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曾柏老师,近以所著《论中医内伤热病学》一书相赠。愚认为本书最大优点,是对中医内伤热病学的理论能全面地、细致地进行阐发并附有临床上实际运用的治验。中医论外感热病之书,如《伤寒论》着重于六经辨证,首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并提出“病有发  相似文献   

2.
从脾胃病临床诊治现状出发,将《伤寒论》经典理论与温病热病证治互补相结合的辨证方法应用于脾胃病临床,提出"寒温可以一统"的观点,具体如下:(1)外感热病中寒温可以一统。温病是对伤寒热病阶段的有效补充,温病理论体系很好地补充了从伤寒表实证到里热证的辨证治疗短板。(2)内伤杂病中寒温可以一统。脾胃病患者临床多见寒热错杂征象,"寒温一统"在李东垣"补脾胃、泻阴火"的脾胃内伤治疗方法中有所体现。列举全国名中医蔡淦教授医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信息     
中医热病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江西省“热病理论与临床研究”课题,在万友生教授及其助手们的努力下,已顺利结束理论阶段的研究,编撰成《热病学》及《热病学参考资料》二书。从1985年起,转入临床研究阶段。《热病学》以“寒温统一”“内外统一”的学术思想为指导,对两千余年中医辨治外感、内伤热病的理论与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提出新的见  相似文献   

4.
《寒温统一论》不仅集历代医家之精华,以发展的眼光寒温合看,真实地反映了温病学说对伤寒学说一脉相承的发展历史,还根据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的原则,在临床的基础上,把外感热病的正反(寒、温)两个方面,合而论之,使其互相羽翼,相得益彰。不仅在理论上寒温互用,补缺拾遗,解决了“千古疑案”,还在文章总体布局上,摆脱了寒温学说的传统理论格局的束缚,以八纲分证,顺理成章,且对传统寒、温学说中雷同、类似的内容,合理取舍,删繁就简,使其理论体系更为合理、紧凑,学术内容更加系统、严谨,亦有利于临床指导对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寒温统一论》的问世,对中医外感热病的理论发展和临床提高,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5.
新书介绍     
《论中医内伤热病学》一书,是湖北中医学院朱曾柏同志继《论中医痰病学说》之后又一新作。全书分“序”、“导言”、“中医内伤热病学说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内伤热病的病因病理”、“几种主要内伤热病的辨证施治”以及“内伤热病验案举例”和“治疗内伤热病立法遣药中几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等七个部分。作者在书中援  相似文献   

6.
外感热病中的寒温之争由来已久,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临床中的困扰。文章从六经辨证、中医体质学、免疫学、外感热病治疗学等角度论证了伤寒与温病的统一性:一是从六经辨证认识,伤寒、温病辨证规律的相同之处;二是从中医体质学认识,伤寒、温病的辨治体系均与体质相关;三是从现代医学免疫学的观点认识,伤寒、温病均属于病原体感染后的免疫反应;四是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型为例,从免疫学观点认识“寒温统一论”;五是从《黄帝内经》中“各通其脏脉”治疗外感热病解读“寒温统一论”;六是从《黄帝内经》中“疏其血气”治疗外感热病解读“寒温统一论”;七是从扶正法治疗外感热病解读“寒温统一论”。基于外感热病属于感染诱发的免疫应答过程,文中指出温病病邪从口鼻而入,故病原体更早定植于呼吸道咽、气管、肺等部位;而伤寒中于皮毛,其发病与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皮肤黏膜屏障作用相关,但两者免疫过程及转归大致是相同的。治疗上,二者均应早期疏通气机以祛邪;及早运用清热解毒及活血化瘀药物以扭转截断病情的进展;重视扶正,防止急性虚证的产生。最后结合耗散结构理论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诠释:在引入熵的概念后,伤寒与温病可以从发病机制和治疗学上都得到相应的统一。由...  相似文献   

7.
经历过非典型肺炎(SARS)和禽流感新瘟疫的考验,深刻地检验了中医伤寒与温病学说,其中暴露的问题,提示我们构建寒温统一的中医外感热病分级诊治体系,不仅是一项基础理论研究的课题,更是为解决临床诊治感染性疾病有无统一指导理论的关键课题。本文通过研究曹东义教授中医外感热病学术思想,论述怎样构建寒温统一的中医外感热病分级诊治体系,以及它的现实意义和未来价值。  相似文献   

8.
历代医家称《伤寒论》为阐述多种外感病辨证论治的专书,强调《伤寒论》对中医外感病论治的贡献。随着《伤寒论》的广泛运用,在论治内伤杂病中的作用和优势日渐突现,对《伤寒论》的评价提升到“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某些杂病的诊治规律,  相似文献   

9.
中医外感热病从《黄帝内经》《难经》时期的寒温合论,到《伤寒论》六经辨证的详寒略温,再到明清正式创立温病学派为标志,外感热病由寒温合论变为伤寒、温病两个分支的分论,同时辨证方法增加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该三种辨证体系对于初学者不易把握,白长川教授潜心于临床教学科研50余年,融汇贯通伤寒、温病,在传承前人对外感热病的发病特点和传变规律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提出"三纲脏腑定位,两化气血定性"这一辨治热病的新思路,将寒温统于一个既有定位、又有定性的框架之内进行辨证论治,以期完善外感热病的辨证体系。  相似文献   

10.
张仲景《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较为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临床著作。详细论述了外感病与内伤杂病的治疗,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中医药理论体系,既是一部研究外感热病的专著,又包括了部分杂病辨治内容。其辨治理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近现代滇南医学中医经典传承中“寒温交融”特点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文章围绕中医药经典传承对外感热病理论发展的促进作用展开论述,突出经典传承的核心价值。针对“寒温之争”助推外感热病理论创新发展的史实,诠释云南地区近现代以来中医经典传承过程中出现的“寒温交融”现象,分析促进滇南医学经典传承与外感热病理论发展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吕黎明 《光明中医》2010,25(6):930-931
中医外感热病厥证的理论渊源基于《内经》,《伤寒论》创新和发展了厥证的证治,温病更是丰富和完善了中医厥证独特的证治理论。溯源探流,有利于用寒温合一理论指导厥证的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3.
由江西中医学院知名中医学家万友生教授撰写的《热病学》,已于1990年9月由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热病学》的问世,是作者多年悉心研究热病学,将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熔于一炉,合外感热病和内伤热病于一体的理论升华,是近年问世的中医热病学专著中,学术质量较高的佼佼者。本书由于正确处理了继承与发扬、理论与应用、医疗与科研的关系,对宏扬中医药学术,展现出以下三方面的新进展,启迪深远。1 立热病病因病机学的新论立热病病因病机学灼新论,是《热病学》所展现的新进展中,在学术上具有独特新见的科学论述。作者的研究认为,热病的病因分为  相似文献   

14.
中医欲求在临床上进取新的成果,对于外感急性热病能获满意疗效,是一个重要方面。而要获得如此效果,首先在理论认识上,必须有定识于平时,方能见良效于俄顷。笔者家世八代为医,积数世之教训,有微末之经验,又因多年以来,耳闻目见不惬人意之奇事太多,迫不得已而写此一小篇论说,欲以匡救时弊,共谋多愈时病。寒温理论概念不明确中医古典经籍中,对于四时六淫所致之寒温两大类型之外感急性热病,早有明确概念。如《内经》“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以及《难经》“伤寒有五,……”等等,不一而足。东汉末叶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其六经之“辨脉证并治”,本  相似文献   

15.
围绕《感症宝筏》对中医外感热病证治的归纳,探讨伤寒与温病的关系。从编写体例及内容可以看出,以伤寒体系热病,以六经总诀百病,以寒温纲领证治,《感症宝筏》比较注重临床实际,能够汇通古今变化。书中所提供的框架更加有利于我们把握整个外感热病的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16.
外感热病辨证的“三维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目前对外感热病的辨证尚缺乏统一的理论体系,在临床上是把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以及八纲辨证、六淫病因辨证等多种理论结合运用。近年来,随着外感热病临床实践的深入和“寒温统一”外感热病学的酝酿,人们越来越感到对外感热病的辨证要用如此复杂多种的辨证理论,极不适应临床、教学、科研的需要,因而不少学者着手探索各种辨证理论的统一,以设计出外感热病统一的辨  相似文献   

17.
中医经典是承载中医文化和中医理法方药体系的重要载体.中医经典理论是历代医家结合临床实践不断更新的结果,外感热病辨治体系的发展变化史充分体现了中医理论的"守正创新".传承发展中医经典的本质在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仝小林院士活用中医经典理论,融汇寒温两派,分别从寒疫、肺毒疫、寒湿疫的角度抗击了流行性出血热、SARS、新型冠状...  相似文献   

18.
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三阴三阳辨证体系,用来辨治外感热病。宋时,因六经辨证的提出使后人对三阴三阳辨证体系的理解产生偏差,导致其不能更好的服务于外感热病的辨治,于是温病理论逐渐兴起,弥补了伤寒六经辨证的不足。至清代,温病基本成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目前中医诊疗外感热病的辨证体系繁多,包括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以及六经辨证等。这给广大医生辨治外感热病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如果把温病学中温热病的方证归纳到三阴三阳辨证体系中,统一寒温的辨证方法,将能够简化中医对外感热病的辨证思维,提高临床疗效。笔者通过对三阴三阳辨证体系,温病学的历史著作、病因、辨证、治疗范围以及前人试图统一寒温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概述其研究进度,以期对本课题研究方法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内经》中有关热病辨证思想、辨证方法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发现《内经》对于外感热病多采用六经辨证,内伤热病则采用脏腑辨证。此举为进一步研究《内经》热病理论,挖掘其辨证的精髓,发扬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使其能更好应用于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朱虹江 《光明中医》2000,15(6):26-28
陈乔林主任医师为全国中医名师带徒专家 ,行医4 0年 ,学验俱丰 ,声名远播。对外感热病辨治经验丰富 ,疗效颇佳 ,略述如下 ,以飨同道。1 辨证 ,主张寒温统一陈师治疗外感热病融合贯通以仲景、叶桂为代表的辨证论治学说与吴又可为代表的戾气学派理论和经验 ,结合孙思邈《千金方》治五脏阴阳毒以清泄、升散并施的方法 ,重视综合辨证体系与针对病因病理变化的专方专药结合 ,主张寒温统一辨证施治。认为外感热病虽有伤寒与温病之分 ,其发病症状 ,大略相同 ,究其实质均为阴阳所化 ,阴不足则阳乘之而热 ,阳不足则阴乘之变寒 ,阴阳互根 ,消长转化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