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陶国仙  张瑾 《重庆医学》2004,33(9):1432-1433
对1994年1月~2002年12月我院产科急性DIC患者作一回顾性分析,并对DIC的诊断及处理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正确治疗的时机和方法。方法:分析9例产科DIC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结果与结论:9例产科DIC6例抢救成功,3例失败。表明对产科DIC应早期作出正确诊断并去除病因,结束分娩。  相似文献   

3.
金玉姬  韩元一 《中国医药导报》2010,7(34):150-150,153
目的:探讨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对30例DIC患者查找病因、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并适当补充凝血物质;对死胎行剖宫产手术或者引产手术的患者,治疗产妇原有疾病并适时中止妊娠;对出血不止者可用碘仿纱条宫腔填塞,并适当应用肝素。结果:经治疗后DIC得到有效的纠正。结论:早期的明确诊断,及时查找病因,给予适时中止妊娠,碘仿纱条宫腔填塞,必要时进行子宫切除是抢救DIC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5.
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6例救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多发生在产后,是一种以凝血功能障碍为特征的危重病症,病情复杂而凶险,死亡率高。但如能早期发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降低死亡率。现将我院成功救治的6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7.
卢庆 《广西医学》2008,30(2):269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威胁着广大孕产妇的生命。我院产科1999年1月至2006年10月诊治DIC24例,现对产科DIC的发病特点和治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卢庆 《广西医学》2008,30(2):269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 IC)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威胁着广大孕产妇的生命。我院产科1999年1月至2006年10月诊治D IC 24例,现对产科D IC的发病特点和治疗进行探讨。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999年1月至2006年10月在我院住院分娩7 901例,发生D IC 24例,发生率为0.30%,其中外院转  相似文献   

9.
刘月美 《医学文选》2001,20(2):174-175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由多种疾病引发的血管内凝血的病理过程。如果由于某些产科因素所致,则称为产科DIC,发生率约为分娩总数的0.1%。现将我院1995年1月至2000年11月收治的8例产科DIC病人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年间我院产科分娩2612例,中、晚期妊娠引产(包括死胎、过期流产) 2576例,共5188例,发生DIC8例,发生率为0.15%。8例中年龄22~40岁,平均30.4岁;初产妇3例,经产妇5例。孕周为10~42周,其中<28周1例,28~<37周…  相似文献   

10.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多种疾病引发的血管内凝血的病理过程。促发因素很多,其产科并发症引起者尤为常见,称为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即产科DIC。起病急,病势凶险,母婴病死率高。本文对1992~1999年我院21例产科DIC作一回顾性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年龄21~32岁,平均27.3岁,孕产次:初产妇5例,经产妇16例。发生时间:产时4例,产后17例。1.2 诱因 产时子宫破裂2例,羊水栓塞4例(其中1例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发生,1例分娩过程中用催产素,1例顺产,1例孕12周钳刮过程中发生);胎盘部分植入5例;胎盘早剥4例;中期妊娠死胎3例;前置胎…  相似文献   

11.
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临床特点、救治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产科DI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产科DIC发生与产科严重并发症(重度子痫前期、胎盘早剥、产后出血、羊水栓塞等)相关。38例患者抢救成功35例,死亡3例。结论:早期诊断,去除病因,治疗原发病,有效维持微循环及补充凝血因子,把握好子宫切除的时机是抢救DIC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提高临床抢救的成功率。方法:对2005年10月~2010年10月5年间收治的30例产科DIC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科DIC高危因素为胎盘早剥、妊娠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羊水栓塞。去除病因、止血、合理使用肝素及补充凝血因子、高度警惕全身各脏器缺血性损害是抢救产科DIC患者的重要方法。结论:早期明确DIC的诊断,大量输注凝血因子、血小板及新鲜血浆,及时使用肝素,果断终止妊娠或切除子宫是抢救产科DIC患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对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凝血功能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救治的产科急性DIC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输血方式的不同分为成分输血的观察组(34例)和全血输血的对照组(32例),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PLT、Fbg明显高于对照组,PT、a PTT明显低于对照组(t=2.843~27.343,P0.01,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128,P0.05),子宫全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686,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8.82%)明显低于对照组(28.13%)(χ~2=4.128,P0.05)。结论成分输血有助于改善产科急性DIC患者的凝血功能,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DIC患者的救治方法及时机,以期找到更合理、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挽救产妇的生命。方法:对14例DIC患者的抢救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DIC患者8例存活,6例死亡。结论:充分认识凝血纤溶像在DIC患者术中术后的作用,适量、合理地使用肝素及凝血因子是提高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急性白血病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实验室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伴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对487例AL患进行常规DLC过筛实验即凝血象(APTT,PT,TT,Fbg)及D-二聚体(D-Dimer),FDP,3P的检测,结果:AL患DIC组与非DIC组PT,APTT比较差异有显性(PT P<0.05,APTT P<0.01),AL各亚型之间因病例减少,无法做统计学处理,但AML-M3亚型实验室检测有明显的异常,这与临床相吻合,此外HAL和CML患(均为慢粒急变)的各项指标(除Abg)较其它亚型均也表现出明显的异常,D-Dimer在DIC中的异常率为96.06%,说明 在判别DIC及非DIC中有明显意义,是早期诊断DIC的特异性指标。结论:临床可依据对DIC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及早对DIC作出诊断并予以预防 和治疗,达到降低DIC所致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凝血检查在判断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DIC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合并DIC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用维甲酸或合并亚砷酸诱导缓解治疗,动态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bg)、抗凝血酶(AT)、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结果 17例患者中,15例合并DIC。其中15例患者均在35天内获得完全缓解。PT、Fbg、D-D和FDP均明显异常,与临床出血症状、DIC相关;aPTT、TT和AT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结论动态观察血浆Fbg、D-D和FDP有助于判断DIC存在与严重程度,Fbg水平对指导血制品输注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冰冻单采血小板在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将48例DIC患者随机分成两组:26例输注冰冻单采血小板,22例输注新鲜单采血小板。测定两组患者输前1h和输后2h指标:①凝血酶时间(TT);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③凝血酶原时间(PT);④纤维蛋白原(Fbg);⑤血小板(PLT)。结果输注冰冻单采血小板组与输注新鲜单采血小板组输后2h比较:TT、PT、APTT及Fb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显著减少(P〈0.05)。结论冰冻单采血小板在治疗DIC时具有较佳的止血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儿凝血障碍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法、发色底物法和凝固法分别测定39例DIC患儿血浆D二聚体(D-D)、抗凝血酶活性(AT:A)、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Fbg)等凝血及抗凝指标。结果DIC患儿的凝血指标与正常对照组儿童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别是D-D含量明显增高,AT:A明显减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DIC发生时死亡组AT:A阳性率达100%。结论各凝血指标特别是AT:A快速定量检测对DIC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鼠DIC模型复制和在教学实验中的应用,分析学生试行实验效果,验证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制备鼠脑悬液上清,配成不同比例,经尾静脉注射制作小鼠DIC模型,观察注射后30min、60min、90min的凝血时间;观察不同存储条件、无菌生理盐水不同配比条件下的鼠脑悬液上清对模型的影响;观察不同群体的学生试行实验的效果,分析可行性。结果使用1:3和1:4两个配比剂量的鼠脑悬液上清,其模型制作效果和DIC指标的变化具有较高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冷冻保存的鼠脑悬液上清制作模型的效果更好;使用本模型试验能够在2个学时内完成。结论本模型能够反映DIC的发展进程,易于学生掌握,适合教学的要求,亦可用于相关的科研实验。  相似文献   

20.
This review describes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 as a syndrome in which hemostatic factors areactivated and products are generated. This syndrome rangesin severity from an obvious decompensated coagulopathy(overt-DIC) to the subclinical compensated activation ofhemostatic factors(non-overt DIC). Ths first part of this re-view emphasizes two points: First, activation of the hemosta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