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年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39例老年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治疗经验。方法39例中,男性25例,女性14例;年龄60~76(65±2)岁;体重46~70(53±2)kg;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5例,Ⅲ级28例,Ⅳ级6例;心胸比0.51~0.98(0.64±0.06);MVR26例,AVR8例,DVR5例,有32例同时行了三尖瓣环缩术。结果本组39例手术后并发脑栓塞1例,心律失常15例,低心排1例,肺部感染2例,经治疗后全部治愈出院。手术后随访3个月至8年,心功能(NYHA分级)恢复情况:Ⅰ级21例,Ⅱ级17例,Ⅲ级1例。结论术前重视病例的选择,充分改善心功能,术中选用适宜的手术方式和术后减少并发症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高龄高危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管理经验。方法2008年8月至2017年8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对54例高龄(年龄70岁)高危心脏瓣膜患者行瓣膜置换术。CPB中:心肌保护采用1:4(晶:血)冷灌注液,每隔30 min以冷血半钾停搏液重复灌注,常规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定时行血气分析、活化全血凝固时间(activated clottingtime of whole blood,ACT)、电解质以及尿量监测,保持动脉血pH值7.35~7.45,静脉血氧饱和度65%以上,ACT维持在480 s以上,术中灌注流量2.0~2.6 L/(min·m~2),灌注压维持在60~80 mmHg(1mmHg=0.133kPa)。结果全组CPB时间112(87~25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4(54~174)min,术毕心脏自动复搏率78%,围术期死亡3例,余均痊愈出院。结论高龄高危心脏瓣膜置换术风险大,对术中管理要求高,在CPB中选用性能良好的材料如膜肺,合理的预充,充分的组织灌注,有效的心肌保护,适度的辅助循环,以及改良超滤,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15岁以下儿童心脏瓣膜置换术中体外循环的特点,探讨最佳的体外循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01月- 2016年0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15岁以下61例行瓣膜置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9例,女性22例,年龄1-15岁。病因中先天性瓣膜发育异常3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9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13例,瓣膜成形术后3例;所有手术均使用进口中空纤维膜式氧合器。浅或中低温中高流量灌注。采用4:1冷氧合血灌注进行心肌保护。全组病人术中使用常规超滤,部分患儿术后使用改良超滤。结果 患者CPB时间(115.5±57.1)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5.5±39.4) min。术中灌注压30-60mmHg,转流过程平稳,尿量满意,心脏自动复跳率96%,全部顺利脱机。全组院内死亡1例(1.6%),术后出现并发症6例(9.8% )。结论 儿童瓣膜置换手术的体外循环,合理的预充和血液稀释,良好的心肌保护,充分的组织灌注;超滤技术的应用等是降低儿童瓣膜手术后并发症,提高体外循环质量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重症瓣膜疾病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方法及效果。方法均采用中低温26℃~31℃体外循环方法。选用膜式氧合器,大剂量胶体预充,冷或温氧合血持续灌注。结果本组体外循环时间为45~223min,心肌阻断时间为21~151min,心脏自动复跳率为85%,死亡2例,约占4%,余康复出院,随访生活质量满意。结论良好的体外循环管理可提高重症心脏瓣膜疾病救治率。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需要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日趋增多。合理的体外循环管理能为老年心血管病手术提供成功保证。2006年4月至2008年4月我院收治60~83岁老年患者共45例,现将体外循环管理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心脏手术体外循环安全及有效的管理方法。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8月在体外循环下对148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行心脏瓣膜手术,体外循环预充总量1 600~1 800 ml,维持红细胞压积(HCT)24%~30%,晶胶比0.5~0.61。全部患者均用Dideco EVO或Terumo-18膜肺,体外循环采用常温或中浅低温高流量灌注方法,4∶1冷氧合血灌注进行心肌保护。术中监测血液稀释度、平均动脉压、电解质和血糖等变化,定时进行血气分析,调节酸碱平衡,给予常规超滤与零平衡超滤,记录尿量。结果体外循环时间为31~176 min,平均(94.1±32.5)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24~130 min,平均(65.9±27.2)min;辅助时间7~75 min,平均(23.2±13.1)min;自动复跳率79%,145例血流动力学平稳,顺利停机;3例经二次辅助循环10~20 min顺利停机。4例患者在ECC停机后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ABP)。术后死亡5例,死亡率为3.4%,其中4例死于严重低心排,1例死于感染后多器官衰竭。结论良好的膜式氧合器,合理的血液稀释,有效的组织灌注以及对各脏器的保护等综合性措施相结合,有利于提高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心脏手术中体外循环的质量,确保术中安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我科于 1997年 1月至 2 0 0 0年 11月共施行 48例老年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 ,手术效果良好 ,现总结如下 ,并重点讨论围手术期特点。  一、资料及方法  本组 48例 ,男 30例 ,女 18例 ;年龄 6 0~ 76岁 ,平均6 4 5岁。风湿性心脏病 43例 ,退行性心脏瓣膜病 5例。其中单纯二尖瓣病变 2 9例 ,3例为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 ;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联合病变 13例 ;主动脉病变 6例。并存其他疾病者 2 6例 ,其中高血压 12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6例 ,糖尿病 4例 ,肾功能不全 2例 ,呼吸功能不全 2例。  手术方法 :行二尖瓣置换 (MVR) 2 9例 ,二…  相似文献   

8.
瓣膜病巨大心脏患者,病程长、心功能差、心肌能量储备低,平稳的体外循环管理及确切的心肌保护,关系手术成败及术后恢复。我院1990年11月~1991年8月期间,对6例巨大心脏患者施行瓣膜置换,术后均恢复顺利。  相似文献   

9.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麻醉管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染性心内膜炎可造成心脏瓣膜严重损害,易导致心、肺功能及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围手术期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我院1999年2月至2006年3月对2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在全麻体外循环下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现将麻醉管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高龄高危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体外循环(CPB)管理方法。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本院实施心脏瓣膜置换术的46例高龄高危患者,当做本次课题研究的参与对象,按照随机划分的形式,分化成为两组,即实验组与常规组(n=23)。患者均实施体外循环管理,常规组予以常规手术室护理,实验组予以优质手术室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拔管时间、自主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患者,差距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发生1例并发症,常规组患者发生5例并发症,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P0.05)。实验组的患者,接受了全面细致的护理服务,普遍对护理工作相对满意,满意率95.65%,相比之下常规组患者满意度较低,满意率为73.91%,两组患者的结果差异显著(P0.05)。结论护理在高龄高危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体外循环管理中的应用,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了患者手术后的生活质量,且恢复速度快。  相似文献   

11.
12.
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老年心脏瓣膜病施行瓣膜置换术的围手术期特点。方法从2000年1月至2003年4月,共对16例老年患者(60~69岁)施行瓣膜置换术,其中行二尖瓣置换(MVR)10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AMVR)4例,主动脉瓣置换(AVR)2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TVP)1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例;16例患者均置换机械瓣。结果本组早期生存15例(93.8%),死亡1例(6.2%);出院后随访2~76个月,心功能恢复至Ⅰ级12例,Ⅱ级3例。结论随着心肌保护水平的提高,手术技巧和围术期处理的成熟完善,老年瓣膜置换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14.
在体外循环下行再次瓣膜置换术96例,手术过程均顺利。认为充分的术前准备、膜式氧合器的应用、良好的心肌保护、抑肽酶术后止血、应用超滤或改良超滤是再次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65岁以上老年人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老年人心脏瓣膜置换术2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体外循环方法和手术方法。全部患者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中度血液稀释、中度低温、中高流量,冷含血停跳液进行心肌保护,全部应用超滤器。结果体外循环时间(87.2±32.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8.3±27.5)min。转流中平均动脉压维持在60~90mm Hg(1mm Hg=0.133kPa),超滤量为800~8300mL,心脏自动复跳率86%,本组早期死亡10例(4.3%)。结论体外循环中加强心肌保护;控制血液稀释度,使用血液超滤技术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有效的组织灌注以及良好的保护等综合性措施,有助于脑、肾、肺等重要脏器的保护,有利于提高老年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中体外循环的质量,并确保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65岁以上老年人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方法】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开展了232例老年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其中男133例,女99例,年龄65~78岁(69.6±9.2)岁;体重39~81Kg(51±8.2)Kg。手术方式包括二尖瓣置换术(MVR)7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51例,三尖瓣置换( TVR)3例,二尖瓣及主动脉双瓣置换术(DVR)93例,再次二尖瓣置换术(Re-MVR)7例,再次主动脉瓣置换术(Re-AVR)3例,主动脉带瓣人造血管置换2例,同期行二尖瓣整形(MVP)21例,三尖瓣整形( TVP)66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2例。全部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中度血液稀释、中度低温、中高流量,冷含血停跳液进行心肌保护,全部应用超滤器。【结果】:体外循环时间46~315min(87.2±32.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5~168min(58.3±27.5)min。转流中平均动脉压维持在6O~90mm Hg,超滤量为800~8300ml,心脏自动复跳率86%,本组早期死亡10例(4.3%)。【结论】 体外循环中加强心肌保护;控制血液稀释度,使用血液超滤技术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有效的组织灌注以及良好的保护等综合性措施,有助于脑、肾、肺等重要脏器的保护,有利于提高老年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中体外循环的质量,并确保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实施血糖监测及护理的效果。方法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间该院收治的90例年糖尿病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护理方案将患者分为常规组(n=45)和干预组(n=45),对所有常规组患者进行常规术后护理,对所有干预组患者进行术后护理干预,统计分析2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术后1周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与常规组相比明显较低,干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常规组相比明显较低(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实施血糖监测及护理的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采取早期运动训练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本院接收的80例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根据入院先后时间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行常规护理,研究组(40例)基于常规护理行早期运动训练,对比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6分钟步行距离(6-MWT)。结果在Barthel指数评分及6-MWT方面,研究组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运动训练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不仅可以增强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可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心功能,值得推广、采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术后早期死亡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3年3月至2012年12月间实施瓣膜置换术的老年瓣膜病患者35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造成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350例患者中死亡15例,其中多脏器衰竭6例(6/15,40%),低心排血量综合征5例(5/15,33.33%),严重室性心律失常2例(2/15,13.33%),术后左心室破裂2例(2/15,13.33%)。单变量分析显示年龄、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术前心功能分级和心胸比率,差异显著(P<0.01),与早期死亡发生有明显相关性;多元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心功能、心胸比率可能是造成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P<0.01)。结论术前积极改善患者心功能,术中谨慎操作,加强心肌保护,术后提供全面优质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早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报告86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替换术的心肌保护及体外循环情况。认为除了注间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方法的改进及术后管理外,还应强调术前、术中的心肌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