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扶阳理论认为,"治病立法,重在扶阳",脊柱相关性疾病与阳气虚弱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扶阳在脊柱相关性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多研究侧重于督脉与扶阳的关系,而对"任脉"与"扶阳"的研究甚少。近年来发现任脉的扶阳的效果亦显著,本文从铺灸与扶阳的关系、任脉的生理病理、任脉铺灸的依据,论任脉铺灸在脊柱相关性疾病的临床运用,并附典型案例2则。  相似文献   

2.
系统整理古今督脉病候内容并重新认识其内涵。搜集古今医籍、文献中与督脉病候相关的内容,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后发现,古代对督脉病候的认识主要包含与督脉循行部位、联系器官以及功能失调有关的疾病,现代督脉病候涉及脊柱、神经、呼吸、消化、泌尿生殖、头面五官等方面,古今对于督脉病候的内涵界定和范畴认识有着高度相似性。对比督脉病候与脊柱相关疾病,认为二者极有可能是东西方不同医学背景下内容高度重合的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3.
抑郁症患者督脉脊柱段压痛点分布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和研究抑郁症与督脉、督脉腧穴的相关性。方法:运用压痛点检查法.检查和记录抑郁症患者督脉脊柱段压痛点的出现频率、分布规律.并探讨抑郁症与督脉及督脉腧穴之间的关系。结果:在抑郁症患者中,约有80%以上者可能在督脉脊柱段出现压痛点.多数患者可能出现2~6个压痛点,压痛点的分布主要集中在身柱穴到至阳穴的区域中。结论:抑郁症与督脉有密切的相关性,并且可以体现在特定区域的腧穴上。  相似文献   

4.
督脉与脊髓有着密切关系,两者在位置上相吻合,生理上相互依存,病理上相互影响;从督脉论治脊髓损伤有着坚实的理论支持,丰富的实验基础以及临床应用经验,为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医认为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及其功能的发挥与脊柱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督脉统领督导阳气的运行,命门阳气又通过足太阳膀胱气化而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因此本文将从督脉和膀胱经来论述脊柱相关性疾病与阳气运行道路不畅及阳气虚弱的关系,以期能够帮助医者更加全面的认识脊柱相关性疾病,并为脊柱相关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人体腰背脊柱有督脉贯穿正中,督脉有总督一身阳经的作用,十二正经中的手、足三阳经脉均会于督脉,故称“阳脉之海”。腰为肾之府,是人体躯干的枢纽,对全身的负重、运动平衡等均起到很大的作用。带脉围绕腰腹一周,有总束阴阳诸经的作用。脑神经、脊神经及植物神经大都经过脊柱分布全身各处。植物神经支配心肌、内脏和血管壁的平滑肌和各种腺体,它们包含在脑神经和脊神经中,具有兴奋与抑制内脏生理活动的双重功能,对造血系统、  相似文献   

7.
督脉与脊髓的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督脉与脊髓有密切的关系,不仅在行走路线、解剖上有共同性,而且生理上相互依存,病理上相互影响,本文就此进行探析,以抛砖引玉。1生理联系督脉与脊髓相互依承,相互为用,循行相依,功能互用。督脉依附脊髓,脊髓是督脉循行的一段,功能的一部分。督脉行于身后,其主干据《难经.二十八难》记载:"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腧,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提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病因、病机及针灸治疗原则等方面讨论缺血性中风和督脉两者间的关系,总结分析缺血性中风使用针刺督脉治疗的理论基础及对改善吞咽困难、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的作用,为缺血性中风针刺督脉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韦贵康教授在脊柱及相关疾病的手法治疗方面具有独到的治疗理念及丰富的治疗经验,文章介绍了韦贵康教授对脊柱源性血糖异常的相关认识,从"脊督一体观"出发认为脊柱与督脉是一个整体,而血糖水平的异常与及督脉密切相关,进而与脊柱的异常(如脊柱失稳错位与局部软组织的病变等)息息相关,故而对于因脊柱异常所导致的血糖水平异常,则需从调整脊柱相关病变出发,如筋骨调手法等以从根本上祛除血糖水平异常的病因。同时附医案1则。  相似文献   

10.
张建斌  赵京生 《中国针灸》2008,28(3):234-236
依据《太素》对督脉经的记载,深入分析和探讨《太素》中对督脉经的认识和特点,并与《内经》《难经》中其他相关文献进行比对,发现《太素》对督脉经的认识要早于传世督脉经理论,推测《太素》记载的督脉经可能是传世督脉经理论的早期形式。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太素》对督脉经的认识与“脊椎法”的临床实践有关,这可能是督脉经起源的临床基础。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中医经络理论、藏象学说,从经络循行路线、经络联系、生理病理以及现代临床实验研究等多方面入手探讨从"督"防治脑病,强调督脉与脑的密切联系",督脉入络脑"是从督脉腧穴治疗脑病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理脊通脉手法治疗颈源性疾病的理论推断与假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眭承志 《中医正骨》2005,17(2):24-25
理脊通脉手法是我们依据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并结合现代医学包括颈椎的解剖学基础和发病机制而设计的外治方法,临床上治疗颈源性相关性疾病,获得较好临床疗效[1、2].理脊通脉手法之"脊"为夹脊穴,或脊柱;"脉"为督脉,或经脉;通过按揉→牵引→点穴→拿颈→理脊→按揉等序贯手法,对夹脊穴和督脉产生手法效应,从而调理脊柱病理状态,畅通经脉,以恢复其正常的生理顺应性,达到治疗颈源性疾病的目的.为进一步在科学的意义上阐明其治疗机理,保证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方向性,现对其治疗机理进行相关理论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古代医家论著文献的梳理,分析督脉的命名含义,探求古今督脉的循行分布和腧穴变化的特点,以便于更好地指导督脉的针灸临床与科研。古今督脉经理论有所差异;督脉的循行与足少阴、足太阳和任脉等紧密联系;督脉腧穴在不同时期也有相应的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4.
冲任督带理论在妇科具有重要意义,历代医家对冲任督带有不同见解,更有"冲为血海","任主胞胎","督脉为病,女子不孕"等言论。通过分析冲任督带四脉与脏腑经络及与女性生殖生理病理关系,试阐释冲任督带四脉在女性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调节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内经》"开阖枢"是对六经气化功能的形象比喻,说明六经之间生理、病理及内在联系。现代医家通过对中医古典医籍及现代文献的分析,发现手足同名经脉之间以及脏腑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即手足同名经之间具有"同气相应""同气相求"的相通关系;而脏腑之间除了常规的表里属络关系,还具有别通关系。两者与"开阖枢"关系密切,是"开阖枢"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对指导临床针刺镇痛选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Gao XY  Chen Y  Sun CJ 《中国针灸》2011,31(7):653-656
李鼎教授对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维脉、跷脉等奇经八脉理论及英与正经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纠正了古代医家对督脉"合篡间,绕篡后"、冲脉循行等错误的理解,对督脉循行、任督经气运行的方向等不同认识进一步分析,加以整理,提出营气的运行方向,督脉是从上而下,任脉则是从下而上等,使奇经八脉理论更加完备,对后世奇经八脉的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试论督脉与脑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督脉是奇经八脉之一,为阳脉为全身经脉之海,是十二经之纲及动力。在传统脏象经洛学说中,它没有脏腑络属关系,而脑作为重要的“中枢性脏腑”,在历代中医文献中也无所属经络的论述。在循环路线上,督脉不仅直接入脑,而且还联系到心,肾等与脑密切相关的重要脏器,在生理功能上,二者极为相似,都具有统率,督促的功能,在循行病惠,督脉主神经精神疾病,临床上凡病变在脑者多可以督脉论治,现代研究也表明督脉与脑切相关。因此可以认为督脉是脑所属的经络,深入对其相关性研究,对于完善奇经理论及脏象经络学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国军 《江苏中医药》2019,51(11):41-44
中医骨伤"筋骨并重"理念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临床实践中逐渐成熟。筋骨相互协调,相互依存,保持动态平衡。通过系统查阅近年来中医骨伤"筋骨并重"理念的相关文献,发现此理念在创伤外科、关节外科、脊柱外科及骨代谢疾病临床中多有应用。临证时要辨明筋伤与骨病两者生理病理的联系,在诊断、治疗及康复各个阶段都要注重"筋骨并重",将此理念融会贯通到现代骨科技术中,更好地发挥"筋骨并重"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19.
"一条"穴组是督脉的一种取穴思路和方法,并不拘泥于督脉原有的已命名的穴位,是"宁失其穴不失其经"理论的一种现实体现。由于其临床实用意义较大,相关介绍较少,亦罕有文献对其进行讨论,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其相关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及丰富,以求提高其在临床应用时的简便性、灵活性及实用性。笔者通过查阅现有资料,结合自己的切身临床体会,对"一条"穴组进行了相关考证及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17,(6):1172-1175
小儿脑瘫康复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治疗过程,伴随患儿整个生长发育期,所以康复中要对患儿"病理状态的调节和生理机能的增强"同等重视,对患儿脊背部经穴长期良性刺激符合这一理念。文章通过梳理中医经络理论中关于督脉、膀胱经背俞穴及夹脊穴的有关论述,结合其在脑瘫康复中的应用情况,探讨核心稳定性与小儿运动发育的关系,及脊背部经穴在改善脑瘫患儿核心稳定性功能发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从中西医两方面对其治疗机理和有益结合加以分析,指出在小儿脑瘫康复中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