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研究抗癌基因P53蛋白在大肠良、恶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P53蛋白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了146例良恶性大肠病变组织中P53蛋白水平.结果正常大肠粘膜及非肿瘤性息肉P53蛋白均阴性,而11例腺瘤,53例癌旁粘膜及76例癌组织中p53阳性率分别为1818%(2/11),1321%(7/53)及4211%(32/76).在腺瘤及癌旁粘膜组织中,仅有散在细胞核里p53阳性,但在32例p53阳性大肠癌中,75%呈现(++)或(+++)的阳性表达.在各组织类型癌中,以低分化腺癌与粘液癌p53阳性率最高,分别为6364%(7/11)及625%(10/16),显著高于高中分化腺癌的3016%(15/40)(P<005),并且p53阳性大肠癌比p53阳性癌更容易穿透肠壁侵犯浆膜及浆膜外组织,其淋巴结转移率也明显高于p53阴性者(P<005).但P53蛋白表达与肿瘤大小,肉眼类型,部位,Dukes分期及术后3年生存率无关.结论p53基因突变或过表达是大肠肿瘤发生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并可能与肿瘤进展及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2.
bcl-2与p53在大肠腺瘤和大肠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4,自引:12,他引:2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bcl2与抑癌基因p53在大肠腺瘤和大肠癌中的表达变化与大肠腺瘤和大肠癌的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bcl2与p5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变化与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分别检测bcl2在33例大肠腺瘤和47例大肠癌中的表达变化和p53在40例大肠腺瘤和63例大肠癌中的表达变化.结果bcl2在大肠腺瘤和大肠癌中的阳性表达分别为727%(24/33)和340%(16/47).p53在大肠腺瘤和大肠癌中的阳性表达分别为450%(18/40)和841%(53/63),bcl2和p53在大肠腺瘤和大肠癌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其表达变化与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关系不明显(P>005).结论bcl2表达在腺瘤向癌的演变过程中丢失,而p53表达则增加(P<001),表明它们参与了肿瘤生长和发展的共同通道,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c-myc和p53在大肠腺瘤与大肠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癌基因cmyc和p53在大肠腺瘤和大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39例大肠癌和37例大肠腺瘤的cmyc表达,及63例大肠癌和40例大肠腺瘤的p53表达情况.结果大肠腺瘤37例的cmyc阳性表达为622%(23/37),大肠癌39例的cmyc阳性表达为821%(32/39).而p53在大肠腺瘤和大肠癌的阳性表达则为450%(18/40)和841%(53/63).cmyc和p53在大肠腺瘤和大肠癌中的表达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个癌基因的表达均不相关于临床病理特征.结论cmyc与p53的异常表达大肠癌的演变过程中均有增加,而且两者起协作作用  相似文献   

4.
p53和p21在大肠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顾凯华汪鸿志祝庆孚作者采用SPTM免疫组化法,对大肠癌及腺瘤组织进行ras基因产物p53、p21检测,以探讨p53和p21在大肠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1.标本:从结肠镜活检获得10名正常人大...  相似文献   

5.
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抑癌基因p53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胃粘膜癌前病变及胃癌组织中p53mRNA的表达,并观察感染Hp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病理证实为慢性胃炎66例和胃癌16例,用地高辛标记的cDNA为探针进行原位杂交实验,检测其胃粘膜组织中p53mRNA表达,用单克隆抗体DO01进行免疫组化检测P53蛋白的表达.结果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及胃癌中,原位杂交方法检测p53mRNA表达率分别为539%,523%,428%和25%,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53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00%,53%,154%和25%.p53mRNA的表达与蛋白的表达无明显的一致性,p53mRNA的表达可以在P53蛋白阴性及阳性的细胞中.在26例萎缩性胃炎中,14例检测到p53mRNA的表达,而其中16例(包括14例阳性病例)无一例检测到P53蛋白的表达.在肠化生、异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也发现有类似的情况.Hp感染组与未感染组,p53mRNA表达率之间统计学检验P<005.结论在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随着病变的发展,p53mRNA的表达率随之下降,Hp对其表达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胰腺癌组织中抑癌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彤  陆星华  胡育新 《中华内科杂志》2000,39(5):315-318,I008
目的 分析抑癌蛋白(p53、p16Ink4、p21Wafl、p28Kip)在胰腺癌组织中的异常表达及其与临床和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单克隆抗体及免疫组化Envision法分别检测了35例胰腺癌、14例壶腹癌和11例慢性胰腺炎组织中p53、p16、p21和p27的表达情况。结果 p53在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2.9%和0(P〈0.05)。p16、p21和p27在胰腺癌的表达缺失率  相似文献   

7.
活组织p53,c—erb—B2和nm23蛋白检测对胃癌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探讨p53、c-erb-B2和nm23蛋白对胃癌的诊断价值。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p53、c-erb-B2和nm23蛋白在不同疾病的胃镜活检组织中的表达,结果除p53在少数非胃癌组织中有轻微表达外,c-erb-B2和nm23在非胃癌组织中无表达;胃癌活检组织及手术标本中p53阳性率为45.8%~56.3%,c-erb-B2为18.3%~27.1%,nm23为72.9%~381.3%,c-erb-B2的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有关;nm23的表达与肿瘤的生长方式、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对胃镜活检组织进行p53、c-erb-B2和nm23蛋白的检测,有助于胃癌的诊断、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非手术临床分期的判断和评估胃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癌旁淋巴结p53基因检测与Dukes B期大肠肿瘤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材料与方法:30例Dukes B期大肠肿瘤患者,取癌灶组织、癌旁淋巴结组织及远切端正常大肠粘膜组织,选用PCRSSCP(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像多态性)法行p53基因第5~8外显子检测,同时进行临床随访。结果:30例患者中,p53基因突变率为43.3%(13/30),有癌旁淋巴结p53基因突变的大肠肿瘤患者局部复发率明显高于未突变者(80%比12%,P<0.05)。结论:癌旁淋巴结p53基因检测将有助于发现病理检查中所不能发现的微转移灶和准确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9.
肺鳞癌组织Mdm2蛋白表达p53基因突变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鳞癌与Mdm2蛋白表达、p53基因突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银染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银染PCRSSCP)方法检测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的45例原发性肺鳞癌组织及癌旁肺组织中Mdm2蛋白表达和p53基因突变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45例肺鳞癌组织Mdm2蛋白阳性率为62%(28/45),2例癌旁肺组织中Mdm2蛋白呈弱阳性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银染PCRSSCP检测45例肺癌组织p53基因突变,阳性率为51%(23/45),45例癌旁肺组织未检测到p53基因突变。(1)肺鳞癌与p53基因突变有明显相关性(P<0.05)。(2)肺鳞癌与Mdm2基因产物过度表达有明显相关性(P<0.05)。(3)Mdm2蛋白过度表达与p53基因突变复合存在和肺鳞癌淋巴转移(66%,10/15)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Mdm2蛋白过度表达与p53基因突变是临床估计患者预后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和方法应用免疫组化LSAB(Lablledstraptavidin-biotm)法对45例人原发性肝癌(PHC)及其癌周肝组织以及5例正常肝组织进行了c-erbB-2和突变型p53癌基因蛋白的表达研究。结果c-erbB-2癌基因蛋白和p53蛋白在PHC及其癌周肝硬变和非肝硬变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71.1%,21.4%(6/28),11.7%(2/17)和46.7%,14.3%(4/28),0%(0/17),在5例非肝脏疾病的正常肝组织中均未见表达。c-erbB-2和p53蛋白二者表达强度与PHC病理组织学分级具有一定程度相关关系,但与PHC的不同组织学类型无显著差别。c-erbB-2与p53蛋白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二者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05)。结论突变型p53和癌基因c-erbB-2在PHC中具有独立和协同作用,对肝癌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胃癌组织p53基因的超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用抗人P53基因蛋白单克隆抗体S_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128例胃癌组织p53表达状况,并对p53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状态和术后5年生存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胃癌组织128例的p53表达阳性率为438%(56/128);p53表达阳性和阴性组的胃癌局部和远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79%(38/56)和514%(37/72),两者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获得随访98例,胃癌术后5年生存率的随访结果显示,p53阳性和阴性组分别为381%(16/42)和301%(17/56),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的发生与p53基因突变关系密切,并可用免疫组化检测,但P53基因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超表达,似不能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参考指标,应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胃癌、癌旁组织中抑癌基因p53、p16和关键性凋亡调节基因bcl-2蛋白的表达及其内在的关系,进一步探讨胃癌发病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术中取30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癌旁组织各2块,石蜡包埋,切片分别作HE染色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p53、p16、bcl-2基因蛋白表达。结果 p53、p16和bcl-2表达与胃癌分期、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显著关系(P〉0.05),但bcl-2与  相似文献   

13.
癌抑制基因p53发生突变是导致肝癌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突变的P53基因的表达的P53蛋白稳定性提高易被检出。作者前已报道,免疫组织化学分析10例肝癌村本中HBx蛋白基因全部阳性,但P53蛋白仅有2例阳性。设想高度表达的HB蛋白有可能在肝组织中与p53蛋白作用形成了复合物。  相似文献   

14.
肿瘤抑制基因p53及p16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肿瘤抑制基因p53和p16异常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58例原发性胃癌(男38例,女20例,年龄37岁~76岁),P53和P16蛋白的表达变化.所有组织均新鲜取材,并迅速用850ml/L酒精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结果受检组织中p53和p1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7%(30/58)和483%(28/58).P53蛋白在低分化胃癌(700%)、进展期胃癌(569%)、淋巴结阳性胃癌(741%)中的表达率高于相应的高分化、早期、淋巴结阴性胃癌的表达率(273%,143%,323%)(P<005),且p53高表达多见于弥散型胃癌(同肠型胃癌比)、累及浆膜的胃癌也较局限于粘膜层的胃癌有更高的P53蛋白表达(P<005);P16蛋白表达与胃癌大多数生物学行为无明显关系,但其在淋巴结阳性胃癌中的表达率(333%),低于淋巴结阴性胃癌中的表达率(613%);相关性分析显示;p53阳性组织大多伴有P16蛋白阳性表达(P<005).结论P53蛋白异常表达对胃癌生物学行为有广泛影响,P16蛋白表达缺失可能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促发因素.  相似文献   

15.
应用PCR-SSCP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成人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组织中p53抑癌基因结构的突变及与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受检的89例AS组织中的9例发现有PCR-SSCP的异常,其中6例经测序证实p53基因突变的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应用高特异性的p53蛋白单克隆抗体,证实在有p53基因突变的AS组织中也同时有p53突变蛋白的异常表达;对动脉管腔狭窄面积、斑块的相对厚度及二者与p53基因突变之间关系的弹力纤维特殊染色及计算机定量图像分析结果显示:p53基因突变组的管腔狭窄面积明显严重于无突变组(P<0.025),AS组织的相对厚度也明显大于无突变组(P<0.05~0.01)。结论:在人类的AS病变中存在有p53抑癌基因的突变;该基因的突变与AS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并可能是AS形成的一个新的、重要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研究各种胃粘膜病变中p53抑癌基因的变异和意义.方法内镜活检组织154例,其中浅表性胃炎30例,萎缩性胃炎33例,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31例,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30例,胃腺癌30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53蛋白表达;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及DNA测序检测p53第5~8外显子点突变.结果胃良性病变粘膜未见P53蛋白表达.胃癌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333%(10/30例).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53点突变的检出率,在胃癌为545%(6/11例),异型增生为20%(3/15例),肠化生为67%(1/15例),测序证实1例胃癌在第5外显子存在点错义突变和碱基缺失,2例异型增生在第6外显子存在点错义突变.结论p53抑癌基因变异与胃粘膜癌变有关.  相似文献   

17.
大肠肿瘤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Bcl-2和P53蛋白在大肠肿瘤中的表达及与细胞凋亡的关系,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了45例大肠腺瘤和61例大肠癌中Bcl-2和P53蛋白的表达。正常大肠粘膜中Bcl-2和P53均未见表达,而大肠腺瘤及大肠癌阳性率均较正常明显增加(P〈0.01)。大肠腺瘤P53表达随腺瘤大小增加而增加,其中≥20mm组阳性率(77.78%)显著高于〈10mm组(35.00%,P〈0.05)。P53蛋白阳性率也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揭示肝细胞癌患者的HCV感染情况及其致癌机理。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46例肝细胞癌癌组织及其38例癌旁肝组织中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作了定位研究,并进一步检测其中癌基因ras、cmyc和抑癌基因p53的蛋白表达。结果:核心抗原的检出率分别为217%和368%,46例肝癌患者中16例存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p21、cmyc和p53蛋白在癌组织中的检出率分别为587%、674%和304%;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阳性与阴性组患者之间的p21、cmyc和p53蛋白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癌旁肝硬化的阳性率分别为875%和867%(P>005)。结论:上述结果提示丙型肝炎病毒致肝细胞癌的机理可能与ras、cmyc和p53基因的激活或失活无关,其机理尚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9.
腺病毒介导的p53抑制肝癌生长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外源性野生型P53(Wild-type p53, WT-p53)基因对肝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通过表达WT-p53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p53),将p53基因导入肝癌细胞株中,用MTT法检测Ad-p53对各细胞株生长特性的影响,流式细胞仪分析各组细胞中DNA含量及凋亡的比例。建立裸小鼠移植瘤模型后,瘤内注射Ad-p53。最后处死动物,移植瘤称重, western blot检测p53和p2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外源性p53基因的导入可导致肝癌细胞生长的明显抑制,表现为既诱导细胞凋亡,又诱导细胞周期阻滞。瘤内注射Ad-p53后移植瘤生长明显受抑制,并出现瘤组织中p53和p21蛋白表达的上调。结论腺病毒介导的p53基因治疗能有效控制肝癌的生长。  相似文献   

20.
胃癌染色体17p微卫星不稳定性及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及突变型p53基因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CR为基础的方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50例手术切除胃癌标本染色体17p的MSI及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结果胃癌MSI总阳性率为34%(17/50),突变型p5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36%,其中高-中分化腺癌MSI阳性率(66.7%)显著高于低分化腺癌(19.4%,P<0.01);肠型胃癌MSI阳性率(55.6%)显著高于胃型胃癌(20%,P<0.05)。MSI与胃癌部位、大小、浸润、分期及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研究提示,MSI在胃癌的发生中心能起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不同于由突变型p53基因介导的致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