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以通脉活血祛瘀法 ,结合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 ,取得了显著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 6 8例为门诊或住院病人 ,其中男 4 8例 ,女 2 0例 ;年龄最小 4 3岁 ,最大 78岁 ,平均年龄 6 3岁 ;属气血亏虚型 36例 ,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 2 0例 ,属痰浊中阻型 12例 ;有脑血管痉挛者 2 8例 ,脑动脉硬化者 4 2例 ,血液粘度高者 5 2例 ,颈椎病者 10例。本组病例诊断均由经颅多谱勒 (TCD)检查 ,提示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并行血液流变学检查、颈椎X线摄片检查。所有患者排除颅内肿瘤、脑出血及脑梗塞所致眩晕。… 相似文献
2.
3.
4.
5.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等原因所致的基底系统供血障碍而引起的疾病[1],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性眩晕"等多种名称.现代医学对此病缺乏特效疗法,1999年来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报道较多,均有较好的疗效,现将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辨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眩晕症状经常发生的患者中,60%是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笔者采用天麻钩藤饮合泽泻汤化裁辨治此病52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根据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表现,可归属"眩晕"范畴,病位在头,头为"清阳之府"、"中精之府"、"诸阳之会"。人体清阳之气、精华之血皆上注于头,头才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脾胃居于中焦,连通上下,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可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所以脾胃在本病的发病和诊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是产生清阳之气的源泉,倘若脾胃损伤,则纳运失职,升降失司,不仅清气不升,浊阴不降,元神之府失养,且痰湿阻于中州,浊气上蒙清窍,而出现头晕耳鸣等症。因此,脾胃在眩晕的发病和诊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治疗从脾胃入手,以补益、健运脾胃及调畅气机升降为主,并针对"风、火、痰、瘀、虚"不同的病理因素,佐以平肝、泻火、祛痰、化瘀、补肾之法,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眼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眼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将VBI性眩晕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以健脾和胃、化痰祛湿为治,眼针选脾区、胃区、上焦区,同时予川芎嗪注射液静滴.对照组仅用川芎嗪注射液,比较两组疗效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改变.结果 治疗组疗效及供血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 眼针治疗VBI性眩晕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舒血宁联合奥扎格雷钠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联用舒血宁注射液和奥扎格雷钠氯化钠注射液,对照组联用丹参注射液和维脑路通注射液,观察2组治疗后症状及经颅多普勒(TCD)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后TCD各项指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舒血宁联合奥扎格雷钠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6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后,两组进行疗效对比,观测临床症状、体征,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0%(P0.05)。结论:温针灸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1.
12.
冯玉萍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4):303-303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中医科门诊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75例,表现为眩晕、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同向偏盲、复视等,无其他的脑干、小脑的相应临床症状和阳性体征,全部病例经二维颅多普勒检查、头颅CT或核磁共振(MRI)检查,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VBI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42岁~79岁,平均年龄59·8岁±14·75岁,其中合并有高血压病6例,冠心病4例,糖尿病3例;对照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40岁~80岁,平均56·11岁±12·4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息风化痰通络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肝风痰浊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4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给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治疗组22例加用中药煎剂息风化痰通络汤。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息风化痰通络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肝风痰浊证)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中老年常见的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临床表现为头晕、耳鸣、耳聋及行走不稳等,眩晕可表现为持续性或一过性。2005-09—2007.02,我们采用眩晕汤治疗VBI20例,并与尼莫地平20例做对照,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现代医学以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病因为动脉硬化,管腔狭窄,血流减少以致脑组织血流不畅,引起缺氧。 相似文献
16.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临床多发病,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对其制定了明确的诊断标准。眩晕是其主要症状,称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都对其病因及发病机理进行了研究,祖国医学认为其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虚为主,主要夹风、火、痰、瘀等因素,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主要与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对于该主要采用西药疗法、中成药疗法和中医辨证3方面治疗,主要是以扩张血管,改善脑部供血为主治疗。 相似文献
17.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正文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5):4586-4588
<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症,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随年龄增大,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椎基底动脉是脑的重要供血动脉,供应营养脑干(延髓、脑桥、中脑)、小脑、枕叶、后颞叶、丘脑[1]。其临床表现以发作性眩晕、恶心欲呕、共济平衡失调等为主要症状。其病症特点为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易导致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早期诊治是预防和减少急性脑血管病发生率的有效措施。近几年来,医学界对此病研究日趋深入,对其病因病机、诊断标准、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自拟眩晕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120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0例予眩晕汤口服,对照组予尼莫通口服。疗程均为2周。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和83.3%,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差异显著。两组椎-基底动脉血平均流速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方面,治疗组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眩晕汤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9.
20.
郭丽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8):140-140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中医护理干预疗效和机制。方法采用针灸、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及中医辨证施护。结果增强了患者体质,加速康复、预防和减少再次发作起到了良好效果。结论中医护理干预重在治病求本,辨证施护,提高了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