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6 毫秒
1.
目的总结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2003年1月-2012年9月共施行CABG 216例,其中行体外循环CABG 66例,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150例;每例移植血管1~5支,平均(3.1±1.4)支。同期行心瓣膜手术38例,室壁瘤切除术6例。结果围术期病死占4.2%(9/216),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术后心跳骤停2例,肾功能衰竭2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高危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常规患者高,应选择合适的病例,加强围术期综合管理,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2012-04~2013-07我院收治的不宜行支架治疗的2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总结治疗经验.方法 本组患者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49 ~91(64.00±10.10)岁;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主干+三支病变7例,三支病变8例,单支3例,两支病变3例;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3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8例.结果 本组移植血管1~5(2.95±1.36)支,死亡2例,1例死于呼吸功能衰竭,1例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各种并发症5例.随诊时间2~15月,19例患者心绞痛消失.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疗效好,选用自身血管材料,无排异反应,全动脉化移植材料远期通畅率高,选择合适的手术指征、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精准的吻合技术、合理的围术期管理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147例左主干病变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行左主干病变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47例,69例有心肌梗死史,其中55例为心肌梗死后1个月内手术。133例有不稳定心绞痛,3支病变124例,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55.6%,其中射血分数小于30%者7例。结果所有病例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远端吻合口数目为3.33个,主动脉内球囊反搏12例。手术死亡3例,均死于恶性心律失常。其余并发症的发生与非左主干病变组无量异。结论左主干病变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并发症需行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冠状动脉介入术5例术中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在常温不停跳或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急诊CABG治疗,出院后以患者死亡为随访终点。结果:左前降支病变4例,左回旋支1例。PCI术中出现冠状动脉穿孔2例,冠状动脉夹层2例,冠状动脉急性闭塞1例。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后随访(70±58)个月。术后第1天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术后7天恢复。心力衰竭1例,术后9个月经住院积极纠正心力衰竭,目前心功能Ⅱ级。结论: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严重并发症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nven-tional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CABG)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治疗结果,评价两种方法优越性.方法:将35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分为0PCABG和CCABG组,0PCABG组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组建立常规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或跳动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两组患的术前及术后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术前治疗及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体质量、心梗史、心功能、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无差别;手术时间、血管桥数无差别;术后0PCABG组呼吸机辅助时间、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CCABG组低,术后早期并发症如开胸止血、伤口感染、心律失常、呼吸道并发症等的发生率0PCABG组为6.4%,CCABG组为9.1%,0PCABG组无1例死亡,CCABG组死亡率为1.5%,两组比较无显性差异.结论:0PCABG可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但不能替代CCABG.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严重左主干狭窄伴三支血管病变严重狭窄患者的手术时机及方法选择。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3月对严重左主干病变伴三支血管病变患者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96例。其中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276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20例。60岁以上者172例(58.1%)。术前同时合并其他疾病患者246例(83.10%),包括瓣膜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室壁瘤、脑梗死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3.85±0.6)支,左乳内动脉旁路移植281例(95.10%)。围术期使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32例。结果手术早期死亡7例(2.36%),其中低心排综合征1例、心室纤颤2例、脑岀血1例、消化道岀血1例、肾功能衰竭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术后并发症26例(8.78%),其中低心排量综合征8例、心室纤颤4例、呼吸衰竭3例、多脏器功能衰竭3例、心包压塞2例、肾功能衰竭2例、消化道出血2例及脑岀血2例。212例(71.62%)患者随访2-84个月,3例死亡(1.01%),2例与心脏病有关。结论严重左主干伴三支血管严重狭窄高危患者在体外循环下手术仍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左心功能低下者预先置入IABP可使CABG术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降低,改善了其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16例,应用体外循环(CPB)80例,非体外循环36例,对手术方法、主要并发症和围术期治疗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医院内死亡3例,1例手术后第14天死于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术后第3天死于围术期心肌梗死,1例术后第2天死于急性肺梗死,余113例顺利出院。3例复发心绞痛,药物治疗疗效满意。结论:合理的选择患者、充分的术前准备、手术技术的完善与成熟、良好的心肌保护以及合理围术期治疗是提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早期疗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对急诊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施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自2000年1月至2001年12月我们共施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235例,其中拟诊急性心肌梗死73例,不稳定心绞g9162例。结果:73例拟诊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有46例施行了梗死相关血管的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支架治疗;16例左主干和/或三支血管病变患者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5例患者围不适宜行直接四PTCA或CABG接受了冠状动脉内容栓治疗33例田冠状动脉弥漫性狭窄不适宜行四PTCA/CABG而行药物强化治疗;1例冠状动脉造影示冠状动脉正常;1例造影术中死亡;1例冠状动脉梗死相关血管直径狭窄为50%前向血流TIMIⅢ级未行介入治疗。162例拟诊不稳定心绞痛病例中,有108例行PTCA 支架治疗;25例行CABG,12例冠状动脉造影示冠状动脉正常,有17例因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不适宜行四PTCA/CABG治疗而选用药物强化治疗。结论: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施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是必要的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3年后的预后情况,探讨该类患者如何选择再血管化治疗方式。方法选择2009年5月1日至2010年5月31日于天津市胸科医院连续进行的冠状动脉造影( coronary angiography ,CAG)确诊T2DM伴多支血管病变并成功行PCI或CABG治疗且病例及随访资料完整者,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收集患者一般情况、临床指标、实验室检查指标等信息,分析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再发心绞痛、心力衰竭、卒中等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 major adverse cardio cerebral events ,MACCE)。结果3年期随访显示,PCI组MACCE发生率显著高于CABG组(31.58% vs 17.68%,P<0.01),PCI组心源性死亡(4.82%vs 1.10%,P<0.05)、心肌梗死(4.39% vs 1.10%,P<0.05)及再发心绞痛(17.27% vs 10.50%, P<0.05)发生率较高。结论与PCI相比,CABG仍然是目前T2DM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血运重建治疗的更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9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1支病变9例,2支病变17例,3支以上病变183例。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86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23例。结果:本组共移植血管668支,每例患者移植血管1~8支,平均3.20支。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9例;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3~98h,平均7.6h。手术死亡6例,病死率为2.91。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呼吸衰竭1例。203例患者出院时症状明显改善及消失。随访115例(56.56)。随访时间2个月至5.1年,心绞痛消失109例,复发6例。结论:综合患者的病情特点及医疗条件,人文地决定相应的手术方式;结合病人的年龄恰当选择旁路移植血管;均可优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效果。对改善和提高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既往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时对手术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总医院2002年-2010年共117名有既往PCI史患者与既往无PCI史患者1 189例行首次CABG的资料,在住院病死率、主要心血管事件方面进行对比。结果:本组共1 306例患者,平均年龄(63±9.72)岁。既往1次PCI史患者99例,既往2次以上PCI史的患者18例。既往有PCI史的患者年龄较小,近期心肌梗死(心梗)较少,与CABG间隔(13.39±13.81)月;冠状动脉造影资料提示既往有PCI的患者左主干及3支病变较少。2组患者在术后心梗、再次开胸止血、术后中风、术后肾衰方面没有明显差别,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事件)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别(2.6%vs 1.1%,P=0.167),术后住院死亡率2组亦无明显差别(1.7%vs 0.5%,P=0.156)。结论:既往PCI与患者行首次CABG的风险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既往PCI患者行CABG可以获得很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研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合并左心功能不全 (LVD)的围术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CABG和PCI治疗的复杂冠脉病变合并左心功 能不全(左室射血分数LVEF≤50%)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CABG 患者386 例,PCI 患者580 例,采用1∶1 配对方法,以 EuroSCORE危险因素及术前超声心动图指标为配对标准,两组各纳入患者135例,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结果及术前术后左室形态 及功能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PCI组慢性肺病及3个月内心梗发生率显著高于CABG组(8.1% vs 0.7%,P=0.003; 64.4% vs 31.9%,P=0.000),而左主干病变比例显著低于CABG组(12.6% vs 23.7%,P=0.018),其它方面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 异。血运重建结果比较:CABG组处理的靶血管数目明显多于PCI组(2.90±0.81 vs 1.67±0.73,P=0.000),完全再血管化程度明 显高于PCI 组(94.8% vs 51.8%,P=0.000)。术后术前超声结果比较:CABG组与PCI 组LVEF差值无显著差异(P=0.171),而 CABG组LVEDD差值明显高于PCI组(P=0.000)。围术期不良事件方面,两组住院死亡率及其它严重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对于复杂冠脉病变合并LVD患者,CABG与PCI均为安全可行的血运重建方式。与PCI相比,CABG完全再血管化程度 更高,术后早期左心功能改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48例冠心病患者,其中慢性冠脉病组4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组104例,均行择期PCI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慢性冠脉病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术手术相关并发症(急性血栓、无复流/慢血流、再闭塞、死亡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行择期介入治疗安全性相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药物治疗对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初步疗效.方法:将高龄(年龄≥75岁)、诊断为ACS、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1支血管直径狭窄≥70%、并且分别接受PCI、CABG和单纯药物治疗的147例患者,分为PCI组(50例)、CABG组(43例)和药物治疗组(54例),观察每组治疗后30天与1年时的死亡、非致死性MI以及再次血运重建术(TVR)等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并探讨MACE与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从近期疗效看,CABG组的院内死亡率最高,与PCI组和药物治疗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远期疗效看,药物治疗组远期心性死亡率最高22.2%,PCI组远期死亡率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P=0.001),CABG组低于药物治疗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8),而PCI组与CABG组的远期死亡率没有显著差异(P=0.068);且发生MACE的患者入院时血脂和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非MACE的患者(P<0.05).结论:高龄ACS患者可以从早期的血运重建治疗尤其是PCI中获益,CABG作为一种"储备"措施更适用于症状难以控制、不适合做PCI的病人.但是该结果尚需大样本、多中心临床试验证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疗效。方法 对血管病变符合B2/C型病变的130例患者分别进行PCI或CABG治疗,进行近期和远期疗效分析。结果 从近期疗效看,在住院期间PCI组与CABG组总的心血管事件没有差异(3.8%vs7.7%;RR=0.480;P=0.341)。两组远期疗效相比其总的心血管事件没有差异(30.3%vs28.6%;RR=1.085;P=0.840)。随访结束时PCI组与CABG组总的心血管事件无差异(33.3%vS34.6%;RR=0.944;P=0.880)。结论 对于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治疗由于PCI的优势,在部分病人、部分病变PCI有取代CABG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Wang X  Nie SP  Du X  Lü Q  Kang JP  Liu XM  Hu R  Dong JZ  Liu XH  Ma CS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8):3409-3412
目的 对比严重左心室扩张(LVD)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近期和远期临床结果.方法 选择2003年7月至2005年9月在我院接受PCI或CABG治疗的严重LVD患者251例,分析不同血运重建方式对住院和随访期间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影响.结果 严重LVD患者接受PCI治疗101例,CABG治疗150例,其中PCI组的住院MACCE发生率低于CABG组[3.0% (3/101)比10.7% (16/150),P=0.024],住院病死率分别为2.0%、8.7%(P=0.028).PCI组和CABG组分别随访(516±182)d和(515±231)d(P=0.967),分别有99例(98.0%)和136例(90.7%)完成随访.两组随访MACCE发生率PCI组、CABG组分别为18.2% (18/99)、9.6% (13/1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PCI组再次血运重建率(14.1%、14/99)比CABG组高(0.7%、1/136,P<0.01),两组随访死亡[4例(4.0%)比12例(8.8%),P=0.151]、心肌梗死[2例(2.0%)比1例(0.7%),P=0.781]和脑卒中[2例(2.0%)比0例(0.0%),P =0.176]的发生率相当.结论 严重LVD患者接受PCI安全可行,其住院病死率较低,远期预后与CABG相当,但再次血运重建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Han YL  Wang XZ  Jing QM  Wang SL  Ma YY  Wang HS  Luan B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0):2826-2829
目的比较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术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行完全血运重建的512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CABG262例,接受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术250例,比较其围术期及随访期间临床疗效。结果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组比CABG组手术成功率高(100%比96·6%,P<0·01),住院期间总病死率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均明显低于CABG组(1·2%比5·3%和1·6%比5·3%,均P<0·05),但2组住院期间无事件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后2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9个月±14个月,随访率、MACE发生率、心绞痛复发率及无事件存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CABG组心力衰竭死亡率显著高于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组(10·9%比4·8%,P<0·05)。结论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术治疗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长期疗效与CABG相当,是治疗多支病变冠心病患者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和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05年5月至2008年10月在昆明医学院附一院及云南省内部分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30例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行PCI治疗的患者为PCI组,另收集2007年3月至2008年10月在昆明医学院附一院心外科住院治疗的16例冠状动脉搭桥治疗左主干病变患者为CABG组.观察PCI组及CABG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上述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术、脑血管事件等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心绞痛复发情况.结果两组的临床特征基本相近.PCI组有5例(16.7%)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达到Ⅲ级病变,而CABG组8例(50.0%)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达到Ⅲ级病变,P=0.045,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CI组中药物洗脱支架(DES)应用占绝对优势(97.0%),左主干病变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00%.两组在心绞痛复发率、再次心肌梗死、血运重建率、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主要不良心脑事件(MACCE)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CI组中急性冠脉综合症(ACS)与非ACS远期疗效比较在心绞痛复发率(29.4%VS0.0%,P〈0.05)及MACE发生率(41.2%VS7.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经选择无保护左主干病变PCI治疗的疗效与CABG治疗左主干病变比较PCI是可行和安全的,并取得较好的近远期疗效.(2)急性冠脉综合征可能是影响心绞痛复发率及MACE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drug-elating stents (DES) implantation in diabetic patients with multivessel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MVD) compared with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CABG) on the clinical outcomes. Methods From May 2003 to April 2005, 150 consecutive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with MVD underwent revascularization, 84 b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1) with DES and 66 by CABG. The study end point was the incidence of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MACEs) during hospital interval after procedure and follow-up. Results Most preoperative characteristics were similar in two groups, but left main disease (30% vs 4%, P = 0. 001 ) and three-vessel disease ( 70% vs 54%, P = 0. 045 ) were more prevalent in CABG group. Complete revascularization was achieved in more patients in CABG group than that in PC1 group (82% vs 67%, P =0. 037). Cumulative incidence of MACEs in hospital was similar between two groups (2.4% PC1 vs 9. 1% CABG , P =0. 069) despite the higher early morbidity (6. 1% vs 0%, P =0. 022) associated with CABG.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clinically for a mean of 18 - 8 months ( range 13- 36 months). The incidence of MACEs remained higher after PC1 with multiple DES (21.4% vs 9. 1%, P =0. 041 ) mainly driven by a more require for repeat revascularization ( 13. 1% vs 3. 0%, P = 0. 030 ). Conclusion PC1 with DES implantation, combined with tight glycemic control, aggressive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 modification and antiplatelet treatment, may be a safe and feasible alternative to CABG for selected diabetic patients with multivessel dise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