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重视先天性胆道疾病和胆道畸形刘永雄胆道系统的先天性疾病和解剖畸形,较之腹部其它脏器,要多见、复杂,诊断处理要求高、困难多,常造成手术中意外损伤,成为胆道外科时常面临的问题之一。这是由于腹道系统的独特结构造成的。胆道树起自肝内,而末端开口于十二指肠,并...  相似文献   

2.
目的:选择合理、有效的胆道引流方式,辅助胆胰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以延长中晚期病人的生存期,减轻其痛苦。方法:对852例胆胰恶性肿瘤伴阻塞性黄疸病人,分别经内镜放置胆道塑料、金属支架引流,鼻胆管持续负压引流,或经超声介入经皮肝穿刺肝内胆管置管引流,48h后,实施CT定位下γ-刀治疗。结果:胆胰恶性肿瘤放疗加胆道引流,优良率89.1%。鼻胆管组和经皮肝穿组疗效优于塑料支架组和金属支架组(P0.05)。结论:病人"黄疸"越深,年龄越大,引流意义越大;病情越重,引流越早越好。放疗前的介入引流,以简便、微创、安全、尽快缓解病情、减轻病人痛苦为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期以后,当传统外科正沉醉在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进展的刺激与亢奋的心态下,却悄悄地迎来了近代高科技的发展和其向临床医学的渗透。微电子学、软质内镜、光学和光导纤维的发展所带来的内镜和内镜技术的发展便是很好的例子。高科技的介入,常使传统的外科技术发生革命性的改变,现代内镜技术的介入便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例子。  相似文献   

4.
胆胰肠结合部损伤可引起严重后果,一直是外科中的难点,必须予以重视[1]。由于损伤部位隐匿,术中不易发现。即使发现,胆胰肠结合部位于腹膜后一个狭小区域内,对损伤部位暴露十分困难,影响处理[2]。本文就胆道术中胆胰肠结合部损伤的原因、预防及判断以及术中处理作一讨论。损伤原因一、主观医源性因素主观医源性因素有以下4点:1低年资和初学腹腔镜手术医师由于经验不足,高年资医师往往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胆胰肠结合部损伤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到2012年11月间,本院胆道探查术中致胆胰肠结合部损伤6例病例资料。结果本组6例均经术中经胆道镜检查、注水试验或胆道造影早期证实胆胰肠结合部损伤。经术中处理痊愈出院,术后放置T管6~9个月,随访9~24个月未见胆管狭窄。结论熟悉解剖、高度警惕、规范操作是预防胆胰肠结合部损伤的三大原则。术中早期发现、及时正确处理是胆胰肠结合部损伤治疗获得成功的关键;术后营养支持、控制感染、生长激素与生长抑素序贯治疗、器官维护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6.
应当重视保护Oddi括约肌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Oddi括约肌是存在于胆、胰管开口部的复杂的肌性结构,是胆汁、胰液排出道的“枢纽”。它不仅控制胆汁胰液的排出,还负责调节胆囊充盈、胆道内压力,并具有防止肠内容物反流入胆道等多种功能,对维持肝、胆、胰正常的生理功能、免受肠道细菌的感染起着重要作用。Oddi括约肌切开后,上述调节作用及抗反流作用将部分或完全丧失,已有不少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了这一推断。调节作用的丧失可能被机体所代偿,无明显临床表现;而抗反流作用的破坏则产生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应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胆道手术后胆漏的预防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胆道术后胆漏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分析34例胆道术后胆漏的临床资料.结果 :胆囊切除术后11例、胆总管探查术后16例、胆肠内引流术后7例发生了胆漏.采用烟卷和乳胶管继续引流22例,因引流不畅及时更换引流管成功9例,再手术的3例分别为副肝管撕裂1例、胆囊管残端结扎线滑脱1例和肝总管横断伤1例.结论 :肝外胆管的解剖变异和病理改变、手术技巧不佳和经验不足是造成胆漏的常见原因.术中应选择适当的引流物,术后保持引流的通畅;发生胆漏不能控制时,及时更换引流可使多数患者避免手术;引流失败或拔除引流管后的胆漏则需立即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胆道术后胆漏的原因,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我科在1999年7月至2006年4月施行收治556例胆道手术中发生10例术后胆漏进行分析。结果10例原因不同的胆漏患者采取相应的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获治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周密的术前检查、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畅的术后引流是治疗和预防胆道术后胆漏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多年来,对于有胆总管探查指征病例,传统的方法是采用胆总管切开,探查肝外胆管,取出结石或蛔虫并置入T管引流。然而切开胆总管、T管引流均可导致较多并发症。用胆道镜进行术中肝内外胆管检查,尽管临床上已应用多年,且可降低胆道残余结石的发生率,但其入路亦多为先将胆总管切开,并经该胆总管切口处进镜,术后仍须安置T管引流。采用经胆囊管残端进镜的方法,保持了胆总管的完整性且无创伤,取出了结石或蛔虫,同时不需安置T管引流,减少了病人的痛苦,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既可用于开腹手术,也可用于腹腔镜手术。  相似文献   

10.
胆胰肿瘤神经浸润和转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神经浸润与转移是胆道胰腺肿瘤的一种较为特殊的生物学行为。本文主要介绍胆道胰腺肿瘤神经浸润与转移的重要性、与神经浸润和转移相关的因素以及目前认为可能相关的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道手术中Luschka管损伤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分析3例腹腔镜胆道手术中Luschka管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胆道变异情况,均于腹腔镜胆道手术中出现Luschka管损伤,其中2例患者用电钩电切剥离胆囊床,术中发现胆漏,进一步检查发现Luschka管损伤,用可吸收线缝合Luschka管,术后未发生胆漏;1例患者术中用超声刀剥离胆囊床,未发现明显胆漏,术后2 d出现腹痛、黄疸,诊断性腹腔穿刺抽出胆汁,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证实Luschka管损伤,经腹腔穿刺置管引流+鼻胆管引流术治疗后治愈出院。术后随诊6个月,均未发现胆道狭窄、胆漏、腹腔脓肿等并发症。结论:腹腔镜胆道手术中Luschka胆管损伤难以避免,熟悉解剖、术中提高警惕是防范腹腔镜胆道手术中Luschka胆管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胆道镜在小切口胆道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平  覃稚华 《腹部外科》2006,19(2):96-97
目的探讨胆道镜在小切口胆道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0月~2005年9月在小切口胆道手术术中及术后应用纤维胆道镜检查和治疗胆道疾病56例的治疗效果。结果术中应用胆道镜取石45例,有结石残留者7例,残石率15.6%;术中应用胆道镜活检证实为胆管癌者3例;观察或活检证实为胆管炎者6例;胆管息肉2例直接用胆道镜摘除。结论本疗法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取石成功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局部肌管内压大小及持续时间对犬胆管壁的影响。方法设计并自制一内置入式胆管扩张器,体外测试扩张气囊内压力与注水容积及囊径的关系。将20只杂交犬随机分为5组,A组为假手术组仅在胆总管内放置胆管扩张器;B、C组分别向扩张气囊内注水0.1 ml、0.2 ml(球囊压力分别为0.24 kPa、0.58 kPa)扩张胆总管,10 min后抽空气囊并留置胆管扩张器作胆汁引流;D、E组分别向扩张气囊内注水0.1 ml、0.2 ml扩张胆总管后,不抽空气囊并留置作胆汁引流。各组分别于术后7 d再次剖腹。观察各组扩张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值及胆管直径(BD)变化、胆管壁及肝组织学改变。结果与A组比较,C组扩张后BD增宽(P<0.05),D组扩张后BD显著增宽(P<0.01).E组扩张后TB、ALT、AST均增高(P<0.01);A、B组胆管壁组织学无明显变化,C组胆管壁黏膜充血水肿,部分黏膜脱落,D组胆管直径增粗及胆管壁增厚。E组胆管壁部分坏死,与网膜或十二指肠粘连。结论局部胆管内压大小及持续时间对犬胆管壁的影响存在双向互变关系,正常胆管壁在一定的时间内可承受一定的局部胆管内压而不致发生胆管壁的病理变化,适宜的局部胆管内压可引起局部胆管及其上游胆管壁扩张,反之,胆管壁可出现破坏性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改进腹腔镜下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的手术方式,以期提高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的成功率.方法 对6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的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及经胆囊管开口微切开胆管探查取石并一期缝合胆管(简称LcTDE)术.结果 全组60例,均成功采用LcTDE.胆管内取出单一结石32例,2~6枚结石28例.手术时间(38.7±15.1)min,住院时间(5.5±2.1)d.术后出现胆瘘1例,引流7d后无胆汁渗漏,拔除引流管,痊愈出院.术后1个月发现胆管残留结石1例,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取出结石,痊愈.其余病例无胆管狭窄、胆管残留结石及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LcTDE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式简单易行、术后胆漏少且易控制的特点,是胆囊合并胆管结石很好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开腹胆道术后经腹腔镜再次行胆道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2002年3月至2010年3月,对26例开腹胆道术后腹腔镜再次胆道手术,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4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LCBDE)19例,其中留置T管引流16例,行胆总管一期缝合3例;LCBDE加左肝外侧叶切除2例;单纯腹腔镜下左肝外侧叶切除1例。结果手术成功24例,中转开腹2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55~230min,平均(155.3±38.7)min;术中出血10~350ml,平均为(22.3±9.5)ml;术后住院时间为4~12d,平均为(5.9±2.3)d。随访5~72个月,未见结石复发。结论经腹腔镜胆道再次手术安全、有效,能达到微创手术的治疗效果。术者需要有熟练的腹腔镜技术和开腹胆道手术经验。  相似文献   

16.
以往,胆管切开后放置支撑引流管在肝胆外科手术中是一种共识.然而,随着胆道生理研究与外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快速康复医学理念的兴起,胆管支撑引流管带来的负面效应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胆管切开后是否应该放置支撑引流管目前仍无确切定论.  相似文献   

17.
In biliary atresia duct histology correlates with bile flow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ree basic types of microscopic biliary structures at the portahepatis were distinguishable in infants with biliary atresia: bile ducts, collecting ductules of biliary glands, and biliary glands.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ype of biliary structure and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post-operative bile flow was possible in 23 instances. At 2 weeks after operation, the 11 patients in whom a bile duct was identified had a daily bile flow of 68.0 +/- 11.5 mL. Bilirubin concentration in the bile was 13.6 +/- 3.3 mg/dL and total daily bilirubin excretion was 8.77 +/- 2.74 mg. In contrast, bile flow in 12 patients having only collecting ductules and/or biliary glands in the porta hepatis was 19.1 +/- 3.9 mL and bilirubin concentration in bile was 1.7 +/- 0.3 mg/dL. Thus, total daily bilirubin excretion was 0.34 +/- 0.08 mg (P less than 0.001). Postoperative cholangitis occurred only in patients with ducts. It is concluded that only bile ducts communicate with the intrahepatic biliary system and drain bile after hepatic portoenterostomy.  相似文献   

18.
术中胆道损伤143例的原因及处理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讨论术中胆道损伤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分析我院1970年1月至2003年12月治疗的术中胆道损伤143例,占同期胆道手术的2.83%。男59例(41.26%),女84例(58.74%),平均年龄为44.7岁。导致胆道损伤的手术类型为胆道手术129例(90.21%),胃切除5例(3.5%),其他手术9例(6.29%)。损伤类型以胆管横断和部分切除等为多,术中发现并当即处理者69例(48.25%),3d内二次手术者28例(19.58%),1个月内手术者13例(9.09%),半年以后再次手术者33例(23.08%)。结果死亡7例(4.90%)(死亡原因为肝功能衰竭及严重感染),治愈136例,治愈率为95.1%,随访1~30年,平均9.4年,随访期间胆道狭窄19例(13.29%),均经再次手术治愈。结论术中胆道损伤的发生率为0.1%~3%,以胆囊切除术多见。术者缺乏训练,暴露欠佳,照明差,局部粘连为主要原因。疑有损伤者应行术中胆道造影及胆总管探查,确认后当即行修补或胆肠吻合,置管支撑、引流。术中胆道损伤多需再次手术,死亡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联合胆道镜行胆总管探查术对比传统开腹胆总管探查术在治疗胆总管结石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120例胆总管结石并行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将患者分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组(LCBDE)与开腹胆总管探查术组(OCBDE),每组各60例。手术均由同一组术者完成。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术中术后各项指标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术后并发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被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LCBDE组平均手术时间多于OCBDE组,但术中出血量[(44.8±11.7)ml比(69.1±17.5)ml]、术后止痛剂使用[(2.2±0.6)支比(3.5±0.7)支]、肛门排气时间[(23.6±5.3)h比(33.1±4.2)h]、平均住院时间[(6.9±1.0)d比(9.2±1.2)d]等均少于OCBD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开腹胆总管探查术相比,腹腔镜下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急性轻中度胆管炎、胆总管结石,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康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治疗效果确切,安全、可靠。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胆道与空肠吻合的手术方式以及远期疗效.方法 对2006年10月至2009年10月问施行胆肠袢式吻合和胆肠间隔袢式吻合术27例的病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27例中11例肝总管横断的病人行胆肠袢式吻合术,16例未横断胆总管的病人行胆肠间隔袢式吻合术,其中26例顺利恢复出院;术后1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