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不同注射方法对皮下出血的影响。方法将96例冠状动脉支架植人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进组(消毒前按摩局部皮肤3min至皮肤发红,拔针后继续保持注射部位皱褶3min,余同传统方法)和对照组(传统注射方法)各48例,比较两组患者皮下出皿的发生率。结果改进组患者皮下出血发生率为6.25%(3/48),对照组为52.08%(2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403,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前按摩皮肤可促进药物吸收,注射后提捏注射部位皮肤可有效防止药物沿注射孔道反流,从而有效降低皮下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低分子肝素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再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阿司匹林或阿司匹林与普通肝素合用[1],现已广泛用于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通常选择腹壁皮下注射,因为腹壁皮下血管、淋巴管丰富易于吸收。但临床上由于注射方法不正确,易引起皮下出血、瘀血,甚至皮下血肿,造成病人心理紧张,使病人不乐意接受此项治疗,影响疾病恢复。为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本研究通过对进针方法、注射部位、按压时间加以改进,从而减少了病人的皮下瘀血和皮下硬结等不良反应,促进病人康复。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择2004年5月~2005年5月收治… 相似文献
5.
低分子肝素是一种新型的抗血栓剂,采用常规皮下注射法,患者常出现注射部位疼痛、较大面积瘀血、肿胀甚至出现血肿硬结,不仅影响了药物的吸收,降低了药物的疗效,而且造成患者心理紧张,不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6.
低分子肝素是一种新型的抗血栓剂,采用常规皮下注射法,患者常出现注射部位疼痛、较大面积瘀血、肿胀甚至出现血肿硬结,不仅影响了药物的吸收,降低了药物的疗效,而且造成患者心理紧张,不利于患者康复。我们对其注射方法进行了改良,取得了良好效果。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取2005年9月-2006年9月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住院脑梗死患者17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应用传统注射方法和改良注射方法进行皮下注射,观察2组病人疼痛及注射部位淤血情况。药物:低分子肝素钙水剂、低分子肝素钙粉针,规格:5000U/支。1.2方法对照组应用传… 相似文献
7.
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低分子肝素钙是一种新型的抗凝血酶Ⅲ(ATⅢ)依赖性抗血栓形成药.因其对体内外血栓、动静脉血栓形成有抑制作用,临床广泛用于血液透析抗凝、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等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通常选择腹壁皮下注射途径给药,因为腹壁皮下血管、淋巴管丰富易于吸收.但临床上由于注射方法不正确,易引起皮下出血、淤斑、硬结,甚至皮下血肿,造成病人心理紧张,引起误解,使病人难以接受治疗,影响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减轻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不良反应的管理方法,提高病人用药依从性,保障治疗顺利进行。方法建立流程改进小组,通过循证,改进操作流程,将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运用改进后的流程对观察组病人进行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观察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硬结发生情况及对用药依从性影响,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皮下出血及硬结发生例次、出血程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用药依从性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通过对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流程的改进,规范了护士操作,减少了皮下出血及硬结例次,减轻了出血程度,提高了病人用药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9.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分子肝素可抑制体内、体外血栓和动静脉血栓的形成,在临床上常应用于脑梗死、冠心病的治疗。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时,通常选择腹壁皮下注射,但临床上常易引起皮下出血、瘀血,甚至皮下血肿等,我们通过对注射方法、注射部位的不良反应的客观指标进行观察,从而证实良好的注射方法、正确的注射部位可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研究进展,从注射部位的选择、注射前处理、注射手法、推药速度及按压时间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12.
贺玉兰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14):1318-1318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改进。方法对14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皮下注射法,试验组采取新的注射方法。结果观察中发现试验组患者注射部位疼痛减轻,青紫淤斑、肿胀大大减少,减少了患者痛苦。结论从注射部位、注射方式、排气方法、按压时间加以改进,大大降低了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局部不良反应,增加了患者对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整个疗程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目前是中国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高,病死率也极高。而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在冠心病、脑梗死等疾病的治疗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普通肝素(UFH)和低分子肝素(LMWH)是很重要的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LMWH )为可有效抑制血栓形成的新型药物,与普通肝素相比,其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的并发症发生率低,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安全有效的抗凝药[1-2]。但是由于其抗凝作用、在皮下注射时刺破血管、血液渗入皮下组织等原因,低分子肝素会引起局部出血和疼痛,甚至是皮下血肿,还会造成患者以及家属的恐惧心理。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一直在努力研究和改进肝素注射的护理措施,现就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进针部位、进针方式、推药速度、注射后部位压迫方式、注射前后局部皮肤的处理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性阐述,研究各种改进的注射方法在减少注射后的局部出血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低分子肝素腹部皮下注射治疗冠心病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注射部位的皮下瘀血仍是常见的不良反应,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者,可能与这些病人同时应用多种抗凝剂有关[1]。为此,我们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对比观察了不同操作方法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科2005年3月~2006年12月收治的须行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患者42例,其中男33例、女9例;年龄46~84岁;急性冠脉综合症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32例,急性心肌梗死7例;将4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改良组2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方法。方法:将102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采用两种不同的注射方法,注射后1 h观察记录患者疼痛程度、瘀血面积。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观察组改良注射法可有效的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并使药液的剂量准确,保证药效,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6.
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方法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低分子肝素钙已广泛用于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通常选择腹壁皮下注射,因为腹壁皮下血管、淋巴管丰富易于吸收。但临床上由于注射方法不正确,易引起皮下出血和血肿,严重时出现硬结和坏死,造成病人心理紧张,使病人不乐意接受此项治疗,影响痰病恢复。本文简要介绍了低分子量肝素钙的成分、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并对改进后的注射方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7.
目前低分子肝素钙已广泛用于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通常选择腹壁皮下注射,因为腹壁皮下血管、淋巴管丰富易于吸收。但临床上由于注射方法不正确,易引起皮下出血和血肿,严重时出现硬结和坏死,造成病人心理紧张,使病人不乐意接受此项治疗,影响疾病恢复。本文简要介绍了低分子量肝素钙的成分、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并对改进后的注射方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注射部位、注射前准备、注射方法、注射时间、按压方法、按压时间及力度等方面对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进行综述,为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依从性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改进预灌式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皮下注射的方法,观察其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12月我科每晚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 100U的患者134例,每位患者均采用单日注射左侧腹壁,双日注射右侧腹壁。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将左侧采用改良前方法注射,右侧采用改良后方法注射。比较两种方法患者出现皮下瘀斑及硬结程度,患者的疼痛评分。结果两种注射方法皮下瘀斑及硬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08,P0.05);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63 P0.01)。结论改良后注射方法应用于预灌式低分子肝素钙抗凝针,简单易行,既符合操作标准,又可使患者疼痛感减轻,适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低分子肝素常用于预防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血栓再形成。但多数患者腹壁注射此药后注射部位出现淤血或淤斑,甚至形成硬结,尤其是冠状动脉病变严重者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中已大量使用抗凝药物,术后还需联合使用多种抗凝药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极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