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岭南医籍是岭南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晋代葛洪以降,层叠累积。至明清,卷帙渐增,名家辈出,成为深入研究岭南医药学的重要资料。编写《岭南医籍考》作为全面整理历代岭南医籍史料的一部分,为今后岭南医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参考,编纂考证了岭南医籍目录。在收集整理过程中,对部分医家医籍的资料进行了考辨分析,订正了一些错讹,同时增补了部分岭南地区史料中未见的岭南医家医籍资料,使岭南古医籍收录更完全,资料更翔实。本文主要对《岭南医籍考》一书编写过程中涉及的岭南医籍目录编纂收录原则的依据、资料调查的方法、医家医籍考证的方法、编纂形式的选择作一介绍与探讨。  相似文献   

2.
贾维城编著的《三百种医籍录》1982年已由黑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在本书未出版前,作者查阅古代中医药书籍概貌,大多利用日人丹波元胤的《中国医籍考》。它是古医书的目录学专著,收载三千多种古籍,按其名称、作者、卷数、存佚、序跋及有关考证、评论等项进行叙述,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创造,岭南中医药文化则是中医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医药价值的日益凸显,如何在青少年中传承弘扬岭南中医药文化成为一个亟需思考的问题。对岭南中医药文化科普教育现状进行总结,并对岭南中医药文化青少年科普读物展开探究、实践与思考,旨在更好地在青少年中传播岭南中医药文化,促进岭南中医药文化的继承发展,助力广东中医药强省建设。  相似文献   

4.
文化传承是中医流派发展的重要一环,笔者以岭南袁氏中医药防治股骨头坏死(ONFH) 的文化传承脉络为主线,从岭南袁氏中医药防治ONFH 文化在奠基、传承与发展等阶段的特点出发,归纳总结了袁浩教授一脉在中医药治疗ONFH 理论与实践传承中所作出的贡献,阐述了岭南袁氏中医药防治ONFH 的传承文化特点,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岭南地区中医药防治ONFH 传承文化。  相似文献   

5.
朝鲜古医籍是中国朝医学的重要理论根源,承载朝医特色理论内容,挖掘整理、正确理解和应用古籍是发扬朝医学的关键。基于朝医药古籍文献整理考证的紧迫性,内容的特殊性,提出了朝医古医籍整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6.
曹喜俊  王宏  郑健 《新中医》2023,55(12):222-226
基于高等中医药院校八段锦教学的现状,就其普遍存在的文化传承与技能传授脱节、文化理解与 价值定位模糊和文化认同与体医融合不足等困境,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拓展教学内容、注重体医康养融合和构 建科学课程体系的中医药文化传承策略,充分发挥八段锦作为中医药文化传承载体的作用,为高等中医药院校 传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1繁体字教学现状医古文是研究古代医籍文献语言现象及其文化现象的一门学科,通过古代医药文选和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阅读实践,培养阅读古代医籍文献的能力,为中医药学生阅读中医学经典原著和其他古籍文献打好文字语言基础以及必备的文化基础,也为其将来继承、发掘、整理、提高中医药学,打开中医药宝库,探藏取宝提供钥匙。然而,这所有的目的,如果不能解决繁体字的认读,使之能够读通古籍文字,一切皆为空谈。再者,凡是重要的古代文献,如中华书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中医学术传承中相关要素进行思考,探讨如何提高中医药人才素质,以求推动中医药文化内涵的深化,加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故从"大医精诚,立德为先"、"旨趣所投,英才所归"、"勤求博采,传承实践"、"以中为本,中西汇通"、"医儒一家,文博艺雅"、"发皇古义,继承创新"等6方面论述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关键问题,归纳中医学术传承中的要素。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古籍记载着大量的医药资源和地方文化特色,整理研究中医药古籍既要重视中医药学术价值,也要重视其特定时空领域的文化特色研究。以三峡清代医著《云峰医案》研究成果为例,阐述如何发掘中医药古籍呈现的地方人物、地方语言和民风民俗特色,这对准确理解中医药古籍思想、发掘地方特色文化、塑造地方文化品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中医文献整理蔚然成风。浙江、广东、上海等地先后出版了本区域中医古籍的考证性著作。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与发扬在中医发展过程中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由于早期中医多为家族性传承,日久经年,文献逐渐散落遗失。地方医籍考的编撰是对区域中医文献的集中抢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弘扬祖国中医  相似文献   

11.
<正>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医药科技创新实现了飞跃发展。坚持自主创新,中医药原创优势更加凸显。2005年以来,协调科技部设立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题,共有34个项目203个课题获得立项资助。制定"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调查技术规范",初步构建了"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加大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古籍保护传承、中医理论基础研究等领域支持力度。实施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工程,整理出版《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400余种。  相似文献   

12.
<正>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医药科技创新实现了飞跃发展。坚持自主创新,中医药原创优势更加凸显。2005年以来,协调科技部设立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题,共有34个项目203个课题获得立项资助。制定"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调查技术规范",初步构建了"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加大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古籍保护传承、中医理论基础研究等领域支持力度。实施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工程,整理出版《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400余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作者审阅中医古籍校注书稿的基础上,归纳论述古医籍序跋的文体特点有"四多":典故多、句式多、生僻字词多、古代文化知识多。并对古医籍序跋中错标误注现象举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中医古籍浩如烟海,据不完全统计达万余种之多,蕴藏着前人防病治病的丰富经验和理论知识,弥足珍贵。文章从古医籍是建立中医新学科的文献基础;是打造中医新诊疗技术的重要依据;是研制开发新药的不竭源泉三个方面论述了博大精深的古医籍是现代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源泉,并举典型事例予以佐证。文章主题明确,对中医药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2015年5月13日,卫生部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郑金生先生应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邀请来我校为广大师生作了"海外回归中医药古籍概况与进展"的讲座。郑金生先生以"回归中国散逸古医籍"课题形成的背景与最初设想为主题,展示了1996年至今课题的逐步开展与阶段性成果。该课题最初从日本起步,整理了100多部医籍,又与德国文树德研究所开展国际合作,调查柏林收藏的中  相似文献   

16.
<正>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医药科技创新实现了飞跃发展。坚持自主创新,中医药原创优势更加凸显。2005年以来,协调科技部设立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题,共有34个项目203个课题获得立项资助。制定"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调查技术规范",初步构建了"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加大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古籍保护传承、中医理论基础研究等领域支持力度。实施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工程,整理出版《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400余种。坚持科技支撑,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编制战略规划,制定发布《"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等战略规划。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积极组织实施"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  相似文献   

17.
在古代知识传承体系中,医虽列为方技之属,医家社会地位并不高,但因其本身承载有祛疾保健功能,使这门技术承载了更多"道"的成分,故"医虽小技,近乎道""医乃大道"等论述较多,尤其在古医籍序跋中含有大量关于医者入门之道、临床实践技能养成之道、医家职业自律之道的论述,但是这些内容分散在大量的古籍文献中,一直缺乏系统的整理和挖掘。鉴于此,笔者以明清医籍序跋为对象并对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旨在为中医药知识传承规律的再认识、人才培养路径的再思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全国医籍校勘首次学术讨论会于10月17日至10月21日在杭州召开。会议收到学术论文34篇,大会宣读7篇,小组交流12篇。参加者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的71名代表。医籍校勘工作是中医理论整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古医籍达万种之多。做好这项继承、发扬祖国医学的古籍校勘工作,必须具有较高的医古文水平,懂得校勘方法,对目录学、版本学、文字学、训诂学、古汉语修辞学均有较高造诣。这次会议是整理中医古籍的良好开端,对今后的医籍校勘工作将起有益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掌握和践行目录学的方法路径,有助于提高古医籍阅读、校勘效率,校勘因得目录门径而事半功倍。从校勘实际需求出发,根据医学书目的内容和在校勘中发挥的功用,梳理常供医籍校勘选用的3类目录:版本目录、辨伪目录、引用目录。阐明医籍校勘工作中目录学的应用思路:核验传承流序,鉴别医籍真伪;考察版本递藏,确定底本所出;审定卷帙缺佚,追溯卷次变化;通过《中华医藏·养生卷》校勘实例,说明在校勘工作中,应实地考察馆藏,确定删、增、调、补。以期为中医药古籍校勘与整理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书名是作者写作意图或内容主题的高度浓缩。准确、自然地翻译中医药古典医籍名称对于展现中医典籍的风貌、促进中医国际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确保译名的用词准确、揭示原作的内容主题、体现原作的文化内涵是中医古籍名称翻译应当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