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燕麦β-葡聚糖对体重及血脂的影响。方法 雄性SD 大鼠,按体重分层分为5组,每组10 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高脂对照组、燕麦β-葡聚糖低、中、高剂量组。实验阶段记录进食量并监测体重,连续喂养15周后空腹处死,测定空腹血糖(FBG)、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游离脂肪酸(FFA)。取肾周脂肪、肠系膜脂肪以及附睾部脂肪称重。结果 燕麦β-葡聚糖低剂量组每日平均摄入能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高脂对照组(P<0.01);空腹体重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TC高于正常对照组与高脂对照组,分别为P<0.01和P<0.05,LD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与高脂对照组(P<0.01);肾周脂肪、肠系膜脂肪及腹内总脂肪均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附睾脂肪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肾周脂肪、附睾脂肪及肠系膜脂肪均大于高脂对照组(P<0.05),腹内总脂肪显著大于高脂对照组(P<0.01)。燕麦β-葡聚糖高剂量组空腹体重及肠系膜脂肪均小于高脂对照组(P<0.05)。结论 高剂量的燕麦β-葡聚糖可以很好的控制高脂高糖喂养大鼠的体重及肠系膜脂肪含量,低剂量却可以促进其食欲,并增加体重及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燕麦β-葡聚糖对脓毒症小肠损伤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实验对照组(TC组),燕麦β-葡聚糖组(Oglu组)。TC组和Oglu组以盲肠结扎穿孔(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法建立脓毒症模型。Oglu组以不同剂量燕麦β-葡聚糖灌胃。12 h后收集各组小肠组织,Western blot检测小肠组织损伤基因表达。结果 1)燕麦β-葡聚糖减轻脓毒症诱导的小肠损伤,降低脓毒症大鼠小肠组织中TNF-α、IL-1β及IL-6水平(P0.05);(2)脓毒症组小肠损伤相关蛋白Bcl-2表达下调,Bax、caspase-3、Toll样、凋亡基因FAS和FASL、NF-κB表达明显增加;(3)燕麦β-葡聚糖组小肠粘膜Bax、caspase-3、Toll样、凋亡基因FAS和FASL、NF-κB的表达低于明显脓毒症组,而Bcl-2表达较高。结论燕麦β-葡聚糖调控脓毒症大鼠小肠损伤基因的表达,保护小肠上皮免受脓毒症的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燕麦β- 葡聚糖(Oglu)能否对脓毒血症空肠损伤提供保护。方法 选取50 只SD 大鼠,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脓毒血症组、Oglu 组。脓毒血症组和Oglu 组以改良盲肠结扎穿孔法复制脓毒 血症模型,通过病理检查评估空肠损伤。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 死因子-α(TNF-α)和降钙素原,PCR、Western blot 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HIF-1α)、β- 连环蛋白 (β-catenin)、T 细胞因子(TCF-4)、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表达的变化。结果 Oglu 缓解脓毒 血症诱导的空肠损伤,降低脓毒血症大鼠IL-6、TNF-α 及降钙素原水平。Oglu 组空肠组织中HIF-1α 表 达高于对照组和脓毒血症组(P <0.05);脓毒血症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Oglu 组 β-catenin、TCF-4 及MMP-13 表达水平较脓毒血症组降低(P <0.05)。结论 Oglu 对脓毒血症大鼠空肠 损伤发挥保护作用,可能与HIF-1α、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调控,减轻脓毒血症期间氧化应激及炎症反 应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β-葡聚糖通过对氧化应激的调节,抑制大鼠硅肺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动式染尘法制作大鼠硅肺模型,实验分组为:对照组、模型组、β-葡聚糖前处理组、β-葡聚糖后处理组.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及血清的丙二醛(MDA)表达、过氧化氢酶(CAT)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内Ⅰ型胶原、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硫氧还蛋白-1(TRX-1)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有典型的矽结节形成,α-SMA阳性染色明显,而β-葡聚糖前、后处理组均能够显著抑制大鼠肺纤维化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肺组织、血清中MDA含量明显上调,而血清中CAT及肺组织中GSH含量增高,同时伴有Ⅰ型胶原、α-SMA蛋白水平的上调和TRX-1蛋白水平的下调(P<0.05);而予以β-葡聚糖前处理和后处理,均能够显著抑制二氧化硅引起的上述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β-葡聚糖可能通过上调TRX-1表达,拮抗氧化应激损伤,从而抑制硅肺纤维化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β-1,6 葡聚糖纤维素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观察以β-1,6 葡聚糖为主要成分的纤维素对血脂和血糖的调节作用.方法根据相应的标准从体检人员中筛选出高脂血症、糖耐量减低和便秘患者.高脂血症患者每天服用纤维素 8 g,其间不控制饮食,不服降脂药物,观察1个月,测定观察前后患者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糖耐量减低者分为三组,均不服用降糖药物对照组只进行一次饮食控制教育;而饮食控制组每 2 个月进行一次膳食控制教育;服用纤维素组在饮食控制教育的基础上、每天服用 8 g 纤维素. 实验前及观察 6 个月后, 分别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结果 每日服 8 g 纤维素 1 个月, 受试者血清甘油三酯由(4.39±4.09)mmol/L 降到(2.56±1.91)mmol/L; 血清胆固醇由(6.63±0.63)mmol/L降到(5.49±1.11)mmol/L.与对照组相比,纤维素组口服葡萄糖后 2 h 血糖略有下降,但差别不显著.对照组转归为糖尿病的比例最高,达 36.36%,而纤维素组仅为 18.8%,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服用纤维素可减少糖耐量减低者转归为糖尿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中1,3-β-D-葡聚糖检测在肺部真菌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该院肺部真菌感染患者40例设为A组,细菌性肺炎患者40例设为B组,健康者40例设为C组,检测其血浆中1,3-β-D-葡聚糖含量。结果 A组患者血浆l,3-β-D-葡聚糖含量明显高于B组、C组,两者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中1,3-β-D-葡聚糖检测在肺部真菌感染中的应用价值较大,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新型β-环糊精的降脂效果.方法 24只大鼠高脂血症模型建立后,每组6只随机分为空白组、高脂模型组(灌胃1%CMC-Na水溶液)、新药组(新型β-环糊精降脂)和考来烯胺组(CLST降脂).分别于给药前和给药后的2周和4周取鼠血测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结果 (1)新药组小鼠给药前后体重、毛色、饮食、饮水及精神状态无变化;(2)空白组和高脂模型组内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5,t=1.095,均 P>0.05),TC水平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t=0.285,t=0.104,均P>0.05).(3)新药组给药后2周大鼠TG和TC水平明显降低,TG和TC分别与给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12,t=17.801,均P<0.05).(4)新药组给药后2周和4周TG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369,P>0.05),而T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6,P<0.05).(5)考来烯胺组给药后2周和4周比较,TG和T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2,t=0.381,P>0.05).结论 新型β-环糊精是一种无不良反应的降脂药物,且对总胆固醇的调节作用存在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科学评价β-葡聚糖生物强化大米的食用安全性。  方法  采用14 d喂养实验评价β-葡聚糖生物强化大米对大、小鼠的急性毒性;采用Ames实验、哺乳动物骨髓红细胞微核实验以及哺乳动物细胞TK基因突变实验评价其遗传毒性。  结果  在急性毒性实验中,受试物灌胃未见明显毒性作用,解剖观察未见异常,对大、小鼠的半数致死剂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均大于15 mg/kg,属于实际无毒级。在有或无S9活化的情况下,未见受试物对试验菌株TA97a、TA98、TA100、TA102、TA153的遗传毒性;骨髓红细胞微核实验未见受试物对骨髓嗜多染红细胞的诱发作用及对骨髓的抑制作用; TK 基因突变实验结果未显示受试物的致突变作用:3个遗传毒性实验结果均为阴性。  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β-葡聚糖生物强化大米未见明显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以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来诊断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价值。方法以G试验方法定量检测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合可疑并深部真菌感染的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比较其与真菌培养法的差异。结果 50例可疑深部真菌感染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患者,经真菌培养阳性结果 26例,阳性率为52.0%;血浆1,3-β-D-葡聚糖测法阳性35例,阳性率70.0%,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法阳性率明显高于真菌培养法(χ2=7.11,P〈0.05)。深部真菌感染培养阳性组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为(83.64士31.85)ng/l,健康对照组浓度为(5.097±0.2548)ng/l,深部真菌感染组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结论利用G试验定量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方法简便,结果稳定,阳性率高,可用于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白色念珠菌作为医学上常见的条件致病真菌,有关其细胞壁多糖成分的生物活性研究报道甚少.本实验通过培养白色念珠菌,提取细胞壁主要多糖成分——β-葡聚糖(β-glucan),来研究三种性质β-葡聚糖,即白色念珠菌碱溶性 β-葡聚糖(candida albicansbasic β-glucan,CABBG)、白色念珠菌酸溶性β-葡聚糖(candida albicans acidic β-glucan,CAABG)和白色念珠菌不溶性β-葡聚糖(candida albicans insoluble β-gllucan,CAIBG)对小鼠白细胞生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血浆(1-3)-β-D-葡聚糖对深部真菌感染诊断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昆明市延安医院临床出现症状疑似真菌感染患者152例,在其抽静脉血做(1-3)-β-D-葡聚糖检测的同时留取血液或痰、中段尿、脓等分泌物标本做真菌培养和涂片分析.有条件时行病理诊断,通过回顾性调查,比较G试验与临床诊断之间的差异.结果临床或病理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组的葡聚糖水平34.7±16.0pg/ml明显高于临界10pg/ml;使用临界值10pg/ml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4.9%、89.7%、85.7%和72.9%.结论血浆葡聚糖水平用于诊断深部真菌感染有可靠的临床价值,是一种实用的深部真菌感染早期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2.
李波 《四川医学》2011,32(4):475-477
目的探讨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6可疑真菌感染儿童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5M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清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比较其与真菌培养法的差异。结果 46例可疑深部真菌感染儿童,真菌培养法20例阳性,阳性率为43.5%;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法阳性28例,阳性率60.9%,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法阳性率明显高于真菌培养法(=8.0000,P=0.0047)。深部真菌感染培养阳性组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为(86.46±23.68)pg/ml,深部真菌感染培养阴性组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为(38.24±19.35)pg/ml,20例健康对照组两法均为阴性,深部真菌感染组血清(1-3)-β-D-葡聚糖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F=117.8,P=0.0000),而且深部真菌感染培养阳性组血清(1-3)-β-D-葡聚糖浓度亦明显高于深部真菌感染培养阴性组(t=-5.5375,P=0.0000)。结论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较传统的真菌培养法简便、快速、阳性率高,可用于儿童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血浆1-3-β-D葡聚糖对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鼻窦炎手术的患者,依据术后病理诊断分为观察组(真菌性鼻窦炎)及对照组(细菌性鼻窦炎)。比较手术前后外周血1-3-β-D葡聚糖、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PCT)的改变。结果共纳入符合研究条件的患者83例,其中观察组41例,对照组42例。观察组术前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3-β-D葡聚糖水平显著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术前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与PCT(t=0.701,P=0.002)及CRP(t=0.846,P=0.002)均呈现显著正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当1-3-β-D葡聚糖取值为12.0 pg/m L时对感染的诊断敏感性为90.48%,特异性为95.12%,优于PCT及CPR。结论 1-3-β-D葡聚糖对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较为可靠,有望成为辅助术前诊断的实用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定量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以及GKT-1M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中(1-3)-β-D葡聚糖含量,并与传统真菌培养法作比较,研究(1-3)-β-D葡聚糖定量检测在深部真菌感染早期诊断中的价值。结果:58例疑似深部真菌感染患者中,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阳性为40例,阳性率为68.97%,含量为(70.25±48.88)pg/ml,阴性为18例,含量为(8.53±2.32)pg/ml。经t检验分析,阳性组含量明显高于阴性组(t=2.023,P<0.05);同时传统真菌培养法检测阳性为29例,阳性率为50.00%,血浆(1-3)-β-D葡聚糖定量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传统真菌培养法(χ2=33.621,P<0.05)。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定量检测方法简便、快速,阳性率高,可用于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清中(1,3)-β-D-葡聚糖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100例住院患者检测血清(1,3)-β-D-葡聚糖(真菌G试验)结果.结果:真菌G试验灵敏度为78.0%,特异度为89.9%,阳性预测值74.8%,阴性预测值91.4%,真菌G试验与临床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1.25,P<0.01).真菌培养灵敏度为48.9%,特异度为92.3%,阳性预测值71.0%,阴性预测值82.5%,真菌培养与临床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9.34,P<0.01).结论:真菌G试验的检测方法快速、阴性预示值高.传统的真菌培养耗时长,特异性虽高,但标本取材易受污染.建议临床对疑似深部真菌感染时,同时进行真菌G试验和病原培养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β-葡聚糖对巨噬细胞的增殖及ERK5通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β-葡聚糖对于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的生长增殖和诱导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以及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5(ERK5)信号通路在这一过程中的表达。方法:以不同浓度(12.5,25,50,100,200和400μg/m l)的β-葡聚糖刺激体外培养小鼠巨噬细胞系RAW 264.7细胞后,用四唑盐比色实验(MTT)检测细胞的生长增殖;瑞氏染色法检测RAW 264.7细胞的吞噬活性;用ELISA方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TNF-α的表达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ERK5及磷酸化ERK5(p-ERK5)表达情况。结果:MTT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β-葡聚糖对细胞的增殖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以100μg/m l浓度时促进作用最大,大剂量时则对细胞增殖产生抑制作用。在浓度为100μg/m l时,TNF-α的表达量达到峰值,ERK5和p-ERK5被活化。结论:一定浓度的葡聚糖对小鼠巨噬细胞的增殖和吞噬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5信号通路参与了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β-葡聚糖对S180荷瘤小鼠肿瘤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S180细胞接种于小鼠右上肢皮下建立S180荷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顺铂组(0.2 mg/kg,腹腔注射)、β-葡聚糖低、中、高剂量(50、100、200 mg/kg)组,每组16只,雌雄对半.隔日给药,连续21 d,ELISA法检测瘤组织、血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1,3)-β-D葡聚糖在肺曲菌球患者中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行(1,3)-β-D葡聚糖及支气管镜检查并确诊为肺曲菌球的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6例肺曲菌球患者中有26例病变部位支气管镜下见多量黄、白色黏稠分泌物,行(1,3)-β-D葡聚糖检测,共有23例升高。在支气管内泌物多的26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予伏立康唑治疗2周后再复查(1,3)-β-D葡聚糖,有17例降至正常(85.00%)。结论建议在诊断为肺真菌球的患者中常规进行血(1,3)-β-D葡聚糖检查,对血(1,3)-β-D葡聚糖升高的患者考虑合并慢性坏死性肺曲霉病,需进行系统的抗真菌治疗。  相似文献   

19.
杨军  廖志勇 《吉林医学》2013,34(15):2863-2864
目的:探讨血清(1-3)-β-D-葡聚糖对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6例临床疑似真菌感染新生儿采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清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比较其与真菌培养法的差异。结果:46例可疑深部真菌感染新生儿,真菌培养法20例阳性,阳性率为43.5%;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法阳性28例,阳性率为60.9%,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法检出率明显高于真菌培养法(χ2=8.0000,P=0.0047)。感染组血清(1-3)-β-D-葡聚糖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86.46±23.68)pg/ml与(38.24±19.35)pg/ml;F=117.8,P=0.0000),而且培养阳性组血清(1-3)-β-D-葡聚糖浓度亦明显高于培养阴性组(t=-5.5375,P=0.0000)。结论: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是一种早期、快速诊断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真菌感染尤其是侵袭性真菌感染所引起的疾病称为真菌病。自然界真菌种类很多,与细菌相比,对人致病者相对较少。但是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及皮质类固醇激素及各种介入治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器官移植术、导管插管等普遍开展,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长趋势。该类疾病的诊断困难、进展迅速、迁延不愈、病死率高,原因之一就是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