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妇科血证是常见的、多发的病证,以阴道出血为特征,临床可见于经、带、胎、产、杂五大类疾病。因此治血法在应用上也比较广泛。妇女的生理功能无不以血为用, 相似文献
2.
《本革纲目》为明代李时珍尽毕生精力所著的一部医药学巨著,其中广罗博采药物近1900种、附方11096则,论载内容亦涉及临床各科,对药学以及临床医学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所载治疗血证之有关内容,不但有李时珍个人的临床体会,也包括明代以前治疗血证之经验。且择其精要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3.
4.
《血证论》一书,提出治血证重在补肾阳,滋脾阴,治冲脉独取阳明之论点。独创治血证四法,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并指出血家虽为虚痨,但不可滥补。为后世临证施治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6.
《血证论》是清·唐容川所撰,其中提出血证用药宜忌,即:"汗吐攻和,为治杂病四大法,而失血之证,则有宜与不宜"。纵观全书,其遣方用药可归纳为四个原则:忌汗、禁吐、宜下慎下、主和。具体阐述如下。1忌汗失血之人,因肺之气阴两伤,导致卫气虚弱,卫外不固,易感外邪,不可以常规汗法解表。一则吐血既伤阴血又伤水津,发汗必更伤肺津;二则吐血之人,气最难敛,发汗解表药乃辛散疏泄之品,用后气更难敛,往往血随气溢而吐血不止;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5,(11)
《临证指南医案》是记载叶天士临床经验的一本重要著作,其中《泄泻》篇对泄泻有较为详细的论述。从叶氏经验看,泄泻四季皆可发病,湿邪是主要致病因素,病位主要在脾胃,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其论治宗仲景东垣经验,注意四时、体质因素,重视预防调护,治法方药记载颇有特色。 相似文献
8.
清末名医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彭县人。所著《血症论》一书共八卷,系统地总结了血证论治的临床经验,其血证治疗“止血、祛瘀、宁血、补虚”四大法,久为医界治血准绳。论证用药,颇多独创,多为其临证实践之心得体会。血证与肺的关系甚密,唐氏血证从肺论治的经验独树一帜,至今仍有其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兹探述如下。1咳血唐氏指出:肺主气,咳者气病也,故咳血属之于肺。他认为:肺主咳嗽,坦”人必先知咳嗽之原,而后可治咳血之病”。咳嗽吐红之证,多有因外感者,且此证最多,须知咳因气病,然使不犯血分,又何练而失血也哉!故治疗… 相似文献
9.
10.
喻昌对血证论治,以镇纳肾气法、温中健脾法、涤痰生血、咸寒生血法等四法为主,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法则等诸方面精辟论述,对指导现代临床实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13.
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病证之一,历代医家多从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进行辨证。笔者收集整理了《血证论》中有关失血家发热的文献资料,系统总结了其诊治特点,以期为临床上失血家发热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周仲瑛教授认为,血证是指血不循经,自九窍排出体外或渗溢于肌肤的一类出血性病证,临证时须分辨虚、实、热、寒,掌握出血部位与脏腑之间的病理关系,治疗以治血、治火、治气三大原则为主。 相似文献
15.
16.
17.
《血证论》是一部论治血证的专著,为清末唐容川所著。作者唐宗海(字容川),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本书论述血证的病因病机和治法颇多创见。多年来,得到了中医临床工作者的普遍重视。同时作者对血证的预后,也有独特的见解。下就其主要论述总结如下。1深究经旨,突破前人在气、血、水、火的相互关系方面,祖国医学有许多指导临床实践的论述。譬如朱丹溪“气有余,便是火”的论述;张志聪“血乃中焦之汁”的观点,说明了气、火同源和水、血同源的生发关系。但是水气之间,血火之间存在的生发关系,长期以来却被人们忽视。唐宗海… 相似文献
18.
在以往的中医理论中,尚缺少论述眼底血证的眼科专著,笔者通过三十余年从事中西结合眼科临床实践,在治疗眼科疾病特别是眼底血证方面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辨证思想主要是借鉴《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及《伤寒杂病论》六经、三焦、脏腑辨证思想,在临床实践中注重调节脏腑阴阳水火气血平衡,遵循止血、消瘀、宁血、补虚治血法则进行系统辨证论治,并灵活运用六经辨证中的循经用药理念,以求达到引药入目及祛邪外泄的用药目的,另外借助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手段,准确了解眼内气血津液精脉状况,靶向论治眼底血证,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20.
<正> 祝谌予老师是著名的老中医,曾任北京中医学院教务长多年。他学识渊博,临床和教学经验丰富。笔者就学时,祝老传授我们不少宝贵经验,受益很深。现将祝老对血证的论治经验整理如下,以飨读者。血证原因祝老说,中医学中的血证,是指血液不循经脉运行而外溢的出血症,多属中医急症范畴。临床常见鼻衄、齿衄、肌衄、咳血、呕血、便血、尿血、崩漏等证。虽然出血部位不同,但其病理表现皆因阴气受伤所致。祝老认为,血者为阴也,精也,生化子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施泄于肾,灌溉全身。阴气一伤,变生多病。妄行于上则吐衄;衰涸于中则虚劳;妄反予下则下血;移热于膀胱则癃闭溺血,渗透肠间则为肠风便血;阴虚阳搏则为崩中;湿蒸热郁则为滞下;热极腐化则为脏毒。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