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腓动脉为小腿一条非主要血管 ,位置恒定 ,口径粗 ,以腓动脉及其分支为蒂可形成肌皮瓣、骨肌皮瓣、骨瓣、皮瓣 ,可采用顺行、逆行及吻合血管游离移植 ,临床应用广泛。我科自 1 996年 3月以来共进行以腓动脉及其分支外踝上动脉为蒂组织瓣手术 1 3例 ,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 :应用解剖腓动脉发自胫后动脉 ,位于比目鱼肌深面行向外下 ,沿途发出数支皮动脉 ,位于腓骨小头下 9~2 0 cm范围内 ,较大的 2~ 3支。并于腓骨中段或中上段发出腓骨滋养动脉。在踝上约 8cm处形成两条主要终末支 ,分别与来自胫后动脉的内踝后动脉和来自胫前动脉的外踝前动脉分…  相似文献   

2.
踝关节X线片分析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测量正常成人踝关节X线片的有关数据,提高踝关节损伤诊断的准确率,以利于早期治疗、提高疗效。方法40例正常踝关节X线片,测量踝关节间隙内侧宽度、上方胫距关节间隙宽度、距骨外侧与外踝胫侧骨重叠影宽度、侧位片距骨与胫骨之间的宽度、下胫腓联合的宽度、胫骨外侧与腓骨胫侧构成重叠的宽度共六组数据。结果踝穴内侧宽度平均(3.8±0.5)mm,正位距胫关节宽度为(3.0±0.5)mm,距骨外侧与外踝的重叠影为(4.1±2.2)mm,侧位片中距骨与胫骨的间隙为(2.8±0.5)mm,下胫腓联合宽为(3.2±0.7)mm,胫骨外侧与腓骨胫侧重叠影宽平均为(7.7±1.9)mm。结论综合分析各组正常值,结合其它骨折改变,超过正常值范围是距骨脱位移位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依据。多组数据改变可提高早期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我们采用同侧带血管蒂腓骨骨膜移植治疗胫骨缺损 11例 ,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 11例 ,男 7例 ,女 4例 ;年龄 15~ 5 2岁 ;外伤性骨缺损 5例 ,慢性骨髓炎骨缺损 6例 ;骨缺损部位 :胫骨上段 3例 ,中段 3例 ,下段 5例 ;骨缺损长度 (包括术中咬除硬化骨端 ) 3~ 7cm ;病史平均为 5~ 15个月。手术方法 暴露缺损部位 ,切除硬化骨 ,凿通骨髓腔 ,测定缺损长度 ;切开小腿筋膜 ,保护腓总神经 ,沿腓骨长肌与比目鱼肌间隙分离 ,切断比目鱼肌的起点 ,找到胫后动脉及其分支腓动脉 ,沿腓血管向下分离 ,分辨出滋养血管 ,在胫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治疗肱骨中下段至尺桡骨上端长段骨缺损并重建肘关节屈伸功能的新术式。方法 在研究上胫腓关节应用解剖学的基础上 ,对 1例 30岁的女性患者 ,行吻合腓动静脉、带上胫腓关节的腓骨移植 ,修复左肱骨中下段至尺桡骨上端的骨缺损 (长 11cm)。移植腓骨长度为 15cm ;切开上胫腓关节约 3/ 4的胫腓前后韧带 (保留近腓骨尖的韧带 ) ,使该关节有约 75°的张合范围 ,以重建肘关节的部分屈伸功能。并用部分股二头肌腱加强重建关节后方与侧方的稳定性。结果 上胫腓关节为微鞍状关节 ,腓骨侧关节面呈梨形凹状 ,面积为 (199.70± 43 .3)mm2 (n =2 0 , x±s,下同 ) ;胫骨侧关节面呈卵圆形凸状 ,面积为 (137.2± 45 .4)mm2 (n =2 0 )。胫骨侧关节面上缘有一关节唇样增厚 ,胫骨关节面上缘距膝关节间隙距离为 (8.2± 1.7)mm (n =2 0 ) ,关节面下胫骨皮质厚度为 (2 .16± 0 .33)mm (n =10 )。术后随访 2 4个月 ,移植腓骨成活 ,重建肘关节的屈伸范围为 6 0°(45°~ 10 5°) ,屈肘位时可提持 2kg的重物 ,生活起居方便。结论 带上胫腓关节的腓骨移植用于修复肱骨中段至尺桡骨上端的长段骨缺损 ,可同时重建肘关节的部分屈伸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尸体解剖设计腓骨小头上入路,并用于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优缺点.方法 解剖冰冻成人膝关节10个,观察膝关节外侧重要结构的相关性,膝关节屈曲过程对外侧副韧带紧张度的影响,测量腓骨小头关节面上缘至胫骨平台关节面外侧缘距离(OA)、外侧副韧带与关节面水平交点至胫骨平台关节面外侧缘距离(OB).根据解剖学测量设计腓骨小头上入路,并临床应用于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28~52岁,平均41.5岁.通过腓骨小头上入路行骨折复位及内固定,评估其近期临床疗效.结果 OA为9.43~14.92 mm,平均(12.97±1.83) mm.当膝关节在0°位时外侧副韧带紧张,OB为(4.87±0.33) mm;屈膝时OB随外侧副韧带松弛而增大,屈膝60°时最为松弛,向后侧牵拉外侧副韧带同时稍内旋胫骨可完整显露后外侧髁.临床应用病例术后随防6~24个月,平均18个月.骨愈合时间8~12周,平均10.2周.Rasmussen膝关节功能恢复评分为优10例、良2例.无肢体麻木、关节不稳及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结论 经腓骨小头上入路治疗胫骨后外侧髁骨折可行,操作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6.
国人胫骨平台至腓骨小头高度差距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测量胫骨平台至腓骨小头高度之间的差距,以免人工膝关节术(TKA)中伤及外侧副韧带。方法随机选取正常成人31例(39膝),其中男16例(20膝),女15例(19膝)。摄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之后在X线片上测量内、外侧胫骨平台到腓骨小头高度之间的距离。结果男性外侧胫骨平台到腓骨小头高度的平均距离为:10.96mm±3.49mm(5.13~16.76mm)。女性外侧胫骨平台到腓骨小头高度的平均距离为:9.21mm±2.26mm(6.74~11.70mm)。结论TKA术前临床医生应该常规测量胫骨平台至腓骨小头高度之间的距离。如果外侧胫骨平台至腓骨小头高度之间的距离小于8mm,进行胫骨近端截骨时需特别慎重,以避免外侧副韧带的损伤。  相似文献   

7.
腓骨小头肿瘤手术与腓总神经麻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韧 《中国骨伤》2000,13(1):38-38
腓骨小头是某些肿瘤好发部位。腓骨在下肢虽不参加人体的负重,但其腓骨颈部有一重要的腓总神经,手术中极易损伤。按照骨肿瘤的治疗原则,位于非负重之骨的肿瘤,应给予瘤段截除。截除腓骨小头肿瘤特别是有骨膨胀畸形的腓骨小头,临床上造成腓总神经麻痹的病例屡见不鲜,但报导...  相似文献   

8.
经皮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Maisonneuve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继东 《中国骨伤》2007,20(5):335-336
M aisonneuve骨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踝关节损伤,表现为腓骨近段(上1/3部位)骨折,下胫腓韧带撕裂,外踝与胫骨下端分离,向外后方移位,三角韧带前部纤维撕裂或内踝骨折,内踝与距骨分离。自1999年7月至2005年7月采用可吸收螺钉经皮内固定治疗18例,术后配合U形石膏固定,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18~65岁,平均32·7岁;致伤原因:摩托车伤7例,行走扭伤6例,运动伤5例。伤后至手术时间2 h~13 d,平均2·3 d。腓骨损伤部位为腓骨干上段骨折11例,腓骨颈骨折5例,上胫腓联合分离2例。合并内踝骨折4例,内踝并后踝骨折1例。2…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Pilon骨折在治疗中评价踝关节功能,诊断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前后脱位的影像学依据。方法:35例正常成人,男21例(42踝),女14例(28踝);年龄21-48岁,平均31.6岁。踝关节常规摄正、侧位X线片;测量踝关节主动跖屈、背屈运动的最大角度,下胫腓联合间隙的宽度,胫骨外侧与腓骨的胫侧重叠影宽度,距骨踝关节面几何中心偏离胫骨中轴线的距离。结果:跖屈主动运动的最大角度,男(40.8°±3.1°),女(43.9°±4.8°);背屈主动运动的最大角度,男(27.6°±5.2°),女(26.5°±6.1°)。下胫腓联合间隙的宽度平均(3.2±0.5)mm。胫骨外侧与腓骨的胫侧重叠影宽度平均(6.9±2.2)mm。踝关节的跖屈下胫腓联合有逐渐变窄的变化,平均2 mm。距骨中心中轴距:男性跖屈最大值2.4 mm、背屈2.5 mm,女性跖屈最大值1.9 mm、背屈2.0 mm,最小值均为0 mm。结论:男女之间无论是背屈还是跖屈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即踝关节在运动灵活性上无性别差异。踝关节主动跖屈、背屈运动的最大角度为Pilon骨折术中踝关节功能评定提供参考,下胫腓联合宽度>3.5 mm为下胫腓联合分离,胫骨外侧与腓骨的胫侧重叠影宽度<5.5 mm时,有下胫腓联合分离的可能。距骨中心中轴距>2 mm提示踝关节前后脱位。Pilon骨折在恢复骨折解剖复位的同时要注意这两个指标,对于恢复踝关节的侧方稳定、前后方向稳定有重要意义,能指导踝关节骨折治疗和康复。  相似文献   

10.
胫前动脉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毅  章明 《中华骨科杂志》1999,19(12):712-715
目的为减少胫前动脉(anterior tibial  artery, ATA)的损伤提供解剖学资料,探讨手术安全区。方法在30具(60侧)成人整尸上对ATA、骨间膜孔等进行观测。结果ATA与腘动脉的分叉点到骨间膜孔前侧缘距离为(15.7± 1.6)mm。ATA第一段与腘动脉夹角的角度为135.5°±4.0°。ATA经过骨间膜孔时第一段与第一段形成的夹角角度为122.4°± 9.0°。骨间膜孔呈卵圆形,纵径为(17.1±0. 2) mm,横径为( 8. 9 ± 0. 2) mm。在骨间膜孔 ATA的上缘与腓骨头顶点距离为( 51. 2 ± 5. 4) mm。骨间膜孔 ATA上缘与胫骨外侧髁上关节面外缘的距离为(62. 1±4. 0) mm。 ATA与胫骨前缘的交叉点到内外踝连线中点的距离为(5.1± 0. 3) cm。本组共有 36例度开放性胫骨骨折病例,其中 4例一期截肢,32例用外固定器治疗。骨折愈合率81%,平均愈合时间10.5个月,感染率25%。结论胫骨近段的前、中 1/3,中段的前 1/3和远段的后 1/3是股骨穿钉的安全区。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下伸肌支持带重建下胫腓前韧带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8侧成人下肢标本,对下伸肌支持带上下内侧束及下胫腓前韧带的形态及解剖学数据进行观测,2侧新鲜标本进行模拟手术试验。[结果]下伸肌支持带跟骨附着点宽度(2.81±0.73)cm,自跟骨附着点至胫骨附着点的长度(8.53±0.42)cm,自趾长伸肌纤维管外侧壁至胫骨附着点的长度(5.87±0.62)cm;下胫腓前韧带的厚度(0.46±0.09)cm,在外踝附着点宽度(2.03±0.46)cm,在胫骨附着点宽度(1.35±0.27)cm,下伸肌支持带上内侧束胫骨附着点至下胫腓前韧带腓骨附着点的最短长度(5.45±1.06)cm。[结论]下伸肌支持带上内侧束潜行转位重建下胫腓前韧带具有可行性,自跟骨附着点切取下伸肌支持带全长可反折加强重建下胫腓前韧带。  相似文献   

12.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断裂X线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断裂是一种常见的外伤。乃由骤然的内翻伤力所致,根据暴力的大小,可造成外侧副韧带扭伤或断裂。如早期未获正确处理,可导致踝关节外侧松弛,严重影响踝关节的稳定性,对站立、行走、下蹲等动作将带来一定影响。日后反复发生踝关节内翻扭伤,甚至造成创伤性骨关节病。因此,如何早期鉴别其扭伤或断裂,显得特别重要。踝关节解剖学概述踝关节是由胫骨下端、内踝、腓骨下端(或称外踝)及距骨构成的椎眼关节。胫骨下端外侧有腓骨切迹与腓骨下端形成的胫腓联合关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胫神经肌支移位修复腓深神经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12具(23侧)福尔马林同定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并测量胫神经各肌支的长度、直径、发出点至腓骨小头水平截面的距离(位置)和腓深神经近端的直径;模拟神经移位并测量各肌支的发出点至腓骨颈的距离.结果 胫神经趾长屈肌支、(躅)长屈肌支和比目鱼肌浅支的平均长度分别为(95.70±13.40)mm、(96.90±13.60)mm和(73.60±12.00)mm,平均直径分别为(0.63±0.16)mm、(0.65±0.20)mm和(1.56±0.26)mm;腓深神经近端的平均直径为(2.54±0.26)mm.所有标本的胫神经趾长屈肌支和(躅)长屈肌支以及22侧(95.7%)标本的比目鱼肌浅支在长度上能够直接移位至腓骨颈处的腓深神经.胫神经的其他肌支均没有足够的长度直接移位至腓骨颈水平.结论 实验证实胫神经肌支移位修复腓深神经在解剖学上可行.综合考虑神经的长度、直径以及手术操作难易度,比目鱼肌浅支是移位的最佳供体神经.  相似文献   

14.
女、20岁,儿麻后遗症左下肢短缩5cm,跟腱挛缩,于′89年5月16日腰麻下行左胫骨近端截骨延长术,用克氏针一枚固定下胫腓关节,于外踝上5cm切断腓骨,分别于胫骨平台下0.5cm及胫骨中1/3处据针孔位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外踝前血管胫骨远端前外侧骨膜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30 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年下肢标本,观测外踝前动脉的起源、走行、骨膜支及与腓动脉穿支降支的吻合关系。 结果 外踝前动脉有1~2支,起点在外踝尖上(1. 1±0 .4)cm,起始外径(1 .6±0 .4)cm,沿途发1~3支,外径为(0 .4~0 .8)mm的骨膜支分布胫骨远端外侧。腓动脉穿支起点在外踝尖上(5 .6±0. 5 cm),降支循外踝的前外侧下行,沿途向两侧发出 2~6 支外径为 0 .5~1. 0 mm的骨膜支滋养胫骨远端前外侧和外踝。两者吻合部位在外踝尖上(1. 7±0. 6)cm,距外踝前动脉起点外侧(2. 5±0 .6)cm。吻合后动脉经趾短伸肌后部,沿腓骨短肌腱的前缘前行,终支与跗外侧动脉、跟外侧动脉相吻合。 结论 以外踝前血管为蒂的胫骨远端前外侧骨膜瓣,可移位用于修复距骨颈骨折和距骨体缺血性坏死。  相似文献   

16.
李德勇 《临床外科杂志》2006,14(10):670-670
自1999至2005年我们对5例长管状骨骨肿瘤行瘤段切除及带血管蒂的腓骨移植辅助内、外固定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5例患者中,男4例,女1例年龄12~45岁,平均28岁。肿瘤部位肱骨上段3例,桡骨远端1例,胫骨下段1例。骨囊肿4例,骨巨细腿瘤1例。手术方法:作小腿外侧切口,先沿股二头肌腱后内侧找到腓总神经及其分支予以保护,沿腓骨长肌与比目鱼肌间隙分离,切断比目鱼肌的起点,向后牵开比目鱼肌,在腱弓处找到发自胫后动脉的腓动脉及其伴行静脉予以标记保护。在腓骨上下选好截骨平面,用线锯锯出腓骨。若骨段包括腓骨小头时,应…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通过对毕格幼犬的胫骨上段作外翻截骨,改变其膝关节的生物力学,从而引发骨关节炎的产生。选择雌性毕格幼犬44只。外翻截骨组(n=15),于胫骨上端骺板远侧10~12mm处作外翻截骨,为了使截骨后胫骨近、远端的截骨面相互接触,在腓骨上1/3处切除5mm长的一段腓骨,用预制的具有30°成角的T型AO钢板和螺钉固定于胫骨内侧。假手术组  相似文献   

18.
部分腓骨长肌腱转位修复下胫腓联合分离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为部分腓骨长肌腱转位修复下胫腓联合分离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30侧成人下肢标本 ,对腓骨长肌腱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 :在踝关节平面上 1cm处 ,腓骨长肌腱上长 (16 0± 1 6 )cm ,下长 (13 4± 2 7)cm ,腓骨前后径为 (2 1± 0 5 )cm ,胫骨前后径为 (3 4± 0 4 )cm ,胫腓骨前缘之间距离为 (2 8± 0 4 )cm ,腓骨长肌腱距腓骨外缘 (1 4± 0 3)cm ,胫骨内缘距离腓骨内缘 (5 3± 0 4 )cm。结论 :部分腓骨长肌腱转位修复下胫腓联合分离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带血供腓骨小头骨骺移植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腓骨小头骨骺的血供来源及带血供腓骨小头骨骺移植治疗骨骺损伤的效果。方法 5具10侧足月新生儿尸体的下肢标本。对腓骨头的营养血管进行显微解剖观察。本组共6例患者,平均年龄9岁,胫骨近端内侧骨骺骨桥形成1例,胫骨远端骨骺骨桥形成伴踝关节畸形3例。股骨头骨骺陈旧性滑脱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应用带膝下外血管的腓骨小头骨骺移植进行修复。结果 膝下外动脉、胫前返动脉、旋腓动脉的分支在腓骨小头的表面形成广泛血管吻合,营养腓骨小头骨骺。以膝下外动脉为蒂的腓骨头骨骺移植,血供丰富。经术后平均2年6个月的观察,5例移植骨骺生长良好,1例因术后感染,移植物部分吸收且骺板闭合。结论 以膝下外血管为蒂的腓骨骨骺游离移植,适合于长骨骨骺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20.
骨间后动脉皮支链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为骨间后动脉皮支链皮瓣的带蒂或游离切取提供解剖学数据. 方法 新鲜男尸正常上肢标本14侧,分别进行乳胶灌注显微解剖、过氯乙烯和牙托材料混合填充剂制作铸型标本、聚乙烯醇-氧化铋灌注平铺X线动脉造影3种方法研究骨间后动脉皮支的解剖形态学特点.对直径0.2 mm以上的皮支纳入统计分析. 结果 ①每侧骨间后动脉发出皮支6.2支,以尺骨小头桡侧缘到肱骨外上髁的连线为标准距离,远段皮支血管丛聚集点在21.24%的位置,包含皮支3.3支,近段皮支血管丛聚集点在47.86%位置,包含皮支2.9支.②距离尺骨茎突近端(5.82±1.22)cm,肱骨外上髁远端(10.34±0.98)cm分别有直径为(0.50±0.04) mm、蒂长(16.79±5.12) mm和直径(0.60±0.08)mm、蒂长(21.20±12.28) mm粗大皮支从骨间后动脉发出.③相邻皮支间吻合形成与骨间后动脉平行走行的血管链. 结论 以骨间后动脉皮支为蒂设计的游离或者转位皮支链皮瓣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