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壳聚糖神经导管修复犬胫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壳聚糖涂层并预置引导纤维神经导管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18条杂交犬,平均分成3组,无菌条件下切断左侧胫神经,制成25mm的犬胫神经缺损模型。采用壳聚糖涂层并预置引导纤维的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神经导管作为实验组A组,以单纯PLGA神经导管为B组,自体神经移植组为C组作对照,每组6条犬。术后12周后通过一般观察,肌电图检查,HE染色和S-100免疫组化观察,再生神经图像分析等评价修复的效果。结果:术后12周各组再生神经已通过神经导管长入远端,肌电图,HE染色和图像分析结果表明A组再生神经轴突数量及再生神经质量优于B组(P<0.05);C组优于A、B组。结论:壳聚糖涂层并预置引导纤维的神经导管能有效修复周围神经缺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丝素/胶原蛋白支架联合许旺细胞(SCs)/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共培养所构建的新型组织工程化神经导管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实验效果。方法2015年2月至2016年8月,分别体外分离、培养及纯化SD大鼠SCs和ADSCs,并将SCs与ADSCs按照2∶1的比例和丝素/胶原蛋白支架共培养,来构建新型组织工程化神经导管,用于修复大鼠坐骨神经10mm缺损。实验随机分为4组:单纯丝素/胶原支架移植组(Scaffold组)、组织工程化神经导管移植组(TENC组)、自体神经移植组(Autograft组)、未手术对照组(Normal组),每组10只大鼠。采用Instron5865力学试验机测试导管的力学性能,扫描电镜(SEM)观察导管内部空间结构及细胞的生长增殖情况,术后12周分别行电生理学及形态分析学等一系列检查评估神经再生情况,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进行数据分析,如果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进一步采用Turkey法进行两两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扫描电镜观察可见导管内部相通性良好,在三维的孔隙中及表面上有许多神经元样细胞生长并伸出长突起,细胞生长状况佳。力学试验机测试显示导管最大和平均弹性模量分别为(10.80±0.30)MPa、(8.14±0.20)MPa。根据再生神经大体观察、电生理学检查及形态学结果统计分析可得,各组实验动物都不同程度上实现缺损神经的修复再通。但从实验动物神经修复效果来讲,TENC组和Autograft组都较为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都优于Scaffol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丝素/胶原蛋白支架联合SCs/ADSCs共培养所构建的新型组织工程化神经导管具备初步生物神经样结构,且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再生修复具有良好的桥接及促进神经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3.
脉冲等离子体涂层神经导管修复周围神经缺损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经脉冲等离子体涂层并固定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的聚羟基乙酸和聚乳酸共聚物(PGLA)神经导管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应用脉冲等离子方法对PGLA膜片或神经导管表面进行处理,然后固定CNTF.该膜片表面种植人胚胎视神经细胞,经处理的神经导管修复SD大鼠坐骨神经1.5 cm缺损.观察人胚胎视神经细胞在经处理的膜片上生长情况,并用电生理和轴突计数法评价经处理的神经导管内神经再生质量.设立未固定CNTF的PGLA膜片组和未经过脉冲等离子体涂层的神经导管组作为对照组比较.结果:在经处理的PGLA膜片上,人胚胎视神经细胞生长较对照组密集,且发现有轴突延伸相接现象.经处理的PGLA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在1个月和3个月时,均发现神经导管内神经传导速度和再生神经轴突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脉冲等离子体涂层并固定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的PGLA神经导管可能通过CNTF的接触诱导和持续缓释作用,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LGA神经导管联合化学萃取的自体骨骼肌肌桥,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可能性。方法SD大鼠45只,建立大鼠左侧坐骨神经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自体神经(A组)、PLGA神经导管(B组)和PLGA神经导管联合化学萃取自体骨骼肌肌桥(C组).来修复神经缺损。术后通过大体观察、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测定、腓肠肌湿质量恢复率测定、组织学观察和图像分析对比等,检测神经缺损修复情况。结果神经导管联合化学萃取自体骨骼肌肌桥能促进坐骨神经再生.各项指标均优于单纯神经导管移植.但是效果略差于自体神经移植。结论PLGA神经导管联合化学萃取自体骨骼肌肌桥.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具有良好的桥梁作用和促神经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几丁糖/聚乙烯醇神经导管修复猕猴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成年猕猴12只,雄性5只,雌性7只,体重3.26~5.35 kg。实验动物随机分成A、B、C 3组,制备左侧桡神经2 cm缺损模型,分别用几丁糖/聚乙烯醇神经导管移植、神经切除旷置和自体神经逆行原位移植处理。实验动物右侧为正常对照。术后8个月,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测及电生理检测评价神经再生效果。结果术后8个月,A组再生神经通过神经导管长入神经缺损的远侧端,再生神经粘连较轻;B组未见再生神经通过神经缺损断端;C组移植神经与周围组织粘连较重。A、C组可检测出肌电图表现,B组未检测到。A、C组间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不及正常对照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潜伏期和神经传导速度优于A组,但均不及正常对照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髓神经纤维密度:A、C组较正常对照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髓神经纤维直径和髓鞘厚度:C组优于A组,但均不及正常对照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几丁糖/聚乙烯醇神经导管具有促进猕猴神经轴突再生的作用,有望成为自体神经替代材料应用于周围神经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6.
新型复合生物材料导管修复大鼠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几丁糖、聚乳酸两种材料结合研制一种新的神经导管材料。方法 几丁糖、聚乳酸按照一定的比例反应后,制备内径1.5mm,管壁厚度为200μm的复合生物材料导管,用以桥接5mm的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硅胶管桥接组及自体神经移植组作为对照组。术后12周进行大体观察(后肢活动、针刺收缩反应、足底溃疡),组织学观察,肌电图,图像分析及小腿三头肌称重等检查。三组数据两两间进行分组t实验。结果 12周时大体观察结果表明:三组再生神经均成功通过导管,并支配远端肌肉。几丁糖-聚乳酸复合生物材料导管降解明显,但未完全吸收。肌电图、小腿三头肌称重、图像分析结果表明:几丁糖-聚乳酸复合生物材料导管组再生轴突数量及再生神经质量明显优于硅胶管组,与自体神经移植组效果相似。结论 几丁糖-聚乳酸复合生物材料导管能较好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是一种较理想的神经导管材料。  相似文献   

7.
骨髓源神经干细胞修复大鼠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骨髓源神经干细胞用于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 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 每组12只。A组: 将骨髓源神经干细胞与ECM凝胶混合, 种植于几丁糖神经导管中修复10mm坐骨神经缺损; B组: 仅将ECM凝胶种植于神经导管中; C组: 坐骨神经切下10mm, 翻转180°后缝合。16周后, 行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腓肠肌湿重测定、组织学染色, 免疫组化染色和轴突计数等检查。结果: A组的各项检测指标与C组相近, 明显优于B组, 差异显著(P<0. 05)。结论: 骨髓源神经干细胞可作为周围神经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修复周围神经缺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应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聚乳酸己内酮共聚物[Poly(1-lactide-co-epsilon-caprolactone),P(LLA-CL)]导管,移植修复大鼠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 选取健康SD大鼠54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18只.先造成坐骨神经1.5cm缺损段,然后分别采用P(LLA-CL)导管桥接(A组)、硅胶管桥接(B组)、自体神经逆行原位移植(C组).分别在术后4、8、12周对大鼠进行大体观察、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肌肉湿重、再生有髓神经纤维计数、电镜观察,评价各组神经再生.结果 术后4周时A组再生神经已部分生长到导管的中部;8周时再生神经已通过神经导管,但再生的神经纤细;12周时再生神经粘连较轻,直径较粗.A组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神经电生理、肌肉湿重和组织学观察等各项指标均略差于C组,但明显优于B组.结论 纳米聚乳酸己内酮神经导管具有促进神经轴突再生的作用,有望成为自体神经移植的替代材料应用于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血管化人工神经导管修复SD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 将成年雌性SD大鼠18只,制成14 mm的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用不同的材料修复缺损.A组:自体神经修复组;B组:普通PGLA神经导管修复组;C组:血管化人工神经导管修复组.术后行大体观察;术后6、12周行肌电图和再生神经轴突检测,评价神经修复效果.结果 术后6、12周,C组与B组相比,神经传导速度快,动作电位振幅大,再生神经轴突数量多且质量高,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化人工神经导管能促进神经再生,有效地修复长段神经缺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寻找一种简单有效,修复长段周围神经缺损的方法.方法 在两段同种异体大鼠的脱细胞坐骨神经之间置入一段自体坐骨神经,形成基膜管-自体神经嵌合体,与单纯基膜管、硅胶管带自体神经、单纯硅胶管、自体神经等其他桥接物比较修复神经缺损的效果.结果 分组动物实验显示基膜管-自体神经嵌合体组的神经功能、形态恢复最佳.结论 基膜管-自体神经嵌合体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简单有效,并能延长修复长度,在修复长段周围神经缺损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红景天苷/胶原蛋白/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复合神经导管支架材料并桥接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探讨其修复神经缺损效果。方法利用W/O/W方法制备红景天苷微球,检测其缓释率;然后取10、20、40μg红景天苷微球分别与1 m L胶原蛋白混合,冷冻法制备神经导管芯层;静电纺丝技术构建胶原蛋白/PCL神经导管壳层;将芯层和壳层利用京尼平交联制备红景天苷微球/胶原蛋白/PCL复合神经导管。扫描电镜观察交联前后神经导管结构。将3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其中A、B、C、D组各9只,E组2只。各组大鼠制备15 mm长坐骨神经缺损模型后,分别采用胶原蛋白/PCL复合导管(A组),10、20、40μg/m L红景天苷/胶原蛋白/PCL复合神经导管(B、C、D组)以及自体神经(E组)桥接修复。观察各组大鼠存活情况;术后1、3、6个月行坐骨神经运动功能指数(sciatic functional index,SFI)评价;6个月后行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并取材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100和外周髓鞘蛋白0(peripheral myelin protein 0,P0)]观测。结果红景天苷微球于3 d出现突释,13 d后缓释趋于平稳,累计缓释率达76.59%,可持续缓释至16 d。扫描电镜观察示,神经导管壳层交联后,无序排列的纤维变得相互粘连、皱缩、致密且有空隙;芯层交联前后孔道均清晰可见。各组大鼠术后无感染及死亡。术后1、3、6个月,E组SFI显著高于A~D组(P0.05);术后1个月,B、C、D组高于A组(P0.05),B、C、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A~D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C组高于A、B、D组(P0.05),A、B组高于D组(P0.05),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C、E组术后1、3、6个月SF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大体观察示B、C组导管支架两端连接良好、神经较粗,A、D组近端连接神经较细;各组导管两端材料有明显降解。神经电生理检测示,C、E组潜伏期/传导速度显著低于A、B、D组(P0.05),C、E组间以及A、B、D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示,B、C、E组神经纤维组织明显多于A、D组,且C组神经纤维排列与E组相近,各导管组芯层材料完全降解。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各组均可见S-100及P0蛋白表达,B、C、E组两者表达水平均高于A、D组,且依次增强(P0.05);A、D组S-100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表达水平A组低于D组(P0.05)。结论红景天苷微球/胶原蛋白/PCL复合神经导管能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再生。  相似文献   

12.
牵拉延长神经法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18只家兔双侧坐骨神经造成10mm、15mm和20mm不同长度的缺损,以不同速度牵拉延长神经,修复缺损。左侧神经不置硅胶管,右侧远近段套入硅胶管内。用自行设计的体外式神经延长器,以每天1mm、2mm、3mm的不同速度,对神经远近段同时牵拉延长。延长后,外膜端端缝合。通过组织学和神经电生理观测,结果表明:神经在牵拉张力的作用下,能够获得有效延长。修复缺损后,神经的传导功能可以恢复。置硅胶管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体外神经牵拉延长器修复兔周围神经缺损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健康成年家兔36只,造成右侧坐骨神经缺损模型,随机分为神经牵拉延长组(12只)、神经游离移植组(12只)和神经端端吻合组(12只),术后每周观察动物一般情况,第12、16、20周神经电生理测定,第20周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神经牵拉延长器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与神经游离移植组无明显差别,优于神经经端端吻合组。结论:神经牵延器体外缓慢延长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构建生物人工神经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生物人工神经对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用自体雪旺氏细胞、Ⅳ型胶原及可降解的聚乳酸导管构建生物人工神经,桥接10mm缺损的鼠坐骨神经,对照组行自体神经移植,术后8周,2组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实验组再生神经纤维数、再生轴突恢复率、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振幅均同对照组相近。结论:实验构建的生物人工神经能有效的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15.
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 研究雪旺细胞和生物降解支架材料复合后构建成的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修复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 将雪旺细胞制成 1× 1 0 8/ml的ECM (extracellularmatrix,ECM)凝胶 ,与PLA无纺纤维布复合培养 7d ,置入PLA中空纤维管中 ,构建成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建立大鼠坐骨神经缺损 1 0mm的动物模型 ,A组为人工神经组 ;B组为雪旺细胞复合ECM凝胶组 ;C组为单纯ECM凝胶组 ;D组为自体神经移植组。术后 8周、1 2周 ,行神经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测评价疗效。结果 术后 1 2周A组的再生神经纤维已越过远端缝合口 ,有髓神经纤维数和神经纤维密度稍差于D组 ,但再生神经组织的面积显著高于后者 ;A、D组的髓鞘厚度和dLAT、NCV、AMP、AREA均无显著差别 ,但明显高于B、C组。结论 雪旺细胞、ECM凝胶和PLA多孔材料与PLA中空纤维管组合后构建成的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 ,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接近于自体神经移植  相似文献   

16.
17.
骨骼肌包埋自体神经片段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者设计用骨骼肌包埋自体神经片段修复周围神经缺损,试图克服单纯骨骼肌修复神经缺损中缺乏雪旺氏细胞的不足.选实验用大白鼠40只.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20只.造成坐骨神经缺损2cm,分别用骨骼肌包埋自体神经片段及单纯骨骼肌桥接.经2个月大体观察、镜下观察及电生理测定,证实骨骼肌包埋自体神经片段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所再生的神经纤维在直径、髓鞘厚度、数量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等方面均优于单纯骨骼肌桥接.  相似文献   

18.
血管束植入移植神经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51只健康中国本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用植入血管和不植入血管的游离神经移植修复3cm长坐骨神经缺损.术后3,7,14天发现移植神经较快的再血管化.分别在术后第4,8,20周做神经电生理,组织形态学观察.神经电生理指标和再生轴索,经统计学分析显示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值<0.01).结果表明:再血管化程度和良好血供能有效地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 取SD雄性大鼠54只,切取右侧腓总神经10 mm,建立大鼠腓总神经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18只.A组为神经“借干”修复组,将腓总神经的远、近断端均修剪成45°斜面,在胫神经干相应外膜上开窗,分别行神经外膜端侧缝合;B组为远断端端侧缝合组,将腓总神经的近端结扎并翻转缝于邻近肌肉内,将腓总神经远断端修剪成45°斜面,相应胫神经干外膜开窗,行端侧缝合;C组为自体神经回植组(对照组),将切取的腓总神经原位回植.术后20周,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电生理和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 术后20周,A组的神经传导速度、胫前肌复合动作电位、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均优于B组(P<0.05),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大鼠周围神经缺损,神经“借干”修复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以黄芪多糖/壳聚糖/聚乳酸(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chitosan/polylacticacid,AP/C/PLA)为支架的组织工程技术修复水平型牙周组织缺损的可行性。方法成年健康雄性杂种犬10只,体重13±2kg,以犬骨髓基质细胞(marrow stromalcells,MSCs)为种子细胞,分别与AP/C/PLA及C/PLA支架构建组织工程复合物。10只实验犬于双侧下颌第3、4前磨牙颊侧制备水平型牙周缺损模型。将牙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n=10):A组,缺损直接龈瓣冠向复位缝合,作为空白对照;B组,缺损处植人AP/C/PLA和条件培养基,龈瓣冠向复位缝合,作为培养基对照;C组,缺损处复合植入C/PLA和MSCs,龈瓣冠向复位缝合,作为材料对照;D组,缺损处复合植入AP/C/PLA和Mscs,龈瓣冠向复位缝合,作为实验组。术后8周,分别收集牙周标本行大体观察、X线片及组织学观测。结果 体外诱导培养的MSCs表达1型胶原及碱性磷酸酶,具有成骨细胞活性。各组动物对手术耐受性好,术后观察期内未见支架材料暴露,伤口愈合良好。X线片检查可见,A组牙槽骨密度及高度无明显增加;B组骨密度有一定程度增加,根分叉处增高的牙槽骨量少,邻间牙槽骨无明显增加;C组骨密度增加,根分又处牙槽骨基本恢复原有高度,邻间牙槽骨增加不明显;D组骨密度明显增加,根分叉处和邻间牙槽骨基本恢复原有高度。组织学观察显示,与A组相比,D组形成更多的新生牙槽骨、牙周膜和牙骨质,且新生牙槽骨矿化程度高,骨板排列趋向规则,出现整齐同心圆状的哈佛系统,基本具备骨组织的正常结构;牙槽骨与牙周膜的连接面呈锯齿状,沿根面还可见薄层的牙骨质沉积;新生牙周膜纤维呈束状,排列较密集且呈方向性,类似Sharpey’s纤维。A、B、C、D组新生牙槽骨高度分别为0.83±0.30、1.46±0.55、2.67±0.26及2.90±0.41mm;新生牙骨质高度分别为0.78±0.45、1.30±0.60、2.29±0.18及2.57±0.22mm;新生结缔组织附着高度分别为0.80±0.22、1.33±0.34、2.23±0.42及2.64±0.27mm;各指标D组与A、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AP/C/PLA为支架材料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水平型牙周骨缺损可以获得部分牙周组织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