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乌梢蛇的名称变化、基原、产地、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炮制加工、真伪鉴别等内容进行本草考证。方法:考证历代古籍本草,并结合现代的文献报道。结果:基本厘清了乌梢蛇的名称、基原、产地、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炮制加等的源流变迁。结论:考证出乌梢蛇名称、基原、功效主治、炮制加工和毒性,古今记载一致;而归经方面,本草记载为归肺、脾、肾经,而2015版《药典》记载为归肝经,与本草记载不符,有待进一步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通过梳理历代本草,灵芝在《神农本草经》列为"六芝"。在汉代及南北朝时期的道家典籍和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仙草、神仙家药",灵芝的出现被视为天降祥瑞的吉兆。唐宋时期,文学典籍延续前代的仙药记载,但本草著作中少有记载。灵芝的临床使用在宋代达到高峰,临床方书《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普济方》等均出现了赤芝(或紫芝)组成的成方。明代《本草纲目》将灵芝置于菜部,质疑其功效,并逐渐远离中医临床,不复药用。自20世纪70-80年代,发现灵芝多糖和三萜类成分具有调节免疫、抗肿瘤等多项药理作用,灵芝又重新回归临床。  相似文献   

3.
蟾酥 ,古称蟾蜍眉脂 ,始见于唐《药性本草》,又名蟾蜍眉脂、蛤蟆酥 (浆 )、癞蛤蟆浆 ,江浙一带俗称赖团浆。至《本草衍义》始有蟾酥之称。蟾酥为两栖纲蟾蜍科动物中华蟾蜍 Bufobufogargarizans Cantor 黑眶蟾蜍 Bafo mclanostrctusSchneider的耳后腺及皮肤腺所分泌的白色浆液 ,经收集加工而成的干燥品。其采集加工方法 ,历代文献中早有记载 ,宋代《太平圣惠方》中将蟾酥“如柳叶大 ,铁上烤焦 ,研。”“干者酒化”等加工方法 ,始见寇宗 的采集方法是“以油单纸裹眉裂之 ,酥出纸上 ,阴干用。”明代 ,陈嘉谟《本草蒙荃》中记载了采集加工时…  相似文献   

4.
浅谈夜明砂和壁虎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夜明砂功能散瘀明目夜明砂是蝙蝠科动物蝙蝠的屎,原名天鼠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性味辛寒,无毒。至宋代《日华子本草》始称夜明砂,《太平圣惠方》以之治青盲、雀目。明代《本草纲目》说:“治目盲障翳,明目”,“夜明砂……厥阴肝经血分药也,能活血消积”。近年临床家常用治内  相似文献   

5.
吕文海  马梅芳  姜虹玉 《中成药》2006,28(4):517-519
葶苈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独行菜或播娘蒿的干燥成熟种子。始载《神农本草经》。系中医常用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品。为“葶苈大枣泻肺汤”、“己椒苈黄丸”、“大陷胸丸”等经典方剂的重要组成药物。古代及近代均习用炮制品入药。本文试对其炮制历史沿革与应用现状进行初步整理。1葶苈子历代炮制概况1.1净制葶苈子自宋代开始有“以水净过,日晒干”(宋《太平圣惠方》)、“去土”(宋《鸡峰普济方》)的记载。至明、清一直有“净洗”(明《普济方》)、“酒洗炒”(明《证治准绳》、明《普济方》)、“洗净焙”(清《本草逢原》)、“去土隔纸略炒”(明《…  相似文献   

6.
中药醋制已有2200多年历史,其品种达250余种,其中植物药144种、动物药53种、矿物药54种。据文献记载,中药醋制始于先秦,用醋制药7种;到唐代增加到33种;宋代增加到99种,为品种增加最多,发展最快的年代。满清时代,发展中药醋制品27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39个品种。如先秦有商陆载于《五十二病方》,唐代有豉载于《新修本草》;艾叶、磁石载于《银海精微》;宋代有乌蛇肉、禹粮石、蛤蚧、虎骨、芫花、雄黄、巴豆、防风、五灵脂等,载于《太平圣惠方》;清代有射干、木鳖子、酸枣仁等,载于《得配本草》…  相似文献   

7.
经典名方的研发是促进中医药继承创新和开拓中医走向现代国际化的重要途径,梳理经典名方组成药味的历史沿革以明确其基原产地、性味功效、证候禁忌等对其研发尤为重要,是保证全方安全性及有效性的源头。地骨皮作为常用的传统中药材,应用广泛,具有良好的研发前景。《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含地骨皮的方剂共5首,通过查阅现代文献,鲜见地骨皮本草沿革的文献考证。该文将基于古籍文献,从地骨皮别名、产地、基原、性味归经、功效主治、证候禁忌等方面梳理其历代衍变情况,为研究地骨皮以及经典名方提供文献依据。考证分析发现,地骨皮最早记载于《五十二病方》,汉以前的古籍并未以"地骨皮"之名收载该味中药材。历代古籍记载的地骨皮性味归经、基原与现代权威中药材内容差异较小。随着时代变迁发展,现代对地骨皮功效主治舍弃较多,呈现断层式继承,提示该药材尚有许多潜在的功效主治可供临床开发应用。地骨皮的药用规格除了现代常用的生地骨皮外,古籍还记载了甘草汤制、焙制、炒黄、童便制、酒浸和酒蒸等炮制品。  相似文献   

8.
草果作为传统药食同源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和应用历史。伴随草果开发利用的深入,其经济价值显现,相关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并在山区扶贫攻坚中扮演重要角色。实际生产和资源利用过程中,草果基原植物较混乱,品种源流、药用历史缺乏系统报道。笔者通过查阅历代本草书籍和文献,对草果名称、植物来源、道地产区变化、传统应用进行考证。结果显示,古代文献中记载草果入药最早为宋代,其别名、异名繁多,古今差异较大,现代记载其别名"红草果""白草果""土草果""草果仁"与草果名称极为相似,但并非一物,应加以区分;明朝时期草果的品种来源复杂,常与豆蔻、草豆蔻归为一类入药,直到清朝《本草从新》才明确将其单列为一种药材,与混淆品区分开;含草果的方剂有草果饮、草果散、草果丸、草果熟水等,其可根据不同病证连皮或去壳以仁入药,以水或酒煎制汤剂为主,另有炒制、盐制、姜制、面粉煨制等炮制方法;历代本草文献中对草果性味归经和功效主治的记载基本一致,认为本品辛温无毒,具有温中止呕、消食导滞、破瘴截疟、逐痰祛邪等功效。以上研究为草果正本清源、药材质量控制及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地龙作为常用的动物药,历代本草古籍对其均有收录。地龙在临床实践中已经使用了几千年,但是由于朝代更替、古籍版本的缺失以及地龙本身品种的庞杂,致使其药用品种混乱。为了溯本清源,理清其正统药用品种,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古籍,并结合现代文献著作,对地龙的名称、基原、性味归经、主治功效和炮制方法等进行详细考证。通过考证,发现地龙的名称、基原、炮制和主治功效、古今记载基本一致,而在归经、毒性方面,历代本草均没有详细记载,尤其是对于地龙的毒性,历代记载不一,需要通过开展药理、毒理实验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0.
韭是中国古代治疗疾病的常用中药。为了明晰韭的应用历史,通过查阅历代本草书籍,从名称、基原、产地、入药部位、性味归经、功效和加工炮制等方面进行了梳理考证。韭在秦汉时期已有人工栽培,药用来源为韭及其同属近缘种。宋代种植广泛,主流品种为韭Allium tuberosum Rottl.ex Spreng.。宋代及之前,以韭、韭根和韭菜子等部位入药,清代韭根使用减少,现代以韭菜子入药为主。宋明时期,韭的加工炮制方法增多,性味归经和功效增加。清代多沿用历代的记载。现代河南、安徽、山东等地韭菜子产量较高。建议加强韭的活性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  相似文献   

11.
张娟  刘美  李先宽  张坚  马琳 《中国现代中药》2017,19(9):1318-1321
通过本草考证的方法,整理现存本草与历代古籍文献,对侧柏叶的植物名称、资源分布、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药剂选方进行了考证。在本草中多以侧柏叶记载,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性味苦、微温、微寒,主归肺、肝、脾经。具凉血止血、祛风利湿、生发乌发等药效,现代临床多沿用其凉血止血的功效进行选方配伍。  相似文献   

12.
土茯苓为常用中药,具有一千五百多年的药用历史,现收载于《中国药典》,然而古本草中有关土茯苓的记载存在着同物异名、同名异物及名称混淆的现象。从名称、基原、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等方面,对历代本草典籍中有关土茯苓的记载情况进行了梳理考证,为其临床使用和开发提供依据。考证结果表明,现代所用土茯苓的基原植物最早以"禹余粮"之名记载于《本草经集注》中,而最早出现"土茯苓"药名的则是明代的《滇南本草》。土茯苓的药材性状描述、性味归经及功能主治等方面的考证表明,古今的记载和描述基本一致。通过本草考证,明确了土茯苓药用历史的连续性,并澄清了其名称误用的原因,为土茯苓药材的正本清源和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宋代文献中治疗癣病的外用方药构成,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癣病的外用方药起抛砖引玉的作用。方法:应用频数分析理论,对《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两书中所载治疗癣病的外用方药进行分析。结果:外用方剂组成、药物性味及归经有明显规律。结论:外用方药有其特殊规律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全面梳理没药的应用历史,为没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文献依据。方法:立足历代本草文献及相关方剂文献,进行梳理和考证。结果:厘清了没药的功效主治、应用及配伍、性味与炮制方法。结论:没药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进口药物,历代本草书籍中记载的没药功效主治、性味基本一致,略有不同,但应用配伍与炮制方法逐步多样化。  相似文献   

15.
通过查阅、梳理历代医学专著,对红花的形态性状、别名源流、性味归经、功效主治、药物剂量以及用药禁忌进行了本草考证,旨在为红花临床推广应用提供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16.
茯苓类药材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茯苓、白茯苓、赤茯苓、茯苓皮、茯神、茯神木等茯苓类药材的药用历史沿革、来源及原植物等进行本草考证。方法查阅历代本草文献,并结合现代研究的文献。结果查清了药用历史沿革及其基源。结论在东汉以前茯苓以整体入药,东汉的《中藏经》始载茯苓皮入药,东晋始有茯苓、茯神之分,白、赤茯苓的记载始于南北朝时期的《本草经集注》,其功效明确于唐、宋,其归经阐明于金、元,并在明清时期得到发展。茯神木始载于唐代《药性论》。历代本草对茯苓的描述和附图与当今的茯苓原植物基本相符。该研究可为茯苓类药材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按照时间顺序,从名称、基原、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方面,对历代本草典籍有关中药茜草的记载进行考证研究,结果发现茜草存在"同名异物""同物异名",正品与伪品混淆使用现象。故笔者将本草考证与实地考察相结合,明确了茜草正品与伪品的异同之处,考订出传统药用正品和伪品,保证茜草用药安全有效。依托古籍,对茜草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再研究,扩展了茜草新的药用部位及药理作用,为其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千金子炮制的历史沿革与现代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秀梅  张兆旺  曹艳花 《中成药》2003,25(12):981-983
千金子为大戟科植物续随子EuphorbialathyrisL .的干燥成熟种子 ,主产于河北、河南、浙江 ,有逐水消肿、破杀虫的功效 ,临床用于治水肿胀满、痰饮、宿滞、瘕积聚、妇女经闭、疥癣疮毒、蛇咬及疣赘等[1] 。千金子始载于《开宝本草》 ,其炮制方法历代以制霜法为主 ,另有净制、煮制、炒制、酒制的记载。现代多制霜应用 ,但方法各一 ,难以保证药材质量。本文将对千金子炮制的历史沿革、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作一综述。1 历史沿革千金炮制的记载始见于宋·《太平圣惠方》中的“石燕圆”一方 ,要求“去皮”入药[2 ] ,宋·《小儿药证直诀》沿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系统查阅历代本草文献对葛根性味和功效主治的记载,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认为葛根并非平性或寒,而应为凉性。  相似文献   

20.
独一味是藏族常用药之一,具有的良好的活血止血、祛风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跌打损伤,外伤出血,风湿痹痛,黄水病。该文通过查阅历代藏族药典籍、本草,结合现代文献资料对独一味名称、性味、基原、入药部位、采收加工、功效主治的演变进行系统梳理及本草考证。经考证独一味始载于八世纪中叶《月王药诊》,音译为大巴。独一味性味的记载以性平、温,味甘、苦、涩为主,除《青藏高原甘南藏药植物志》,其他典籍中均记载为无毒。历代主流的基原为独一味Lamiophlomis rotata的地上部分入药,此外古代尚有圆叶筋骨草Ajuga ovalifolia,美花圆叶筋骨草A. ovalifolia var. calantha,藏玄参Oreosolen wattii的全草入药的情况。古代采收时间多为农历8—9月霜降前采挖,现代采收时间为秋季花果期采收。由于独一味药材的蕴藏量大幅减少,其入药部位由全草或鲜叶,演变为地上部分为主。功效古今记载以养骨补髓,引黄水,止血止痛为主,但古代尚有治疗虫病,月经淋漓,遗精症,腹泻及滋补身体的功效,该文通过对独一味的本草考证,以期为藏族药资源独一味扩大开发和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