情资料并分析;同时采用血清流行病学方法进行麻疹母传抗体研究.结果 三城市麻疹病例主要发生在<1岁婴儿中,且<1岁组麻疹年龄发病率最高;三城市婴儿麻疹病例构成中均以5~8月龄为主.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9.3%,几何平均滴度倒数(GMRT)为738.93;6月龄和8月龄抗体阳性率分别只有6.9%和6.7%,GMRT分别为6.89和3.69;0~8月龄婴儿麻疹抗体阳性率随着月龄的增长呈趋势性下降;母亲的抗体阳性率为84.3%,GMRT为516.94,母亲麻疹抗体主要以低、中水平为主,分别占50.4%和30.3%;母婴麻疹抗体相关系数为0.840.结论 麻疹母传抗体下降,6月龄和8月龄婴儿抗体阳性率较低,几乎无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刘方  王珊  王晨  李书明  张国辉  黄平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0):4751-4754
目的:了解新生儿及其母亲麻疹抗体水平,探讨新生儿与母体抗体水平关系以及影响新生儿抗体水平的可能因素,为控制小月龄儿童麻疹发病提供有效建议。方法:采集孕妇产前静脉血和新生儿脐带血共156对,使用ELLSA方法进行麻疹IgG抗体水平检测。结果:母亲麻疹抗体几何平均浓度为546.48 mIU/ml,新生儿为746.64 mIU/ml,是母亲的1.37倍;母亲麻疹抗体对数浓度与新生儿的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83(P=0.000);母亲麻疹抗体水平与母亲年龄、户籍和出生地等因素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30岁及以上组母亲的麻疹抗体几何平均浓度高于30岁以下组(t=-2.078,P=0.039),外省户籍母亲的麻疹抗体几何平均浓度高于北京市户籍组(t=-2.073,P=0.040),两两比较发现农村地区出生母亲的麻疹抗体几何平均浓度高于城市组(LSD法:P=0.005);胎传抗体能力与胎龄、母亲年龄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发现胎龄38~40周的新生儿其胎传抗体能力高于胎龄小于38周的新生儿(LSD法:P=0.014),母亲年龄在30岁以下组的新生儿胎传抗体能力高于30岁及以上组(t=2.636,P=0.009)。结论:母亲麻疹抗体水平和胎传抗体能力是影响新生儿抗体水平的重要因素,育龄妇女加强免疫麻疹成分疫苗是现阶段控制小月龄麻疹发病的重要手段,早产儿和生育年龄过大母亲所生新生儿受到麻疹威胁时应考虑提前到6月龄接种麻疹疫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母亲、新生儿麻疹抗体水平与麻疹发病的关系。方法采集60名妊娠母亲外周静脉血与脐带血分离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麻疹IgG抗体水平。结果妊娠母亲外周静脉血、脐带血麻疹IgG抗体浓度分别为(4.883±4.687)ng/ml、(7.280±6.061)ng/ml;妊娠母亲麻疹IgG抗体浓度同正常育龄妇女(P﹥0.05);母亲平均血清麻疹IgG浓度低于新生儿(P﹤0.05);母血与脐血麻疹IgG抗体水平呈正的直线相关关系(r=0.946,P=0.000);曾有麻疹感染史的母亲静脉血麻疹IgG抗体浓度明显增加(β=0.259,t=2.058,P=0.044);自然感染麻疹母亲的脐血麻疹IgG浓度显著高于曾接种麻疹疫苗母亲的脐血麻疹IgG(P﹤0.05)。结论母亲麻疹IgG抗体水平是影响婴儿麻疹发病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初生住院新生儿及其母亲血清抗-HBs水平及其关系。方法对157名单胎新生儿出生后1 h内进行血清抗-HBs定量检测,同时对入选患儿母亲在住院分娩时行血清抗-HBs定量检测。结果 1.初生新生儿血清抗-HBs阳性46.50%(73/157),母体阳性率为48.41%(76/157)。2.对于母体血清抗-HBs阳性的76对母婴,出生胎龄28~31+6周的11例新生儿,其血清抗-HBs水平均较母体低;出生胎龄32~36+6周36例新生儿,16例(44.44%)血清抗-HBs水平高于母体;出生胎龄37~40+6周29例新生儿,16例(55.17%)血清抗-HBs水平高于母体,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12,P0.05)。3.母体血清抗-HBs阳性而初生新生儿阴性者6例,其母体血清抗-HBs浓度集中于10~49 mIU/ml,其中4例出生胎龄集中于28~31+6周。4.对于母体血清抗-HBs阳性76对母婴,初生新生儿血清抗-HBs浓度与母体抗-HBs浓度成正相关(r=0.946,P0.01)。结论初生新生儿可以从母体获得抗-HBs,其血清浓度与其母血清抗-HBs浓度成正相关,并受出生胎龄影响;母体血清抗-HBs浓度10~49 mIU/ml、出生胎龄小于32周的初生新生儿血清抗-HBs可表现为阴性。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 1993~ 1998年 45 6例采集血标本的麻疹确诊病例和 83例采集双份血标本的麻疹确诊病例的麻疹IgM抗体阳性率。发病后 4~ 2 1天阳性率分别为 92 86%和 95 0 6% ,而发病后 1~ 3天和 2 2~ 42天的麻疹IgM阳性率显著较低。病例的同一份血清检测麻疹和风疹两种IgM抗体 ,说明麻疹阳性和风疹阳性互不干扰 ,各具特异性。分析 2 70份麻疹IgM阳性的病例临床表现 ,不同年龄组和有无免疫史的表现有极显著差别。检测麻疹IgM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敏感性和早期诊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研究母婴麻疹抗体水平的关系及6月龄和8月龄儿童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MV)的血清学免疫效果。方法开展母婴配对及不同月龄婴儿MV免疫后麻疹抗体水平研究。2003~2005年在徐州市和盐城市,采集到174对母亲、出生婴儿和3月龄婴儿的配对齐全者血清,及97名6月龄、62名8月龄婴儿的免疫前、后的血清,用微量血凝抑制(HI)试验检测麻疹HI抗体。结果①母亲与出生婴儿、出生婴儿与3月龄婴儿、3月龄婴儿与6月龄婴儿抗体滴度之间均有相关性,随着母亲抗体水平变化,婴儿抗体水平相应变化。②婴儿母传麻疹抗体随着月龄增加而下降,到6月龄时大部分婴儿抗体已降到低滴度,达不到保护抗体水平;8月龄时抗体水平基本消失。③97名6月龄婴儿免疫前麻疹抗体阳性率为11.34%,免疫后为97.94%;HI抗体总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24.22。62名8月龄婴儿免疫前麻疹抗体阳性率为1.61%,免疫后为100.00%;HI抗体总GMT为1∶54.12。两组婴儿免疫前HI抗体总GMT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0.521,P>0.05);免疫后1个月的抗体GMT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8.348,P<0.001)。结论婴儿在8月龄时的免疫效果要明显好于6月龄,但在必要时对6月龄婴儿实行初免以提高保护率,同时开展6月龄和8月龄婴儿免疫前麻疹中和抗体水平的研究,以探讨最佳初免月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高新区儿童麻疹抗体免疫状况,为制定免疫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高新区6所学校3~15岁儿童共560人,采用酶联免疫法定性测定麻疹IgG抗体水平检测。结果 乌鲁木齐市高新区3~15岁儿童麻疹总体抗体阳性率92.32%,其中不同年龄组、性别、民族、现居住地、免疫史、既往麻疹患病史的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疹患病率为1.43%。接种1剂次及2剂次疫苗者血清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市人口的抗体阳性率高于流动人口,并且随着年龄组的增高而抗体阳性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流动儿童麻疹抗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开展流动儿童强化免疫是消除麻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