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文敏  王新杰 《职业与健康》2001,17(12):144-145
肿瘤血管生成在肿瘤的生长、浸润及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新生血管供给营养,肿瘤生长不会超过1~2mm直径或厚度,也不会发生转移。肿瘤的浸润转移是恶性肿瘤难以根治,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 肿瘤的局部浸润及转移 随着肿瘤的演进,具有浸润能力的瘤细胞亚克隆的出现,肿瘤具有较强的浸润能力。首先肿瘤细胞彼此之间粘附力减弱而与基质的附着力增加,资料显示高浸润肿瘤细胞表面的一种粘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要定期复查 首先,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经过局部的手术和放疗以及全身性的化疗,肉眼能见到的肿瘤常常能够被消灭,但肿瘤细胞依然存在于机体中,并不会被完全清除;某些部位甚至可能潜伏着未被发现的病灶和微转移灶。当机体和肿瘤保持着脆弱的平衡时,患者就能够与肿瘤“和平共处”,长期“带瘤生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侵蚀性葡萄胎、绒癌肺转移灶的发生、发展、消退与血HCG值之间的相关性,了解其变化规律,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恶性滋养叶细胞肿瘤肺转移57例(侵蚀性葡萄胎40例,绒癌17例)的肺转移灶阴影出现及消退与血HCG的关系。结果:57例肺转移灶中,延迟出现肺转移阴影的为21%,延迟消退肺转移阴影的为70%。结论:血HCG值能正确、及时反映恶性滋养叶细胞肿瘤的消长过程,反应灵敏。而胸片转移灶阴影的出现和消退需要一定时间,往往晚于血HCG。  相似文献   

4.
肿瘤的微转移 (micromatastasis)是指非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在发展过程中 ,播散并存活于淋巴系统、血液循环、骨髓、肝、肺等组织器官中的微小肿瘤细胞灶。常无明显的临床表现 ,常规的检查方法如CT、MRI、普通的病理检查都很难发现[1] 。许多肿瘤(如乳腺癌、胃癌、大肠癌及妇科肿瘤 )患者在手术治疗时临床未见有转移 ,但相当一部分患者术后仍有复发 ,这可能与患者在手术时未能清扫淋巴结、骨髓及腹腔内的微小转移灶有关。因此 ,肿瘤微转移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检测肿瘤微转移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方法及肿瘤标志物 ,随着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技…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常规CT与增强CT在诊断腹部肿瘤腹腔转移的效果及价值。方法:回顾2018年5月~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腹部肿瘤腹腔转移96例,以自愿为原则将其纳入此次研究,对所有研究对象先进行常规CT检查,后给予增强CT诊断,对比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符合率、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情况、微小种植灶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增强CT诊断符合率为97.92%显著高于常规CT诊断符合率73.96%,P<0.05。增强CT诊断在腹腔淋巴转移、网膜种植转移、肝转移、肾上腺转移诊断符合率均高于常规CT诊断,P<0.05。增强CT诊断最小种植灶、种植灶宽以及种植灶长指标均显著低于常规CT诊断,P<0.05。增强CT诊断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常规CT检查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腹部肿瘤腹腔转移进行诊断的过程中使用增强CT可获得更加准确的结果,可更好地确定转移病灶,及时发现微小病灶,并且对于人体的损伤较少。  相似文献   

6.
Rho家族蛋白在肿瘤侵袭转移中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也是患死亡的主要原因。人类对肿瘤转移机制的研究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随着对肿瘤转移基因调控多阶段、多因素、多步骤理论的不断完善,对于这一复杂病理过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发现并证实与肿瘤转移高度相关的基因成为当前肿瘤转移机制研究的热点。因为这些基因及其产物可能成为肿瘤抗转移治疗新的靶点或观察患预后的重要指标。Rho家族蛋白是Ras超家族中最早被克隆出来的蛋白,它们是一组相对分子质量大约为20--25kD的三磷酸鸟苷(guanosinetriphosphate,GTP)结合蛋白,具有GTP酶活性,因此,习惯被称为RhoGTP酶,RhoGTP酶在细胞骨架重组调控方面起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RhoGTP酶在多种恶性肿瘤中高表达,并和肿瘤的发生、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本主要从肿瘤细胞形态改变。细胞与胞外基质粘附以及细胞骨架重组等几个方面,对RhoGTP酶作用于肿瘤侵袭转移的分子调控机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郑宝权  姜野 《医疗装备》2016,(5):159-160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术后腹壁转移灶采用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5例胃肠道肿瘤术后腹壁转移灶患者采用化疗栓塞术,部分患者结合经皮穿刺瘤内注射无水乙醇。结果 5例患者行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获得技术成功,术后3例患者腹壁转移灶内碘油沉积良好。5例患者症状均缓解,癌胚抗原(CEA)有不同程度下降,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手术成功率100%,随访半年以上未发现肿瘤复发。结论胃肠道肿瘤术后腹壁转移灶采取介入方法治疗可使肿瘤病灶缩小,可有效控制肿瘤生长、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刘亚杰  马晓波 《现代养生》2023,(10):745-748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水平与肿瘤性质及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2月于医院就诊的71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病理诊断情况分为恶性肿瘤组245例、良性肿瘤组230例、非肿瘤患组即对照组240例。通过STAGO全自动血凝仪进行FIB和D-二聚体水平测定,比较三组的FIB和D-二聚体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FIB和D-二聚体水平与恶性肿瘤及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恶性肿瘤组、良性肿瘤组、对照组D-二聚体、FIB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恶性肿瘤组患者D-二聚体、FIB水平高于良性肿瘤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转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及FIB水平高于未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恶性肿瘤有关系(P<0.05),血浆D-二聚体及FIB水平升与肿瘤转移有关系(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可以作为评估恶性肿瘤患者病情发展及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从而有助于更好地控制...  相似文献   

9.
直肠癌第三站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直肠痛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即第三站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方法,评价第三站淋巴结转移与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关系.方法 选择95例第三站淋巴结阴性患者,使用连续多层切片HE染色法和细胞角蛋白20(CK2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第三站淋巴结微转移状态.分析第三站淋巴结微转移与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结果 95例患者中共送检211枚第三站淋巴结,使用连续多层切片HE染色法发现10例16枚淋巴结发生微转移,另有4例6枚淋巴结CK20表达阳性,联合检测在第三站淋巴结微转移检出率为10.4%(22/211),第三站淋巴结阴性患者微转移的阳性率为14.7%(14/95);多因素相关检验显示第三站淋巴结微转移与肿瘤位置、组织学分型、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密切相关.结论 使用连续多层切片HE染色法和CK2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联合检测第三站淋巴结微转移是可行的;肿瘤位置、组织学分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可作为预测第三站淋巴结微转移临床病理指标.  相似文献   

10.
肿瘤医源性转移和插敞是指在肿瘤诊疗过程中由于所采用的各种诊疗方法造成或促进了肿瘤细胞脱落和移行,从而促进转移灶的形成。手术切除肿瘤是外科治疗和延长患者生存期的最常用和主要方法之一。但于术切除肿瘤是一把“双刃剑”,不恰当的手术不仅不能治愈病人和延长生命,甚至可能促进肿瘤的转移和播散,缩短病人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与增强CT在腹部肿瘤腹腔转移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本院收治的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检查患者采用CT诊断,观察组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检查患者采用增强CT诊断。结果:两组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检查患者的腹腔转移诊断结果、种植灶情况、诊断满意度对比结果差异显著(P<0.05),诊断安全性对比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增强CT在腹部肿瘤腹腔转移诊断中的效果显著优于常规CT诊断,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检查患者在增强CT诊断下腹腔转移诊断结果、种植灶诊断结果更加精准,诊断满意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研究角蛋白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法在检测淋巴结微转移灶上的意义。方法 采用三种角蛋白单克隆抗体AE1,AE3、AE1/AE3,对本院 4 7例大肠癌术后患者 331枚淋巴结用免疫组化法重新检查 ,结果 36枚淋巴结存在微转移灶 ( 11 9% ) ,Duke’sC期患者微转移灶检出率高于Duke’B期患者 (P <0 0 5)。结果 随访显示有微转移灶Duke’sB期病人肿瘤复发 ,远处扩散转移均较无微转移病人高 (P <0 0 5)。结论 作者对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及区域淋巴结微转移作为食管癌TNM分期补充参数的可行性和意义。方法取术前未经放或化疗的食管癌手术标本22例,Ⅷ因子相关抗原抗体检测癌组织MVD,区域淋巴结作常规HE染色和抗细胞角蛋白(CK)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区域淋巴结的转移和微转移。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肿瘤MVD平均值为41.6±14.32。MVD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转移、术后早期复发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关(P>0.05)。CK免疫组化染色使淋巴结阳性率从30.11%提高至42.05%。N0期CK( )患者与N1期患者3年复发、转移率分别为40.0%和42.86%(P>0.05)。结论微血管密度和区域淋巴结微小转移是食管癌的重要预后因素,分别作为食管癌分期T、N因素的补充参数,对预示食管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31Ⅰ联合碳酸锂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的疗效。方法将88例发生远处转移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131Ⅰ联合碳酸锂治疗,对照组采用^131Ⅰ治疗,每组各44例。所有患者服^131Ⅰ后第6天行全身显像,治疗组停服碳酸锂后复查肝、肾功能。结果治疗组淋巴结转移、肺转移及骨转移患者的治愈率分别为73.9%、50.0%及33.3%,对照组分别为43.5%、9.1%及0,两组各部位转移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8例分化型甲状腺癌中,乳头状癌52例,治愈率为53.9%;滤泡状癌36例,治愈率为25.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31Ⅰ联合碳酸锂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的疗效优于单用^131Ⅰ治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Maspin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编码产物属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超家族,卵清蛋白亚族。Maspin具有抑制肿瘤细胞运动、侵袭、转移和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等作用,在抑制肿瘤生长、转移中发挥重要功能。此文就maspin与妇科恶性肿瘤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宋奇思 《家庭医学》2007,(22):21-21
肾癌是最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约占肾脏肿瘤的75%。肾癌多发生在40~60岁,儿童患者少见。男女之比为2~5:1。肾癌可发生在肾脏的任何部位,以发生在肾上极者居多,常为单个生长,生长快慢不一,肿块大小不一。肾癌的另一特点是容易发生远处转移,远处转移的常见部位有肺、肝、骨、胸腔、腹腔、盆腔、会阴及四肢的软组织等。  相似文献   

17.
潘浩 《健康生活》2011,(4):31-32
得了癌症容易引起大家的恐惧,主要原因是由于患了癌症后真正治愈的病人比较少,有些病人确诊患癌时已是中晚期,治愈的可能性就比较小;有些患者第一次治好后有部分病人会发生复发和出现远处转移,特别是肿瘤的远处转移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浸润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特性之一,是引起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研究了运用131I去除甲状腺癌术后残余甲状腺及治疗转移灶的治疗效果。方法笔者选取了该院2011年1月—2011年3月间收治的甲状腺癌病人共106例,均采用131I治疗去除甲状腺癌术后残余甲状腺及治疗转移灶,根据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1I去除甲状腺癌术后残余的甲状腺效果良好,在治疗转移灶方面,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收效。且检查肝、肾功能均无异常。结论运用131I去除甲状腺癌术后残余的甲状腺及治疗转移灶,需要大剂量,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于未分化的甲状腺癌癌来说,131I的效果较差;而对于分化较好的甲状腺癌来说,131I治疗往往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目前,已是占女性恶性肿瘤第5位的常见肿瘤。  相似文献   

19.
有的人认为肿瘤术前做动脉灌注介入治疗手术中发现肿瘤切除不满意,不干净,或肿瘤附近增大的淋巴结或转移灶不能完全摘除,术后做补救性全身化疗,表面上看好像效果应该是一样的。这是一个误区,这两种做法的疗效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前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是否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方法记录术前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及术后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肿瘤分化程度、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与肿瘤浸润深度相关。结论食管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与肿瘤浸润深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