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目的:观察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行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后局部脑灌注的变化。方法:中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40例行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术中术后均以血管造影明确颈动脉狭窄的情况,术前及术后10 d行CT脑灌注成像,观察局部脑血流速度(r CBF)、局部脑血容积(r CBV)、平均通过时间(MTT)的变化。结果:4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颈内动脉狭窄腔内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术后7 d内患者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体征均明显改善,颈动脉狭窄程度明显减轻。术前患侧r CBV、r CBF明显低于对侧,MTT较对侧时间长(t=4.12、11.35、3.81,均P0.05);术后患侧r CBV、r CBF均明显高于术前,MTT低于术前(t=3.32、3.79、9.30,均P0.05)。术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采用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患者局部脑灌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或血管内支架结合GDC行血管内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方法 脑血管造影确诊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对于窄颈的直接行GDC栓塞,宽颈的行支架植入结合GDC栓塞治疗。结果 术后3个月脑血管造影复查均有不同程度复发;二次治疗,脑血管造影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应用GDC或血管内支架联合GDC可能成为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手术技术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方法。选择手术方法。方法 选择颈内动脉狭窄≥80%的患者18周,围手术期进行抗凝治疗,全部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采用2类3种不同支架,分预扩与不预扩两种操作,18例均使用”导引导管衬管“和”颈外动脉支撑“技术。结果 18例操作顺利,无临床并发症,影像学评价完全成功,超皮检查脑血流恢复正常或好转;15例临床症状消失;3例临床症状不同程度好转。3至24个月  相似文献   

6.
7.
8.
9.
颈内动脉狭窄及闭塞的超声影像学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彩超 (CDI)、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对颈内动脉 (ICA)狭窄 (≥ 70 % )或闭塞诊断及颅内外血流动力学与DSA比较。方法 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检查证实的ICA狭窄或闭塞患者 86例行CDI和TCD常规检测 ,确定ICA狭窄或闭塞的形态学和颅内血流动力学及侧支循环的开放情况 ,与DSA对比分析。结果 ①与DSA比较颅外ICA检测结果的敏感性为 98.4% ,特异性 96.0 % ,准确率 97.6% ;②与DSA比较TCD对前交通动脉 (ACOA )判断的敏感性 98.4% ,特异性 95 .0 % ;后交通动脉 (PCOA)敏感性 97.5 % ,特异性 10 0 % ;眼动脉 (OA)开放的敏感性 86.9% ,特异性 71.4% ;③患侧Vmca(62 .7± 2 4.3 )cm/s较对侧 (12 0 .3± 45 .4)cm/s明显减低 (P <0 .0 1) ;患侧大脑中动脉 (MCA)的PI值 (0 .76±0 .2 1)较对侧 (1.0 7± 0 .2 1)明显减低 (P <0 .0 1)。结论 CDI和TCD的联合应用为重度ICA狭窄或闭塞的诊断及颅内侧支循环开放情况提供一种可靠的无创性综合检测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非急性颅外段颈内动脉闭塞再通可行性及影响开通的因素,并建立一个可预测闭塞再通 失败的模型。方法:纳入自2015年1月到2021年9月我中心经全脑血管造影确诊的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外 段颈内动脉闭塞并接受血管内闭塞再通治疗的患者83例,分析血管开通失败的因素(性别、年龄、既往史、 发病到开通的时间、颈内动脉闭塞残端的角度、是否眼动脉返流),分析是否开通与相关自变量的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一个可预测颈内动脉闭塞开通失败的模型。结果:在83例患者中,成功开通48例, 手术的总体成功率为57.8%。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颈内动脉闭塞开通失败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OR 1.159,95%CI 1.041~1.328)、高血压(OR 6.213,95%CI 1.204~46.540)、冠心病(OR 0.025,95%CI 0.001~ 0.254)、糖尿病(OR 0.157,95%CI 0.014~1.108)、颈内动脉闭塞残端角度(OR 0.082,95%CI 0.008~ 0.550)、眼动脉未返流至海绵窦段(OR 0.002,95%CI 0~0.021)。将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的危险因 素纳入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该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47(95%CI 0.898~0.996)。结 论:非急性颅外段颈内动脉闭塞再通技术上可行。男性、年龄越高、无冠心病、无糖尿病、颈内闭塞角度是 钝角、眼动脉无返流是开通失败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12.
对22例颅内疾病患者41例次颈内动脉穿刺行介入性治疗的效果观察。结果显示:颈内动脉穿刺给药法可避免颈外动脉分流,提高病变部位药物浓度,较单纯静脉给药法效果好,并详细介绍了颈内动脉穿刺的方法及患者的体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ICASO)后颈总动脉(CCA)和颈内动脉虹吸段(SIPHA)血流频谱的改变,提高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ICASO的检出率和准确性。方法:ICASO患者120例,全部经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证实,其中62例经脑血管造影(DSA)进一步确诊双侧病变33例,单侧病变87例,共有病变血管153条(狭窄94条,闭塞59条)。全部行TCD检查。结果:(1)狭窄或闭塞侧颈总动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国产钨丝螺旋圈栓塞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疗效和栓塞前后TCD监测的价值。方法:在神经安定麻醉下经右股动脉插管,脑血管造影证实后,微导管进入瘘口内,用2~4cm长钨丝螺旋圈栓塞至自觉血管杂音消失,海绵窦不再显影时结束操作,并于栓塞前后应用TCD监测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结果:23例1次成功,1例2次成功。无并发症发生。栓塞前患侧ICA流速增加,MCA、ACA流速降低(1例ACA信号翻转),压闭患侧颈内动脉后,所有ACA血流信号翻转,PCA血流增快,提示脑底动脉环功能良好。栓塞后患侧ICA流速降低,而ACA和MCA流速加快,提示瘘口消失,脑供血改善。结论:国产钨丝螺旋圈价格低廉,易操作,且颈动脉通畅率高,可作为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首选栓塞材料。栓塞前应用TCD监测可粗略估计瘘口大小及侧枝循环情况,栓塞后可作为评价疗效的一种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35具成人头颅颈内动脉虹吸部进行血管走行方向、成角、开口方位的观察和分析,为指导颅内动脉插管提供解剖学依据。材料与方法:甲醛固定正常成人头颅标本35具,依次分离充分暴露颈内动脉虹吸部,仔细观察和测量颈内动脉虹吸部。结果:颈内动脉虹吸部血管走行成角,分为三个角度和一个弯度,双侧差异无显著性。在33例脑血管病微导管的治疗插管中,插管成功率由88.9%提高到100%。结论:颈内动脉虹吸部血管走行角度及开口方向,对指导插管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血管内介入治疗过程中并发颈内动脉痉挛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血管内介入治疗过程中出现颈内动脉痉孪的可能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颅内动脉瘤、12例颅内血管畸形及63倒颅内肿瘤进行介入检塞及介入化疗病吏资料,分析22例颈内动脉明显痉挛的治疗方法、治疗结果和血管痉孪发生的可能原因。结果:22例出现颈内动脉痉孪病人经过治疗后均恢复正常,未遗留后遗症。结论:回撤导管厦动脉内持续灌注罂粟碱盐水或(和)尿激酶能够有效使痉挛血管恢复正常,导管刺激血管壁可能是引起颈内动脉痉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低频凸阵探头在颈部血管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比较高频、低频探头、二维、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超声的优缺点。方法 对 86例受检者同时采用 7.5 MHz线阵探头和 3.75 MHz凸阵探头的二维(B- U S)、彩色多普勒 (CDFI)、能量多普勒 (CDE)超声 ,观察颈内动脉、椎动脉显示长度。结果 高、低频探头对颈内动脉的显示长度 B- US为 1.85± 0 .4 9cm vs 3.12± 1.5 4 cm,CDFI为 1.93± 0 .5 3cm vs 4 .4± 1.0 1cm,CDE为 2 .0 4± 0 .5 6 cm vs4 .7± 0 .93cm,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左右侧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高频、低频探头对椎动脉的显示长度为 1~ 2个 vs5~ 6个椎间隙 ,2 .0± 0 .83cm vs8.0± 1.2 4 cm,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低频凸阵探头、能量多普勒能更好地显示远段颈内动脉与椎动脉。  相似文献   

20.
R.F. Duyff  MD    C.J. Snijders  MD    J.A.L. Vannesle  MD  PhD 《Headache》1997,37(2):109-112
A 36-year-old man with a history of migraine without aura, presented with recurrent bouts of severe headache, perception of flashing lights in both visual fields, and transient bilateral neurological deficits. In view of his history, migraine with aura was considered. Ancillary investigations showed bilateral extracrani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dissection. This case illustrates that when attacks of severe headache with scotomata and transient bilateral neurological deficits occur in a patient with a history of migraine, the diagnosis of carotid artery dissec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especially when the pattern of headache is different or when som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have not been experienced previous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