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并对其作出相应的防范对策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在我院心血管内科进行住院治疗的5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0例患者.以两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情况作为观察指标.结果 对照组风险事件发生率远高于实验组,护理满意度远低于实验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存在不同的风险因素,但对其作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和管理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重症监护病房心血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心血管患者142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对照组70例和观察组7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并比较两组患者再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猝死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4.1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8.6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监护病房心血管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探讨有效的防范对策,提高护理水平。方法对我院心血管内科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分析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及干预措施。结果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护理人员(护理态度、护理水平)、患者自身(期望过大)及环境因素(规章制度、住院环境)等。结论采取完善护理相关规章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为患者和护理人员提供良好的住院或工作环境等措施有效防范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事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老年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我院心血管内科接收的200例老年病患者,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患者护理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对照组发生率为14%,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满意度为97%,显著高于对照组满意度为86%,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得知,两组两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护理过程中,实施风险管理,可有效降低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其生存质量,同时,使患者护理满意度得以提升,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潜在不安全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心血管内科患者5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归纳总结护理中的潜在不安全因素。结果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来源于护理人员、医院及患者三方。结论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多种潜在不安全因素,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及管理,减少不良因素,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危重心血管疾病患者急救护理中临床路径的应用效果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危重心血管疾病患者14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65例患者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措施,分为对照组,2015年2月~2016年4月收治的77例患者采用急救护理路径,分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观察组共发生不良事件5例,发生率为6.49%,对照组共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17例,发生率为26.15%,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危重心血管疾病患者采用急救护理路径可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探讨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早期在我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制定防范措施。纳入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期间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06例患者参与本次研究,并将106例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均对两组实施常规护理,并将制定的护理不安全因素防范措施应用于研究组的临床护理中。结果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可以总结为三点,分别为患者自身因素、护理人员因素及医院管理因素。将防范措施应用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护理后,研究组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296;P0.05),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771;P0.05)。结论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时制定防范措施,是临床降低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不同护理管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干预中的应用价值及可行性。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心血管内科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对两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满意度较比对照组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干预期间,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临床价值显著,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老年心血管患者手术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提出临床护理对策。方法研究对象选自于2014年6月-2016年6月期间到我院心血管内科就诊并接受手术治疗的100例老年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首先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研究手术室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以此为根据提出针对性的防范对策,对两组患者临床手术情况和护理服务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等均要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对照组护理服务满意度为78%,观察组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老年心血管患者手术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采取有效的防范对策,在提高护理工作水平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内科》2015,(1)
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方法对该院收治的心血管病患者1 6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50例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患者中,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患者58例,发生率为3.5%。不良事件上报率为62.0%,级别为警告事件占1.72%,不良后果事件占20.6%,未造成后果事件占77.68%。结论对心血管内科的护理管理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确保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自愿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治疗,实验组采用替格瑞洛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疗效。结果术后1年内对照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31%,实验组未见心血管不良事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发现,对照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临床治疗中应用替格瑞洛的效果优于氯吡格雷,可有效降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重症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和观察组(行护理风险管理),各5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经比较,观察组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5.8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41%,且其护理满意度为98.0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35%,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显著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助于促进预后,改善护患关系,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老年心血管患者手术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及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4月到2017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0例老年心血管手术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纳入干预组(n=45)与常规组(n=45)。为两组患者均实施手术护理,干预组在分析患者护理中不安全因素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率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干预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率为97.78%,常规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率为86.67%,组间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发生5例不良事件,干预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1例,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老年心血管患者手术护理中不安全因素主要包含护理人员的个人专业知识、业务水平以及护患之间的沟通等等,需要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降低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建议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如何在心血管内科急重症护理中进行风险防范和评估,从而提高心血管内科急重症患者的护理质量,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00例急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分析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结果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主要原因为护理人员因素、医院管理因素以及患者自身因素。结论通过对心血管内科急重症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有利于在以后的护理工作中有效规避风险,提高护理质量,进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循证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在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性及满意度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文研究对象为心血管内科患者,研究例数一共20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均采取抽签分组方式分为两组,收取时间在2018年1月2日至2018年10月10日之间,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100例,分别实施基于循证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常规管理,将两组患者各项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心血管内科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12.00%(P0.05);观察组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满意度98.00%(满意患者90例、所占比为90.00%;一般患者8例、所占比为8.00%;不满意患者2例、所占比为2.00%)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护患纠纷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患者护患纠纷发生率17.00%(P0.05)。结论通过在心血管内科实施基于循证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后,取得显著效果,具有较高的护理安全性,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心血管内科的的不安全因素以及对应的干预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心血管内科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归纳分析,并制定与之相对应的干预管理措施。结果在对心血管内科中护理环境、患者自身以及护理人员三个方面的不安全因素开展分析后,从而确定了提升对于患者的心理护理水平,以及增强医护人员的医务素养和护理专业能力三个方面的管理策略。结论在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护理当中,应该整体而全面的处理好各类不安全因素,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对心血管患者的医疗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疾病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心血管内科临床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参考相关文献和其他单位的工作经验,提出心血管内科疾病护理中不安全因素的防范措施。结果通过推行心血管内科患者临床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安全防范措施,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结论心血管内科疾病护理中存在着诸多不安全因素,临床护理人员需要引起重视,加强分析,积极推行防范措施,促进临床护理水平和护理满意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在心血管重症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心血管重症患者100例,2011年9月-2012年12月为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对照组)49例,2013年1月-2014年8月为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后(观察组)67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并发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转出ICU病房后通过电话随访等方式填写ICU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工作不良事件发生率约为2.99%(2/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62%(4/49),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对照组满意率约为81.63%(40/49)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5.52%(64/67),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血管重症患者日常护理工作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减少临床护理风险,促进患者对于护理满意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对两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取得显著的效果,可有效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探讨其防治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心血管内科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护理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不安全因素。结果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包括院方因素、护理人员因素以及患者自身因素。结论不安全因素包括院方、护理人员以及患者本身,因此,提高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给予患者健康知识教育,是减少不安全因素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