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中和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来66例3种常见先天性心脏病施行了介入封堵术的患者。其中: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18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12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36例。对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发生的6例并发症作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常见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09%。其中:室间隔缺损发生3例;房间隔缺损发生3例;动脉导管未闭组无并发症出现。结论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是一种微创而有效的治疗措施,但并发症不容忽视,尤以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介入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近期临床效果,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自2005年6月至2010年9月期间我院实施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213例的资料,男98例,女115例;年龄2~68岁,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78例,室间隔缺损(VSD)38例,房间隔缺损(ASD)82例,肺动脉瓣狭窄(PS)15例;手术采用经皮穿刺股静脉和/或股动脉的方法,术前和术后进行左、右导管造影检查。结果:技术成功率达98.59%(210/213),并发症发生率为1.41%(3/213),封堵成功患者术后复查随访,原有杂音均消失或者明显减弱,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未发现明显分流。结论:利用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具有成功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少,死亡率低的特点,开辟了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方法采用TTE观察97例房间隔缺损(ASD)、84例室间隔缺损(VSD)及75例动脉导管未闭(PDA)经介入封堵治疗的先心病患者,在介入封堵术前选择病例、术中引导和监测封堵器释放全过程及术后随访。结果256例先心病患者除5例ASD外其余均封堵成功,术后1周~6月超声随访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TTE在先心病介入封堵术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心脏病并发下腔静脉异位引流发病率低,是罕见的先天性心脏血管畸形,需要选择特殊路径建立轨道,增加了介入封堵术的难度及风险。我院2000年开展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总计发现3例并发下腔静脉异位引流的患者,其中2例成功行介入封堵术,1例放弃介入手术。我们总结经验及体会,探讨经特殊途径行介入封堵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实施封堵,手术成功率100%。结论加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介入封堵治疗的护理,是介入治疗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李霖  黄创  郭鹏  陈艺钊  林文培 《山东医药》2011,51(45):70-71
目的探讨国产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CH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3例CHD患者进行介入封堵治疗,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3例患者中,封堵成功42例,成功率97.7%。1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因其未闭动脉导管较大伴重度肺动脉高压,未行封堵术;1例室间隔缺损患者术后半小时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经置入临时起搏器于术后1 d恢复正常。结论国产封堵器治疗CHD疗效好,成功率高,价格低廉,严重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合并有其他疾病的特殊情况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7例先天性心脏病伴有各种其他疾病的患者行介入封堵治疗的术前处理、术中注意事项和手术时机及治疗结果。结果:1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合并脑梗死3例、心肌梗死1例、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先天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肾移植术后1例、房颤6例、慢-快综合征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下腔静脉异位引流1例。所有病例全部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除1例患者术后第4天再发脑梗死而死亡外,随访6个月内患者均无不适症状,封堵器位置良好,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对于合并有其他疾病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只要认真准备,掌握最佳手术时机,介入封堵治疗同样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合并有其他疾病的特殊情况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7例先天性心脏病伴有各种其他疾病的患者行介入封堵治疗的术前处理、术中注意事项和手术时机及治疗结果.结果:1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合并脑梗死3例、心肌梗死1例、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先天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肾移植术后1例、房颤6例、慢-快综合征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下腔静脉异位引流1例.所有病例全部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除1例患者术后第4天再发脑梗死而死亡外,随访6个月内患者均无不适症状,封堵器位置良好,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对于合并有其他疾病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只要认真准备,掌握最佳手术时机,介入封堵治疗同样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自2004年1月至2014年9月,我院共有507例先心病患者施行介入治疗。将其中发生的需经急诊介入或外科手术处理的并发症定义为严重并发症。结果:507例先心病患者中发生封堵伞脱落5例。介入术中及术后严重并发症封堵伞脱落总发生率为1.0%(5/507),其中房间隔缺损(ASD)组的并发症为封堵伞脱落4例,0.1%(4/276);主动脉窦瘤破裂封堵术组,封堵伞脱落1例:为33.3%(1/3)。紧急开胸手术占1.0%(5/507)。结论:先心病介入治疗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应警惕封堵伞脱落,一经确诊,需积极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的术后护理干预方法,提高护理水平及患者满意度。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接受封堵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抽样,选取6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封堵术后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行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中术后并发症及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后护理总有效率、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后采取科学的护理干预,能有效的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有效率,且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um defects,ASD)封堵后残余漏再次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8月至2012年3月,9例PDA介入手术后残余漏患者,2例ASD介入手术后残余漏患者,术后随访发现封堵器械的分流,11例患者再次行介入治疗。术后即刻及长期应用超声心动图及实验室检查随访。结果 9例PDA及2例ASD患者中,8例再次置入蘑菇封堵器,3例弹簧圈,术后复查超声6例无残余分流;5例术后即刻存在少量残余分流,3例在术后1个月随访时残余分流消失,2例PDA患者置入弹簧圈后短期溶血,1例经内科治疗后好转,1例行外科急诊手术。结论先天性心脏病PDA、ASD介入治疗后出现残余漏行介入封堵的处理方法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讨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介入封堵治疗时应用超声心动图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3月我院进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在手术(介入封堵治疗)前、中以及术后随访7天、30天、90天、1年后,进行超声心动图辅助诊断,观察治疗疗效。结果手术前对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ASD(房间隔缺损)有25例,VSD(室间隔缺损)26例,PDA(动脉导管未闭)7例,VSD合并ASD的有2例。手术中应用超声心动图监测,成功介入封堵治疗的有54例,总有效率为90%。治疗后随访7天、30天、90天、1年后的超声心动图,能够为封堵器的位置、残余分流以及封堵有效情况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够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的前、中、后提供有效治的治疗依据。为手术治疗成功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重要的诊断保障。  相似文献   

13.
先心病及瓣膜病的介入治疗12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以及瓣膜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1月至2010年4月间收治的120例先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儿童组中,房间隔缺损16例,室间隔缺损12例,动脉导管未闭16例,均成功封堵,无并发症发生。少年组中,房间隔缺损12例,室间隔缺损8例,动脉导管未闭8例,均成功封堵,风心病二尖瓣狭窄8例,均穿刺成功。成人组中,房间隔缺损16例,均成功封堵,无并发症发生;室间隔缺损8例,4例成功封堵,4例封堵失败,均出现头痛并发症;动脉导管未闭12例,均成功封堵;肺动脉瓣狭窄4例穿刺成功。全部120例患者中,4例出现并发症(3.3%),总有效率96.7%。结论: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成功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发病率低,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蒋世良  张戈军 《心脏杂志》2021,33(4):364-368
目的 分析中国地方医院12年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的状况。 方法 搜集并整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先心病介入网络直报系统的数据,分析自2009年1月~2020年12月经皮VSD介入治疗的状况。 结果 12年中国150家地方医院共完成经皮VSD封堵术58,156例,技术成功率95.990%,严重并发症发生率0.349%,病死率0.021%。 结论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是一种有效的介入方法,近期疗效可靠,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术中的监护经验与并发症处理。方法回顾121例儿童先天性心脏病行导管介入术的监护资料,分析术中的并发症。结果术中出现并发症16例(13%,16/121),其中15例经及时处理症状消失,1例因心脏停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术中进行严密监护和及时处理并发症,是保证手术安全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食道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外科封堵治疗的临床成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6年4月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食道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外科封堵治疗。对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住院治疗及卧床恢复时间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对照组为3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治疗及卧床恢复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食道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外科封堵治疗的临床成效显著,能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治疗及卧床恢复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经皮介入封堵术在降低隐源性脑卒中患者脑卒中复发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新诊断的隐源性脑卒中合并卵圆孔未闭患者188例,根据是否进行经皮卵圆孔封堵分为封堵组和非封堵组,术后随访2年,观察两组患者的脑卒中复发率。结果 188例患者中104例行经皮卵圆孔未闭介入封堵术,101例封堵成功,成功率97%,无严重并发症,术后2年均没有复发脑卒中,无死亡患者。非封堵组84例,随访2年复发21例,复发率25%。结论经皮卵圆孔未闭介入封堵术可有效降低患者脑卒中复发率,且手术成功率较高,并发症较少,术后不需长期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临床效果,评价治疗方式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0月一2010年9月43例采用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临床资,患者有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的21例,有室间隔缺损(VSD)封堵的13例,有房间隔缺损(ASD)封堵的9例。结果43例采用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患,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的21例,封堵成功19例,成功率90.5%;室间隔缺损(VSD)封堵的13例,封堵成功12例,成功率92.3%;房间隔缺损(ASD)封堵的9例,封堵成功9例,成功率100%。结论在导管介入术后,随访1~3个月,未发现复发患者,患者对疗效满意结论导管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成熟,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具有高效、安全、恢复快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VSD),并对近期疗效和并发症进行观察.方法 126例经临床和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为室间隔缺损,采用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术后即刻采用造影或术后72 h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观察疗效.结果 VSD介入封堵成功率为98.3%,不成功原因为缺损直径过大以及缺损位置特殊,术中未发生任何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VSD是一种创伤小、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一种可靠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心病已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先天性心脏病以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最为多见,以前大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现在由于介入治疗术创伤小,痛苦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疗效可靠等诸多优点,深受患者及家属的认可。先天性心脏病封堵器介入治疗的疗效非常关键,但是介入治疗后的护理也不容忽视,现将先心病患者经导管封堵术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