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中国传统的饮食发展过程中,引入了大量的中医药文化,其中《黄帝内经》的五行理论影响最深,如"青赤黄白黑""肝心脾肺肾""木火土金水""春夏长夏秋冬""筋脉肉皮骨",实际上这是中医五行的对应关系。中医学理论认为,天地人以及世间万物都可以通过形象、特征、颜色等分别归入五行中,虽然也吸收了传统道教的一些理论,但在中医中确有非常鲜明的对应关系。比如"木火土金水"五行对应"肝心脾肺肾"五脏,同时还与颜色  相似文献   

2.
考证《内经》中"八风"的含义,指出其本属式占用语,具体内容与秦汉时期兵阴阳关系密切,同时提出《内经》承袭了"八风"名称却弃其旧义,用五行学说赋予其与疾病相关的新义,揭示出中医学借用术数理论,改造为中医新理论的过程,也反映出中医学与术数学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3.
"三才"与"中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丰富的内涵持续影响着中国古代科学,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三才-中和-中医学"是一个复杂的关系体,本文着重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中和"与"天""地"同构"三才";"中和应人"折射着中医学整体观,是对中医学独特的天人相应理论体系进一步丰富;"中和应气"对中医精气神学说具有重要的影响,并辅以图表以便阐述。  相似文献   

4.
"和"表达了一种"和谐平衡"的哲学理念,是中医学的重要特色。中医生理、病理、辨证、养生、治疗等各个方面,处处体现出"和"的思维理念。从"和而不同"、"天人合一"、致"中和"3个方面分析"和"的古代哲学内涵并深入分析其在中医学领域的指导和实用价值。从气机升降出入讲究平衡、阴阳交通以和为美、五行生克制化协调平衡、经脉气血以通为和等方面总结中医基础理论,可发现处处贯穿着"中和观",并探讨中医临床诊治注重致"中和"。提出在中医学中,"中和观"强调本体论上的"和而不同",认识论上的"天人合一",方法论上的致"中和"。总结出"不和则病,不和则治,治则和,和则生,和则寿"的中医特色思维。  相似文献   

5.
中医经典课程是中医学本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黄帝内经》为中医学理论根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为中医学临床基础,尤被历代医家所推崇,"学经典,做临床"成为无数中医学子的座右铭。然而,现代高校中医经典教学却存在着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本文试从中医学教学现状入手,讨论中医经典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6.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源头和精髓,而《内经》则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及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中医学术界认为的"医易同源"结论提出质疑,从《内经》中较为重要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出发,与《周易》的学术思想一一对比,得出二者间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同源或许言过其实。  相似文献   

7.
五行学说为古代哲学的范畴,中医学理论体系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五行学说极其深刻的影响.中医学五行中金行的特性在<尚书·洪范>中记载为"金曰从革",在多个版本<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从革" 被解释为金有刚柔相济之性.文章作者在多年的授课经验与对中医学的理解中认为在中医学中金行应与自然界中的"空气"相对应,而非"金属".这一点可以从自然现象、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以及五脏中肺的生理功能等方面来看.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论述的五行理论体系有两种,即生克五行理论和方位五行理论。生克五行理论中,五行关系是互相生克守恒的,各自地位是平行相同的;方位五行理论认为中土为上,调控其他四行,中央控四方,四方对应四时。并分析了方位五行理论在《内经》之后对于中医学发展和应用,《伤寒杂病论》、道家丹道学说以及后世诸位医家等关于五行方位理论的理解与阐发,进而论述了方位五行理论对水火理论、脏腑气机升降理论和脾胃论学说的启发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儒家思想自西汉以来,一直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以儒学为基础对中医学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儒家思想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阴阳"观念、"八卦"系统、"五行"观念及"致中和"思想为中医系统观念的构成以及中医经典提供了哲学思想和模式。本文将讨论"天人合一"思想、"阴阳"观念、"八卦"系统、"五行"观念及"致中和"思想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据传为陶弘景及其门人辑录伊尹《汤液经法》,并增补或整合《黄帝内经》(简称《内经》)而成,书中药物五味理论与《内经》有相承的部分和不一致的部分,其特点是在五行学说的基础上以五味功用为鉴药基础,以"苦""欲""急食"为五行补泻目标,通过增加的药物"体""用""化"味,扩展了五行药物的应用功能,同时在汤液经法图中融入进退和数理理论,对于本书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1.
五行木火土金水相生规律顺序排列关系与五行相克规律顺序排列关系 ,是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的理论基础 ,然而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却存在着许多不当之处。五行相生 ;木—火—土—金—水 五脏相生 ;肝—心—脾—肺—肾 五行相克 :木—土—水—火—金 五脏相克 :肝—脾—肾—心—肺根据五行本身的特性 ,阴阳属性说明 :五行中的土 ,其阴阳属性为阴 (土阴 ) ;火阴阳属性为阳 (火阳 ) ,(水阴 ) ,金阴阳属性为阴为阳。中医基础理论没有对五行本身阴阳属性的辨别 ,是五行相生相克规律、顺序排列关系错误存在的关键所在。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相生关系中 ,…  相似文献   

12.
五行理论是中医学重要的基础理论,其借由木、火、土、金、水之象,演绎中医五脏、六腑、五体、五味等藏象的属性及其生克承制关系,形成了中医独特的五行思维模式。整理五行思维模式在临床上的运用现状,包括中医五行相生思维、中医五行相乘思维、中医五行相侮思维3个方面,以期系统地介绍、传承与发展五行相关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3.
《内经》中记载的"心生血,血生脾"是中医五行学说五行相生理论来源的主要依据和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观念,既有普遍指导意义,更有实际应用价值。《难经》把这种五行相生关系比喻为母子关系,心为脾之母,或脾为心之子,心脾为母子关系,母子相生,火为主导,血为用,经络维系。即心阳温煦,助脾运化;赤化生血,血能生脾;外合脉管,经气互通。结合自身临床实践,阐述《内经》"心生血、血生脾"理论的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4.
天回医简中屡次出现"通天"这一概念,内容涉及五脏、五色、五行诸方面。通过对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关条文的细致比勘,提出简文"气之通天,各有官窍"为《脉书·上经》全篇纲领,"通天"其内容可归纳为呼吸通天、五脏通天、五色通天、五行通天、经脉通天;认为"通天"的概念蕴含了古代中医对人体生命的认识,与扁鹊医学的"五色脉诊"体系关系密切,是构建中医脉诊方法与经脉体系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6):76-78
《黄帝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以及中医临床理论的基础,也是中医心理学的起源,书中多处提及有关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思想,形神一体论、心神认知论、五行情志论、阴阳睡梦论等,分别从阴阳、五行、脏腑、七情等多角度研究与分析中医心理学理论。中医心理学经过漫长的发展,在继承前人的经验与基础之上创新,总结临床实践经验,形成一门系统的科学体系。中医心理学是中医学基本理论中蕴含着的心理学。在临床诊疗的过程中遵循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思想,结合后世医家在临床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在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之上继承与创新,强调中医的整体生命观,形神统一的思想,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相统一的理念,与现代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异曲同工,发挥中医药在心理学理论的独特优势,结合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中医基础理论与方法,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辨识与诊疗体系。  相似文献   

16.
李刚  韩雪 《光明中医》2022,(7):1281-1283
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中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五行学说重视事物内部的普遍联系,哲学之五行由于受历史条件及认识角度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医学以五行配属五脏,吸收五行学说之精华,结合中医学辨证的思维特点,探索中医五行思维模式,应用于临床诊疗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马柳玲 《新中医》2010,(2):114-115
<正>中医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特色,认为五脏分属五行,机体要保持健康,则需要五脏各司其职,相互生化制约,使阴阳平衡、气血充沛调达,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而一脏的盛衰可影响整体的平衡,出现不同的证候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五行之间有生克乘侮的关系,《素问·五运行大论》中指出"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胜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最早记载了中医饮食养生方论,奠定了中医饮食养生的理论基础。《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明确提出中医养生基本原则和方法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而饮食养生在诸多养生方法中居于首位。《黄帝内经》是以“中和”思想为核心,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以气血、阴阳、脏腑、经络理论为根本,以饮食的作用、饮食养生基本原则、饮食养生主要方法及病家饮食禁忌等为框架,构建的中医饮食养生理论体系,对后世中医饮食养生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邓铁涛"五脏相关"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理论学术论著整理研究五脏相关,首见于邓铁涛教授1961年《广东中医》第4期“研究整理中医学遗产”一文:“以研究五行学说为例,我们可以定两种题目:①五脏相关学说;②五行学说的局限性。”邓铁涛教授认为选择前者比较好,可以把中医学精华部分提炼出来,合理解释神经与五行在机体内谁起主导作用的问题。1962年11月16日,邓铁涛教授在《光明日报》发表“中医五行学说的辩证法因素”,认为中医的五行学说,主要落实于藏象学说。脏腑配五行这一抽象概念,是经过无数医疗实践而提炼出来的。1963年邓铁涛教授在《广东中医》第3期…  相似文献   

20.
蔡彦  揭西娜 《中医药学刊》2008,26(2):350-351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源头和精髓,而《内经》则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及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中医学术界认为的“医易同源”结论提出质疑,从《内经》中较为重要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出发,与《周易》的学术思想一一对比,得出二者间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同源或许言过其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