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爱琴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0):1955-1956
痤疮是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为体内雄性激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脂腺分泌旺盛,兼有痤疮丙酸杆菌的感染,皮脂腺导管角化,毛囊口被堵塞,引起的局部炎症反应。性激素水平的改变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女性迟发性(>25岁)痤疮的产生更与性激素  相似文献   

2.
寻常性痤疮是毛囊和皮脂腺的一种慢性炎症,80%的患者集中在14—28岁的年龄段,由于青春期性腺成熟,体内性激素水平增高,皮脂腺分泌旺盛,过多的分泌导致毛孔堵塞,加之细菌感染等其他因素形成痤疮,主要发生于面部和胸背部等处,形成黑头、丘疹、脓疱结节等损害。  相似文献   

3.
中药结合调周法治疗女性迟发性痤疮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爱琴 《中医药学刊》2006,24(10):1955-1956
痤疮是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为体内雄性激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脂腺分泌旺盛,兼有痤疮丙酸杆菌的感染,皮脂腺导管角化,毛囊口被堵塞,引起的局部炎症反应。性激素水平的改变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女性迟发性(〉25岁)痤疮的产生更与性激素水平密切相关。目前虽然有多种治疗方法,但是病情易反复,疗效不够理想。笔者根据现代医学结合中医理论,采用中药结合妇科调周法治疗,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正>痤疮是好发于青春期(10~20岁)的男女,俗称青春痘。痤疮的发生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进入青春期后人体内雄激素特别是睾酮的水平迅速升高,促进皮脂腺发育并产生大量皮脂。同时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造成导管堵塞,皮脂排出障碍,形成角质栓即微粉刺。毛囊中多种微生物尤其是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脂酶分解皮脂生成游离脂肪酸,同时趋化炎症细胞和介质,最终诱导  相似文献   

5.
<正>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面部,青春期人群多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超过95%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痤疮发生[1]。痤疮发病机制复杂,一般认为与遗传背景下激素诱导的皮脂过度分泌、毛囊皮脂腺导管的异常角化、痤疮丙酸杆菌等毛囊微生物的增殖及炎症和免疫反应等有关。  相似文献   

6.
痤疮的发病主要与雄激素、皮脂分泌增加、毛囊皮脂腺开口处过度角化及痤疮丙酸杆菌感染等原因有关。青春期后体内雄激素分泌增加或体内雄激素,雌激素水平失衡。雄激素水平增高可使皮脂腺增大及皮脂分泌增加。皮脂为毛囊内寄生菌的生长提供物质基础,寄生菌尤其是痤疮丙酸杆菌可水解皮脂中的甘油三酯产生的游离脂肪酸,从而刺激毛囊皮脂腺开口处上皮增生及角化过度。  相似文献   

7.
陈丽  孙亦农 《北京中医药》2008,27(9):747-749
痤疮(Acne)是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青年男女的面部及胸背部,以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瘢痕等为主要损害,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一般到成年或中年后逐渐减少或自愈.但部分患者病情较重,或即使愈后也会留下瘢痕,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压力加大和环境污染加剧等,本病发病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其发病因素主要与内分泌失调、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微生物感染炎症及宿主的免疫反应等有关.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许多学者运用现代医学实验研究的方法,对痤疮进行了有益的研究.现将近年来中医药学者针对痤疮主要发病因素的实验研究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8.
青春期后痤疮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病因为皮脂腺管与毛孔的堵塞,皮脂外流不畅,主要皮损为黑头、丘疹、脓疱、结节等,好发于青年[1]。近年来,青春期后痤疮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上发现很多患者在青春期后甚至成年才发生痤疮,另有一些病人从青春期发病一直持续到成年,长达十余年之久,形成迟发性或持久性痤疮。现就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一般情况1.1男女比例国内相关报道较少,国外一些流行病学资料提示成年人痤疮以女性为主,且多为持续性。Plunket等[2]人调查发现澳大利亚成年女性(13.6%)较男性(11.8%)更易患痤疮。1.2年龄分布据李利…  相似文献   

9.
痤疮(Acne)是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青年男女的面部及胸背部,以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瘢痕等为主要损害,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一般到成年或中年后逐渐减少或自愈。但部分患者病情较重,或即使愈后也会留下瘢痕,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压力加大和环境污染加剧等,本病发病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其发病因素主要与内分泌失调、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微生物感染炎症及宿主的免疫反应等有关。  相似文献   

10.
寻常性痤疮(zcne vulgaris)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病,好发于面部,有皮疹、粉刺、脓疱、结节、囊肿及其瘢痕等多种损害,常伴有皮脂溢出。现代医学认为可能由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面部皮脂腺对激素敏感性增高,皮脂腺分泌旺盛,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的异常增生及宿主的炎症反应、微量元素缺乏等因素等引起,  相似文献   

11.
正痤疮是皮肤科最常见的慢性炎症性毛囊皮脂腺疾病,好发于青春期,其发病多与性激素水平、皮脂大量分泌、痤疮丙酸杆菌增殖、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及炎症等因素相关~([1])。Ⅲ、Ⅳ级痤疮临床表现为皮肤出现红色丘疹、结节及囊肿甚至破溃形成窦道和疤痕,是一种损美性甚至毁容性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心理。于2016年1月~7月间,笔者观察湿热清联合火针治疗Ⅲ、Ⅳ级痤疮6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寻常痤疮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青春期男女,近年来临床上在青春期后(大于25岁)依然发病的患者逐渐增多,称为青春后痤疮。我们采用疏肝消痤方治疗43例该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寻常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毛囊皮脂腺疾病,性激素水平失调成为痤疮发病机制的研究热点。其中研究表明,生物钟紊乱可引起激素水平异常,导致性激素水平失调而引起或加重痤疮。生物钟紊乱与中医"起居无常"不谋而合。本文拟从性激素角度探讨生物钟紊乱导致痤疮的现代医学机制,并分析生物钟紊乱导致痤疮中医病机。  相似文献   

14.
正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累及毛囊皮脂腺单位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囊肿、结节,后期会留下萎缩或增生性瘢痕,俗称"粉刺"。本病好发于青春期的男性和女性,男性略多于女性,但女性发病年龄早于男性。本病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其发病主要与性激素水平、皮脂腺大量分泌、痤疮丙酸杆菌增殖、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及炎症等因素相关。本病在青少年中的发病率达到80%以上,全球疾病负担研究  相似文献   

15.
正痤疮是皮肤科最常见的慢性炎症性毛囊皮脂腺疾病。青春期男女为多发人群,青春期过后往往能自然减轻或痊愈,个别患者可迁延至30岁以上。本病主要与性激素水平、皮质激素分泌、痤疮丙酸杆菌增殖、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及炎症等因素有关。目前西医治疗多以抗生素、激素类等药物为主,短期内可缓解症状,但长期服用副作用大,尤其是激素服用过久会扰乱机体的激素平衡状态,加重病情。中药  相似文献   

16.
正痤疮,中医称之为"粉刺"、"肺风粉刺"等,多发于面部及胸背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白头、黑头粉刺、脓疱甚至囊肿结节和瘢痕等多种皮损形态,多伴有月经不调[1],西医学认为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雄激素作用、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皮脂腺过度分泌及痤疮丙酸杆菌的作用,此外,遗传因素在痤疮的发  相似文献   

17.
痤疮是发生于青春期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是由雄性激素特别是在皮肤组织中生物活性较高的双氢睾丸酮增高,皮脂毛囊中的痤疮棒状杆菌大量繁殖,毛囊漏斗角化异常,以及遗传等多种因素所引起,多发生在青年人的  相似文献   

18.
<正>痤疮是一种与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性皮肤病,俗称"青春痘",中医称为"肺风粉刺",青春期男女发病率较高。其发病西医学认为是由于雄性激素分泌增多,使皮脂腺分泌亢进,毛囊皮脂腺导管有角化异常,微生物的感染等有关[1]。其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笔者自拟清利汤配合颠倒酊治疗肺胃积热型痤疮,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痤疮的药物治疗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痤疮的发病与青春期体内雄性激素分泌增多、皮脂腺分泌亢进、毛囊漏斗部及皮脂腺导管角化、毛囊内的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有关。本文对治疗痤疮的四类药物如抗雄激素药 (螺内酯、醋酸环丙孕酮等 )、抑制毛囊皮质导管角化异常药 (阿达帕林、维胺酯等 )、抗皮脂溢药 (葡萄糖酸锌等 )及抑制痤疮丙酸杆菌药 (过氧化苯酰、米诺环素、阿奇霉素等 )的作用机制、特点和应用注意事项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相似文献   

20.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 ,好发于青春期的男女 ,其发病因素主要与内分泌、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及微生物感染有关[1 ] 。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 ,许多学者运用现代医学实验研究的方法 ,对痤疮进行了有益的研究 ,笔者把近些年中医药针对痤疮 3个主要发病因素的实验研究情况做一概述。1 单味中药抗痤疮丙酸杆菌的研究黄畋等[2 ] 选用 4 8种中药进行了对痤疮丙酸杆菌的体外抑菌实验 ,结果显示对痤疮丙酸杆菌高度敏感的中药有丹参、连翘、虎杖、黄柏、山豆根、大黄、黄连和茵陈蒿 ;中度敏感的中药有黄芩、龙胆草、大青叶、金银花、地榆、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