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使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方法。PICC置管术具有操作方便、安全可靠、一次置管成功率高的优势,目前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1-6\]。但作为一种有创操作,PICC置管过程中可能引起多种并发症,因此如何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7\]。本研究通过分析  相似文献   

2.
<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就是经由外周静脉将导管置入患者中心静脉的操作。PICC易于操作,安全性高,创伤小,便于维护,因此该方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使用。但PICC置管后会出现部分并发症,对护理人员开展PICC专项知识培训并对患者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置管成功率,延长PICC导管留置时间。因此本文调查了100名护理人员培训前后PICC置管成功率、并  相似文献   

3.
不同静脉置管在颅脑损伤危重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静脉置管方法在颅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96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组48例和锁骨下静脉组48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与PIC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4.
<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yin-serted central cathete,PICC)因其置管操作简易,留置时间长,携带方便,留置安全,痛苦性小以及授权护士操作等优点,临床上已广泛用于中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外周静脉穿刺困难等患者~([1-3])。我院呼吸内科肺癌患者居多,PICC的使用较为普遍。但PICC置管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影响会遇见各种问题与并发症,常见有导管异位(即尖端不位于上腔  相似文献   

5.
PICC留置管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周中心静血置管(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一种操作方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1].但在PICC留置过程中,护理不当极易出现一些严重并发症,如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血栓形成,导管阻塞等,甚至导致留置管失败.因此,加强PICC留置管的护理,成为预防并发症的关键所在.现就168例PICC留置管的护理情况回顾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经外周中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发展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置管技术,其操作方法简单,可床旁操作,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并发症较少。具有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也为患者赢得抢救时机。临床中广泛应用于长期静脉输液、静脉化疗、胃肠外营养等患者,为患者提供一条安全、可靠的深静脉通道。我院2008年1月—2011年5月开展PICC置管术228例,现将置管患者常见并发症防治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血清D-二聚体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行PICC置管患者148例,共183条上肢静脉,置入PICC的上肢静脉进行定期检查。于置入PICC前行超声及D-二聚体检测,置入PICC后每周进行D-二聚体检测,每2周进行超声检查,如上肢出现浮肿、疼痛等症状或D-二聚体值大于标准值500μg/L,即行超声检查。结果 148例患者183条上肢静脉中,32条(17.5%)被临床确诊为血栓,均被超声检出。置入PICC后发生血栓的患者D-二聚体显著高于未发生血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52±717)μg/L vs(423±420)μg/L,P<0.01]。结论 PICC置管后上肢静脉发生血栓的概率较高,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血清D-二聚体检测对静脉血栓的早期发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60例神经内科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置管患者实施全程分期式健康教育方法。方法在患者入院时、置管前、中、后,出院前5个阶段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连续、系统的健康教育。结果 60例置管患者对PICC概念的了解由入院时的5%上升至置管后的100%,置管成功率100%,最长置管时间286d,并发症发生率13.3%。结论对神经内科PICC置管患者实施全程分期式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置管依从性、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延长导管安全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9.
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种方法在颅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6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38例和锁骨下静脉组38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而PICC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则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提高肝病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成功率,以及如何减少局部渗血及机械性静脉炎等并发症的方法.方法 将选择普通PICC置管和B超引导下PICC置管的284例肝病患者分为对照组(146例)和试验组(138例),由固定人员操作,统一评估标准,并对比2组的置管成功率、局部渗血及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和试验组的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1.2%和100%,置管后Ⅲ度渗血发生率分别为11.6%和4.3%,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分别为13.7%和0(P均<0.05).结论 B超引导下PICC置管可有效提高肝病患者PICC置管成功率,明显降低置管后局部渗血和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是一种从外周静脉导入且尖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适用于中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等。消化内科病房需静脉高营养患者较多,如AP、炎症性肠病、晚期肿瘤等,输液过程往往仅限于住院期间。选择合适的、性价比高的穿刺工具是静脉输液程序化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正>超声引导下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技术较传统PICC置管技术在提高穿刺及置管成功率和降低静脉炎、血栓、感染的发生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1])。但由于解剖的原因,在置管过程中PICC极易异位入颈内静脉,发生率高达3%~37%~([2]),若不及时纠正,可增  相似文献   

13.
超声引导下经浅静脉PICC置管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超声显像定位引导经浅静脉PICC置管的临床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 240例拟实施经浅静脉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直视穿刺置管)和超声组(采用超声定位引导穿刺置管),比较两组穿刺置管成功率、穿刺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例(1.7%)经高频超声检查后估计拟置管浅静脉内径<2.0mm,小于PICC管配套14G穿刺针的外径2.1mm无法置管而放弃。在超声组,一次穿刺成功116例(98.31%),二次穿刺成功2例,总体成功率达100%。对照组中,一次穿刺成功76例(63.33)%,二次穿刺成功34例,总体成功率达91.67%;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总体成功率和穿刺失败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超声组的穿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浅静脉PICC置管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穿刺时间短,可作为普通直视下经浅静脉PICC置管穿刺困难患者的补救措施,临床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技术已广泛应用临床。PICC导管为硅胶材料制成,其柔软性和生物相容性好,可在血管内长期留置。这减轻了患者因每天注射所带来的痛苦,帮助临床护理人员解决了静脉穿刺困难的问题。现在关于PICC报道的文献非常多,大致包括置管前后的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等。本文就PICC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感染病科重病患者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解除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和保证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方法经外周静脉置入三向瓣膜式中心静脉导管(PICC),观察18例患者在PICC置管后的局部护理、管道维护、出院指导等相应护理措施。结果本组患者插管成功率为100%,导管留置时间为7天~3个月,平均46.7天。其中10人带管出院,1人堵塞拔管,1人怀疑感染拔管,2人出现机械陛静脉炎经处理后恢复,其余患者在治疗结束后拔管出院。结论PIC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静脉给药途径,患者痛苦小,可以长期使用,有利于患者多次静脉输液,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者接受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和传统中心静脉置管(CV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以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09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于航天中心医院NICU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NICU住院患者317例,根据患者置管方式不同分为PICC组134例和CVC组183例,回顾性比较分析2组患者在导管相关性症状性血栓形成(SCRDVT)、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CRBSI)及严重置管操作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差异。结果PICC组平均留置时间显著长于CVC组[(19.8±10.4)d vs (14.9±9.0)d,P=0.001];SCRDVT发生率显著高于CVC组(7.5%vs 1.6%,P=0.010)。PICC组与CVC组CRBSI发生率无显著差异(6.0%vs 6.0%,P=0.988);PICC组无严重置管操作损伤发生,CVC组2例,其中气胸1例,误置入锁骨下动脉1例。结论 NICU患者中,PICC较传统CVC有更高的SCRDVT发生风险,但结论仍需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7.
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在脑血管意外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作为一种新兴的护理技术,以操作方便、安全,置管时间长,并发症较少,为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提供静脉通道。我院自2007年起将PICC应用于脑血管意外的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控制各环节质量,确保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mC)术在肝病患者中的安全护理。方法对533例接受PICC置管治疗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安全护理。结果HCC置管过程中的出血量控制在0-8ml,术后渗血率为10.13%,静脉炎的发生率为9.38%,感染率为0.75%,满意率为98.87%,无断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提高PICC置管人员资质,采用规范的导管使用和护理措施是确保PICC在肝病患者中安全护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接受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老年肿瘤患者各临床指标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与置管后感染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老年单一类型肿瘤患者共128例,根据PICC后是否出现感染将患者划分为PICC相关性感染组和无感染组。对比两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情况、肿瘤部位及肿瘤TNM分期等一般临床资料。对比两组置管部位、穿刺次数、置管次数及PICC留置时间等PICC相关临床资料。对比两组PICC前血清降钙素原(PCT)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表达水平。通过单因素分析、相关性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老年肿瘤患者PICC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各独立危险因素对老年肿瘤患者PICC后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 PICC相关性感染组中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比例、接受穿刺次数、置管次数、PICC时间、血清PCT及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无感染组(P<0.05)。相关性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老年肿瘤患者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比例升高、穿刺次数...  相似文献   

20.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的置管技术。因其可避免反复静脉穿刺所致的机械性静脉炎及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化学性静脉炎,近年来,PICC已广泛运用于肿瘤化疗的患者[1]。对于需要长期反复化疗的患者,PICC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选择。然而,在其使用过程中,仍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其中以静脉炎最为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