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尼莫地平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 2019 年 1 月 ~2020 年 3 月收治的 70 例原发性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 35 例。 对照组采用综合疗法,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尼莫地 平。 治疗 21%d 后,比较两组临床效果、脑微循环情况(脑血容量、脑血流量)、平均通过时间及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治疗 21%d 后,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治疗 21%d 后,研究组脑血容量高于对照组,脑血流量快于对照 组,平均通过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治疗期间,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 )。 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运用尼莫地平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脑微循环并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2006年2月~2007年2月,我们对本市4个综合医院102名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被锐器损伤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防护对策。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2006年6月-2007年12月,我们对63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同期收治SAH患者63例,男34例,女29例。年龄20-70岁,平均48岁,伴有脑血管痉挛55例、脑水肿30例。  相似文献   

4.
2006年6月~2007年12月,我们对63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联合辛伐他汀防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管痉挛(CV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3例SA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2例。2组患者在给予SAH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给予尼莫地平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疗效、CVS及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痊愈率(45.2%)明显高于对照组(24.4%),CVS的发生率(9.5%)低于对照组(26.8%),不良事件发生率(9.5%)低于对照组(39.0%),Hunt-Hess分级为I级、II级的患者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尼莫地平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有助于降低SAH后CVS的发生率,降低不良反应,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尼莫地平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引起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采用尼莫地平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点滴对3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治疗组)进行治疗,并与26例经常规治疗者(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各临床征状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解除脑血管痉挛,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干预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康复情况等的影响。方法选取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8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基于常规干预给予医护一体化干预。比较2组的康复情况、氧化应激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1个月时,2组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表及日常活动能力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7 d时,2组的血清丙二醛(MDA)水平均较干预前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GSH)水平均较干预前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SOD和GSH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1个月时,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7 d时,2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比干预前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护一体化干预可改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康复情况和氧化应激水平,提高其护理满意度,且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规范化疼痛管理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7月收治的6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常规的镇痛治疗和护理;选取2017年8月—2018年3月收治的6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干预组,实施规范化的疼痛管理。结果对照组干预后疼痛评分为(7. 63±0. 69)分,高于干预组的(5. 28±0. 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2组患者出院时疼痛满意度调查结果比较有显著差异(P 0. 05)。对照组住院时间为(10. 08±1. 65) d,并发症发生率为10. 37%;干预组住院时间为(9. 29±1. 73) d,并发症发生率为8. 96%。2组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结论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伴头痛患者实施规范化的疼痛管理,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出血中,自发性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较少见,国内仅有8例报告。我院1960~1983年6月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279例,其中自发性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3.9%)。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蛛网膜下腔出血中,自发性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较少见,国内仅有8例报告。我院1960~1983年6月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279例,其中自发性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3.9%)。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CT血管造影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 SAH)是一种危重疾患 ,有着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早期明确出血原因有助于确定治疗方案。近年来问世的CT血管造影(CTA)已被证明是显示脑血管的一种快速、简单、无创及可靠的方法[1 ] 。我院较早开展脑血管病的CTA检查 ,现报道我院连续收治的 180例s SAH患者行CTA检查的结果 ,并与同期进行的DSA相比较 ,探讨CTA在s SHA病因学诊断的应用价值。一、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 :1997年 8月~ 2 0 0 1年 12月 ,我院共连续收治s SAH患者180例 ,其中男 72例 ,女 10 8例 ,年龄17~ 82岁 ,平均 …  相似文献   

13.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突然破裂,使血液进入颅内或椎管内的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综合征。临床发病急,死亡率高。加强其早期诊断对预后和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1-2]。临床中常常采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是诊断颅内血管性疾病的“金标准”,但存在风险高,创伤大,易发生不良反应的缺点[3-4]。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多层螺旋CT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这种诊断方法具有扫描时间短、层厚薄、图像清晰的优势[5]。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诊断中的应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常以剧烈的头痛为主要症状,因此如何治疗头痛是个关键问题.2006-06/2008-05我科采用腰穿后腰大池置管稳压引流法治疗SAH,并配合全程护理,与间断腰穿释放脑脊液治疗方法比较,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体会,主要包括心理护理、一般护理、病情观察及护理、用药护理、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的护理、功能康复的护理以及出院指导。认为正确判断病情,及时恰当、合理精心的护理是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及相关治疗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进行CT和DSA和腰椎穿刺检查明确诊断,探讨相关病因并进行积极治疗。结果:3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24例造影阳性,其中颅内动脉瘤破裂21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2例),AVM2例,DAVF1例。21例动脉瘤破裂患者中栓塞13例,2例术中破裂,其中1例抢救成功,1例死亡,在6~12个月随访5例行血管造影,瘤体栓塞完全,载瘤动脉通畅。结论:自发性网膜下腔出血病例行脑血管造影,早期发现动脉瘤等危险因素并给予相关治疗是预防再出血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现将笔者所收治的2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大量出血患者作一分析: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20~49岁13例,~66岁7例。诱因:酒后起病2例,性交、拉力车、洗衣、挑水、剧咳、从事木工操作发病的各  相似文献   

18.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主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本文重点介绍SAH流行病的诊断、治疗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我院1985年1月至1995年11月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276例,其中老年人(≥60岁)SAH69例(25%),反复发生2次及2次以上的老年人自发性SAH28例,占老年人SAH总数的40.6%,现就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老年人反复性自发性SAH的临床特点。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5例,女13例,男女之比1.15:1。发病年龄60-81岁(均以首次SAH发病年龄为准),平均年龄66.6岁。发病后第1周入院24例,第2周入院3例,第3周入院1例。第1次自发性SAH最小年龄60岁。采次自发性SAH最大年龄81岁。再次SAH间隔时间8d1例,10-20d5例,21-30…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