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阴阳的科学本质及其数理化建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阴阳的科学本质及其数理化建构邓宇邓海1徐彭2朱栓立施仲源2单宝禄2(北京酒仙桥医院北京高血压糖尿病研究所2中医科1000161北京市朝阳区成人中专北京100025)阴阳是古代哲学以及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概念。传统的阴阳概念是用文字、定性、罗列的方式描述...  相似文献   

2.
一、适用范围阴阳学说与矛盾法则同具有对立统一的内核,但二者的适用范围有很大的差异。阴阳是我国古代的一对哲学范畴,是对自然界多种事物对立统一现象的概括和特定的表达方式。《内经》以之为“天地之道”,将阴阳的变化作为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从而对矛盾的普遍性有了一定的朴素认识。在医学领域中,阴阳学说与祖国医学理论密切结合,综合分析了天地四时及人体生理、病理等方面的变化关系,对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规律有其实用意义。但是,矛盾规律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阴阳毕竟不能等同于矛盾。因  相似文献   

3.
中医阴阳的物理本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阴阳的本质是能量状态的分界。低能量状态为阴,高能量状态为阳。按能量状态的分界能很地解释有关阴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田春霜  朱颖 《天津中医药》2021,38(2):205-208
用取象比类的思维模式分析卵巢的阴阳转化规律,进而探讨五脏与卵巢功能的调节关系,强调心肾在调节卵巢功能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此基础上以阴阳虚实为纲领分析卵巢功能失调导致的月经异常及生殖疾病的病机,并列举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心肾同调、运转少阴枢机和导师朱颖教授顺应卵巢阴阳转化规律调整卵巢周期治疗此类疾病的治法及方药.  相似文献   

5.
几千年来,中医以其低成本、治疗简单、所用药物来源广且毒副作用小等特点,为无数民众疾病治疗和保健做出了卓越贡献。已证实中医在肿瘤、心脑血管、病毒感染、代谢失常等疾病治疗及人体保健与抗衰老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作为中医理论基础的阴阳本质问题一直未能从理化指标上获得解决,这极大地影响了东方医学与西方医学的进一步结合,也阻碍了其为世界范围内民众的健康提供服务。系统研究中医阴阳关系的辨证及其与病因的联系,以及中药药性、药效与阴阳证的关系,提出中医阴阳证是微观物质运动的宏观表现形式,这些微观物质的理化指标就是以锌(Zn)和铁(Fe)为主要代表的化学元素,其中Zn代表阴,Fe代表阳,即锌-铁阴阳论,人体中Zn与Fe的比例代表阴阳的平衡关系,Zn与Fe比例的变化,以及Zn和Fe总量的变化,导致人体健康状况与体质的变化,以及疾病的发生。因此,可以通过调整补充人体内Zn和Fe含量,达到治疗疾病与抑制肿瘤形成、控制衰老等目的。  相似文献   

6.
讨论五脏阴阳与阴阳学说之关系,必须对五脏阴阳的基本概念有一个较正确的认识。关于五脏阴阳的概念,目前中医界尚有不同看法,如说“五脏之阴为物质,五脏之阳为功能”,把本来具有不同作用的两类物质说成是一回事,这对初学者易造成概念上的混淆,也有碍对脏象本质的探讨。对五脏阴阳概念的认识,首先要确认五脏阴阳是五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五脏之阴是物质,五脏之阳也是物质,是具有不同作用的两类物质。五脏的形态结构是五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而五脏  相似文献   

7.
阴阳作为中医基础理论最核心的概念,其本质研究是热门的话题之一。随着对阴阳本质研究领域扩大及层次深入,其中的争议和分歧也显示了出来,主要概括为实体说、能量说、关系说、属性说、信息说。对于中医阴阳本质的研究,研究者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决定了研究方法。故研究中医阴阳的本质,必须拥有正确的认识方法和研究立场,立足于中医学的思维特征,确定研究方法,同时汲取现代科学理论的营养,开拓思路,寻找与中医阴阳现代研究契合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8.
中医理论体系中 ,正邪关系是认识疾病的独特视角。正邪虽也是一对矛盾 ,但其相互关系不同于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认识上绝不能混淆。1 正邪的概念和作用正 ,即正气 ,是对人体生命的形质及其相应机能活动的概括 ,主要指由此所产生的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自我调节、抗病祛邪、康复自愈的能力 ,具有保护、维持生命的存在和发展 ,抗御疾病和邪气的作用。邪 ,又称邪气 ,泛指一切能够引起发病的因素 ,包括六淫、疠气、饮食失宜、七情内伤、劳逸损伤、外伤、寄生虫、虫兽所伤等 ,也包括机体内部继发产生的病理代谢产物 ,如痰饮、瘀血、宿食、水湿、…  相似文献   

9.
从阴阳本义出发,区分抽象阴阳与具体阴阳(具体属性上的阴阳)。具体阴阳可以测量,具有确定性和可判定性,这与抽象阴阳模糊笼统的情况不同。阴阳是相对的,互为前提而存在,在这个角度上说,阴阳是一种特殊的二元关系,具有反自反性、反对称性和可传递性。中医学广泛利用阴阳作说理工具,经常以中值、均值或者对立属性作为默认参考,以具体属性值偏离默认参考的程度来论其阴阳虚实。  相似文献   

10.
陈长龙  崔艳梅 《河南中医》2014,34(2):199-200
《黄帝内经》是以阴阳为基石、以五脏为核心构筑的理论体系,明确指出阳为阳经之卫气,阴为五脏之卫气(即脏气),卫气在阴阳中运行,卫气行于阳则阳气盛,行于阴则阴气盛,阴盛则阳衰,阳盛则阴衰。  相似文献   

11.
十二经命名含义及其与脏腑阴阳的关系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雪勇 《天津中医》1996,13(6):33-33,38
  相似文献   

12.
阴阳的本质是中医学术界讨论已久的课题。从信息论来定,阴阳具有不确定性、间接性、随机性的信息关系。信息和质量、能量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相互平行的。阴阳的本质是信息态的存在,它与现代哲学的“矛盾”概念不同。用当代信息论思想对中医阴阳学说加以整理提高,对促进中医现代化进程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浅析脏腑精气与阴阳的关系吉凤霞(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北京100015)关键词脏象学说阴阳阴阳学说与精气学说均是古代哲学思想,成熟于春秋战国时代,古代医生把两种哲学观引入医学,用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在中医学的应用过程中,人们对于精气学说与阴阳学说两者之...  相似文献   

14.
中医的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属性的概括,阴阳的运动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转化及自和平衡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阴阳二气的协调平衡是人体生理活动正常维持的基础,阴阳失衡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现代医学认为免疫是生物的一种应答过程,能够识别清除异己物质,维护机体生理功能正常。免疫系统的任一部分出现异常,免疫疾病随即发生。中医认为免疫疾病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感六淫、先天不足、营卫失调、痰瘀内生、脏腑功能紊乱等皆可导致免疫疾病的发生。由于人体是由阴阳两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阴阳的理论可以用于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营卫及气机升降出入之间关系的阐释。免疫疾病的致病因素从一定程度上讲属于阴阳失衡的表现,本文就中医阴阳与免疫的关系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5.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始生于商剧,于战国至秦汉之际成熟且流行。而《黄帝内经》正产生于此时,医家们受其影响,在《内经》中以阴阳学说研究医学,由此,自古至今的中医学者,无不以阴阳解释、解决医学问题。如张介宾所言:“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  相似文献   

16.
论人体的阴阳与代谢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现代理论来解释中医学所讲的阴阳,揭示人体阴阳之本质,是目前中医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现代生物学知识,将中医学的阴阳理论与人体的代谢过程相比较,提出人体的阴阳与人体的新陈代谢有许多密切关系,代谢可能为人体阴阳的核心或本质。  相似文献   

17.
左右腋温与阴阳的关系及其对针灸诊疗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体温是生命四大体征之一,腋温是临床最常用的体温测定温度.通过左右腋温温差与患者体质类型、疾病诊治关系的探讨,证实左右腋温与阴阳盛虚存在着相关性,即左腋温偏高为阴虚阳盛,右腋温偏高为阳虚阴盛,并据此指导针灸临床辨证论治及制订个性化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阴阳消长”指阴与阳之间的消长,它不是静止的、绝对的,而是在一定时间、一定限度内的“阳消阴长,阴消阳长”。很明显,阴阳消长受一定时间的制约,阴阳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彼此消长。本文试从昼夜、四季等角度探讨其与人体阴阳消长的关系。一、昼夜、四时与人体阴阳消长的生理关系自然界阴阳的变化密切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内经》分析昼夜更替、四时变更的阴阳消长过程认为,一日十二时辰中的子(阴退阳进之时)、午(阳退阴进之际)、卯(阳气初升之时)、酉(阳退阴盛之刻),以及一年二十四节气中  相似文献   

19.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发展与机体和局部的内环境密切相关。斑块微环境既包括组成斑块本身的细胞成分及其分泌的因子,也包括存在于微环境中的促进斑块形成的各种病理因素。中医学认为,阴阳平衡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而斑块的形成是其微环境阴阳消长失衡的结果;当微环境中各种阴阳属性的因子过度转化时,则进一步加剧失衡状态,最终走向阴阳格拒,导致斑块破裂。中医药因其多靶点的调节作用,在维持机体阴阳平衡中具有显著的效果,而恢复疾病状态下的阴阳动态平衡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20.
阴阳学说与强直性脊柱炎辨证关系密切,强直性脊柱炎无论在发病年龄、患者性别以及主要临床表现等方面均体现出与阴阳学说内容的相关性。从阴阳学说与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特点、阴阳学说与强直性脊柱炎的辨证论治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