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解系统性硬化症合并继发性干燥综合征(SSc-SS)患肺间质纤维化(ILF)发病的机制,本分析了28例SSc-SS病例,对ILF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发现SSc-SS组的ILF发病率显高于单纯SSc及原发SS组。皮疹与SSc-SS合并的ILF之间的关系值得重视。肌炎、肾小管酸中毒及肝硬化在两组之间地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是结缔组织病中较为常见、且致残率较高的慢性疾病,以皮肤及各系统胶原纤维化为特征。宋欣伟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硬化症颇有心得,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体质因素密切相关,正气不足、气虚血瘀、脏腑功能失调是SSc的主要病因病机,治疗以活血祛瘀为主,适当配伍益气温阳、健脾壮肾补肺、清热解毒诸法,注重平衡阴阳,临床疗效可观。  相似文献   

3.
正肺间质纤维化属于呼吸系统难治性疾病之一,可由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发展而来,目前西医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且不良反应众多。全国名老中医王会仍教授从事中医临床50余年,对肺系疑难病有独到的见解,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其诊治肺间质纤维化的经验总结分析如下。1病名结合该病咳嗽、咯痰、胸闷、进行性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王老师认为肺间质纤维化病初若仅表现为干咳无痰或活动后气喘,可归为中医"咳嗽"、"喘  相似文献   

4.
夏蓉  封其华 《安徽医学》2021,42(10):1196-1197
1 病例资料 患儿,女性,7岁3个月,因"双手、足发凉3年余"于2018年12月2日入住我科.患儿家属诉患儿3年前出现遇冷时双手、足凉,手指、足趾硬肿,手掌侧皮肤青紫,双手指尖皮肤时有苍白,保暖后可逐渐变红,硬肿缓解不明显,无花纹,无疼痛、麻木,无晨僵、瘙痒,无皮疹,无发热,至当地中医院就诊,诊断为"雷诺综合征",予口服中药(具体不详)治疗近4个月,症状无好转,家属未至其他医院就诊.  相似文献   

5.
刘艺 《西部医学》2016,28(11):1514-1517
目的 分析系统性硬化症(SSc)患者合并肺间质病变(ILD)甲襞微循环改变的特征,了解其在诊断SSc合并ILD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风湿免疫科SSc患者55例,按照是否合并ILD分为SSc合并ILD组(SSc-ILD,n=38)以及SSc未合并ILD组(n=17),记录其一般资料,病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血常规、血沉、生化、免疫、C反应蛋白、血气分析,肺部HRCT表现,肺功能检查,以及甲襞微循环的典型图片及结果等。结果 SSc-ILD组与SSc未合并ILD组在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SSc确诊时间、雷诺现象发生率及持续时间等指标上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中高滴度抗核抗体(ANA≥1∶320)、肺功能检查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之比(FEV1/FVC)、以及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这五项指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甲襞微循环表现上,SSc-ILD组与SSc未合并ILD组相比,SSc-ILD组管袢清晰度较差,管袢模糊比例明显高于未合并ILD组,两组比较..  相似文献   

6.
李霞  王艳霞  胡永玲  杨敏  奚春凤 《重庆医学》2022,(17):2945-2950
目的 探讨炎症/免疫指标对系统性硬化症(SSc)并发肺间质纤维化的预测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至2021年2月该院56例SSc患者作为SSc组,选取同期10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高灵敏C反应蛋白(Hs-CRP)、红细胞沉降率(ESR)、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等炎症/免疫指标水平,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进一步预测炎症/免疫指标与SSc并发肺间质纤维化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炎性指标PDW对SSc并发肺间质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SSc组PDW、LMR水平降低,MPV、NLR、MLR、PLR、Hs-CRP和ESR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肺间质纤维化患者比较,肺间质纤维化患者PDW、MPV降低,NLR和PLR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PDW进行ROC曲线分析以预测SSc并发肺间质...  相似文献   

7.
肺间质纤维化是临床常见的难治性呼吸系统疾病,刘良徛教授对该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有独到的认识,临证自拟温肺化纤汤加减化裁治疗该病,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观察参麦开肺散治疗系统性硬化症肺间质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系统性硬化症肺间质病变患者6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3例,对照组32例。2组均给予基础常规治疗,治疗组另给予参麦开肺散,对照纰另给予罗红霉索、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1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2组疗效,并检测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6分钟步行距离(6MWT)、HRCT观察肺内磨玻璃样病变情况,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FEV_1/FVC]改善情况。结果 2组实际完成试验各30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岛于对照组的70.00%(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55,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6MWT、HRCT观察肺内磨玻璃样病变情况,肺功能改善均改善(P<0.01或P<0.05),且治疗组气短、咳嗽等中医证候积分及肺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参麦开肺散治疗系统性硬化症肺问质病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从肺痹论治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常见的肺间质疾病之一,也是肺间质纤维化的主要原因[1,2].其病因不明、发病机制不清,病理特征是肺泡上皮损伤、成纤维细胞灶的形成以及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最终导致肺组织结构的异常重塑[3].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王会仍教授治疗肺间质纤维化(pulmonary interstitial fibrosis,PIF)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力求继承发扬。[方法]通过跟师侍诊,整理典型医案,梳理王会仍教授对PIF病因病机的认识,阐述其临证心法,总结经验方芪冬活血饮的组成、方义及效用,并举验案以证明之。[结果] PIF的病因病机有气阴两虚、热毒熏蒸、痰瘀互阻。王会仍教授治疗PIF,主抓“虚、热、瘀”的病理基础,临证遵循清热解毒、袪瘀通腑、益气养阴为主的治疗原则,强调气阴同治、肺肠同治、气血同治,常用自拟“芪冬活血饮”加减治疗。文中所举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验案为气阴不足、痰瘀交阻之肺痿,以芪冬活血饮加减,益气养阴化瘀、化痰通络平喘,疗效显著。[结论]王会仍教授运用芪冬活血饮治疗PIF,以达益气养阴、清肺化痰、祛瘀通腑之效,其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值得学习传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宋欣伟教授治疗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rel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CTD-ILD)的临床经验,总结中西医结合诊治CTD-ILD的要点。[方法]通过临床跟师学习,收集病案,从中医病因病机、脏腑传变、中西药联合施治等方面对宋欣伟教授诊治CTD-ILD的中医理论及处方用药思路进行分析总结,并列举验案一则加以佐证。[结果]宋欣伟教授提出以“风、毒”分期论治CTD-ILD,急性期以治“风”为首,辨表里内外、兼夹传变,强调早期识别病情变化,谨防“炎症风暴”;慢性期以祛“毒”为要,并明确所合之邪,权衡病势及邪正盛衰,可重用虫毒之物以毒攻毒,并兼顾调补脾肾。所举验案为干燥综合征并发ILD,病程已属晚期,治以益气养阴、搜风攻毒、祛瘀通络,经投以生脉散加减,联合西药抗炎及抗肺纤维化治疗,终获良效。[结论]宋欣伟教授针对临床中CTD-ILD复杂性、异质性、难治性的特点,提出分期诊治理论,对于疾病的早期识别、个体化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时机的把握均具有重要的临床借鉴意义,值得学习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施光其教授认为皮肌炎并发肺间质纤维化的病机为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正虚为肺脾气虚,邪实为风、寒、湿、热乘虚侵袭人体,六气化火,内舍肺脏.治疗皮肌炎肺间质纤维化可参考肺痿论治,分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二型,在祛风方(主要由荆芥、防风、地肤子等组成)的基础上加减治疗,分别以祛风散寒、化痰散瘀及祛风止咳、清热化痰凉血为法,辨证论...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韩树人主任运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经验,认为该病病机主要为气虚血瘀,病位在肺、肾,以补气益肾、活血化瘀为该病的基本治疗方法,临床实践中常以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进行加减治疗,选药和剂量常根据患者年龄、病情、病程等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从肺痿、肺痹以及肺间质纤维化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生理病理、疾病进程和预后等方面入手,在古典医籍文献及现代理论研究的指导下,探病机,识病本,认为在肺间质纤维化的病机演变过程中,肺痹贯穿始终,而肺痿则逐渐形成。治疗上应从肺痹、肺痿两方面论治肺间质纤维化,痿痹兼顾,不可偏废,审时度势,攻补兼施,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6.
肺间质纤维化在临床上是一种较为复杂、棘手的疾病,尤其晚期阶段现代医学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文章从中医病因病机、具体疗法药物等角度阐述活血化瘀法及活血化瘀药物对肺间质纤维化具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费兆馥教授强调中医诊断理论与临床并重,重视中医诊断方法的客观化研究与应用相结合,临床擅于应用舌象、脉象等中医特色诊断方法;重视辨证,主张药随证出、方因法变;用药重视调理血气,提倡扶正为先、祛邪为要,善用黄芪。对硬皮病的治疗主要以滋阴填精、益气温阳为主,辅以活血通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国医大师周仲瑛从痰瘀热结复合病机治疗系统性硬化症的临证经验,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临床学习、收集整理周老治疗系统性硬化症的医案,从病因病机、辨机论治、用药特色等方面阐述周老治疗该病的临床经验,并举医案一则加以佐证。[结果] 周老认为,系统性硬化症的病机关键为痰瘀热结,病理因素以“痰、瘀、热”为主导,三者转化相兼,复合为患,贯穿病程始终;根据病情进展及病理因素的演变,治疗多从痰瘀热结复合病机入手。痰瘀内生,胶结为患,治宜化痰祛瘀、逐邪蠲痹;痰热蕴结,热扰则发,治宜清化痰热、宣痹散结;瘀热相搏,血热鸱张,治宜凉血散瘀、寓透于清;伤阴耗气,虚热内生,治宜益气养阴、扶正祛邪。文中所附验案,周老辨为痰瘀热结、风湿痹阻、气阴两伤证,治以化痰祛瘀、透热蠲痹、益气养阴,方用白薇煎合秦艽鳖甲散加减。[结论] 国医大师周仲瑛倡导辨证宜首重病机,从痰瘀热结复合病机辨治系统性硬化症,复法合治,灵活遣方,疗效显著,其经验值得传承推广。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以其"整体观念""治病求本"的原则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显示出了其他现代医学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1)IPF的对应中医病名行业内仍未能达成共识,缺少权威的指南规范。(2)目前,研究中的地域和研究中心较为单一,缺乏多中心联合的观察性研究,从而忽视由地域差异而造成IPF在病因病机、证候分布上的区别,且目前文献纳入的病例数偏少,结果易受干扰,可重复性差。(3)研究所釆用的评价工具多为欧美国家直接翻译的问卷或经过国内专家翻译改进的普通性量表,由于存在地域差异性,其研究结果难以令人信服。中医在IPF的科研方面,缺乏具有中医自身特色的疗效评估量表,导致大多临床研究在疗效评价时缺乏对"证"改善的判定,而以"候"作为唯一评价,将中医的"证候"一分为二,缺乏了对患者整个人体状态的把握。(4)多数的随机对照研究应用的复方均为自拟方,缺乏针对同证型的古代经方作为对照,因此,在国际上的认可度较低。另外,传统中药复方剂型除了汤剂外,还包含了丸、散、膏、丹等,而这些剂型有的能在IPF稳定期治疗时发挥无法替代的优势,目前相关临床研究中的中药复方剂型均为汤剂,未见其他剂型的研究报道。(5)研究方法比较单一,临床疗效评估停留在对短期症状改善的观察水平上,缺乏终点指标(如再住院率、生存率等)的统计。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今后研究方向:(1)明确IPF疾病诊断及分期分型标准,加强疾病分期分型与中医主证的研究,对古代文献关于IPF类似疾病的资料进行全面整理,并经过临床验证,规范IPF的中医病名。(2)对于证候研究有必要加强不同地区医家经验交流,开展不同地区大规模、多中心的联合观察研究,按患者生活的地域进行划分统计,深入研究地理、环境因素对IPF的影响。(3)参照国际生活质量量表研究规范中的步骤,研制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医内涵、符合患者报告结局特点的IPF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完善疗效评价体系,用以满足中医对IPF的临床和科研需求,并在临床研究中推广应用。(4)加强古代经方对IPF的疗效研究,可以经方作对照,拓宽中医药治疗IPF的应用。(5)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采用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尤其是加强远期疗效观察、卫生经济学评价及再住院率、生存率等终点事件的随访。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肺功能、胸部高分辨CT(HRCT)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发现在COPD后期常合并肺间质纤维化(PIF)改变.由于以往传统观点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与肺间质纤维化(PIF)在临床特点、病理变化、治疗及预后等方面截然不同,是两种相互独立、不能共存的疾病类型已发生改变.双重的病理改变,造成缺氧加重,使病情恶化加速,已经成为临床难题.因此,加强COPD合并PIF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早期诊断并积极干预其恶化,防治其并发症,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具有积极意义.概述COPD合并PIF的研究现状,并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本病临床治疗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