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诱发因素以及疗效,选择临床上对于老年这类疾病的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应用疗效。结果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传统治疗的方法的患者对比,可以明显的缓解病人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率为85.0%,对照组为70.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在临床治疗中,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疗效相比于传统的内科保守疗法,可明显的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早期死亡的最主要原因,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及有效治疗方法的应用,其住院病死率已有所下降,本文就AMI并发CS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对比分析介入治疗与非介入治疗对年龄>75岁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S)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63例年龄>75岁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时及入院36 h内并发CS的资料,根据是否行PCI分为介入组及非介入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 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梗死部位多见于前壁、前侧壁及广泛前壁(85.19%、80.56%),多见于三支血管病变或左主干病变(74.07%、37.04%),且多合并肺部感染(44.44%、55.56%).经过不同治疗后,介入组院内死亡率有所降低(51.85%比77.78%,P<0.05),心律失常发生率下降(40.74%比69.44%,P<0.05),血肌酐升高≥50%也明显低于非介入组(33.33%比58.33%,P<0.05);而肺部炎症发生率(55.56%比75.00%,P>0.05)、IABP使用率(40.74%比27.78%,P>0.05)及呼吸机使用率(33.33%比30.56%,P>0.05)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即使是年龄>75岁的老年AMI并发CS患者,介入治疗仍可获得相对较好的治疗效果,尤其对心律失常和肾功能恶化,可使院内死亡率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总结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诊护理经验,为今后的急诊护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方法选择从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在我院急诊抢救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36例,将36例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分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抢救期间实施积极的急诊护理措施,而对照组患者抢救期间提供常规的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也比对照组高。结论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在抢救时实施积极的护理措施,可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心梗)伴泵衰竭的最严重临床表现,与左心室心肌的广泛损害有关。85%的心源性休克是由于左心功能衰竭(心衰)所引起[1],当40%或以上的左心室心肌受损害时常出现心源性休克,其余病人可能有机械性障碍,如室间隔缺损,乳头肌功能不全等,或有严重的右心室心肌梗塞。AMI并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在70年代以前为15%,现降至5%~7%。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特征为左心室充盈压增高,心输出量下降,低血压和重要器官灌注低下。AMI并心源性休克多为老年人、女性病人、有心梗史或心衰史、或有前壁心梗的病人,约50%的心源性休克患…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最为严重的心血管急症,心源性休克又是AMI最危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是由于大量坏死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出量显著下降,而导致的休克综合征.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时的心源性休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预后不良,住院死亡率高达80%~100%,溶栓治疗不能改善重度泵衰竭和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预后。早期梗死相关动脉重建和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可提高生存率,但必须综合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疾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效果与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4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西医护理,实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护理效果。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7.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指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力衰竭导致终末器官低灌注状态,主要依靠血流动力学指标诊断。数十年来心源性休克发病率没有改变,但住院期间心源性休克发病率降低,病死率降低至50%左右。临床上早期正确诊断心源性休克是前提,尽快冠脉血管重建术包括经皮冠脉介入术和冠脉搭桥术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积极有效的药物支持治疗是基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是最广泛应用的有效机械辅助支持手段,以及其他机械辅助支持。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诊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指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力衰竭导致终末器官低灌注状态,主要依靠血流动力学指标诊断。数十年来心源性休克发病率没有改变,但住院期间心源性休克发病率降低,病死率降低至50%左右。临床上早期正确诊断心源性休克是前提,尽快冠脉血管重建术包括经皮冠脉介入术和冠脉搭桥术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积极有效的药物支持治疗是基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是最广泛应用的有效机械辅助支持手段,以及其他机械辅助支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病人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37例AMI并发心源性休克病人所进行的抢救和护理措施效果。结果 37例AMI并发心源性休克病人经积极抢救,25例病人治愈出院,12例病人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心源性休克是AMI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在抢救中护士应具备较强的急救意识和熟练的急救技能,严密监测病情,积极贯彻各项护理措施,帮助病人顺利度过危险期和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08年6月至2012年12月间223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住院患者,记录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两组:死亡组和存活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AMI合并CS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223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107例死亡,116例存活.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中年龄≥70岁、糖尿病、陈旧性心梗史、慢性肾功能不全、前壁心肌梗死、未置入IABP、室间隔穿孔、消化道出血比例及入院时心率、左室射血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年龄≥70岁、糖尿病、前壁心肌梗死、心率快、左室射血分数低、室间隔穿孔、消化道出血为AMI合并CS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年龄≥70岁、糖尿病、前壁心肌梗死、心率快、左室射血分数低、室间隔穿孔、消化道出血为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 ,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综述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在定义、发生机制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本资料为我院2001年8月~2002年4月间急诊科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者共8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42~68岁。经过积极救治及严密监护后,均取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本文观察早期冠状动脉再通及其他辅助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对AMI伴心源性休克的1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除外1例合并心室间隔穿孔。其余16例患者分为药物组5例,仅应用药物治疗;介入组11例接受溶栓,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行支架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治疗。介入组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后根据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分级进一步分为再通组与未再通组。对药物组和介入组,再通组和未再通组住院期间病死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药物组患者住院期间全部死亡,病死率100%。介入组患者4例死亡,病死率36%,较药物组明显降低(P<0.01)。介入组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未再通组(TIMI0~Ⅰ级)4例,3例死亡,病死率75%,再通组(TIMIⅡ~Ⅲ级)7例,死亡1例,病死率14%,与未再通组比较病死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早期冠状动脉再通,同时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呼吸等治疗将有效地降低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心源性休克(CS)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患者死亡最常见的原因。血管活性药物、机械循环支持、早期血运重建等措施广泛应用于AMI合并CS的急诊救治,但AMI合并CS的病死率仍居高不下。本文主要探讨近年来AMI合并CS的临床诊治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左西孟旦联合多巴酚丁胺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2家医院老年AMI合并CS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多巴酚丁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左西孟旦治疗,随访28 d记录预后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24 h、72 h平均动脉压、每搏量、氧分压、氧合指数、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乳酸清除率、尿量、LVEF明显升高,心率、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中心静脉压、乳酸、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休克持续时间、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多巴酚丁胺用量、住监护室时间、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使用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5.30±0.40)d vs(8.40±0.50)d,(0.50±0.05)μg/(kg·min)vs(1.00±0.05)μg/(kg·min),(7.00±2.75)μg/(kg·min)vs(14.00±2.15)μg/(kg·min),(10.40±1.80)d vs(13.50±2.60)d,(56.28±14.83)h vs(78.76±12.34)h;P0.05,P0.01]。随访28 d,Kaplan-Meire生存曲线显示,治疗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_(Log-rank)=0.02)。结论左西孟旦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老年AMI合并CS具有较好临床疗效,能增强心功能,稳定血流动力学,改善组织灌注氧代谢,减少休克时间、住院时间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使用时间,并且可降低28 d全因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为7%~10%。近些年,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血运重建技术的熟练应用和多巴胺、主动脉球囊反搏技术(IABP)的有效配合,以及新型药物左西孟坦和心室辅助装置(VAD)、体外膜氧合(ECMO)的应用,其病死率由70年代的70%~80%下降到50%。本文综述了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的心源性休克的诊断标准、病理生理机制、尤其是干预手段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20.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尽管接受了急诊血运重建、机械循环辅助支持及多种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心源性休克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且病人预后差,疾病负担重,是心血管领域的急危重症,因而对此类危重病人的有效管理至关重要。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心源性休克诊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