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医哲学方法论由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衍化,主要涉及的哲学范畴包括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是中医学观察和认知客观世界、深刻认识自然规律而产生的原创于中国古代哲学的中医特色方法论体系。中医学本科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是中医学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责任,亟待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阶段等极早期即将中医学学科特征贯穿于本科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与实践培训中,以中医哲学方法论为思维模式、以传统"师带徒"为形式特征、以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体系探究深度为评价机制,"早吸引、早关注、早创新",实施中医学本科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与实践培训。  相似文献   

2.
“象”诊察是中医诊查的关键手段,象思维则是贯穿整个辨证论治过程的主要思维模式.“知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而知行合一是象思维的基本要求.象思维在中医学中应用广泛,贯穿了中医学诸多方面,无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阴阳、五行、藏象病机,还是中医临床基础中的诊断、治则、方药等.象思维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和模糊性的特点,要...  相似文献   

3.
任何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都离不开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都始终渗透着自然科学的哲学思想。中医学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它不断吸取古代思想文化的知识成果,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以及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如"气"、"阴阳"、"五行"等交融渗透,互为影响,并逐步形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涵,形成为中医原创思维理论构建的基础,成为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重要哲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4.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开展有教无类,因人施教、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是为了有效地达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加快培养人才而特设的方法。《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分层教学,紧紧围绕培养医学专业学生热爱中医思维、明晰中医理论、阐释中医精髓,深谙中医方法、自信民族文化等教学目标而设,设计并采用数字化多语种在线教材,经典传承象思维,实训以小儿多动症临床治疗的实际案例作为基于问题学习的引导,将学生思维引入到具有情境性的知识状态中接受中医哲学、中医藏象理论,在明晰中医心与西医解剖心的区别中接受"心主神明"为核心的藏象理论,进一步深入引导学生思考"心主神明"的产生渊源与中国哲学、中国文化密切联系的背景,培养和建立学生联系中国哲学学习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引发学生有关中医理论科学性的理性思考及价值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认为中医学的哲学思想由唯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组成。五行学说应用五行生克制化的哲学思想阐释世界的普遍联系性。指出 ,中国传统的哲学在其自身完善成熟的过程中也不断向当时的医学领域渗透 ,最终使中医学理论成为中国传统唯物主义哲学的文化产物  相似文献   

6.
气阴阳及五行哲学内容的形成及其对医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为中医学的哲学思想由唯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组成。五行学说应用五行生克制化的哲学思想阐释世界的普遍联系性。指出,中国传统的哲学在其自身完善成熟的过程中也不断向当时的医学领域渗透,最终使中医学理论成为中国传统唯物主义哲学的文化产物。  相似文献   

7.
李定祥  彭珣  郭芮  刘琴  邓奕辉 《中医教育》2020,(2):40-43,49
"象思维"是一种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和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中医的核心思维方式,培养此思维方式对刚接触中医学的学生十分重要。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教学者需带领学生理解和准确把握"象思维"的特点、思维方式,从多角度将其与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紧密结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象思维"。从汉字中的"象思维"在中医基本概念教学中的运用和天人合一中的"象思维"在中医基本理论教学中的运用两方面探讨如何在课堂引导学生发掘"象思维"。  相似文献   

8.
"和"之为义及其在中医学中的体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盛国光 《中医杂志》2006,47(6):410-41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表达了一种“和谐平衡”的哲学理念。“和”的思维理念在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中的体现有如阴阳以平为期;五行生克制化合乎节度;营卫气血以和为贵;中焦如衡非平不安;少阳为枢调和为用等。“和”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有如其在“八法”中。或在现代中医肝病治疗中的体现。“和”为中医学治病的重要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9.
李刚  韩雪 《光明中医》2022,(7):1281-1283
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中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五行学说重视事物内部的普遍联系,哲学之五行由于受历史条件及认识角度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医学以五行配属五脏,吸收五行学说之精华,结合中医学辨证的思维特点,探索中医五行思维模式,应用于临床诊疗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从认识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特质及其具有的鲜明特征入手,阐明了悟性思维不仅是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主要思维方式,也是中医思维的主要方法,其具有鲜明悟性特征,是今天中医学者认识疾病、立方遣药、推进中医学术发展不可缺少的思维方式.提出培养中医大学生的悟性思维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医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并认为中医大学生应从熟读古代经典、避免学习中固有的理性思维与悟性思维的冲突、积极投入丰富的文化生活和实践等方面加强悟性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阴阳、三才、五行是中医学中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模型,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学说、儒家的三才观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阴阳、三才、五行作为一种说理方法,应用之处较多,可以说其贯穿于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如在中医生理、病理、诊疗、养生、预防等方面都有体现.中医脉诊中,阴阳、三才、五行思维模型的影响也是随处可见的,下面就以独取寸口诊脉法为主就这一问题作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2.
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被认为属于哲学范畴。气的概念被引入到医学领域后指的是自然万物构成的基础,是物质性的。气的理论是阴阳、五行理论的基础,气和气化理论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对气和气化理论的认识,是中医与现代医学最大的区别,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目前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中,气及气化的概念及理论,仅在"气血津液"章节中作为构成人体的精微物质来讲解,使学习者难以从应有的高度理解,并因此出现《中医基础理论》的教材中"脏腑"和"气血津液"两个部分在编排顺序上先后难以确定。如在教学中强调气的物质性,把气和气化理论与阴阳五行合篇,放在其之前论述,作为中医理论的基础,并以此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则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中医理论,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张家玮 《世界中医药》2012,7(5):377-379
中医学里"一"的思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模式,该模式贯穿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的各个环节。以气为本的唯物观是中医"一"的思维的核心理念,以阴阳学说为基础的辨证观必须以"一"的思维为前提,学习和理解中医基础理论必须以"一"的思维为指导,学习中药和方剂必须以"一"的思维作依托。鲁兆麟教授认为,加强对中医"一"的思维的理解和认识,是学好中医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基础思维方法、基本哲学文化背景的缺失以及中、西医思维方法的巨大差异与碰撞成为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的一大难关。教师讲授——学生听课、记忆、考试的简单教学、考核模式使学生在课程结束之后很快把所学知识置之脑后,缺乏主动学习和思考的契机,学习的理论知识更难转化成为实践运用。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中医学教研室运用"探究式建构学习"教学方法辅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中医学理论知识,探究完善学习中医学所需的相关哲学、文化、思维方法及相关现代研究等基础知识,以过程性评价方式"中医思维为导向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评价"贯穿学习评价始终。加强学生对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理解,提高了临床实践中运用中医学诊治疾病的能力,激发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干支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基础的理论,中医基础理论诞生于干支理论之后。在中医基础理论著作《素问》中一直存在关于脾土的两种不调和的学说,一为"脾主长夏",一为"脾不主时"。结合干支理论来看这两个不调和的学说,并无难以理解的地方。其中"脾主长夏"是天干五行相生的逻辑;"脾不主时"是地支脾土居于四脏之末五行的逻辑。干支五行理论与周易阴阳理论是传统文化两大基础理论,其中干支理论与五运六气理论关系密切,源于它们运用同一套干支符号进行逻辑推演。当代很多医家研究五运六气时几乎都忽视了干支理论与五运六气的关系,这导致现在五运六气研究都很难真正深入探讨其本质。研究者如果加深干支理论与五运六气相关性研究,无疑为今后深入研究五运六气理论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生最早接触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示范性。由于中医学其理精辟,其文深奥,学起来枯燥乏味,为了让学生牢固地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教师要注意课堂气氛的活跃和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中医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思维方式有着密切关系,深入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古典文学通俗、形象,为学生所熟知,又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作为学生讨论的案例,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和"表达了一种"和谐平衡"的哲学理念,是中医学的重要特色。中医生理、病理、辨证、养生、治疗等各个方面,处处体现出"和"的思维理念。从"和而不同"、"天人合一"、致"中和"3个方面分析"和"的古代哲学内涵并深入分析其在中医学领域的指导和实用价值。从气机升降出入讲究平衡、阴阳交通以和为美、五行生克制化协调平衡、经脉气血以通为和等方面总结中医基础理论,可发现处处贯穿着"中和观",并探讨中医临床诊治注重致"中和"。提出在中医学中,"中和观"强调本体论上的"和而不同",认识论上的"天人合一",方法论上的致"中和"。总结出"不和则病,不和则治,治则和,和则生,和则寿"的中医特色思维。  相似文献   

18.
目的:用模型中医学思维探讨中医色诊。方法:基于中国古典哲学元素系统发生同构律,从哲理和数理两个层面解读中医色诊规律。结果:中医色诊在哲理上应用了太极、冲气、阴阳、五行等思维模型,在数理上以奇数演化律S2=2n+1这一公式为规律。结论:模型中医学下的色诊具有哲理同构律和数理同构律,并且可以使色诊更加完善,从而有效合理地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9.
河图作为易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中医基础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从河图象、数、变化对中医思维的影响以及河图在现代临床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本文认为河图象中的元气之象、阴阳之象、五行之象,对中医学的气一元论的整体性、人体的阴阳之象、五脏体系的构架有一定的影响;中医学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学中的象数部分借鉴了河图的象数,部分医家应用河图图像的变化即河图的左旋右旋于临床中,彰显中医原创思维,并有效地提高了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儒家思想自西汉以来,一直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以儒学为基础对中医学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儒家思想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阴阳"观念、"八卦"系统、"五行"观念及"致中和"思想为中医系统观念的构成以及中医经典提供了哲学思想和模式。本文将讨论"天人合一"思想、"阴阳"观念、"八卦"系统、"五行"观念及"致中和"思想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