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邹威  袁长吉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9):1307-1308
格列卫(Gleevec or Glivec)作为针对bcr-abl融合基因的靶向治疗药物,是第一个治疗恶性肿瘤的细胞信号转导抑制剂,临床上已应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及胃肠恶性问质瘤(GIST),作为21世纪分子靶向治疗(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药物的先驱,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并且临床观察中我们发现处于生育期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比例有增高趋势,因而我们对应用该药情况下是否可以妊娠及妊娠过程中用药相关的问题产生了兴趣,国内尚未见有关妊娠期间应用格列卫的病例报道,本文对国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了解此方面研究的进展及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甲磺酸伊马替尼的商品名格列卫,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Ph染色体阳性细胞中由bcr/abl融合基因产生的酪氨酸激酶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国外早已用来治疗各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国内也已于2001年应用于各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达州职业技术学院从2002-10/2004-02住院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选取了2例有经济实力的患者,应用格列卫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近期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与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在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中的价值并进行比较。方法对101例白血病患者分别应用定时定量PCR法和巢式PCR法进行融合基因的检测,主要包括BCR/ABL、PML/RARa及AML1/ETO三类,并结合病人骨髓细胞形态学及临床表现予以分析。结果 RT-PCR和nPCR对融合基因的检出率比较:4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RT-PCR与n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率分别为91.2%和88.4%;2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RT-PCR与n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率分别为41.2%和35.5%;26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RT-PCR与nPCR检测PML/ARa融合基因阳性率分别为66.4%和61.2%;14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患者中,RT-PCR与nPCR检测AML/ETO融合基因阳性率分别为49.3%和31.2%。结论定时定量PCR较巢式PCR有更强的敏感性、更为准确,另外RT-PCR可以提高微小残留病的检出率,对临床早期干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非正规治疗9年后完全缓解继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一例进行分析。方法 运用骨髓细胞学、流式细胞学、融合基因检查及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测方式对患者多次入院后的骨髓标本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2012年第1次入院后流式白血病免疫分型提示:考虑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倾向于M3。染色体核型分析提示:46,XY,t(15;17)(q22;q21)[9]/46,XY[1]。2021年第3次入院后流式白血病免疫分型提示:检测到表型轻度异常髓系原始细胞占有核细胞计数的0.3%和粒细胞比例增高伴抗原表达模式异常,未检测到异常早幼粒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提示:核型t(9;22)(q34;q11.2)[20]。结论 确定本报道中的患者APL发病时和CML确诊时的相关检查提供的信息表明,这2种发生在同一个体上的恶性血液病起源于2个不相关的细胞遗传学变异。提出可能与细胞毒药物长期使用有关的假设,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来源的干细胞体外扩增诱导生成树突细胞(DC),与同来源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共培养,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干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 提取CML患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BMMC),利用流式细胞术(FCM)分选纯化白血病干细胞(LSC)CD34+CD38-CD44+,体外扩增诱导生成LSC-DC.取同一患者骨髓的BMMC诱导出CIK.LSC-DC与CIK共培养,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FCM分析LSC-DC和CIK细胞免疫表型,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在LSC及LSC-DC中的表达,FCM检测LSC-DC-CIK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干细胞的杀伤及凋亡情况.结果 白血病干细胞能成功诱导为LSC-DC,其DC成熟免疫表型CD40、CD80、CD83、CD86及受体(HLA-DR)的表达均高于诱导前;共培养后CIK表面标志CD3、CDs、CD56的表达率高于单独培养CIK,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SC-DC与CIK共培养后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干细胞的杀伤率(66.94%)明显高于单独培养的CIK(3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SC-DC-CIK可诱导K562细胞凋亡,凋亡率为52.28%±3.71%,与CIK组(37.51%±1.8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对其中白血病干细胞无明显的诱导凋亡作用.结论 CML来源LSC-DC保留有干细胞特征,其与CIK共培养能杀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干细胞,但无明显的诱导干细胞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血液病,是迄今发现的第一种与染色体异常直接相关的人类恶性肿瘤。CML患者具有特征性的Ph染色体,该染色体是9号和22号染色体相互易位形成的,其形成的BCR-ABL融合基因编码产生的Bcr-Abl融合蛋白与正常abl蛋白相比,具有较强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从而促进细胞分裂、降低细胞对凋亡信号的反应、延长细胞存活,导致白血病的发生[1,2]。  相似文献   

7.
目的 随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了解患者长期生存状况.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病友联谊会、心理护理、预约复诊、电话回访等综合干预,对选择不同治疗方法的5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进行随访,定期监测血象、骨髓象、融合基因(BCR/ABL)、Ph染色体.结果 随访8年(2004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长期生存470 (94%),其中生存期8~9年25例(50%),10~15年17例(34%),18年2例(4%),21~24年3例(6%),死亡3例(6%),无失访.随访结束47例长期生存患者骨髓象缓解44例(93.61%),融合基因(BCR/ABL)未检出42例(89.36%)、Ph染色体阴性45例(95.74%).结论 对选择不同治疗方法的CML慢性期患者进行综合干预,提高患者复诊率、延长生存期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临床常见恶性血液病血清中叶酸、维生素B_(12)、铁蛋白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18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清FA、维生素B_(12)、FERR的表达水平,其中58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组),1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19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组),9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组),3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组),19例多发性骨髓瘤(MM组),17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组),19例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组)。分别与60例健康对照者比较。结果除MDS组外,其余七组叶酸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ML组ALL组CML组MM组NHL组MPN组中维生素B_(12)均高于对照组,而CLL组MDS组与对照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铁蛋白除CLL组及MPN组外,其余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FA、维生素B_(12)、FERR表达水平在常见八种恶性血液病患者中表达具有一定差异及意义,检测方法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细胞中Ph染色体阳性细胞与bcr/abl融合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用热变性姬姆萨R显带(RHG)技术和逆转录筑巢式聚合酶链反应(RT-nest-PCR)对171例CML患者的骨髓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中17例行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患者进行短期随访.结果154例未经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的CML患者中142例(92.2%)为Ph染色体阳性,146例(94.8%)表达bcr/abl mRNA,2种方法结果一致者142份(92 2%).17例患者allo-BMT后1~24个月,仅1例出现Ph阳性,12月后RT-PCR分析结果10例阴性,7例阳性.结论2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在CML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监测中,宜将细胞遗传学分析与PCR方法相结合.allo-BMT是目前治疗CML的最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白血病细胞遗传学标志变化的意义。方法用骨髓细胞短期培养法和直接法G显带分析染色体;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结果22例白血病患者中,12例(CML5,AML7)男性患者allo-PBSCT供者为女性(其姐妹)移植后多次复查染色体核型为46,XX(女性核型);未见Y染色体及其他畸变染色体核型,说明移植后供体造血干细胞取代患者恶性克隆造血干细胞造血,移植成功。本组13例CML患者allo-PBSCT,均在移植成功后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检查提示得到缓解。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白血病细胞遗传学检测可指导后续治疗选择,亦对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染色体核型和基因标志是决定移植后微小残留病(MRD)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