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旨在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管理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月广州市天河区石牌街社区400例围绝经期妇女的一般资料,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其健康问题、健康知识、态度、行为、影响因素和保健需求,观察其生活质量及健康状况,根据调查结果制定一套完整的将循证医学融入到围绝经期妇女保健中的个性化的社区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结果:所有调查对象中,平均绝经年龄为(49.7±2.4)岁,居前五位的疾病分别是心血管疾病54例(13.5%),消化系统疾病46例(11.5%),骨关节疾病36例(9.0%),妇科疾病32例(8.0%),内分泌疾病26例(6.5%);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为252例(88.0%);围绝经期知识了解率为172例(43.0%);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与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子女关系、经济收入等有关;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与现患躯体疾病、孕产情况、月经等状况有关;绝经期生存质量量表(MENQOL)中,所有围绝经期妇女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社会领域、环境领域等评分均明显低于健康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KI)中,所有围绝经期妇女潮热汗出、感觉异常、皮肤蚁行感、失眠、焦虑、抑郁、心悸、头痛等评分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病率高,但健康知识知晓率低,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管理模式利于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农村妇女围绝经期抑郁程度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对西安市户县农村,100名40-60岁围绝经期妇女进行调查,采取无记名自评方式填写基本资料调查表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两个问卷。所得的资料用描述性分析法描述频数分布、百分比、平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X2检验等。结果:97名被调查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程度差异比较大,结果抑郁症状发生率为31.96%,显著高于常模(P0.05),不同年龄、家庭收入、家庭关系的妇女的抑郁程度不同。结论:农村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的发病率较高,应提高人群的认识,从心理、生理、社会各个方面给予关怀,要进一步加强处于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知识的宣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探讨综合保健措施对改善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接收的600例围绝经期妇女进行分析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进行常规保健护理和综合保健护理,分析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结果经过保健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采用综合保健措施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健康状况,建议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社区人群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3个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城镇和近郊社区人群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知程度,以及对相关方面知识的需求程度。方法:应用相关调查问卷了解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对围绝经期知识的认知程度;应用改良的Kupperman’s评分表和围绝经期生存质量量表了解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状态以及围绝经期相关症状对其生活的影响程度。结果:改良的Kupperman’s评分中,在眩晕、疲乏、心悸等症状上,城镇人群症状严重程度高于近郊人群;在皮肤蚁走感、记忆等症状方面,近郊人群症状严重程度高于城镇人群。从围绝经期生存质量量表评分中,在心理状态、生理状态、性生活方面,近郊人群受围绝经期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城镇人群受围绝经期的影响程度。63.18%的城镇人群和69.43%的近郊人群希望有专业医师对自己进行围绝经期知识的介绍。结论:通过对围绝经期社区人群的临床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表明,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健康教育,提供相关服务和咨询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是受群众欢迎的。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分析广州市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为调整相应的妇女保健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 2019 年 2 月至 2020 年 2 月广州市中心城区的医院和社区来源的 875 例围绝经期女性,运用改良 Kupperman 评分表(KMI)收集围 绝经期相关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875 例妇女的平均年龄是(47.58 ± 4.97)岁;已绝经 226 例(25.83 %),平均 绝经年龄(49.52 ± 3.34)岁;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共有 337 例(38.51 %),其中症状以疲乏、易激动、失眠较常见;出现 围绝经期症状的共 844 例(96.46 %);对围绝经期的认知不足共 622 例(71.09 %)。结论:广州市城区围绝经期女性受过 高等教育及中高收入水平占比较高,但围绝经期相关知识普及率不高;应重视并加强围绝经期保健知识的宣教,并加强围 绝经期综合征的筛查,以促进广大围绝经期妇女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6.
朱珍  顾江红 《浙江中医杂志》2011,46(11):853-855
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从生育期向老年期的过渡时期,由于性激素减少可引起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缓解和治疗这时期的各种症状补肾中药有其优势.作者从补肾中药对围绝经期女性激素的影响阐述补肾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症状的有效性知优势.  相似文献   

7.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绝经前后由于性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就中医而言,其属于中医绝经前后诸症、郁证、脏躁、虚劳、失眠、心悸、汗症等范畴,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1].主要精神神经症状包括抑郁焦虑多疑等.笔者对近几年围绝经期妇女获得的心理支持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国内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 为了了解围绝经期妇女有关更年期症状和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为开展围绝经期妇女保健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改善镇区流动人口围绝经期妇女生活质量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辖区内3个小区中流动人口年龄40~60岁妇女330例进行横断面问卷调查,依据护理干预措施分对照组和实验组,观察两组调查对象围绝经期生存质量评分和调查对象社会支持评分情况。结果:实验组围绝经期血管舒缩状态、心理状态、生理状态、性生活评分低于对照组,围绝经期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改善镇区流动人口围绝经期妇女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本地区绝经期妇女的社区保健及护理情况。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3年1月间就诊于我院妇产科门诊的绝经期妇女400例进行一般情况、生理情况、绝经情况与社区保健情况调查。结果:平均绝经年龄为49.35±2.85岁,症状以骨、关节、肌肉痛,疲乏无力,易激动为主。认为需要保健与护理帮助的仅占少数,围绝经期向医生咨询过的仅有50人。结论:绝经期妇女多伴随有不良身心状况,本地区妇女对于围绝经期保健的认识与行为还存在很大不足,需要加强保健与护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针对奉贤地区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流行病学展开调查。方法:选取奉贤地区187例围绝经期综合征城乡妇女(45~55岁),均来源于上海市奉贤区中医医院,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围绝经期妇女对该病的认知进行了解,利用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症候调查表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同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评价。结果:绝大多数患者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不到位,其中对围绝经期综合征非常了解的有33例,基本了解的有53例,不了解的有101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证型主要以肾虚肝郁型最多,其次为脾肾两虚型、肝郁脾虚型、心肾不交型、肾阴虚型、心脾两虚型、肾阴阳俱虚型。不同情况妇女在心理状态上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抑郁,将抑郁分为4个等级:无抑郁以及Ⅰ级抑郁、Ⅱ级抑郁以及Ⅲ级抑郁,其中总的抑郁人数为156例,占比83.42%。结论:绝大多数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对该病的认识不到位,同时调查得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证型主要以肾虚肝郁型最多,其次为脾肾两虚型、肝郁脾虚型、心肾不交型、肾阴虚型、心脾两虚型、肾阴阳俱虚型,并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性阴道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对10例老年性阴道炎妇女治疗方法分析.结果:有效缓解围绝经期症状,改善阴道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2.
足部反射区推拿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对提高生命质量的需求,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问题已受到人们的关注,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率约为70%,如何增进围绝经期妇女的身心健康,已成为一项紧迫的医疗任务[1].近两年,我院运用足部反射区推拿疗法,对3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进行了治疗,其临床症状有显著的改善,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讨应用雌激素替代疗法改善围绝经期妇女临床症状的意义。方法:我院针对2008年10月—2010年10月的49例围绝经期妇女应用雌激素替代疗法,服用雌激素结合片剂,比较妇女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和体内雌二醇含量,对子宫内膜进行超声检测,并进行全面的妇科检查,分析症状改变。结果:妇女服用雌激素结合片剂后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血清中雌二醇的含量上升,LH、TG和FSH的含量下降,阴道弹性增强,湿润。结论:围绝经期妇女应用雌激素替代疗法可明显改善症状,增加妇女的生活质量,有利于健康。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蒙西医健康教育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症状的影响,目的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98例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进行蒙西医结合的健康教育。结果:进行健康教育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结论: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进行有效的蒙西医健康教育,能够明显改善心理状况,提高保健意识,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围绝经期妇女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情况及筛查结果。方法对200例围绝经期妇女分别应用电子阴道镜、电子阴道镜下取病理、细胞学检查、HPV-DNA检测4种方法进行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筛查。结果本组200例围绝经期妇女经电子阴道镜检查结果显示:正常阴道镜图像150例,异常阴道镜图像50例;细胞学诊断检查结果宫颈癌16例(8.0%),癌前病变19例(9.5%),电子阴道镜加活检送病理结果宫颈癌22例(11.0%),癌前病变23例(11.5%),宫颈癌HPV-DNA阳性率95.45%,宫颈癌前病变HPV-DNA阳性率95.65%。结论我国围绝经期妇女是宫颈癌的高发阶段,考虑与卵巢功能紊乱有关,采用细胞学筛查简单阳性率低,电子阴道镜加活检诊断率准确高,同时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与HPV-DNA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临床流行病学调研方法,调查正常围绝经期妇女和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体质类型分布及体质与证型的关系,以此来指导临床辨证治疗和预防。方法:以100例正常围绝经期妇女作为对照组,以180例被诊断为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组,依据临床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设计统一的调研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正常围绝经期妇女的体质主要为阴虚质、平和质、肝郁质及血瘀质;围绝经期综合症易患因素主要有负性刺激事件、较差的家庭关系、脑力工作者及内向性格者;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体质主要为肝郁质、阴虚质及痰湿质,2组体质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与体质有极大的关系,通过调节妇女的体质可以及早的预防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性激素替代治疗(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HRT)迄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由Geict和Spielment在1932年首创使用.目前HRT已广泛应用于围绝经期妇女及绝经期妇女,以改善围绝经期症状和泌尿生殖道萎缩症状、减少骨质疏松、预防心血管疾病与老年性痴呆的发生,从而提高生存质量及延长寿命.由于许多妇科恶性肿瘤的发生与女性激素尤其是雌激素密切相关,目前对于HRT是否诱发妇科恶性肿瘤以及手术后的恶性肿瘤患者为改善症状能否应用HRT,已成争论的焦点.HRT的风险评价依然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围绝经后妇女性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4年1月-2014年3月以自拟问卷调查表调查本地区45~64岁的1400例妇女的性生活状况、绝经年龄、阴道萎缩情况;再给其发放自制的性生活满意度调查表并由本院妇科医师对其进行健康检查,主要以阴道健康检查为主。结果:围绝经期妇女的性生活满意度普遍降低;绝经、经济状况、阴道健康水平是影响围绝经妇女性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结论:围绝经期妇女容易丧失自信心,产生不良情绪,直接影响性生活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需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保健意识。  相似文献   

19.
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影响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发生的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某市382例45~55周岁妇女用自评抑郁量表(SDS)及抑郁状态问卷(DIS)进行抑郁症状的评价及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应用免疫测定法对围绝经期抑郁症状组妇女和围绝经期正常对照组妇女各50例行血清促卵泡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水平测定。结果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发生率为34.3%,抑郁症状组的E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FSH和LH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抑郁症状发生与某些躯体、社会、心理因素有关。结论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发生是生物、社会、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足底按摩配合交泰丸治疗围绝经期心肾不交型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例围绝经期妇女心肾不交型失眠妇女作为观察对象,给予足底按摩配合中药治疗,选择19例围绝经期妇女心肾不交型失眠妇女作为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底按摩配合中药治疗围绝经期妇女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较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