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乳腺癌早期诊断的方法主要采用临床体检和乳腺超声检查或乳腺照相检查,筛选可疑病人手术切除活体组织行病理学检查。普查是发现早期病人的重要手段,普查的对象主要是35岁以上妇女,一般间隔1~2年,对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作为普查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2.
合成抗原在艾滋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自从Montagnier和Gallo 实验室的首创性工作证实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艾滋病病原以来,人们在艾滋病及其病原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如供HIV繁殖的T细胞系的建立、HIV抗原的纯化以及适于大规模筛选的捕捉免疫试验(Capture im-munoassays)的应用等。早在1985年问世的第一个商业性质的检测艾滋病的试验系统,目前已作为常规方法用于艾滋病的普查。然而,这种试验的非特异性反  相似文献   

3.
妇女尿路感染诊治的一些新概念中山医科大学肾脏研究所任国辉,叶任高尿路感染(尿感)是最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之一,其发病率根据我国普查统计,占人口的0.91%,中山医大等在30196名女性人群中普查,发病率为2.05%[1]。尿感病人以女性占绝大多数,故本...  相似文献   

4.
"序贯粪隐血大肠肿瘤筛检方案"应用价值的再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通过自然人群大肠肿瘤普查了解近年北京市大肠癌发病情况,进一步探讨“序贯粪便隐血大肠癌筛检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选定15家医院医疗责任区内48100自然人群为本次普查靶人群。对其中30岁以上的社区或企业职工26827人进行普查登记,并连续进行3d序贯粪隐血检查。隐血阳性者接受结肠镜检查。符合高危条件者,全部接受隐血和肠镜检查。结果 预计普查人为26827人,实际普查人数为19852人,普查率为74%。男女比例为1.05:1。中位年龄50岁。序贯粪隐血阳性率为5.6%,检出大肠癌12例,其中DukesA期4例,B期7例,C期1例。Dukes A B共11例,占全部检出癌的91.66%。40岁以下人群未检出大肠癌,50岁以上人群中,检出大肠癌的比例随年龄升高而逐渐增加。高危人群中检出2例大肠癌,占该人群的0.28%,一般危险人群中检出10例大肠癌,占该人群的0.05%。结论 普查靶人群的大肠癌患病率为36.57/10^5,提示北京市城区有较高的患病率。采用“序贯粪隐血筛检方案”检出了91.66%的早期和较早期癌。提示该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高危人群和50岁以上的一般危险人群为大肠癌的重点普查对象。  相似文献   

5.
精河县位于新疆西北部,是以农牧业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区。2007年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人民医院对托里乡4个自然村的农牧民约1500人(蒙古族约1100人)开展包虫病普查,本文对其中包虫声像图进行观察分析,旨在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筛查是早期发现结直肠癌(CRC)的重要手段。目的:评价自然人群序贯粪隐血试验(SFOBT)连续性CRC普查在提高早期CRC检出率、患者长期生存率和降低CRC发生率方面的作用。方法:于1987~2005年,应用SFOBT对一组基本固定的中老年人群(初次普查人群3002例)行连续性CRC普查。每1~2年接受一次普查者计入普查组,连续3年或3年以上未接受普查者计入未普查组。FOBT阳性者行结肠镜检查。于北京军区总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033例CRC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19年中普查人群共发生CRC52例,总CRC发生率为90.4/10万人·年。普查组共检出CRC25例,漏诊7例,CRC检出率为57.6/10万人·年,发生率为73.8/10万人·年;未普查组发生CRC20例,发生率为141.4/10万人·年。普查组DukesA/B期患者比例(95.5%对31.2%和43.9%,P〈0.05)和5年生存率(77.8%对33.3%和39.8%,P〈0.05)显著高于未普查组和对照组。SFOBT筛查CRC的19年总敏感性为90.6%,特异性为98.0%,阳性预测值为3.2%,阴性预测值为99.99%。结论:SFOBT应用于自然人群连续性普查可提高早期CRC检出率和患者5年生存率。切除普查中发现的腺瘤可明显降低CRC发生率。该筛查方案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仍需高度关注其结肠镜检查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7.
无症状肾癌的诊断和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89~1997年26例无症状肾癌诊断和分期进行分析,按Robson分期标准,CT和MRI分期与病理对照准确率分别为73.9%和75.0%,分析了无症状肾癌CT诊断、分期失误的原因,主张对35岁以上的人群进行B超普查,提高无症状肾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血吸虫循环抗原(ScAg)检测在普查中的应用效果,发挥ScAg检测在血吸虫病传播阻断中的作用。方法在现场单盲试验普查条件下测试血吸虫病血清库质控血清,应用ScAg在不同程度感染的血吸虫病流行区批量检测。对ScAg阳性者作9送9检粪孵追踪观察。结果ScAg检测EPG≤8的血吸虫病患者血清阳性率为95.45%,EPG≥16的血吸虫病患者血清阳性为100.00%,对正常人和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血清的特异性为100.00%。对高、中、低流行区普查ScAg的阳性率分别为7.27%、3.06%、2.70%。对ScAg阳性的病例粪孵9送9检累计阳性率为34.29%,粪检累计总阳性数中,第1次只检出16.67%,连续第3次的累计阳性率仅为50.00%。连续化疗地区ScAg检测阳性的粪孵阳性率为12.50%,间歇性选择化疗地区ScAg阳性者的粪孵阳性率占75.00%以上。结论9送9检粪孵累计阳性结果显示,检出率随粪检次数增加而升高,粪检漏检多、工作量大、不能正确反映当地疫情。ScAg检测是一种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的简便快速方法,普查结果能反映不同感染度流行地区的实际状况,有利于制定防治策略,了解防治后成效。  相似文献   

9.
为验证T抗原检测对结直肠癌普查的价值,用Shamsuddin和Elsayed介绍的半乳糖氧化酶法,对156例不同对象的直肠粘液标本进行T抗原检测。结果发现,32份结直肠癌和55份结直肠息肉病人的标本中,T抗原阳性率分别为84.4%和29.1%,与69份对照组标本的阳性率(7.2%)相比,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01和P<0.01)。T抗原检测在已确定的结直肠癌中,敏感性为84.4%,特异性为92.8%。T抗原检测方法简便,结果易重复,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因此,颇具潜在的结直肠癌筛选普查的应用价值,同时也为结直肠息肉的筛选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肿瘤相关物质群(TSGF)对早期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最主要疾病之一,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是肿瘤患者获得及时治疗的关键。因此,寻求理想的早期检测方法,成为世界各国攻克的重点课题。肿瘤标志在肿瘤普查、诊断、判断预后和转归,评价治疗效果和高危人群随访观察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最近十几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发展及对肿瘤早期诊断的重视,肿瘤标志已成为从事肿瘤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者十分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1.
我国结直肠癌筛查和早期诊断十年回顾:1994~2005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继恒  李世荣 《胃肠病学》2006,11(4):245-250
结直肠癌是我国发病率位居第四的常见恶性肿瘤,而且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发病年龄也明显提前。大规模人群普查资料表明.35岁以上的人群中,结直肠癌的发病率约为24~32,10万(不含香港和台湾地区)。早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5年存活率可达90%以上,而晚期癌5年存活率不足10%。目前各国结直肠癌的术后5年总体存活率均不高.具体为北美61%,撒哈拉37%,日本57%.中东、北非37%.澳大利亚,新西兰54%,南亚36%,西北欧46%.中亚33%.南欧45%,东欧30%.拉丁美洲45%,中国32%(国内报道为50%)阁。各地区存活率的差异可能与当地的早期癌诊断率有关。根据美国近30年的统计,20世纪70年代的结直肠癌死亡率为28/10^5,2000年为20/10^5,下降了29%.其主要原因为近二、三十年来美国大力开展无症状人群普查.检出了大量“早期癌”并对癌前病变进行干预治疗。美国明尼苏达州1993年公布了该地区46551名自然人群的13年普查结果,  相似文献   

12.
医院就诊人群与普查人群中大肠癌患者临床资料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背景:在我国有无必要开展大肠癌普查仍存在一定争议。目的:比较、分析医院就诊人群与普查人群中大肠癌患者临床资料的异同,探讨普查在大肠癌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就诊组:由协作组各成员医院按统一设计的调查表,前瞻性地登记2002年4月1日~2003年3月31日到医院就诊,并接受结肠镜检查的大肠癌患者的全部临床资料。普查组:采用“序贯粪便隐血筛检技术”,于2001年3~6月对北京地区约2万名35岁以上的自然人群进行大肠癌普查。两组大肠癌患者的诊断均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结果:就诊组和普查组患者中,≥50岁者分别占81.9%和83.3%。就诊组DukesA、B期患者占41.1%,普查组占91.7%(P<0.001)。普查人群中存在大肠癌高危因素者的大肠癌检出率为0.28%,无高危因素者的检出率为0.05%(P<0.001)。就诊组中,内镜表现为隆起型病变者44.7%是DukesA、B期患者,溃疡型病变者仅10.0%是DukesA、B期患者(P<0.001);DukesA、B期患者的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率为78.5%,C、D期患者为81.9%(P>0.05),提示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率与大肠癌分期无关;DukesC、D期患者的血清CEA阳性率显著高于A、B期患者(P=0.019);高、中分化癌中DukesA、B期患者占51.8%,低分化癌中DukesA、B期患者仅占26.5%(P<0.001)。结论:近年北京地区的大肠癌发病率较以前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13.
食管表浅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食管表浅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杨观瑞,赵立群河南省医学科学研究所郑州450052早期诊断与食管癌病人的治疗和预后密切相关。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在食管癌高发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人群普查,发现了许多早期食管癌病例。食管脱落细胞学、病理组织学、X线和内镜检...  相似文献   

14.
阔韧带内肿块较少见,临床上易误诊为卵巢肿瘤。我们遇到两例阔韧带肿块误诊为卵巢肿瘤(阔韧带血肿及阔韧带血管平滑肌瘤各1例),现报告如下。例1:47岁。因普查妇女病经B超及双合诊检查发现盆腔包块,诊为卵巢肿瘤,于1996年9月20日住院。患者既往健康。查...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很差.早已熟知,肝细胞癌(HCC)与肝炎后肝硬化密切相关,部分可能与有致肝癌特性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有关.流行病学研究证明HBV并非HCC的唯一原因.在日本,除食物中含黄曲霉毒素的因素外,慢性非甲非乙型肝炎也是一种致病原因,HCC患者中,40%曾有输血史.无症状HCC的普查70年代初,当AFP测定尚处于研究阶段,Masseyeff以琼脂扩散法检测AFP,普查9000名男性工人,每年3次,连续2年,发现3例AFP阳性的HCC,仅1例为可切除的小肝癌.1973~1977年,在中国29个省,2392个县普查了8亿4千万人群的肿瘤发病率.早期以免疫扩散法在343499人中筛选出147例无症状的AFP增高者,随访2~10个月,88.4%证实为HCC.1971年使用AFP普查HCC,在启东县,1974~1979年普查了1223912人,发现475例HCC,其中35.2%无症状,手术切除患者的2年存活率为69.0%.这些普查均用敏感性低于RIA的检测法,可能还遗漏了部分小肝癌.在南非和中国,AFP普查结果不同.现已知黑人  相似文献   

16.
简阳市于1955年发现钉螺,截止1978年有钉螺分布乡10个,36个村,136个组。1970-1994年共检查血吸虫病239952人次,在丘陵地区的老龙乡查出慢性血吸虫病18例,其余9个乡均无血吸虫病人。1995年在分析历年查病资料的基础上,对有爆乡进行全面普查血吸虫病,调查阳性钉螺和无血吸虫病流行的原因。1调查方法1.1搜集历年查清资料以乡为单位,经三次普查未发现本地感染的血吸虫病人,称有钉螺分布无血吸虫病流行乡(简称有螺无病乡)。1.2普查血吸虫病采用循环抗原酶标法(EIA)对历史有螺村、社6-60岁人群进行普查,EIA阳性者进行三送三…  相似文献   

17.
据卫生部对全国寄生虫病分布的普查,在我国西部地区经手术治疗的包虫病患者26386例中,囊型包虫病占绝大多数为25696例(97.4%),泡型包虫病仅有690例(2.6%)。本观察仅对包虫囊肿的临床和磁共振(MRI)成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PVC薄膜快速酶标法(PVC—ELISA)为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建立的一种改良酶标法,我们在初步实验后又于1989年6月至10月在血吸虫病普查中与常规ELISA、COPT进行了对比观察。  相似文献   

19.
据1980年全旗开展的碘缺乏病普查统计,全旗203309人口中,普查了194227人,普查率达95.56%,按规定确定中、重病区12个,轻病区7个,非病区4个。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talic carcinoma PHC)在我国的发病率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而居第三位,恶性程度高,患者一般在诊断后3~6个月内死亡,有“癌中之王”之称。肝癌患者的预后学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我们曾报道过普查中发现二例小肝癌(直径小于5cm)患者术后生存15年。但另一方面,我们亦发现,既使是小肝癌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