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病人发生心肌缺血、损伤和坏死的心电图表现与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91例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均实施心电图检查。观察病人的检查结果以及心电图表现情况、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91例病人中均具有胸痛症状以及典型的临床症状,梗死部位主要位于前间壁和下壁以及前壁。经心电图检查,多在发病24 h内即表现出典型的心电图特征,相应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并出现病理性Q波。91例中,共有54例出现ST段抬高表现,其中:(1)45例为ST段抬高、T波倒置、出现病理性Q波;(2)9例为ST段抬高,胸前导联R递增不良;其余37例出现非ST段抬高表现:(1)28例为ST段下移伴T波倒置或低平;(2)9例为ST段正常,伴T波倒置或低平。具有ST段抬高心电图表现病人的室性心律失常并发率为27.78%,显著高于具有非ST段抬高心电图表现的病人(5.41%),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发生之后,经心电图检查,可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先后出现心肌缺血、损伤和坏死三种类型的心电图表现。具有ST段抬高心电图表现的病人具有更高的室性心律失常并发可能,临床应积极予以综合性的分析判断。  相似文献   

2.
黄慕坚 《心电学杂志》2010,29(4):296-297
目的观察病理性Q波时VE导联的心电图特点,探讨VE导联在病理性Q波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3例下壁有病理性Q波的患者描记常规同步12导联心电图,并加做VE导联。比较VE导联的心电图特点,分析该导联对病理性Q波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结果VE导联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中,均出现病理性Q波和ST—T段动态演变;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32例中26例VE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ST—T段无动态演变;其他在下壁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的疾病,VE导联呈rS型。结论VE导联心电图有助于病理性Q波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电图碎裂QRS波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5年7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29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5例中,依据ST段是否抬高分为:STEMI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95例,NSTEMI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30例;依据同步12导联心电图检查表现分为:碎裂QRS波27例,病理性Q波32例,碎裂QRS波并病理性Q波50例,单纯ST段改变16例;对比在STEMI、NSTEMI患者中碎裂QRS及病理性Q波的发生率、敏感性、特异性。结果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敏感性碎裂QRS波者低于病理性Q波者,但碎裂QRS波者特异性高于病理性Q波者;碎裂QRS波并病理性Q波者敏感性皆高于碎裂QRS波者、病理性Q波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5例中,STEMI发生率为76.0%、NSTEMI发生率为24.0%;95例STEMI患者碎裂QRS波发生率为15.8%,低于病理性Q波的2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TEMI患者30例中,碎裂QRS波者发生率为40.0%,高于病理性Q波者的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有急性心肌梗死的其他诊断依据情况下,碎裂QRS波可作为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一个新指标,可有效降低漏诊率。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对病人的预后至关重要.心电图是心肌梗死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典型AMI表现为ST段抬高,ST-T的急性进展性改变和病理性Q波是诊断的主要依据.但是部分患者心电图没有ST段抬高,只表现倒置T波及ST段压低等改变.现将近年来收集的5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入院心电图中aVR导联T波方向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排除不符合病例后,共91名急性前壁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患者入选.基于入院时的心电图,患者被分为T波正向组(n=20,组1)和T波负向组(n=71,组2),所用的患者的临床特点、急诊PCI结果及院内临床事件被记录.结果 T波正向的患者比T波负向患者的年龄更大,住院期间的死亡率更高(15% vs.1.4% p=0.03).结论 急性前壁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患者,aVR导联T波正向与院内升高的死亡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单中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年临床数据,探讨Tako STubo心肌病患者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连续入选2008-01至2014-04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初步诊断为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 04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心室造影更正诊断为Tako STubo心肌病有10例患者纳入Tako STubo心肌病组。选取同一时期内发病时间≤6 h,诊断为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前降支单支病变的32例患者纳入前壁急性心肌梗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血脂水平、心肌标志物水平、常规12导联心电图前壁导联病理性Q波发生率、QTc间期及倒置T波分布情况。结果:在初步诊断为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修正诊断为Tako STubo心肌病的比例为1.06%。Tako STubo心肌病组患者均为女性患者,前壁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中女性占9%(P0.01)。Tako STubo心肌病组发病前存在应激史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前壁急性心肌梗死组(70%vs 22%,P=0.02),Tako STubo心肌病组患者心肌标志物峰值水平显著低于前壁急性心肌梗死组[肌酸激酶:(486.0±249.0)U/L vs(716.0±132.0)U/L,肌酸激酶同工酶:(13.5±17.1)mg/L vs(47.5±21.9)mg/L,心肌肌钙蛋白I:(22.8±16.3)ng/ml vs(56.4±24.0)ng/ml,P均0.01]。两组间发病年龄、高血压患者比例、糖尿病患者比例、血脂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前壁导联Q波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Tako STubo心肌病组与前壁急性心肌梗死组在QTc间期[(630.0±117.0)ms vs(540.0±62.0)ms,P=0.001]、12导联心电图Ⅱ、Ⅲ、a VF、a VR、V6导联倒置T波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00.00%vs 3.13%;60.00%vs 6.25%;90.00%vs 3.13%;100.00%vs 21.88%;100.00%vs 46.88%;P均0.05)。结论:与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相比,心电图以ST段抬高为特征的Tako STubo心肌病患者发病前多伴精神或躯体应激因素,QTc间期显著延长,T波倒置分布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地探讨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时充分参考心电图碎裂QRS波的实际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5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将其列入观察组;选取125例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人员并将其列入对照组。本次研究中我们重点要对比两组碎裂QRS波的发生率,在此基础上,针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要对其碎裂QRS波的发生率和病理性Q波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碎裂QRS波的发生率是70.4%,对照组碎裂QRS波的发生率是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观察组中,ST段抬高型患者的碎裂QRS波的发生率是74.1%,而非ST段抬高型患者的碎裂QRS波发生率是62.5%,与此同时,ST段抬高型患者病理性Q波的发生率是23.5%,而非ST段抬高型患者病理性Q波的发生率是12.5%。结论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时,碎裂QRS波能够为临床诊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8.
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特殊表现及早期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特殊表现及早期诊断。方法分析本科收治的12例老年不典型心肌梗死(MI)者的特殊临床表现及诊断特点。结果12例MI者均行即刻心电图检查都有心肌缺血的表现,其中9例还出现病理性Q波和ST段进行性改变,2例无病理性Q波而有ST—T演进性变化,1例心电图仅有ST段下移T波低平。结论通过总结其临床特点,从而引起医务人员对老年不典型心肌梗死的重视,达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避免误诊和漏诊,以不断提高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9.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与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在临床和心电学特征的异同。方法对10例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及2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心肌酶谱与心电学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区别为:①常见于青壮年,发病前或发病时常有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史,且常伴发热,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及阿-斯综合征发生率较高,而胸痛发生率低,相对较轻甚至无胸痛。②心肌酶谱升高相对不显著(一般呈轻~中度升高),尤其是CK—MB甚至可在正常范围,心肌酶峰不显著,CK峰值、CK-MB峰值及CK峰值/ST段抬高导联数比值、CK—MB峰值/ST段抬高导联数比值均明显低于急性心肌梗死组(P均〈0.01)。③心电图损伤性改变显著,病理性Q波常呈-过性可逆性改变,多数呈QS或QR型,经适当治疗一般2-3天内消失;而急性心肌梗死组多数呈qR型,且病理性Q波逐渐增深、加宽、范围扩大或出现等电位性Q波。④ST段抬高和无对应性ST段压低。⑤病理性Q波与ST段抬高发生的导联“不吻合”,且不能用某支冠状动脉阻塞来解释心电图改变。结论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与急性心肌梗死可根据临床、心肌酶谱和心电学演变等特征,作出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特征及临床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中经我院心电图检查后转三级医院进行治疗并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同时接受过经皮冠状动脉造影的50例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对其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对其心电图改变特征及诊断归纳总结。结果在这5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32例(64%),前壁10例(20%),前间壁3例(6%),急性前壁侧壁2例(4%),急性前壁下壁2例(4%),急性下壁合并右室1例(2%)。在心电图出现室性心律失常38例(76%),缺血性J波12例(24%),缺血性J波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缺血性J波组,两者差异显著(P0.05)。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5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有40例能够通过心电图判断罪犯血管,其中判断错误含有8例,无法判断具有2例,导致判断错误以及无法判断的原因主要见于多支病变及下壁心肌梗死者。结论心电图操作简捷,并且在短时间内可以对病情作出相关的诊断,其具有判断"心肌梗死部位、罪犯血管"的价值,但也有很多的原因致使心电图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情判断,会使得出现误诊、延伸的现象。所以,相关医护人员在进行临床诊疗工作的时候,还需要对此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1.
以往临床上根据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ST段移位及T波改变,将心肌梗死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陈旧性心肌梗死3个时期,但近年来发现,在本病早期多不能显示心肌梗死的典型心电图变化,往往只有ST-T改变,其中ST段抬高是急性心肌梗死最早期的心电图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2.
“巨R波形”ST段抬高的特性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根据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ST段移位及T波改变 ,将心肌梗死 (MI)分为急性、亚急性和陈旧性 3个时期。近年发现 ,MI早期心电图多不能显示 (MI)典型图形 ,往往只有ST T改变。本文旨在探讨超急性期MI罕见的“巨R波形”ST段抬高的特性及其临床意义。1 “巨R波形”(GRWS)ST段抬高的特性1993年Madias首先提出GRWSST段抬高的概念 ,其常见于MI超急性期 ,尤其是前壁MI[1] ,偶见于下壁[2 ] 。此外 ,还可见于心肌急性严重缺血时 ,如不稳定型、变异型心绞痛[3] 、运动负荷试验、心房起搏及PTCA术中[4、5] 。GRWSST段抬高的心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不典型心电图的特征,以减少漏诊、误诊率,提高对AMI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AMI患者早期不典型心电图资料.结果 8例不典型心电图均见于AMI早期,3例出现ST段弓背样抬高及T波倒置;2例出现右胸导联V1~V3呈前间壁心肌梗死QRS波形;2例出现Qv3~Qv6未达到病理性Q波标准,但Q波的深度和宽度>下一导联的Q波,即Qv3>Qv4、Qv5>Qv6;1例在V4~V6导联的R波起始部有顿挫或切迹>0.5 mm的负向波.结论 对疑似AMI心电图不典型的患者,必须进行连续心电图动态观察,并进行前后对比,如果有必要再选择合适的附加导联描记,以提高AMI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电图碎裂QRS波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0例经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者,其中162例急性心肌梗死中,根据是否ST段抬高分为: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组125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I)组37例.根据入院3天内同步12导联心电图检查表现将其分为碎裂QRS波者36例、病理性Q波者42例、碎裂QRS波并病理性Q波者65例;另有19例为单纯ST段改变者,对比观察碎裂QRS波与病理性Q波在STEMI及NSTEMI患者中的发生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162例急性心肌梗死者中,STEMI的发生率77.16%(125例/162例),NSTEMI的发生率22.84%(37例/162例).碎裂QRS波者在STEMI的发生率16.00%(20例/125例),低于病理性Q波者在STEMI的发生率28.80%(36例/125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碎裂QRS波者在NSTEMI的发生率43.24%(16例/37例),高于病理性Q波者在NSTEMI的发生率16.22%(6例/37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STEMI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病理性Q波者分别为28.80%、97.65%、85.71%、73.67%,碎裂QRS波者分别为16.00%、93.73%、55.56%、69.48%.在NSTEMI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碎裂QRS波者分别为43.24%、94.17%、44.44%、93.90%,病理性Q波者分别为16.22%、89.50%、14.29%、90.83%.结论:在有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其他证据时,碎裂QRS波可作为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一个新指标,尤其是对NSTEMI、非Q波型及无症状型急性心肌梗死,可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右胸头胸导联心电图病理性Q波的临床意义,我们观察40例40岁以上中老年正常人、31例左心室下壁心肌梗死、13例左心室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的右胸导联(V_(3R)—V_(7R))与头胸导联(HV_(3R)—HV_(7R))心电图Q波的特征及分布情况,现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40例正常人,男28例,女12例,年龄40—60(平均52±7.5)岁,经全面检查确诊无器质性心血管病。 31例左心室下壁梗死患者,男23例,女8例,年龄42—76(平均54±9.7)岁,其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18例,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13例。 13例左心室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男10例,女3例,年龄45—78(平均55±9.5)岁,其中急性左心室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8例。诊断依据:急性左心室下壁心肌梗死时,V_(3R)—V_(6R)导联中有1个或1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0.1mV,Ⅲ与Ⅱ导联ST段抬高的比值>1,陈旧性左心室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5例。 心电图描记:纸速25mm/s,标准电压10mm/mV,描记常规12导联及右胸导联V_(3R)—V_(7R)后,用头胸导联描记同部位HV_(3R—HV_(7R)导联。 头胸导联心电田病理性Q波诊断标准同常规标准,即Q波宽≥0.04s,深≥R/4。 结果 40例正常人中26例(65%)右胸常规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其在V_(3R)—V_(7R)导联出现率分别是5%、12.5%、30%、45%、5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de Winter心电图改变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病情进展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于铜陵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316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患者是否存在de Winter心电图改变将其分为研究组(n=13)与对照组(n=303)。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研究组心电图特征及心电图与病情进展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患者年龄、左心室射血指数低于对照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家族史、三酰甘油、血清氯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所有患者为窦性心律,QRS波时限、PR间期、QTc间期、心率正常,症状发生后首次出现de Winter心电图平均时间为107 min。De Winter心电图改变发展为STEMI心电图占69.23%,de Winter心电图改变发展为STEMI心电图的平均时间113 min。13例de Winter心电图改变患者V_1导联正常,而V_2~V_6导联出现J点后ST段压低,伴正向高大对称的T波改变;V_3~V_5导联均存在ST压低,最压低为V_3导联;V_2~V_6导联均存在高大直立T波,V_3导联T波最高;还发现当患者出现de Winter心电图改变时,后壁、右室导联ST段、T波正常或ST段、T波轻度压低,倒置,且行治疗后ST段均回至基线;随病情发展,9例患者胸前导联可在短时间内由de Winter心电图改变发展为ST段抬高或病理性Q波、R波递增不良、T波倒置形成的急性前壁STEMI心电图,以V_1~V_4导联主表现;4例患者胸前导联de Winter心电图改变发展为R波递增不良。结论 De Winter心电图改变可发展为ST段抬高、形成病理Q波、R波不良递增,是出现早期急性STEMI的心肌缺血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魏敏  王美红  朱训刚 《山东医药》2013,53(29):100-101
冠状动脉综合征(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等一组危重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病理基础为冠脉内皮下不稳定斑块破裂、出血及血栓形成.冠脉综合征患者心电图常呈缺血性T波改变,可分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两大类.前者主要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大多有坏死性Q波;后者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表现为ST段下移和缺血性T波.2006年3月~2012年8月,本院收治心电图呈缺血性T波的非冠状动脉综合征1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右室心肌梗死 (ARVI)的心电图特征。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 (AMI) 5 0例 ,进行心电图回顾性分析。结果  5 0例AMI中合并ARVI 18例 ,发生率为 3 6%。下壁、正后壁AMI 2 3例中合并ARVI 12例 ,发生率 5 2 2 %。V3R~V5R导联QRS波呈QS型 ,其后ST T有动态改变。部分病例有Ⅰ、aVL、V5、V6 导联Q波消失 ,STⅢ /Ⅱ 抬高 >1,STⅡ 抬高≥ 1mm ,V1 ~V5导联ST段抬高呈递减性 ,STV2 ↓ /STaVF↑≤ 5 0 %等表现。结论 AVRI多合并下壁、正后壁AMI。右胸导联异常Q波 ,动态ST T改变是ARVI诊断依据 ,常规 12导联心电图上述改变可作为ARVI诊断线索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分类与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临床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一直沿用WHO的标准,即典型的胸痛症状、心肌酶学升高和心电图特征性的动态演变,这3个条件中满足2个即可诊断。尽管心电图在心梗极早期诊断、多支血管病变的冠状动脉定位等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由于其具有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无创、便捷、可多次重复等优点,在心梗的分类和诊断中仍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1.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分类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分类历经透壁性心梗和非透壁性心梗(20世纪80年代前)、Q波心梗和非Q波心梗(80年代),到近年随着再灌注治疗的临床应用已演变为ST段抬高型心梗和非ST段抬高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部分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电图表现为不典型的原因。方法收集因AMI就诊并行急诊冠状动脉(简称冠脉)造影和(或)介入治疗的175例患者的心电图,其中10例心电图表现不典型,分析心电图表现为不典型的原因。结果 1例为急性再发下壁心肌梗死,冠脉造影右冠脉第一转折处闭塞,心电图除Ⅱ、Ⅲ、aVF导联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外,还有V1~V3导联ST段及T波升支呈弓背向上型改变。2例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冠脉造影示前降支近段闭塞,心电图除V1~V5导联ST段弓背向下型抬高外,还有Ⅱ、Ⅲ、aVF导联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超声心动图发现少量心包积液。1例为急性广泛前壁、高侧壁心肌梗死,冠脉造影示第一对角支闭塞,心电图除V1~V5导联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外,还有Ⅰ、aVL导联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2例为急性高侧壁心肌梗死,冠脉造影示第一对角支闭塞,心电图表现为Ⅰ、aVL导联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2例为急性高侧壁心肌梗死,冠脉造影示第一钝缘支闭塞,心电图表现为Ⅰ、aVL导联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1例为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冠脉造影示回旋支中段闭塞,心电图表现为V7~V9导联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1例为急性再发前壁心肌梗死伴左前游离壁显性房室旁道,冠脉造影示前降支近中段闭塞,心电图无明显ST-T动态变化。结论当冠脉走形、管腔大小、供血部位发生变异,存在基础心肌病变,以及合并其它疾病如心包积液、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等时,AMI心电图可呈现不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