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灸治病,取穴贵少而精,勿多而滥。针刺精明穴具有祛风通络、醒脑开窍从而恢复下肢功能之功效。针刺丝竹空穴具有疏通经络脏腑之气机,恢复气机出入升降及上肢运动的功能。二穴合用共凑祛风通络,醒脑开窍,行气活血之功效,使脑脉畅通,气血运行,诸症消失,充分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是近治与远治作用一次完美有效的协同配合。本案例充分说明睛明与丝竹空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对黄金搭档。  相似文献   

2.
熊济明 《针刺研究》1998,23(3):178-179
按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记载:人体十四经脉大约有三百六十腧穴。腧穴的作用从中医经络学说论述,是人体经脉与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与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上是息息相通,密切联系的。因此脏腑有病都会反映干腧穴部位,故有“以痛为腧”之说。腧还有“转输”气血之意。《灵桓》指出腧穴的主治作用及基本功用规律“经脉所至,主治所及。”以十四经脉各经循行分布所至之处,为各经腧穴主治范围。临床各经腧穴根据疾病轻重程度反映出刺激敏感程度,及调节脏腑功能作用。十四经脉中的许多腧穴,尤其是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除能…  相似文献   

3.
从对阿是穴的认识、取穴方法、主治病证及其镇痛作用四个方面,总结分析阿是穴的相关研究。提出阿是穴的主治病症多为痛症,其镇痛作用的主要机理是针灸该穴可疏通瘀滞、调理气血,经络气血通畅,通则不痛。该类穴在调理气血方面,弥补了十四经穴和经外奇穴的不足。参考文献25篇。  相似文献   

4.
略论俞穴的主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俞穴的主治作用,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功能基础。所谓针灸疗法,就是运用针刺和艾灸人体一定俞穴,从而发挥相应经脉的作用,以调节脏腑、气血的功能,激发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系统了解掌握俞穴的主治作用,对于针灸临床的处方配穴,以及对俞穴作用机制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俞穴主治的基本性能俞穴主治的基本性能,是人们从许多俞穴主治的个性中总结出来的一般规律,可概括为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定作用三个方面。 (一)近治作用:俞穴的近治作用,是指人体的俞穴一般均能治疗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局部病证,这就是俞穴的局部主治性能,也是俞穴最基本的主治性能。例如眼区的病变,均可取局部的睛明、承泣、四白、球后  相似文献   

5.
恶性肿瘤化疗为延长肿瘤患者生存期和防治术后复发的重要方法,严重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免疫力低下及周围神经病变等毒副反应是影响化疗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针刺是防治化疗后毒副反应的绿色疗法。针刺腧穴可疏通经络气血、调和阴阳,通调腑气,恢复脏腑正常气血功能,和胃降逆,止呕止吐;经络、腧穴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针刺腧穴可缓和药物毒性,益气健脾,补肾益精填髓,养血升阳,以增强化疗后免疫功能,国内报告主要为电针防治化疗后免疫力低下,单纯针刺腧穴治疗较少。针刺腧穴能疏通经络,养血益气,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促进周围神经的修复。穴位刺激具有操作简单、疗程短、安全性较高、疗效确切的优点,针刺不仅防治恶性肿瘤化疗药物"药毒"作用,还从整体上调节脏腑机能,达到标本兼治之功效,具有重要价值。化疗后毒副反应整体病机为"毒","虚"和"瘀",需将各种绿色疗法与抗肿瘤治疗有机结合,解毒、补虚和化瘀整体治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阿是穴止痛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凡以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的压痛点作为腧穴,称为阿是穴。对于阿是穴认识,经历了一个由只是一种治病方法,到成为一大类腧穴的过程。对于某些病症,特别是痛症,阿是穴的疗效往往优于经穴或经外奇穴。阿是穴止痛,关键环节是针刺该穴以引“气至病所”起主要作用,它是调节人体气血的法宝。只要抓住气血运行障碍这一主要矛盾的同时,采用适当的针刺手法,往往能收到满意的疗效。取可是穴应慎重,除了找寻感应外,肌肉、肌腱、骨骼的缝隙、凹陷,这些体表最基本的特征,也是不应忽视的。  相似文献   

7.
脊柱穴是小儿推拿主要的特定穴位。脊柱穴为背部督脉所行之处,贯穿整个脊柱,联系胸、腹诸脏腑,但又不同于十二正经与脏腑有固定的属络关系,只是通过上、中、下三焦的布散与阳气的通达作用,发挥其重要的生理功能,所以其经穴主治范围广泛。交会于大椎,循行于脊里,统领一身阳气,调节阳经脉气。故有循达于体表则可卫外御邪;通达于内,则可温通经脉,温煦脏腑。因此,脊柱穴具有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培元气,强健身体之功能。推拿治疗脊柱穴足太阳膀胱经的各腧穴也得到相应的治疗性刺激,可协调脏腑间的功能,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故推拿治疗小儿脊柱穴具有调整阴阳平衡,调和脏腑功能,促进气血循行及疏通经络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腧穴定位法的合理综合运用,腧穴密集区域的准确定位及区分,经脉循行分布、气血流注、联络脏腑器官的规律及意义和腧穴功效主治的理解记忆四大方面分析经络腧穴学教学难点,分享教学经验。包括首选体表标志法、加用骨度分寸法、辅以手指同身寸法和简便取穴法来定位腧穴;临近经络位置相近的腧穴借助图文或者顺口溜加深理解和记忆;结合特定穴教学,横向联系梳理经络循行流注、联络器官的规律;按照近治、远治和特殊治疗作用分析理解记忆腧穴功效主治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摘要]教学方法;针灸;经络腧穴学  相似文献   

9.
经络腧穴既可循经治疗疾病亦可反应病症,"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募穴又称腹募穴,是脏腑之气血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乃"脏气结聚之所","经气聚于此也",脏腑气血阴阳变化可通过经络而体现于相应的募穴,募穴好比脏腑在体表开的一扇窗口。通过经络诊察,问询患者穴位异常感受或体会腧穴体表寒温、指下异常感觉等,可以判断疾病归经、病变属性,"腹爆满,按之不下,取太阳经络者,胃募也"、"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以胆募俞","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循之,审其虚实而调之"。气街是经气纵横汇通的共同道路,系脏腑和诸经气、气血横向输注的捷径,脏腑气血通过气街而直达于外,灌注诸经。期门、日月作为肝胆募穴生理条件下肝胆脏腑气血阴阳平衡,脏腑之气灌注;病理条件气血阴阳失衡将影响肝胆募穴正常功能活动,造成气血输注障碍,引起期门与日月的体表病理性反应,如寒温异常、压痛、触诊异常感觉等;期门、日月与肝胆还存在着解剖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按中医理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它内通脏腑,外达四肢.经络上的腧穴是人体经络脏腑之气输出而聚集于体表的部位.针灸疗法以针刺腧穴,可影响一定脏腑系统的功能.在气功疗法中,练功亦能引起脏腑的反应,据说有时还会感到"内气"在经脉上行走.近来有若干作者的研究结果,指出了皮肤电现象可反映经络与腧穴.日本中谷博士发现人体皮肤有良导络和良导点,其分布与经络及腧穴的位置极相似.苏联???利  相似文献   

11.
关于腧穴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高忻洙 《中国针灸》1998,18(7):427-428
对目前针灸学中存在的关于腧穴的概念、分类和阿是穴三个问题进行了文献上的考证 ,提出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 ;腧穴分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三类 ,但内涵应有所变动。即将目前所称的特定穴纳入经穴 ;耳穴、头穴等归属经外奇穴 ;阿是穴则是一种随病 (症 )消长的临时性腧穴 ,并对其涵义、定位和应用提出己见。  相似文献   

12.
针灸治病是通过针刺艾灸腧穴,以激发疏通经气。恢复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由此历来将经络腧穴称之为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岂知四海、气街、标本、根结这些论述经脉脉气的来源组成,循行聚集,起始终止和具体部位,不仅是经络腧穴的主要内容,更是针灸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内函。被历代医学家称之为“针经”的《灵枢》在很多篇幅上对此进行了论  相似文献   

13.
在舌体上针刺以治病,历史久远。成书于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的中医针灸奠基著作《黄帝内经》就有刺舌下络脉以治病的记载。如《素问·刺疟》中说: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1作用原理1.1疏通经络气血舌针治病最重要、最直接的作用。中医理论中"不通则痛",即指经络闭阻不通而引发的多种病证。会引起肢体的麻木、萎软、拘挛或脏腑功能活动失去平衡。根据临床资料辨别是哪一部位的气滞血瘀、经络闭阻,选择相对应的舌穴针刺,以疏通该部位的经络气血,又可根据气滞血瘀发生的原因及所涉及的脏腑,选择相关的脏腑的腧穴,以调整脏腑的功能,从治标治本上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临床辨证选择阿是穴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证选择阿是穴是根据脏腑辨证和经络辨证,通过指切、按压找出与疾病直接相关的使“病者快然”的敏感反应穴,并在骨度分寸、解剖标志等腧穴定位法基础上,揣摸穴处皮、肉、筋、骨、脉等,探寻指下穴感和使“病者快然”反应的具体角度、方向,依此将针刺入。临床称之为阿是揣穴法,分为阿是选穴法和阿是揣摸定位法两部分。1 阿是选穴法选择穴位离不开辨证,在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基础上,通过腧穴按压诊断法,直接选择指切即病应“阿是”样敏感穴,可直达病所。如笔者治一中年女病人,患者无明显诱因行走时突然全身僵硬,四肢姿势固定,卧床后又开始全身…  相似文献   

15.
“或针结,针着大肠泄水穴”指以病邪凝结经络,气血运行受阻为主要病机之结病,可针刺大肠俞和二间两个穴位。经络腧穴理论中,大肠俞属足太阳膀胱经,是大肠之经气转输、聚结体表所在,有疏调肠胃、宣导气血之功,二间为大肠经的水穴,可针泻用以治疗大肠经的各种实证。标本气街理论中,大肠俞属于背俞穴,位于标部,二间穴属于五输穴,位于本部,本部与标部穴位相配可流转十二经气,利于气血运行。气街与标本关系密切,大肠俞位于背部,可治疗相应脏腑疾病。气血津液与脏腑学说中,针刺二间穴可以使大肠传化糟粕,调节津液代谢的功能恢复正常。针刺大肠俞可宣泄水液,调节膀胱的津液代谢。基于以上理论探讨“或针结,针着大肠泄水穴”中选穴及配穴方法切实可行,可为临床治疗结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黄褐斑也称为肝斑和蝴蝶斑,是面部黑变病的一种,是发生在颜面的色素沉着斑。目前,治疗黄褐斑尚无特效药物,西医治疗主要以局部表皮剥脱为主,虽见效快,但病情易复发,且风险较大;中医除了辨证口服中药外,可采用刮痧、针灸等外治方法治疗,效果明显,且无明显副作用。面部刮痧疗法是传统和现代相结合,具有一定的中医理论依据,可依据患者的病变和体质,辨证循经选穴,实施不同手法,使被刮拭过的经络和腧穴的微循环得以改善,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营养组织细胞的作用,并能疏通经络,激发脏腑自身的调节机制,使脏腑功能活跃,经络畅通,气血上荣于面,从根本上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形神同调"理论源自于《黄帝内经》。中风病乃"形神共病"之疾患,治疗需"形""神"兼顾而并调。针刺可通过激发调控经络腧穴之气以平衡阴阳,调神全形,是"形神同调"法治疗中风病的重要手段。手足十二针为王乐亭先生治疗中风病的代表针灸处方,诸穴相配,既能调节脏腑经络、筋脉肌骨,通调脏腑、和畅气血以治形,又着眼于整体阴阳的和调及精神情志的畅达,燮理阴阳、怡养精神以全神,发挥"形神同调"之功,可促进中风病的恢复,其潜在效应机制可能与针刺促进脑功能重塑及调控神经递质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8.
chen JD 《中国针灸》2012,32(6):565-569
根据近年有关疼痛发生的"非神经元中心"理论,并结合针刺经穴镇痛的临床研究和经络结构研究的最新进展,提出针刺经穴镇痛作用的"经络机制"假说:针刺经穴的镇痛作用是通过对经络结构及功能的直接影响,改变了组织的酸化及炎性介质等对外周感觉神经元乃至中枢神经功能活动而起到镇痛作用。针刺经穴的镇痛作用主要是与经络结构运行气血、调节阴阳的作用直接相关,疼痛的"非神经元中心"机制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神经生理学基础,而经络结构与神经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仅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痛风属于中医风湿热痹范畴,祖国医学认为多由湿浊邪热瘀阻留滞关节经络,气血不畅。治疗以清热除湿、通络止痛为治疗原则。针刺足阳明胃经经穴解溪、荥穴、内庭及阿是穴,具有清热祛邪,疏通局部经络之功效;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电针刺激应用疏密波可起到刺激匀均增强针感,局部不易疲劳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韩知渊 《山西中医》2011,27(8):35-37
通过引证古今文献,阐述了内脏绞痛产生的原因、针灸镇痛的机理、经烙的作用等,认为钟灸背俞穴具有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气血等作用,其机理是通过自主神经、肾素-血管紧张素等调整脏腑功能,从新起到缓解内脏纳痛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