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阴痿病是临床常见的妇科疾患,但翻遍历代妇科专著并无此病,虽然《内经》中早有阴痿记载,而到张景岳时则认为阴痿即男子阴茎痿软,阳事不举,并改为阳痿。近来,我们在临床上常见到女性性功能减退疾患,为了便于探讨此病的病因病理和治疗方法,故此笔者认为应重新理解阴痿病,统一命名,凡女性性欲淡漠,厌恶男女交媾,或同房困难,无快感,严重者出现经少、停经、乳房萎缩、阴唇干萎等症状者即为阴痿病,区别于男子阴茎痿软、阳事不举之阳痿症。笔者对此病的临床治验也  相似文献   

2.
肺痿与肺痹皆属呼吸系统疑难病症,多由其他慢性肺系病症迁延不愈而致。李国勤教授认为肺痿当属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而肺痹当属结缔组织病继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两者在病因病机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其病变首先在肺,继则病及于脾肾,后期多病及于心,而危及生命。在治疗上,李国勤教授认为补肺益肾、活血化瘀为其贯穿始终的根本治法。  相似文献   

3.
论痹与痿     
痹病和痿病是临床上常见、多发并严重影响健康的疾病。早在《内经》一书中,就设专篇,较系统地论述了两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辨证、治疗原则、治法及预后。鉴于两病在病位、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多有相同,证候也错杂多见、难以截然分开,历代医籍虽见有痹痿合论,但均不全面,本方拟详细论述,明其异同,以指导临床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4.
水肿因涉及病种较多,病情复杂,且复反复发作,治疗上有一定困难,以标本论,水湿留聚为其标,脏腑内虚为其本,根据邪正进退的不同情况,可分3个阶段辨证论治,邪气盛实阶段,以祛邪利水为主;邪实正虚阶段,宜利水扶正兼施,邪退正虚阶段,当扶正治本为主,探讨其证治规律,对于进一步提高疗效与减少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痹证和痿证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古人对两病的认识,无论从病因病机、临床症状和治疗方药等都有严格的区别,《医宗金■》对此作了概括性的总结,他在“痿痹辨似歌”中说“痿病足兮痹病身,仍在不疼痛里分。但观治痿无风药,始晓虚实别有因。”由此不难看出,两病的鉴别要点在于“痛”与“不痛”。即痿证手足痿软,毫无疼痛,病因多为热盛伤津,肝肾不足,气血虚弱等,属虚证;痹病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属实  相似文献   

6.
尫痹的证治体会傅陆,杜凯痹其意指足肢不能行,肿曲不能伸,卷肉缩筋,关节僵硬变形,功能障碍,身体赢弱的废疾而言。《金匮要略》所指的"诸肢节疼痛,身体赢......"其中"赢"就是关节,肢体变形,身体赢弱,关节不能自由活动而渐成的废疾。笔者多年来治疗一些...  相似文献   

7.
试论顽痹的证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振东 《国医论坛》2001,16(2):21-21
《素问·痹论》指出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也。”这是前人对痹证病因病机所作的最早论述 ,后人在此基础上对痹证的病因病机、治疗、预后转归作了较为详尽的发挥 ,为后世治痹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然而 ,痹证病因病机复杂多变 ,初期失治或治疗不当 ,易迁延反复 ,致使经络气血虚弱 ,脏腑阴阳失调 ,气血津液运行不利而变生瘀血痰浊 ,停留于关节骨髓 ,痼结根深 ,难以逐除而成顽痹。笔者认为 ,顽痹乃痹证发展过程的中晚期 ,本虚 (气血虚弱、阴阳失调 )标实 (痰瘀痹阻 )是其病机特…  相似文献   

8.
痹痿辨析论     
痹病和痿病是中医临床工作中常见的两类疾病 ,可以囊括现代医学里的很多病种。其二者的临床表现、证候特征及发展演变有诸多相似之处 ,在某些医师的实践诊疗过程中往往不能透察明晰 ,称痹为痿 ,或称痿为痹。这种对疾病本质认识上的含糊不清会影响对患者的正确处方用药 ,而导致治疗上的错误 ,延误病情。为能更好地认识此两类疾病 ,笔者现将其二者做一辨析 ,阐述如下以飨读者 :1 病名溯源当分为二痹、痿两病 ,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为之设专文二篇“痹论”、“痿论” ,《灵枢》中也有专文“周痹” ,并散载于《内经》其他篇 ,广泛地…  相似文献   

9.
傅陆  杜凯 《新中医》1996,28(4):60-60
  相似文献   

10.
廖先仕 《新中医》1994,26(6):61-62
热痹的证治体会廖先仕痹证即闭阻不通之意,乃指气血为病邪阻闭而不通引起的疾病。由于人体肌表经络遭受风、寒、湿邪侵袭后,使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筋骨、肌肉、关节的痛、麻木重着、伸屈不利和关节肿大等症为特征,统称为“痹”。有关本病的记载,首先见于《素问·痹论》...  相似文献   

11.
中药熏洗治痿痹山东省垦利县人民医院(257500)刘玉,董刚药物组成及用法桃仁15克,红花15克,细辛10克,花椒20克,伸筋草20克,熟地12克,桂枝15克,鸡血藤20克,地龙10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赤白芍各15克,先将药洗净,兑水2000...  相似文献   

12.
药物组成及用法黄芪、淮牛膝、川木瓜、防风各30克,红花、甘草各15克。偏气虚者重用黄芪60~90克;偏血虚者加当归30克;偏寒者加桂枝25克。先将药洗净,兑水2,000毫升浸泡一天后煎煮,煎好后将全药倒入瓷盆内,热熏患处,并用净纱布或棉垫覆盖患处,先熏后洗,早晚各一次,每剂可用4~6次。适应四肢痿痹。临床症状严重者,须配合他法,因颈椎病及其它器质性病变引起者不宜。病例(一)笔者1983年冬,长时间用手触摸玻璃容器,致左手指苍白麻木,其中食、中指1~2关节失去知觉,用基本方加重黄芪60克,甘草30克,桂枝25克,连用3剂而愈。  相似文献   

13.
痹病与痿病,《内经》即有专题论述,但在中医学发展史上,曾一度痿痹不辨,究其原因有病因均与感受湿邪有关,症状均表现为手足肢体的病变,以及痹病日久可转痿病。痿病和痹病是有区别的,痹之为病必有疼痛及酸麻不仁感,痿病为筋肉弛缓枯细及肢体无力运动;痹病病因为外感风寒湿邪所得,痿病病因较复杂,有外感、感热和内伤;痹病以阴寒性质多见,痿病则以阳热为主。  相似文献   

14.
[主要目的]分析肺痿中医证治用药规律。[资料来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选择文献量及依据]以"肺痿"为关键词,检索2003年1月至2013年1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初检出文献600篇,根据文题、摘要,排除重复,剩余200篇查找全文,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确定纳入26篇,涉及方剂130首,涉及药物125味。[数据提炼规则及应用方法]使用Microsoft Excel2013建立数据库,统计疾病发作期、缓解期不同归经所属药物应用频次,每经使用一次作为一个统计单位,一味药材归数经分别统计。[数据综合得出结果与结论]药物功效位依次为补气、化痰以及补阴,占总频次52.91%;药性位依次为温、平,占总频次59.29%;药味位依次为甘、苦,占总频次71.51%。药物归经位居前三位依次为肺、脾以及胃经,占总频次60.70%。中医证治,需注意补气、化痰及补阴等药物搭配,药性以温、平为主,治疗肺本脏兼顾脾、胃调治。[未来展望]扩大样本量,针对疾病不同时期,深入开展肺痿中医证治研究。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研究和整理历代文献中有关痹证的记载,从五脏角度分析痹证的病因病机及其临床辨证论治,以期更全面准确地认识痹证的发病机理,更好地指导临床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6.
论肺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痿,首见于《金匮要略》一书。但肺痿究属何病,表现如何?仲景语焉不详,致后世莫衷一是,众说纷纭。中医内科学第三版统编教材云:“肺痿,指肺叶痿弱不用,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肺叶痿弱不用,言其病机,而医生临床所能见者,仅咳吐浊唾涎沫一症。  相似文献   

17.
论肺纤维化(肺痿)与肺脾肾三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古典医籍论述为理论依据,以肺脾肾三脏生理功能为基础,以肺纤维化(肺痿)的病机出发,深入剖析了肺纤维化(肺痿)与肺脾肾三脏的关系,此确定其病位在肺,与脾肾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放射性肺损伤包括早期放射性肺炎和晚期放射性肺纤维化,是间质性肺疾病中的一种。通过追溯肺痹和肺痿病名,分析其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并结合现代文献,认为肺痹和肺痿相当于放射性肺损伤的早期和晚期的不同病理阶段,这有助于中医理论准确指导放射性肺损伤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论肺痿与肺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肺痿、肺痈,同是病出于肺的疾患,又同是“热在上焦”所引起,临症所见,肺痿多由肺热所致。肺痈亦然,在其成脓前或成脓以后,基本上都是以肺热为主出现的。一、病理机制肺痿、肺痈,虽同是“热在上焦”和病出于肺,但是它们的病因、病理、主要症状和治疗原则等,是各不相同的,故而从《金匮要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痿中医证治用药的功效归属、性味和归经的规律和特点,为肺痿的中医临床处方用药提供借鉴.方法:借鉴循证医学和流行病学的思路与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肺痿证治文献中的用药和药物归类,并分别查出其性、味、归经,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章26篇,用药计135种,533次,所涉功效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补气、化痰、补阴,占到了总频次的53%;所涉药性排在前两位的依次是温、平,占到总频次的59%;所涉药味排在前两位的依次是甘、苦,占到了总频次的72%;所涉归经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肺、脾、胃经,占到了总频次的72%.结论:肺痿在中医治疗时应该注意补气、化痰、补阴等药物的合理应用,以温、平为主,在治疗肺本脏之外兼顾脾、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