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崩漏辨证施治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宁海  周荣华 《陕西中医》2002,23(5):479-479
崩漏是指妇女经血非时而下。经血暴下如注谓之崩 ,淋漓不断谓之漏。本病病机主要是冲任损伤 ,不能制约经血 ,经血从胞宫非时而下。临证常见虚实夹杂、气血同病、瘀热互见。属妇科疑难重症。《景岳全书·妇人规》云 :“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 ,养肾气以安血之室。”通过多年临床实践 ,我们认为治崩漏必首调冲任 ,而调冲任必从治脾肾入手。下面谈几点体会。   1 健脾益气以资血源 :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有益气、生血、统血之功能。妇女以冲任为本。冲为血海 ,隶属阳明 ;任主胞胎而系太阴。说明妇女的生理机能与冲任有密切的…  相似文献   

2.
《血证论》一书,提出治血证重在补肾阳,滋脾阴,治冲脉独取阳明之论点。独创治血证四法,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并指出血家虽为虚痨,但不可滥补。为后世临证施治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唐容川《血证论》,为集血证之大成,对诸血证的病因病机,条分缕析,阐述周详;证治方药,法古通今,颇具新意。兹就与其有关的安冲、补脾方法探讨如下。一、治血重安冲,阳明肝肾并调气逆血升、气迫血行,是血证病理之  相似文献   

4.
清末医家唐宗海,以治血证见长,撰有“血证论”等书,对血证病机的阐发及其治疗多具创见。本文试就书中“治血必治气”的学术观点,探讨如下: 阳气统阴血治血必调气唐氏依据《内经》气血相关的理论,认为气血两者,气占主导地位。他说:“天地之大,总是以阳统阴;人身之生,总是以气统血。”(《产血》)“人之生也,全赖乎气,血脱而气不脱,虽危犹生,一线之气不绝,则血可徐生,复还其故。血未伤而气先脱,虽安必死”(《脉证死生论》)。在阐述血证病机方面,他认为血证的发生均与气病有关,没有血病而气不病者。“其气冲和,则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  相似文献   

5.
妇科病治重冲任用药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妇科论》指出:“凡治妇人,必先明冲任之脉……此皆血之所从生,而胎之所由系,明于冲任之故,则本原洞悉,而后其所生之病,千条万绪,可以知其所从起”,其言洵为确论。妇科病的机理大多由于冲任损伤,变生诸病。临床大抵先分虚实寒热,而后用药才能有的放矢。虚证有气虚、血虚之分:冲任气虚继发于肺、脾、肾的阳气不足,由于血随气陷,则出现月经不调、崩漏、滑胎、阴挺等症;冲任血虚必源于心、肝、脾虚损,化源告竭,而致经血枯涩,出现闭经、不孕、缺乳等症。实证多因气滞血瘀,症瘕积聚,痰浊水湿,壅阻为患,导致冲任经脉阻滞,瘀血…  相似文献   

6.
王媛媛 《河北中医》2003,25(4):276-277
李东垣认为“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又为脏腑气机升降之枢纽 ,在人体中占重要地位 ,与妇科亦有很大关系。因冲脉隶属于足阳明胃经 ,胃为多气多血之腑 ,脾胃健旺 ,精微充足 ,则气血旺盛 ,冲任充沛 ,经、孕、产、乳正常。脾主升清 ,胃主降浊 ,一阴一阳相为表里 ,升降出纳 ,相互支持 ,以完成其益气生血、统血等功能。而气机升降失调亦可引起多种妇科疾病。今将临床上运用脾胃学说论治妇科病经验浅述如兹。1 营血不足 ,心神失养 ,补脾养心 ,益气生血妇女“以血为本” ,月经、妊娠、分娩、哺乳均以血为用 ,易耗…  相似文献   

7.
侯岁明 《河北中医》2002,24(1):54-56
《血证论》为清代蜀地名医唐容川为血证而厘之专本 ,综括 1 70余种血证 ,遴录治方 2 0 0有余 ,条分缕析 ,辨疑决惑 ,论证颇具慧识 ,用药尤多独到之处。其与血证 ,尤重脾胃 ,所列治血四术 ,法皆融贯治脾之旨。今据是编 ,述其涯略于次。1 论阴阳水火气血 ,扬治血以脾为主之旨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阴阳水火升降之枢要 ,故与血证关系密切。唐容川熟讠音此理 ,开宗明义 ,于篇端即以阴阳之说为纲 ,目出水火气血。认为“人之一身 ,不外阴阳 ,而阴阳二字 ,即是水火 ,水火二字 ,即是气血 ,水即化气 ,火即化血。”不但说明阴阳气血的关系 ,同…  相似文献   

8.
唐容川著《血证论》深得后世推崇。是书虽以血证论治见长,仍不失为各科杂症之必参。兹就文中小柴胡汤的运用浅述如次。一、发表治血证外感失血者本有阴分不足,若外感发汗必招阴液复损,故失血家外感“止宜和散,不得径用麻桂羌独”。血证外感伤寒脉浮而数或实咳带血,以小柴胡汤加荆芥、紫苏、防风、当归、丹皮、蒲黄、  相似文献   

9.
《血证论》乃内科血证之专著,其理法方药严谨,所论切实合理而少浮夸之词。全书载方共244首,其中经方占65首之多,可见仲景学说对其影响之大。作者唐宗海运用经方并不泥于仲景,多能匠心独运,灵活变通,特别是用治血证每有独到之处。诚如唐氏在《自叙》中所云:“寝馈于……仲景之书,触类旁通,豁然心有所得,而悟其言外之旨,用治血证十愈七八。”本文谨就《血证论》对仲景白虎汤类方(包括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的运用进行探讨,不当之处,敬请同道斧正。借治血证,清热泻火取阳明胃为燥土,阳明病多从燥化而为实热之  相似文献   

10.
《血证论》以阴阳气血水火论、男女异同论为理论基础,提出调经当气血同治,治崩总以治脾为 主,经闭分为寒热虚实,治带宜和脾以利水,胎漏亦分水血二证,抱儿痨从肺肾论治,产后病机多虚多瘀等诊 治思路,以期有利于妇科血证临证思维的建立,以求更好地指导诊治妇科血证类疾病。  相似文献   

11.
脾胃学说在妇科月经病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胃学说倡始于李东垣《脾胃论》的著作,使后世医学家和妇科专业者对脾胃的重视,而取得了丰富的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并得到不断的发展。《景岳全书·妇人规》阐明了“经血为水谷之精气”,“凡其源源而来生化于脾”的论证。《济阴纲目》引证“论脾胃生血”与月经的重要性;唐容川《血证论》中突出了“脾不能统摄的血证”与经带的关系。以上历代医学家对脾胃学说与妇科疾病的论  相似文献   

12.
清·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彭县人。所著《血证论》系统地总结了血证论治的临床经验,其治血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大纲领,久为医者所宗。纵览唐容川治血法,独遵张仲景“治血以治冲为要”之旨,注重调治冲脉,强调调整和恢复冲脉的生理功能是治疗血证的重要环节,阐发和补充了仲景学说的理论内涵。其从调冲入手治疗血证的证治经验对于血证的临床研究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唐容川集治血之大成,临证遣方用药看重理法,深谙药性,融会贯通。该文主要从《血证论》治血四法之理法方药探讨唐容川论治血证的要点与特色。  相似文献   

14.
浅谈《血证论》治肺10法卢跃卿1)陈玉龙2)任小巧2)关键词唐容川血证论血证从肺论治《血证论》是清末名医唐容川论述血证证治的专著,其中从肺治血独到新颖,治肺法也随机而立。笔者将治肺法归纳为4类10法,介绍于下。1和法和法为治疗血证第一良法,唐氏尤为推...  相似文献   

15.
唐宗海,(1851—1908)字容川,四川彭县人。为清朝善治血证的著名医家,其代表名著为《血证论》。本文仅就唐氏治血证重脾胃的学术思想探讨如下: 血汁出中焦治血重脾胃唐氏认为,血之生成,流于脾胃。盖“食气入胃,脾经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变化而赤,是之谓血”。而“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于脾”。血所以归于脉道,以“脾能统血,则血自循经而不妄动。”故病血者,首责脾胃;善治血者,必重调中。基于这种思想的指导,他  相似文献   

16.
唐容川血证补虚法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补虚”是唐容川在《血证论.卷二.吐血》中提出的血证四大治法之一。唐容川所指补虚主要指补血,并明确指出此补虚之法并非仅适用于吐血证,而是通治血证之大法,因而是统论补血之法。然“补法不一”,有先补肺胃,辨证补心,补脾为主,补肝为要,补肾宜早等不同,以五脏分治,调合五脏的阴阳气血,辨证施治,选方用药,真正体现“补虚为收功之法”。  相似文献   

17.
《血证论》学术价值撷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容川所著《血证论》对血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并多有创见。主要学术观点有:1.水、气、血、火关系。重点阐述了“水即化气”、“火即化血”的观点。2.注重脾胃而发乎脾阴。无论在对气血、水火的论述中,还是在对血证的治疗中,都强调了脾胃的重要作用。在注重脾胃的基础上,唐氏还补东垣之未备,提出滋养脾阴。3.首创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者乃通治血证之大纲。4.血证治法宜忌,禁汗、禁吐、适下、宜和。  相似文献   

18.
略论唐容川治血四法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容川在专著《血证论》中阐述的通治血证的四法大纲,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被公认为血证治疗的一般原则。笔者试就其治血四法之学术思想渊源,谈谈个人之管见。1血止血法之渊源 唐氏提出治吐血一证应以“止血为第一要法”。“……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他认为,在虚实辨证方面,“吐血一证,属实证者十居六七”,“况血入胃中,则胃家实……然其血积在胃,亦实象也”。治疗上“止血之法,独取阳明”,同时又必须分清轻重缓急。重者,“必亟夺其实,釜底抽薪,然后能降气止逆”。方用泻心汤为主,轻者则选十灰散。从唐氏…  相似文献   

19.
第一个明确提出血证论思想的医家是唐容川,其在《血证论》中说:“吐衄便漏,其血无不离经,凡离经之血,与荣养周身之血,已睽绝而不合,而且逗留不去,反阻新血生化之机。故凡血证总要注意祛瘀。”[1]并据此提出著名的治疗血证之大纲:止血,消瘀,宁血,补虚。这种思想同样适用于治疗崩  相似文献   

20.
清末名医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彭县人。所著《血症论》一书共八卷,系统地总结了血证论治的临床经验,其血证治疗“止血、祛瘀、宁血、补虚”四大法,久为医界治血准绳。论证用药,颇多独创,多为其临证实践之心得体会。血证与肺的关系甚密,唐氏血证从肺论治的经验独树一帜,至今仍有其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兹探述如下。1咳血唐氏指出:肺主气,咳者气病也,故咳血属之于肺。他认为:肺主咳嗽,坦”人必先知咳嗽之原,而后可治咳血之病”。咳嗽吐红之证,多有因外感者,且此证最多,须知咳因气病,然使不犯血分,又何练而失血也哉!故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