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SLE)疮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8例活动期SLE患者,15例缓解期SLE患者及13例健康者采用标记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计数检测。结果活动期CD4+细胞数明显少于健康对照组(P〈0.05),CD4+/CD8+比值也明显降低(P〈0.05);而CD4+、CD8+T淋巴细胞对对照组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CD19+(B)细胞数则均高于缓解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测定淋巴细胞亚群可作为判断SLE处于活动期与缓解期值参考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2.
总结7例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护理体会,认为通过认真观察病情与用药后的反应、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口腔皮肤护理、及健康教育,患儿病情稳定复发率减低,能够维持正常学习和生活。  相似文献   

3.
CD137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原型,主要表现为T、B淋巴细胞功能异常,产生大量自身抗体,近年来发现,T细胞及其亚群和共刺激分子可能是SLE的发病机制的关键.本文就共刺激分子CD137的结构、配体、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首发症状和误诊情况.方法对49例儿童SLE的首发表现和误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热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71.4%,35/49),49例儿童SLE中30例误诊,误诊率为61.2%(30/49),误诊、误治时间在1个月以上.结论儿童SLE的首发症状多不典型,误诊率高,误诊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贝利尤单抗治疗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环磷酰胺治疗,观察组采用贝利尤单抗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P <0.05)。治疗后,观察组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大不列颠群岛狼疮评估组指数(BILAG)评分与外周血B细胞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贝利尤单抗治疗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患者的SLEDAI、 BILAG评分与外周血B细胞水平,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肺部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的检测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2016年3月-2019年8月在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感染免疫科住院治疗的48例SLE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纳入SLE合并肺部感染组,另101例SLE未合并感染患者纳入SLE未合并感染组,另选取同期于医院健康体检中心年龄匹配的30名健康成年人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三组T淋巴细胞、NK细胞及不同疾病活动状态下SLE合并肺部感染患者T淋巴细胞、NK细胞水平;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淋巴细胞、NK细胞对SLE患者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 SLE未合并感染组和SLE合并感染组CD3+计数、CD4+计数、CD8+计数、CD4+/CD8+比值、NK细胞计数分别为(1 210.36±474.25)个/μl、(485.27±110.69)个/μl、(464.27±180.61)个/μl、(1.16±0.61)、(39.82±10.64)个/μl和(642.48±498.22)个/μl、(173.58±96.42)个/μl、(265.48±110.37)个/μl、(0.92±0.60)、(26.57±4.88)个/μl,低于对照组,且SLE合并感染组以上指标低于SLE未合并感染组(P<0.05);SLE稳定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和SLE活动合并肺部感染患者CD3+计数、CD4+计数、CD8+计数、CD4+/CD8+比值、NK细胞计数低于SLE稳定无肺部感染患者、SLE活动无肺部感染患者(P<0.05);T淋巴细胞、NK细胞预测SLE肺部感染时,以CD4+计数的AUC值最高,cut-off为331.69个/μl,其预测SLE肺部感染的敏感性、特异性为93.75%、96.04%。结论较单纯SLE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T淋巴细胞、NK细胞明显偏低,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对SLE肺部感染发挥一定预测价值,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17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SLE患者60例(SLE组),其中稳定期和活动期各30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各组外周血IL-17水平,对外周血IL-17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24 h尿蛋白定量、抗双链DNA抗体、补体C3及器官损害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SLE组外周血IL-17水平为(122.03±96.78) ng/L;其中SLE活动期患者外周血IL-17水平为( 182.43±106.28) ng/L,SLE稳定期患者外周血IL-17水平为(82.33±76.98) ng/L.对照组外周血IL-17水平为(32.93±22.68) ng/L.SLE组外周血IL-1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SLE活动期患者外周血IL-17水平显著高于SLE稳定期患者和对照组,且SLE稳定期患者外周血IL-17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IL-17水平与SLEDAI评分、抗双链DNA抗体及24h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r=0.662、0.494、0.571,P<0.05),与补体C3呈负相关(r=-0.412,P<0.01),与器官损害无相关性(P>0.05).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IL-17表达水平存在明显异常,且与疾病活动度有明显相关性,提示IL-17可能在SLE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以外周血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血象变化。方法对4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外周血全血减少、两系减少各占35.71%,单系减少占28.58%。中、重度与轻度活动组相比,血细胞减少更明显,且以两系或三系减少为主(P〈0.01)。治疗后外周血细胞减少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SLE外周血细胞减少程度与疾病活动性有关,对治疗反应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中B淋巴细胞及其活化状况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活动期与稳定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中CD19+、CD23+/CD19+及HLA-DR+/CD19+细胞的表达情况;同时应用免疫学方法检测血清中ds-DNA与ANA水平。结果活动期患者CD19+、CD23+/CD19+及HLA-DR+/CD19+细胞表达率均高于稳定期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稳定期患者CD23+/CD19+表达很低,而HLA-DR+/CD19+双阳性细胞表达率高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且CD23+/CD19+双阳性细胞表达率与病情积分、ds-DNA及ANA均成正相关(P<0.01),而HLA-DR+/CD19+双阳性细胞与三者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活动期与稳定期患者均存在B淋巴细胞的克隆性增生与异常活化,B细胞的异常活化是病情活动的直接原因,晚期B细胞的异常活化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难彻底治愈与病情反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确定用5种方法(PGA、M—SLEDAI、M—LAI、SLAM和M—BILAG)定义的狼疮活动之前或同时C4水平变化的程度,及其与特异性脏器活动的相关性。方法 对随访1年的53例患者每月检测C4水平并判定活动性,计算C4水平之前变化或同时变化时的狼疮活动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4水平近期变化与狼疮活动的相关性,以及与特异性脏器活动的相关性。结果 根据PGA、M—SLEDAI、M-LAI、SLAM和M—BILAG定义的活动率依次为12%、19%、25%、13%和12%,C4水平同时降低常常出现于M—LAI定义的活动,C4水平之前升高与SLAM确定的活动相关,C4水平的降低与肾脏活动性同时升高相关,C4水平降低也与红细胞比容和血小板同时降低相关。结论 C4水平的降低并不一定总是与狼疮活动相关,但C4降低与狼疮肾和血液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非清髓性化疗结合CD34+细胞分选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在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RSLE)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2例,采用异环磷酰胺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百特CS-3000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通过CD34+细胞分选仪分别得到了2.6×106/kg、2.1×106/kg CD34+细胞;预处理回输前6 d每日应用氟达拉滨50 mg/d(共5 d)+回输前3 d始每日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80 mg/(kg·d),共5 d.结果2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缓解,异常免疫学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抗体全部阴转,肾功能、尿常规恢复正常.结论非清髓性化疗结合CD34+细胞分选的APBSCT治疗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及抗核抗体(ANA)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IF)检测并回顾性分析84例SLE患者和52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血清ANCA阳性率及荧光免疫模型,同时采用酶标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抗核抗体(ANA)检测。结果:84例SLE患者中,ANCA阳性28例(33.3%),正常对照组无ANCA阳性。28例AN-CA阳性组中,狼疮活动18例(64%),56例ANCA阴性组中狼疮活动22例(39.3%),两组阳性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84例SLE患者中ANA检出58例(69.0%),正常对照组52例中2例ANA阳性,阳性率为(3.84%)。ANCA与ANA联合检测,ANCA阳性ANA阳性共70例,敏感性为83.3%,显著高于两者单独检测时的敏感性(P<0.01)。结论:联合ANCA、ANA检测有助于提高SLE的诊断的敏感性,ANCA与狼疮活动力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症(OP)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8月在我科住院的50例女性SLE患者临床资料,分为OP组与非OP组,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点。结果16例(32%)SLE患者合并OP。OP组患者病程、糖皮质激素应用超过1年及狼疮肾炎发生率显著高于非OP组(4.6yrs,75.0%,68.8%vs2.4vrS,35.3%,23.5%,P〈0.05),SLE患者糖皮质激素应用超过1年或发生狼疮肾炎时合并OP的相对危险度为5.5和7.2(P〈0.05),OP组患者血清25-OH维生素D3水平显著低于非OP组(12.0VS22.2ng/ml,P〈0.05)。结论SLE患者OP的发生率较高,长时间应用糖皮质激素和狼疮肾炎是发生OP的高危因素,应及时监测其血清25-OH维生素D3及骨密度水平并给予规范治疗。  相似文献   

15.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骨质疏松症(OP)患者血清骨保护素(OPG)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50例女性SLE患者(16例合并OP)和30例女性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清OPG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OP组、非OP组、健康志愿组血清OPG水平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分析血清OPG水平与25-OH维生素D3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OPG水平判断SLE合并O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SLE合并OP组血清OPG水平显著高于非OP组及健康志愿组(217.7pg/mlVS 116.0pg/ml VS 87.1pg/ml,P〈0.01);SLE患者血清OPG水平与25-OH维生素D3水平显著负相关(r=-0.439,P〈0.01);以血清OPG水平120pg/ml作为判断SLE是否合并OP的临界值,诊断敏感性为75.0%,特异性为61.8%。【结论】OPG与SLE合并OP有关,检测其血清水平对判断SLE是否合并OP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泼尼松龙冲击和常规剂量强的松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血液系统损害的近期疗效。方法147例伴有血细胞减少的SLE患者,分别采用甲泼尼松龙冲击(试验组)和常规剂量强的松(对照组)治疗,治疗后第10天根据血常规结果判断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血红蛋白34.8%和14.0%,白细胞76.7%和63.0%,血小板66.7%和27.3%,两组治疗前后比较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近期疗效看,甲泼尼松龙冲击治疗起效快,有效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甲泼尼松龙冲击和常规剂量强的松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血液系统损害的近期疗效。方法147例伴有血细胞减少的SLE患者,分别采用甲泼尼松龙冲击(试验组)和常规剂世强的松(对照组)治疗,治疗后第10天根据血常规结果判断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血红蛋白34.8%和14.0%,白细胞76.7%和63.0%,血小板66.7%和27.3%,两组治疗前后比较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近期疗效看,甲泼尼松龙冲击治疗起效快,有效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可溶性DcR3(Decoy receptor3)水平表达及与治疗药物的关系。方法:收集SLE患者51例,健康对照组19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可溶性DcR3浓度,采用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判SLE疾病活动性,分析SLE治疗方案中主要用药(泼尼松、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羟氯喹、白芍总苷)与血清可溶性DcR3浓度及SLEDAI的关系。结果:SLE患者血清可溶性DcR3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2.42,P<0.05),而且与SLEDAI积分呈正相关(r=0.373,P<0.01),SLE治疗方案中使用泼尼松组DcR3浓度比未使用组显著升高(P<0.05),而使用羟氯喹组却显著降低,此外使用泼尼松、环磷酰胺组比不使用组有较高SLEDAI积分。结论:血清可溶性DcR3在SLE中高表达,与SLEDAI呈正相关,治疗药物对血清DCR3浓度影响不明显,可以作为SLE诊断和评判疾病活动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