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按压指导仪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1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心搏骤停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使用心肺复苏按压指导仪进行院前抢救的患者52例作为观察组,使用人工按压心肺复苏抢救的患者3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的复苏时间、复苏成功率、平均动脉压及患者呼吸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复苏时间小于对照组,复苏成功率、平均动脉压和血氧饱和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按压指导仪能显著缩短院前急救患者的复苏时间,在提高复苏成功率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诊室心肺复苏机抢救心脏骤停的应用及有效性。方法:106例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3例,对照组行徒手心肺复苏治疗,研究组行心肺复苏机治疗,比较2组心肺复苏前、后动脉血气指标[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分压(PaO_2)、血氧饱和度(SaO_2)]水平、心功能指标[羟丁酸脱氢酶(HBDH)、天门冬氨酸转氨酶线粒体同工酶(m-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自主呼吸及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心肺复苏有效率与成功率、并发症。结果:心肺复苏前,2组动脉血气指标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心肺复苏后,研究组PaO_2、SaO_2高于对照组,PaCO_2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肺复苏前,2组心功能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心肺复苏后,研究组HBDH、m-AST、CK-MB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心肺复苏有效率、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脏骤停患者应用心肺复苏机的临床效果值得肯定,抢救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心理状态、血气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择本院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共接收的60例心肺复苏病患资料,将其分为研究组(30例)、对照组(30例),研究组为急诊护理,对照组是常规护理,观察两组血气指标、心理状态、预后质量。结果 SAS(焦虑评分)研究组是(26.30±1.34)分比对照组(51.22±2.53)分低(P0.05);Pa O2在研究组是(71.30±2.11)mm Hg比对照组(96.48±5.52)mm Hg高(P0.05);GCS及NIHSS评分在护理后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护理应用于心肺复苏后患者中可缓解不良情绪,改善血气指标与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心肺复苏程序组合对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6月我院救治的心搏呼吸骤停患者12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2006年6月—2009年12月我院救治的心搏呼吸骤停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采用胸部按压-气道-呼吸(C-A-B)程序51例、电除颤和给予复苏药物(D)程序37例、电除颤和给予复苏药物-胸部按压(D-C)程序32例,对照组均采用气道-呼吸-胸部按压-电除颤和给予复苏药物(A-B-C-D)心肺复苏程序。比较两组心肺复苏成功率。结果研究组心肺复苏成功率为14.17%(17/120),高于对照组的8.33%(10/120)(P0.05)。研究组行C-A-B程序心肺复苏成功率为19.61%(10/51),行D-C程序成功率为9.38%(3/32),行D程序成功率为10.81%(4/37)。行C-A-B程序心肺复苏成功率高于行D-C程序和D程序(P0.05);行D-C程序和D程序心肺复苏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4)。结论实施心肺复苏时根据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具体情况,灵活地组合心肺复苏程序可提高心肺复苏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贝那普利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4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取的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72例与对照组71例。研究组患者给予贝那普利联合硝苯地平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硝苯地平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1%,贝那普利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优于单纯硝苯地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研究组与对照组收缩压分别为(157.2±3.2)mm Hg、(156.9±3.4)mm Hg,舒张压分别为(97.4±4.3)mm Hg、(97.6±4.5)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收缩压分别为(131.7±5.8)mm Hg、(139.6±5.9)mm Hg,舒张压分别为(81.9±3.7)mm Hg、(88.5±4.1)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那普利、硝苯地平均是常见的降压药,二者联合应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优于单纯使用硝苯地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动心肺复苏系统在心搏骤停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38例心搏骤停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38例心搏骤停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自动心肺复苏系统进行抢救,对照组患者采用人工心肺复苏术进行抢救。比较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有效指标〔大动脉搏动可触及、收缩压60 mm Hg(1 mm Hg=0.133 k Pa)、皮肤色泽转红、瞳孔较前缩小、自主呼吸或心率恢复〕,抢救前及抢救2 h血生化指标(血糖、血钠、血钾)、尿素氮(BUN)和血浆渗透压情况,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大动脉搏动可触及、收缩压60 mm Hg、皮肤色泽转红、瞳孔较前缩小、自主呼吸或心率恢复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抢救前两组患者血糖、血钠、血钾、BUN及血浆渗透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抢救2 h观察组患者血糖、血钠、血钾、BUN及血浆渗透压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18.42(7/38),高于对照组的5.26%(2/38)(P0.05)。结论自动心肺复苏系统在心搏骤停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良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生化指标、肾功能及血浆渗透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对性健康教育在无痛胃镜检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06/2014-06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接受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无痛胃镜检查,检查前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胃镜检查中的血压以及脉搏变化值情况,护理或教育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情况,检查时间和呼吸抑制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胃镜检查中的血压变化值分别为2.24 mm Hg±0.42 mm Hg和6.69mm Hg±2.17 mm Hg,脉搏变化值分别为1.26次/min±0.22次/min和8.54次/min±4.31次/min,可见观察组患者的血压以及脉搏值波动幅度均小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护理前SAS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护理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得分分别为40.08分±4.31分和47.33分±10.64分,观察组患者的焦虑倾向低于对照组的焦虑倾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用时以及呼吸抑制方面,观察组患者的检查用时短于对照组患者,发生呼吸抑制的人数为3例,少于对照组人数9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健康教育可降低患者在检查前紧张、焦虑的心情,稳定患者检查时的血压以及脉搏,有效缩短检查时间,减小呼吸抑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院前急救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1例,将接受院前急救的55例患者作为试验组,由家属送至急诊科进行常规急救处理的4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生命体征(呼吸频率、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心源性休克、左心衰竭、窦性心律失常、死亡)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入院时呼吸频率、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分别为(20.0±3.0)次/min、(90.0±11.0)次/min、(140±11)mm Hg及(85±7)mm Hg,低于对照组的(30.0±2.0)次/min、(123.0±17.0)次/min、(159±28)mm Hg及(95±11)mm Hg(P0.05);试验组患者心源性休克、左心衰竭、窦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院前急救能够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命体征,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行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患者给予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干预的康复效果。方法将在我院行心肺复苏的84例心脏骤停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急救护理流程干预,观察组患者进行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干预。对比两组急救效果和心脏复苏效果,分析复苏3h后两组患者的动脉压、心率及血气分析指标。结果观察组接诊至胸外心脏按压时间、接诊至心电图检查时间、接诊至建立静脉通道时间相比对照组均明显缩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脏复苏成功率(88.10%)、自主呼吸恢复率(73.81%)、自主循环恢复率(66.67%)和存活率(95.2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动脉压、心率、PO2均高于对照组,PCO2和pH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干预的行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患者急救效果提高,自主呼吸恢复等心肺复苏效果好,动脉压、心率及血气指标改善,康复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心肺复苏仪与徒手胸外按压对老年心搏骤停患者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老年心搏骤停患者158例,依据心肺复苏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79例。对照组给予徒手胸外按压,试验组给予心肺复苏仪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比较两组复苏效果,检测并比较两组电解质、心肌损伤标志物及脑损伤标志物变化。结果试验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比例、ROSC维持24 h比例、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ROSC时间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复苏前与复苏后1 h的Na~+、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复苏前与复苏后1 h的Na~+、K~+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乳酸、N末端脑钠肽原(NT-pro BNP)、高敏心肌肌钙蛋白(hs-c Tn)T及S100钙结合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肺复苏仪较徒手胸外按压更能有效提高老年心搏骤停患者的复苏效果,同时可促进维持血清电解质的稳定,减轻心脑组织缺血性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反馈技术对心脏骤停病人心肺复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月于我院急诊科就诊的192例心脏骤停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心肺复苏,观察组实施心肺复苏反馈技术。观察两组心肺复苏按压深度、频率、正确率、滞留率及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成功率、复苏成功用时、24 h存活率。同时观察两组复苏后血气及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氧分压(PaO2)、呼吸频率、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液酸碱度(pH)]、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施救人员疲劳程度。结果:观察组按压深度、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滞留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按压频率、ROSC率、心肺复苏成功率、24 h存活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苏成功用时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率、MAP、PaO2、呼吸频率均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搏骤停院前急救中应用气管插管或球囊辅助呼吸的急救效果,为心搏骤停患者早期心肺复苏辅助呼吸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120急诊接诊的147例心搏骤停院前急救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通气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球囊组(球囊辅助呼吸,74例)和插管组(气管插管辅助呼吸,73例),比较两组患者建立通气一次性成功率、建立通气时间、复苏成功率、复苏后的血氧饱和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球囊组患者一次性通气成功率为100.0%;插管组患者一次性通气成功率为97.26%,两组患者的一次性通气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球囊组患者通气建立时间显著短于插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通气复苏开始5 min时的Sp 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球囊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18.92%)略高于插管组(15.07%)。球囊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0.0%)显著低于插管组(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气管插管和球囊辅助呼吸均是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有效通气方法,后者通气建立时间短,更符合心搏骤停紧急、快速的院前急救要求,应用安全性高,可优先考虑使用,以早期有效开通气道,提高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剂量肾上腺素联合阿托品在急性心脏骤停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脏骤停病人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两组病人均给予常规急性心脏骤停院前急救,观察组采用大剂量肾上腺素联合阿托品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肾上腺素联合阿托品治疗。比较两组急性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自主循环、自主呼吸恢复情况,急救后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院前急救复苏成功率为58.33%,高于对照组的4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急救后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主循环及自主呼吸恢复情况、院前急救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但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大剂量肾上腺素联合阿托品应用于急性心脏骤停院前急救,可提高复苏成功率,改善自主循环及自主呼吸恢复情况,提高治疗效果,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侧卧折刀位腹膜后腹腔镜手术不同气腹压力对肺内分流及肺顺应性的影响.方法将2012-11/2015-11临海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02例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腹膜后腔镜手术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气腹压力10 mm Hg;B组:气腹压力15 mm Hg.观察患者麻醉后机械通气PETCO_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稳定时(T_0);气腹建立后15 min(T_1);气腹建立后35 min(T_2);停药后10 min(T_3)4个时间点药物和液体用量、不同时间点血压、心率、肺内分流及动态肺顺应性(Cdyn)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从入手术室到T_2期间药物和液体用量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T_2时收缩压低于B组同时期(128.02 mm Hg±7.98 mm Hg vs 149.94 mm Hg±8.31 mm Hg),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T_2时Cdyn高于B组(65.22 mL/cm H_2O±5.37 mL/cm H_2O vs 53.98 mL/cm H_2O±5.33 mL/cm H_2O)同时期和同组T_1、T_3时期,PaCO_2低于B组同时期(4.54 kPa±0.51 kPa vs 5.89 kPa±0.55 kPa)和同组T_1、T_3时期,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睁眼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侧卧位折刀位腹膜后腹腔镜手术患者气腹压力10mm Hg较15 mm Hg患者能明显改善其肺的顺应性及术后恢复情况,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小剂量纳美芬在行全麻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老年病人术后苏醒期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全麻下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老年病人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纳美芬组,术毕2组病人分别经静脉给予生理盐水及纳美芬0.15μg/kg。观察并记录2组病人术毕呼吸恢复时间、拔出气管导管时间、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拔管后Ramsay评分、视觉模拟(VA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2组病人手术结束时及拔管后20 min动脉血p 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及血糖的变化。结果纳美芬组呼吸恢复时间及拔管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纳美芬组拔管后20 min PaO_2及PaCO_2分别为(89.3±2.4)mm Hg、(40.3±1.8)mm Hg,对照组病人拔管后20 min PaO_2及PaCO_2分别为(83.0±2.3)mm Hg、(44.7±1.9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美芬组术后呼吸抑制及恶心呕吐的发生例数显著少于对照(P0.05)。术毕2组血糖及各时点血流动力学变化、Ramsay评分、VAS评分及术后躁动的发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纳美芬用于老年病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能缩短病人术后拔管时间,促进病人呼吸的恢复,减少麻醉复苏时间,且血流动力学平稳,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高血压患者治疗中氨氯地平与尼群地平运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利用尼群地平治疗,观察组选择氨氯地平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血压控制有效率为90.24%,对照组为7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结果分别为(143.6±11.8)mm Hg、(73.2±11.2)mm Hg,对照组为(157.5±10.1)mm Hg、(87.6±13.1)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8%,对照组为1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尼群地平相比较,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患者的效果更为明显,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合盐酸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2012年4月~2014年4月于北京海淀区蓟门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120例。12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其中,研究组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60~79岁,平均(66.2±5.1)岁。对照组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60~82岁,平均(67.3±6.4)岁。对照组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30 mg/d,治疗组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5 mg/d和盐酸贝那普利10 mg/d,疗程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血压变化情况、心电图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心绞痛症状改善总有效率升高(78.3%vs.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心电图指标改善总有效率升高(70.0%vs.88.3%),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为[(134.5±12.7)mm Hg vs.(121.0±13.1)mm Hg]和[(88.4±7.5)mm Hg vs.(79.5±6.4)mm Hg](1mm Hg=0.133k 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盐酸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临床疗效确切,副作用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析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应用不同心肺复苏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9例2018年10月-2020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选为研究对象,依据心肺复苏方式不同分成两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39例患者予以人工心肺复苏治疗,实验组40例患者予以心肺复苏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按压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相关指标水平.结果 在按压有效率上,实验组数据为97.50%,对照组数据为82.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上,实验组数据为5.00%,对照组数据为7.69%,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临床相关指标上,两组PaO2(氧分压)、SaO2(血氧饱和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PaCO2(二氧化碳分压)、SP(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相较于人工心肺复苏治疗而言,心肺复苏机治疗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效果更加显著,按压有效率更高,且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应用硝苯地平控释片进行治疗,研究组应用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片进行治疗,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舒张压和收缩压分别为(90.02±5.03)mm Hg、(130.93±6.12)mm Hg,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应用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片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探讨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时应用脚凳持续胸外按压对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水平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呼吸心跳骤停给予CPR的患者144例,82例胸外按压时未应用脚凳,62例胸外按压时应用脚凳。其中CPR成功患者98例,将其分为两组,即胸外按压时未应用脚凳组(对照组,48例)及胸外按压时应用脚凳组(研究组,50例),检测两组患者血清IL-6及Cys C水平,随访CPR后6个月再入院及死亡情况。结果:应用脚凳的CPR成功率显著高于未应用脚凳者(80.65%∶58.54%,χ~2=5.872,P=0.022)。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31.25%,χ~2=6.251,P=0.016);研究组血清IL-6与Cys C水平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6:(87.54±14.87) pg/ml∶(101.46±15.72) pg/ml;Cys C:(0.94±0.65) mg/L∶(1.42±0.73) mg/L];随访6个月,研究组的再入院及死亡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再入院:14.0%∶18.75%;死亡:8.0%∶8.33%)。结论:呼吸心跳骤停患者CPR时应用脚凳给予持续胸外按压,可显著提高CPR成功率,对患者血清IL-6与Cys C水平及预后无影响,但可减少不良反应,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