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治疗终末期骨性关节炎最有效措施之一,但胫骨假体的旋转对线不良可导致术后膝关节的长期慢性疼痛、胫股关节不稳定、假体无菌性松动、假体过度磨损,甚至关节脱位、垫片脱出等并发症.目前对于胫骨假体旋转定位参考轴以及胫骨假体位置的精准安放方法仍存在争议,本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髓内定位与髓外定位法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获得胫骨假体力线的情况.方法 测量106膝膝骨性关节炎(髓内定位组54膝,髓外定位组52膝)行TKA术后胫骨假体后倾角及胫骨角,并采用t检验对比分析.结果 髓内定位组、髓外定位组术后假体胫骨角平均度数分别为1.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0.05);术后胫骨假体后倾角分别为3.5°、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6>0.05).结论 胫骨髓内定位法获得假体力线优于髓外定位法.  相似文献   

3.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与胫骨假体的旋转力线至关重要,旋转力线不良影响手术效果.该文就股骨假体旋转定位参照轴中股骨上髁轴、股骨后髁线、股骨髁间前后轴、屈曲间隙平衡技术,以及胫骨假体旋转定位参照轴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体旋转对线新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确定胫骨假体旋转对线的参照方法,以提高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 方法 2006 年5月 -2007年4月,对60例膝内翻患者行旋转平台全膝人工关节置换,其中男27例,女33例;年龄55~78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术中胫骨假体定位方法:A组采用胫骨结节中内1/3线作为解剖标志;B组膝内翻0~9°患者采用胫骨结节内侧缘作为解剖标志,10~19°患者以胫骨结节内侧缘至胫骨结节中内1/3线区间的中线为准,≥20°的患者以胫骨结节中内1/3 线为准.测量术后两组聚乙烯半月板垫片的旋转角度. 结果 术后聚乙烯半月板垫片旋转角度测量,A 组内旋(5.6±2.8)°,其中膝内翻 0~9°患者为(8.4±3.8)°,10~19°患者为(3.5±2.7)°,≥20°患者为(0±2.4)°;B 组内旋(0±1.9)°,其中膝内翻0~9°患者为(0±2.1)°,10~19°患者为(0±2.0)°,≥20°患者为(0±1.7)°.A 组组内比较及与 B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 组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胫骨结节内侧缘至中内 1/3 线是较理想的胫骨假体旋转定位区间,线性的定位应根据患者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程度而定.  相似文献   

5.
旋转对线不良是目前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各种常用的胫骨假体旋转对线方法中,Insall线存在过度外旋倾向;Akagi线虽是目前认可度最高的解剖轴,但仍存在一定内旋倾向。胫骨后髁轴不适合对称型假体,而曲面重叠技术则不适合解剖型假体。此外,参考任何固定解剖标志放置胫骨假体均不能保证伸膝位胫股假体的旋转...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国内外有关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体旋转定位方法的研究及应用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关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体旋转定位方法的文献,并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传统的解剖标志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缺乏准确性,因此不存在统一的线性定位。结论胫骨结节内侧缘至中内1/3线被认为是最理想的胫骨假体旋转定位区间,线性的定位应根据患者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的程度而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髓内与髓外定位胫骨截骨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胫骨假体力线的影响。方法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检索PUBMED、EMBASE、中文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医学网等数据库,全面检索关于髓内与髓外定位胫骨截骨的随机病例对照的相关文献,检索年限为1990年1月到2015年10月。按照文献为随机对照研究(RCT)、研究对象为经下肢全长立位片显示胫骨均适合做髓内或髓外定位法截骨的患者等作为纳入标准,以不符合以上纳入标准、由于手术或/和其他原因导致术后假体力线受影响等作为排除标准,严格进行文献筛选并提取数据,用Review Manager 5.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共纳入9篇随机对照试验(Jadad评分均在3~5分之间)。Meta分析结果显示,应用两种定位法胫骨截骨对术后胫骨力线的影响在术后冠状位胫骨假体角度(TCA)[MD=0.30,95%CI(-0.51,1.11),P=0.47]、术后冠状位股胫角(FTA)[MD=0.14,95%CI(-0.48,0.77),P=0.69]、术后冠状位FTA内外翻(7±5)°以内患者数量[MD=1.70,95%CI(0.66,4.38),P=0.27]以及脂肪栓塞的发生情况方面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尚不能认为两种定位法胫骨截骨在改善术后冠状位TCA、冠状位FTA、冠状位FTA内外翻(7±5)°以内患者数量以及脂肪栓塞的发生情况方面哪种更具优势;而在术后冠状位TCA内外翻2°或3°以内患者数量{内外翻2°:[RR=1.15,95%CI(1.01,1.31),P=0.03];内外翻3°:[RR=1.12,95%CI(1.01,1.25),P=0.03]}方面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髓内定位法胫骨截骨术后TCA内外翻2°或3°以内患者数量均高于髓外定位法胫骨截骨。结论本研究发现,对于经下肢全长立位片显示胫骨均适合做髓内或髓外定位法截骨的患者,与髓外定位法胫骨截骨比较,使用髓内定位法截骨的优点是可提高术后冠状位TCA达到理想90°的机率又不会增加术后脂肪栓塞的发生,从而有可能很大程度上提高TKA假体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总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体旋转对线的方法,为临床医生选择胫骨假体旋转对线方法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总结各种胫骨假体旋转对线方法的优势和不足。结果目前有关胫骨假体旋转对线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参考相关解剖标志、ROM(range of motion)技术、计算机辅助导航及个性化截骨等。胫骨结节中内1/3是较为精确的参考解剖标志,但易受肥胖、严重膝关节畸形和发育异常等因素干扰,对胫骨假体的精确放置会产生一定影响。ROM技术无需参考胫骨解剖标志,不受其变异的影响,可用于严重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及术中解剖标志难以辨识的情况,但存在假体内旋放置的可能性。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及个性化截骨在矢状位、冠状位及股骨假体旋转对线方面均可获得更加精准的对线,但由于缺乏固定可靠的胫骨相关解剖标志,是否有助于胫骨假体旋转对线仍存有争议。结论术者应掌握各种胫骨假体旋转对线的方法,做好术前计划,针对不同患者选择合适的对线方法,做到个体化。同时,术中应适当多参照几种解剖标志,可用于检测胫骨假体的放置位置,避免出现较大的旋转误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CT测量正常膝关节探讨胫骨前嵴作为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胫骨旋转对线参考的可靠性。方法:自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选择122例因下肢创伤行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 检查的患者,其中男 89 例,女 33 例;年龄 18 ~ 81 (51.4±16.4) 岁。使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标记健侧正常膝关节的外科通髁线(surgical epicondylar axis,SEA),外侧平台远端8 mm平面的髌韧带内侧缘与后叉韧带胫骨止点中点的连线(髌韧带内侧缘轴),胫骨横轴,髌韧带止点与后叉韧带胫骨止点中点投影的连线(Akagi线),髌韧带止点中内1/3与后叉韧带胫骨止点中点投影的连线(髌韧带止点中内1/3轴),胫骨结节中内1/3与后叉韧带胫骨止点中点投影的连线(Insall线),胫骨结节内侧缘与后叉韧带胫骨止点中点投影的连线(胫骨结节内侧缘轴)。把前缘锐利的胫骨前嵴等分为3部分,取上下顶点和中间2个点,标记4个点在该平面与与后叉韧带胫骨止点中点投影的连线(胫骨前嵴近端轴、胫骨前嵴中段轴1、胫骨前嵴中段轴2以及胫骨前嵴远端轴)。测量胫骨横轴和SEA之间以及其他各轴与SEA垂线的角度。对比10个胫骨轴之间的两两关系。结果:髌韧带内侧缘轴、胫骨前嵴近端轴、胫骨前嵴中段轴1、胫骨前嵴中段轴2、胫骨前嵴远端轴、Akagi线、髌韧带止点中内1/3轴、Insall线、胫骨结节内侧缘轴与SEA垂线的角度分别为(-1.6±4.5)°、(12.0±6.9)°、(7.2±8.6)°、(7.1±10.4)°、(6.6±13.5)°、(1.4±5.0)°、(10.2±5.1)°、(11.9±5.4)°和(3.6±4.8)°。胫骨横轴与 SEA 的夹角为(4.1±5.3)°。髌韧带内侧缘轴相对于SEA外旋,Insall线、髌韧带止点中内1/3轴和胫骨前嵴近端轴明显大于Akagi线、胫骨横轴、胫骨结节内侧缘轴(P0.001)。胫骨前嵴中段轴1和2以及胫骨前嵴远端轴明显大于Akagi线、胫骨横轴、胫骨结节内侧缘轴(P0.001)。但是胫骨前嵴中段轴1和2以及胫骨前嵴远端轴小于Insall线、髌韧带止点中内1/3轴和胫骨前嵴近端轴(P0.01)。胫骨前嵴中远段3个轴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前嵴中段可以作为TKA胫骨假体旋转对线参考一个选择,其可靠性优于Insall线,但要差于Akagi线、胫骨横轴和胫骨结节内侧缘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胫骨假体旋转对线标志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定位作用。方法 15名健康成年志愿者,男10名,女5名;年龄21~38岁,平均(28.1±6.0)岁。行膝关节完全伸直位CT横断面扫描,26幅CT扫描图像纳入研究。在CT扫描图像上描绘两条胫骨前后轴线:后十字韧带止点中点分别与髌韧带止点处内侧缘及髌韧带中内1/3点连线,股骨外科髁上轴线;测量两条胫骨前后轴线分别与股骨外科髁上轴垂线的夹角,并与理想的胫骨假体旋转对线标志即0°进行比较。结果 股骨外科髁上轴垂线与后十字韧带止点中点与髌韧带止点处内侧缘连线的夹角为-5.1°~5.8°,平均0.7°±2.8°,与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后十字韧带止点中点与髌韧带中内1/3点连线的夹角为-3.4°~14.1°,平均6.9°±5.3°,与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条胫骨前后轴线与股骨外科髁上轴垂线的夹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胫骨假体旋转对线可参考后十字韧带止点中点与髌韧带止点处内侧缘连线,使股骨与胫骨假体间旋转对线更匹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TKA两种胫骨假体旋转对线技术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100例单膝OA终末期行单侧TKA手术患者,其中,49例采用胫骨结节中内1/3作为胫骨假体定位标志,51例采用胫骨结节中点作为胫骨假体定位标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两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12~21个月,平均(14.21±5.34)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ROM和HSS评分均显著增加,而WOMAC评分显著减少,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12个月中点组的ROM和HSS评分显著高于内1/3组(P0.05),而中点组WOMAC评分显著低于内1/3组(P0.05)。影像方面,术后两组患者膝关节假体贴服良好,无移位,无假体松动。下肢力线均得以矫正。[结论]以胫骨结节中点胫骨假体放置,术后早期效果显著优于胫骨结节中内1/3胫骨假体放置。  相似文献   

12.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体旋转确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目前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常用的2种确定胫骨假体旋转位置的方法 进行比较,以期为术中胫骨假体的正确旋转放置提供参考.方法 连续行初次单侧TKA手术30例.术中于胫骨截骨面上标识出胫骨前后轴、后交叉韧带中点与胫骨结节中内1/3连线、后交叉韧带中点与ROM技术确定的胫骨前方标志点连线.数码相机垂直于截骨面进行图像摄取后转移至电脑,借助于软件系统分别测量胫骨前后轴与上述2条连线的夹角.结果 胫骨结节中内1/3与后交叉韧带中点的连线同胫骨前后轴之间的平均夹角为(11.3±34)°,ROM技术获得的前方标记点基本位于髌腱内侧缘,其与后交叉韧带中点连线同胫骨AP轴之间的平均夹角为(0.8±2.2)°.结论 国人TKA术中,当以胫骨结节中内1/3为标准行胫骨假体旋转放置时,有导致胫骨假体相对于股骨假体外旋过度的可能.当术中进行了正确的股骨假体旋转放置及软组织松解和平衡后,采用ROM技术能够获得更为正确的胫骨假体旋转放置.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旋转平台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中胫骨假体自行确定的旋转中立位与胫骨结节内侧缘、胫骨结节中内1/3等解剖标志点相互位置关系的比较,探讨TKA术中胫骨假体的正确旋转放置位置。方法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对30例患者行初次单膝关节置换术,女21例,男9例;年龄54—77岁,平均62岁。术前诊断:骨关节炎23例,类风湿关节炎7例。所有手术均采用旋转平台膝关节假体。胫骨假体的旋转放置以胫骨前后轴为参照。假体试件安装完毕、关节复位后,全范围内屈伸膝关节数次,使旋转平台在股骨假体的导引下自行确定其伸直位时的旋转中立位。借助于试件前方的刻度标志测量胫骨平台旋转试件相对于金属托中心(胫骨结节内侧缘)的旋转角度。结果胫骨旋转平台试件的中点相对于胫骨结节内侧缘的平均旋转角度为外旋2.3°±3.4°,其中男性平均为2.2°±3.6°,女性平均为2.4°±3.4°,男、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膝内、外翻平均外旋角度分别为2.9°±3.0°和1.4°±3.9°,膝内翻外旋角度大于膝外翻。本次研究的结果显著小于国人胫骨前后轴与后十字韧带中点胫骨结节中内1/3连线的夹角。结论国人TKA术中采用固定平台膝关节假体时,以胫骨结节中内1/3为标准行胫骨假体旋转放置时,有导致胫骨假体相对于股骨假体外旋过度的可能,满意的胫骨假体旋转安放位置应位于胫骨结节内侧缘稍外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膝关节单髁置换术胫骨假体精准定位的方法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2014年6月~2014年12月,116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单髁置换术,术前定位组60膝,传统手术组56膝。术前定位组采用术前定位方法,即调整胫骨截骨导向器杆冠状面与胫骨嵴平行、矢状面远端距离皮肤1.80cm进行胫骨平台截骨;传统手术组采用牛津MP操作手册推荐的方法,即胫骨导向器在两个平面上均与胫骨长轴平行进行胫骨平台截骨。测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胫骨假体内外翻角(TCVA),胫骨假体后倾角(TCPSA)及HSS评分。[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术前定位组和传统手术组术后的胫骨假体内外翻角度分别为(0.92±1.81)°和(1.61±2.51)°(t=-1.072,P=0.288),胫骨假体后倾角度分别为(6.91±0.85)°和(7.32±1.73)°(t=-1.081,P=0.284),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前定位组的胫骨假体内外翻角及后倾角更接近0°和7°,并且离散度小,更加精准。两组间术前、术后2周、6个月和1年的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采用的术前定位方法能提高单髁置换术胫骨假体定位精确性,并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应用胫骨侧个性化髓外定位技术截骨后胫骨假体冠状位力线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2021年6月接受初次TKA且符合选择标准的170例(210膝)患者临床资料。其中,77例(96膝)胫骨侧采用传统髓外定位技术(传统定位组);93例(114膝)采用个性化髓外定位技术(个性化定位组),即结合胫骨解剖形态特点,在胫骨平台关节面选择个性化定位点作为髓外近端定位点。两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侧别、骨关节炎病程及Kellgren-Lawrence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测量个性化定位组术前胫骨冠状位近、远端解剖轴形成的侧弓角(tibial bowing angle,TBA)并对胫骨轴线分型,分析个性化定位点位置分布规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胫骨远端外侧角(lateral distal tibial angle,LDTA),术后冠状位胫骨假体角(tibia component angle,TCA)及胫骨假体冠状位力线优良率。结果个性化定位组胫骨轴线分为直线型58膝(50.88%)、内弓型35膝(30.70%)、外弓型21膝(18.42%)。直线型者胫骨个性化定位点多位于外侧髁间棘高点(62.07%),内弓型者多位于内、外侧髁间棘之间区域(51.43%),外弓型者多位于外侧髁间棘外侧坡(57.14%)。两组组内手术前后HK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LDT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LDTA、HKA及手术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TC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定位组术后胫骨平台假体较个性化定位组更倾向于内翻。术后个性化髓外定位组胫骨假体冠状位力线优良率为96.5%(110/114),传统定位组为87.5%(84/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52,P=0.006)。结论 TKA胫骨侧冠状位截骨时采用个性化髓外定位技术可行,与传统髓外定位技术相比胫骨假体冠状位力线优良率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胫骨内翻畸形(tibia vara)是膝关节关节外畸形的一种特殊类型。胫骨内翻畸形会给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体的正确对线和安装带来困难。本研究的目的在于:a)测量国人内翻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胫骨平台内翻角(tibial varus angle,TVA),分析胫骨内翻畸形在内翻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中所占的比例;b)探讨胫骨内翻畸形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胫骨假体对线和临床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了我科从2015年8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连续60例女性内翻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全膝关节置换患者资料,将患者分为正常组和胫骨内翻畸形组两组,术前下肢全长X线片中测量髋膝踝角(hip knee ankle angle,HKA)、TVA,术前所有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knee society score,KSS)评分和西大略湖麦克马斯特大学(Western Ontario McMaster Universities,WOMAC)评分系统,术后下肢全长X线片中测量HKA以及胫骨假体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采用KSS评分和WOMAC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正常组TVA为(0.69±0.44)°,胫骨内翻畸形组TVA为(2.53±0.56)°,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0例患者平均TVA为(1.12±0.52)°。正常组中TVA为0°的患者9例,占正常组病例数的20%。胫骨内翻畸形组中TVA大于等于2°的患者14例,占胫骨内翻畸形组的100%,即TVA大于等于2°为胫骨内翻畸形,胫骨内翻组患者占总病例数的23.3%。术后正常组HKA为(178.8±1.5)°,大于术后胫骨内翻畸形组HKA(177±2.0)°。术后正常组HKA异常值(Outlier值)有2例,占正常组病例的4.3%;术后胫骨内翻畸形组HKA Outlier值有3例,占胫骨内翻畸形组病例的21.4%。术后正常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为(112.0±11.5)°,大于胫骨内翻畸形组ROM(105±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术后WOMAC评分为(15.6±3.2)分,胫骨内翻畸形组WOMAC评分为(16.8±4.0)分。正常组术后KSS功能评分为(92.5±3.5)分,胫骨内翻畸形组术后KSS功能评分为(94.0±2.4)分。结论本研究中有23.3%的女性内翻膝骨关节炎患者合并胫骨内翻畸形(TVA大于等于2°),女性内翻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平均TVA为(1.12±0.52)°。术前TVA大于等于2°的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发生术后对线不良的风险显著增加,手术时须注意胫骨近端正确截骨以及胫骨假体偏外安装,以避免术后对线不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单髁关节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中股骨髓内定位导杆影像学位置特征及其对股骨假体力线的影响。方法 2016年8月—11月,收治50例(50膝)原发性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患者。男10例,女40例;年龄62~77岁,平均68.8岁。膝内翻畸形角度为(5.22±3.46)°,屈曲畸形角度为(7.42±2.65)°;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为(106.85±7.62)°;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为(68.26±4.65)分。采用MicroPlasty牛津膝关节微创置换系统行UKA。术中及术后X线片测量股骨髓内导杆与股骨解剖轴线在冠状位及矢状位的夹角、股骨假体内外翻角(femoral component valgus/varus angle,FCVA)、股骨假体屈曲角(femoral component posterior slope angle,FCPSA)、膝关节内翻及屈曲畸形角度;术后测量膝关节ROM、HSS评分。结果术中X线片测量示股骨髓内导杆与髓腔解剖轴线在冠状位均呈外侧交角,角度为0.28~2.06°,平均0.96°;在矢状位呈后方交角,角度为0.09~0.48°,平均0.23°。12例(24%)冠状位上股骨髓内导杆的髓内段和髓外段部分成角形变(1°)。术后X线片测量示股骨假体内翻38例(76%),FCVA为–1.76~4.08°,平均2.21°;FCPSA为7.12~13.86°,平均9.16°。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2~26个月,平均24.5个月。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末次随访时,膝内翻畸形角度为(1.82±1.05)°、屈曲畸形角度为(2.54±1.86)°,ROM为(124.62±5.85)°、HSS评分为(91.58±3.6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均未出现衬垫脱位、假体无菌性松动等并发症。结论 UKA术中采用MicroPlasty牛津膝关节微创置换系统进行股骨髓内定位,可获得准确的股骨假体位置,且术后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综述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股骨假体旋转评估研究进展,以减少假体旋转不良导致的术后并发症。方法查阅近年TKA术中股骨假体旋转定位参考轴线的基础及临床研究相关文献,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股骨假体旋转不良可造成屈曲间隙不平衡和髌骨轨迹不良,术前应采用不同方法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力线,并通过影像学技术及计算机导航技术进行手术前后评估,保证股骨假体的旋转位置良好,使术后膝关节功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恢复。结论近年发展了多种手术技巧和新技术以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力线,临床应用并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术前CT测量胫骨前后轴确定胫骨假体旋转对线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7-12完成的264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其中132例术前CT测量胫骨前后轴确定术中胫骨假体安放处(CT测量组),132例术中以胫骨结节中内1/3处为标志安放胫骨假体(常规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3 d胫骨角与胫骨后倾角,以及术后1、3、6个月膝关节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疼痛VAS评分。结果 26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5.5(10~32)个月。CT测量组手术时间较常规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T测量组与常规组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膝关节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测量组术后6个月膝关节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疼痛VAS评分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术前CT测量胫骨前后轴并以此为参照可以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体旋转对线的准确性,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股骨假体旋转对线对于全膝关节置换是至关重要的,它影响到屈膝间隙的平衡和髌骨运动轨迹。目前常用的股骨假体旋转对线的骨性标志有经股骨上髁轴、Whiteside’s前后轴、参照股骨后髁轴外旋3°和胫骨干轴,最近又有人提出股骨滑车轴和股骨前轴的慨念。股骨似体参照经股骨上髁轴放置的可靠性最高,但由于术中难准确定位此轴线,限制了其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