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决定论"发病理论的提出为其发病机制探索提供了全新思路,子宫腺肌病作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特殊形式,两者间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点。关于子宫腺肌病发病机理是否也存在类似的"在位内膜决定论"?尚无明确回答,值得深思。本综述将对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生物学特性改变相关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子宫腺肌病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组织的表达 ,探讨子宫腺肌病患者血管生成活性的变化。方法 手术切除子宫患者 62例 ,其中子宫腺肌病 3 2例 (腺肌病组 ) ,无症状子宫肌瘤 3 0例 (肌瘤组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肌层、腺肌病病灶 (包括异位内膜及其周围子宫肌层 )或肌瘤组织中的表达。采用MPIAS 5 0 0彩色图像处理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腺肌病组子宫内膜腺上皮VEGF组织学评分 ,增殖期 ( 9 6± 1 4)分 ,分泌期( 11 7± 1 6)分 ;肌瘤组增殖期 ( 8 3± 1 7)分 ,分泌期 ( 10 2± 1 5 )分。两组分别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两组子宫内膜腺上皮VEGF组织学评分均于分泌期显著增加 (P <0 0 5 )。腺肌病组异位内膜腺上皮VEGF组织学评分 ,增殖期 ( 11 9± 1 8)分 ,分泌期 ( 13 0± 1 7)分 ,较在位内膜明显增加 (P<0 0 5 ) ,但无周期性变化。腺肌病组异位内膜周围子宫肌层VEGF组织学评分 ,增殖期 ( 9 5± 1 3 )分 ,分泌期 ( 8 7± 1 3 )分 ,较正常子宫肌层的增殖期 [( 4 8± 1 9)分 ]、分泌期 [( 4 5± 1 4)分 ]明显增加(P <0 0 1)。结论 腺肌病患者子宫内膜和异位内膜周围肌层VEGF表达显著增强 ,提示血管生成活性增加  相似文献   

3.
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各部位血管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内膜、子宫肌层和腺肌病病灶部位血管形态的改变。方法 手术切除子宫标本 6 2例 ,其中子宫腺肌病 32例 ,无症状子宫肌瘤 30例。用凝血Ⅷ因子 (VWF)标记腺肌病和肌瘤患者子宫内膜、子宫肌层、腺肌病病灶及子宫肌瘤的血管形态 ,采用MPIAS 5 0 0图像处理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腺肌病组子宫内膜血管数量和面积较肌瘤组显著增加 (P <0 0 1) ,并呈现周期性变化。异位内膜的血管数量及面积显著大于在位内膜 (P <0 0 1) ,但无周期性变化。腺肌病组正常子宫肌层血管与肌瘤组相比显著扩张 (P<0 0 1) ,腺肌病病灶周围子宫肌层的血管数量和面积较正常子宫肌层显著增加 (P <0 0 1)。腺肌病组中 ,月经过多者子宫内膜的血管数量 (P <0 0 5 )和面积 (P <0 0 5 )较月经正常者增加 ,而子宫肌层的血管数量 (P <0 0 1)和面积 (P <0 0 1)与子宫大小呈正相关。结论 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内膜和子宫肌层的血管形态发生改变 ,并可能导致月经过多、子宫增大等临床症状。血管生成可能在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的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子宫肌层连接区与子宫腺肌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宫内膜-子宫肌层连接区(EMJ)是指子宫内膜与子宫肌层连接的区域。是子宫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均具有特殊性,其结构及功能的损伤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存在一定关系。其病理学、影像学的特征改变有助于子宫腺肌病的诊断。本文就EMJ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及其在子宫腺肌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IL-10在子宫腺肌病患者在位内膜种植窗期的表达,探讨子宫腺肌病患者内膜容受性下降的免疫学因素。方法:分别取子宫腺肌病、非腺肌病患者在自然周期种植窗期的内膜组织。子宫腺肌病患者18例,对照组16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内膜组织中IL-10的表达。结果:IL-10在腺肌病患者内膜腺体和间质的表达较非腺肌病患者减弱(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子宫腺肌病患者在位内膜中具有妊娠保护作用的IL-10表达减低,推测IL-10的表达降低是导致子宫腺肌病患者内膜容受性下降的免疫学因素。  相似文献   

6.
Rokitansky在1860年首次报道了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一个半世纪过后,医学长足进步,对内异症的认识也不断深入。然而时至今日,内异症和子宫腺肌病真正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是一个未能全面解答的谜团,它们与不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病28例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子宫内膜切除术是通过去除子宫内膜,达到减少经血量目的的腔内手术,主要适应症为功血,可同时切除突向宫腔的肌瘤。腺肌病因有进一步手术的指征,故非适应症。在1990年5月至1993年4月所施208例子宫内膜切除术中,经术中镜下所见,B超监视示灌流液进入肌层及病理证实,发现子宫腺肌病28例。经术后3~34个月随访,2例子宫切除,26例疗效满意,成功率92.86%,月经均有改善,贫血治愈,18例术前痛经者77.8%术后痛经消失,22.2%减轻。文中就子宫内膜切除术能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机制进行了探讨,提出子宫腺肌病多发生于育龄妇女,子宫切除的治疗原则常使患者望而却步,若术前能对此病正确诊断,选择轻症患者行子宫内膜切除术,有可能成为代替子宫切除治疗子宫腺肌病的全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子宫肌层连接区(EMJ)是指子宫内膜与子宫肌层连接的区域,是子宫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均具有特殊性.其结构及功能的损伤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存在一定关系,其病理学、影像学的特征改变有助于子宫腺肌病的诊断.本文就EMJ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及其在子宫腺肌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醋酸曲普瑞林对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泌的影响。方法取子宫腺肌病患者在位内膜细胞及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给予不同浓度醋酸曲普瑞林处理后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GF、TNF-α的含量。结果VEGF、TNF-α在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细胞[(213.97±32.51)pg/m1]中的分泌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细胞[(119.54±17.32)pg/m1](P〈0.05);醋酸曲普瑞林呈剂量依赖方式抑制子宫腺肌病在位子宫内膜细胞及正常子宫内膜细胞VEGF、TNF-α的分泌(P〈0.05)。结论VEGF、TNF-α在子宫内膜中的异常分泌可能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有关;醋酸曲普瑞林可直接作用于在位子宫内膜细胞,阻碍血管生成,从而抑制子宫内膜的异位种植和生长。  相似文献   

1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许依群  金新娟 《生殖与避孕》2003,23(6):365-366,372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子宫腺肌病中的组织定位和表达,以探讨VEGF与子宫腺肌病发生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13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中VEGF的表达。结果: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组织均有VEGF阳性染色。经计算机扫描图像处理,异位组织的腺上皮和间质VEGF表达高于在位组织的腺上皮及间质(P<0.05)。结论:高表达的VEGF可能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 研究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其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KDR)在单纯增生、腺肌病患者经宫颈子宫内膜电切手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endometrium,TCRE)前后表达的变化,探讨子宫内膜电切手术治疗子宫异常出血的分子学机制。方法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诊刮病理为单纯增生内膜,于刮宫后12~15d行电切手术,取电切内膜标本10例、子宫腺肌病增殖中晚期的患者电切子宫内膜10例为术前实验组;功血患者于TCRE术后6~18个月取内膜8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于TCRE术后6~18个月取内膜7例为术后实验组;正常对照选取增殖中晚期子宫内膜8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组织中MVD、VEGF及其受体KDR的表达,并抗第八因子相关抗原抗体标记间质微血管并进行微血管计数、以计算机图像分析获得VEGF、KDR值。结果 单纯增生及腺肌病之子宫内膜其MVD、VEGF及KDR的表达在TCRE术前与正常对照组和术后的表达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单纯增生和腺肌病TCRE术后的子宫内膜MVD、VEGF及KDR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单纯增生与腺肌病之子宫内膜MVD、VEGF及KDR表达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但腺肌病子宫内膜MVD、VEGF及KDR的均值比单纯增生高。结论 子宫内膜电切术对子宫内膜MVD、VEGF及KDR的表达起降调节,为子宫内膜电切术治疗子宫异常出血提供理论依据。对于腺肌症患者术后辅以抗血管药物可能有助于抑制复发。  相似文献   

1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月经周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g H  Chen G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12):729-732,I002
目的 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及其受体fms样酪氨酸激酶 (flt 1)、含插入区的激酶受体 (KDR)在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 ,探讨其在子宫内膜血管生成及内膜生长分化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方法 ,对 5 0例妇女正常月经周期子宫内膜中VEGF、flt 1、KDR蛋白质及mRNA进行检测 ,用蛋白印迹法分析子宫内膜中VEGF亚型 ,用内皮细胞标志物Ⅷ因子标记内膜微血管密度。结果 VEGF、flt 1、KDR蛋白质及mRNA主要分布在正常子宫内膜血管内皮细胞及腺上皮细胞 ,VEGF、flt 1在分泌中期、月经期的表达较强 ,KDR在增生中期即达高峰 ,三者在增生早期的表达均最低。分泌期血管壁面积及血管腔面积大于增殖期 (P <0 0 5 ) ,血管密度无明显周期性改变 (P >0 0 5 )。正常子宫内膜组织 4种VEGF蛋白亚型中 ,以VEGF12 1、VEGF16 5为主 ,其免疫条带积分吸光度明显高于VEGF189、VEGF2 0 6 (P <0 0 5 )。结论 VEGF、flt 1、KDR蛋白质及mRNA在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呈明显周期依赖性 ,分泌期表达增强提示其可能参与胚胎着床 ,月经期表达增加可能与此期子宫内膜脱落缺氧有关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SABC免疫组化分析法检测37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上皮性卵巢癌、交界性卵巢肿瘤及良性肿瘤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97%、62.50%及38.46%,恶性肿瘤及交界性肿瘤组织中VEGF表达率较良性肿瘤者明显增高(P<0.05),且前两者的VEGF强阳性表达率也较良性肿瘤者明显增高(P<0.05)。上皮性卵巢癌中VEGF阳性表达率与有淋巴结转移者密切相关(P<0.05)。VEGF表达率与卵巢癌的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未见显著相关性。结论:VEGF在上皮性卵巢癌的生长及转移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k-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异位内膜中的表达,并探讨它们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中作用。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及Western blot检测了26例正常人和31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在位内膜、异位内膜中分泌期及增殖期VEGF及其受体flk-1的表达。结果 ①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中呈高表达状态,正常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异位内膜VEGF的表达强度依次增强,以异位内膜分泌期VEGF表达强度最高;②VEGF主要表达于子宫内膜的腺上皮细胞浆中,散在在间质中。月经周期中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异位内膜腺上皮细胞中均呈周期性变化,分泌期强于增殖期,异位症内膜间质中VEGF表达无周期性变化,且与正常子宫内膜相比无显著性差别;③受体flk-1表达于异位内膜间质血管内皮细胞。异位内膜问质中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强度增强,微血管密度(MVD)增多,腺上皮VEGF的表达与问质中的MVD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异位内膜腺上皮中的表达增强,间质中血管生成活动增强,血管生成可能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Di H  Xu F  Wang D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0,35(11):670-672,I014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KDR)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子宫颈癌的生长、浸润及转移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0例子宫颈癌组织中KDR的表达情况,染色强度(-)~(+)者为KDR低表达,染色强度(++)者为KDR高表达。结果 在肿瘤间质血管内皮细胞中KDR的表达为,临床分期≤Ⅰb者和Ⅱa~Ⅲa者的高表达率分别为21.4%和60.6%(P〈0.01);病理分化程度为高、中、低分化者的高表达率分别为7.7%、27.8%和84.1%,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均〈0.01);5例腺癌中无一例KDR高表达,而鳞癌的高表达率为57.3%,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有、无淋巴结转移者的高表达率分别为77.8%和46.8%,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KD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