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目前临床普遍建议乙肝孕妇妊娠中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以阻断母婴传播,为验证其效果,做以下研究.方法:乙肝血清指标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妊娠中晚期注射HBIG共三次(实验组)与未注射孕妇(对照组)所产幼儿于5岁采血检测HBsAg及抗-HBs,将两组进行比较. 结果:孕晚期预防性应用HBIG组孕妇所产新生儿随访5年后,两组幼儿的HBsAg反抗-HBs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联合免疫能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妊娠中晚期注射HBIG并不能更加有效的提高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率.所以己肝孕妇妊娠中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治疗效果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不同干预措施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 方法通过检索国内外电子数据库自建库至2016年12月31日与预防HBV母婴传播有关的随机对照试验,4种干预HBV母婴传播的措施分别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HBVac);新生儿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注射(HBIG + HBVac);妊娠晚期多次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注射(HBIG/HBIG + HBVac),妊娠晚期抗病毒治疗+新生儿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注射(AVT/HBIG + HBVac)。按入选标准筛选后提取其中的数据进行直接、网络Meta分析,采用相对危险度(RR)和95%置信区间(CI)进行评估。 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Meta分析显示,HBVac处理组显著降低了HBV母婴传播机率,RR为0.32;95%CI:0.21~0.50。HBIG + HBVac处理显著优于HBVac处理,RR = 0.37,95%CI:0.2~0.67。对高病毒载量(HBV DNA ≥ 2 × 105 IU/ml)的HBV感染妊娠者,HBIG/HBIG + HBVac和AVT/HBIG + HBVac疗效显著优于HBIG + HBVac和HBVac处理(RR = 0.47,95%CI:0.29~0.75;RR = 0.31,95%CI:0.10~0.99)。 结论妊娠期抗病毒治疗联合新生儿注射HBIG对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显著,妊娠晚期注射HBIG的母婴阻断效果尚不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妊娠晚期对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和HBV e抗原(HBeAg)双阳性的高HBV载量孕妇应用替比夫定行HBV感染母婴阻断的疗效。 方法选取2007年7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产科门诊进行系统产前检查的慢性HBV感染孕晚期(妊娠28周)孕妇及其分娩婴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血清HBsAg和HBeAg双阳性、肝功能正常、HBV DNA≥ 1 × 106拷贝/ml,且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孕妇共250例,向患者充分告知HBV母婴阻断孕期抗病毒用药的利弊,根据知情自愿原则,按照患者是否服用替比夫定,分成替比夫定组(150例)及对照组(100例)。替比夫定组孕妇自孕28周起口服替比夫定600 mg/d,至分娩后42 d止。对照组孕妇则不应用抗病毒药物。检测两组受试者在孕28周和分娩时血清HBV DNA载量;观察替比夫定组孕妇服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两组孕妇的婴儿出生后均接受主、被动联合免疫;在出生6 h内、1月龄和6月龄时肌内注射乙肝疫苗各10 μg,均于出生后6 h内和1月龄时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各200 IU。检测婴儿出生后6 h内(于主、被动免疫前抽股静脉血)和7月龄血清HBsAg阳性率及HBV DNA载量。 结果服药后分娩前替比夫定组孕妇平均HBV DNA载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1.07、P < 0.001)。替比夫定组与对照组婴儿出生6 h内血清HBV DNA阳性率(0.00% vs. 1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7.36、P < 0.001);新生儿7月龄时,替比夫定组HBV DNA载量均低于检测下限,对照组婴儿HBV DNA阳性率为10.00%。经Fisher精确检验,对照组婴儿宫内感染率显著高于替比夫定组(12.00% vs. 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替比夫定组使用随访期间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且该组婴儿未发生出生缺陷。 结论随着分娩前孕妇血清HBV DNA载量升高,HBV宫内感染的危险性增加。肝功能正常、HBsAg及HBeAg双阳性,HBV DNA高载量孕妇孕晚期应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可显著降低妊娠晚期孕妇血清HBV DNA载量,有效阻断HBV宫内感染,对母婴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病毒(HBV)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母婴传播,对母亲HBs Ag阳性的新生儿进行联合免疫(HBIG+乙肝疫苗),母婴阻断成功率可达90%~95%,但对于高病毒载量的母亲,在联合免疫的情况下,仍有8%~32%的婴儿在围生期感染HBV,在围产期感染HBV者有90%发展成慢性感染,这些慢性感染者有15%~25%死于肝硬化和肝癌。因此,对HBV感染的孕妇进行管理及制定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策略对降低母婴传播率至关重要。由于人们对此类问题的敏感性,临床试验难以进行。本文将从HBV母婴传播模式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11例婴儿发生HBV母婴传播的原因和时间,为采取措施进一步降低HBV母婴传播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对2010年12月至2012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409慢性HBV感染母亲分娩的409例婴儿随访观察,所有婴儿均在出生后2 h内、15~30 d各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 IU,并按0-1-6方案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0 μg。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CMIA)、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婴儿出生时外周静脉血的血清学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HBeAb、HBcAb)和HBV DNA,并于婴儿1个月、7个月~3岁随访。409例慢性HBV感染母亲按照血清HBV DNA水平高低分为3组,分别为HBV DNA阴性组147例患者(< 5 × 102拷贝/ml)、低病毒含量组124例患者(≥ 5 × 102~< 1.00 × 106拷贝/ml)、高病毒含量组138例患者(≥ 1.00 × 106拷贝/ml)。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喂养方式、分娩方式、母亲血清HBV DNA和HBVeAg水平对母婴传播的影响。 结果发生母婴传播的11例婴儿中,45.45%(5/11)婴儿从出生至1月龄HBsAg、HBV DNA持续阳性,1月龄时HBsAg均> 250 IU/ml、HBV DNA均> 1.00 × 106拷贝/ml,免疫失败,全部进展为慢性感染,分析为宫内感染;54.55%(6/11)婴儿出生时至1个月龄无明确感染,抗-HBs均阳转,但在7月龄时5例婴儿、12月龄时1例婴儿发生HBsAg、HBV DNA阳转,分析为产后感染。HBV DNA阴性组、低病毒载量组和高病毒载量组婴儿感染率分别为0、0.81%(1/124)和7.25%(10/138),高病毒载量组较低病毒载量组婴儿感染风险高8.98倍(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血清HBV DNA水平是影响母婴传播的的独立危险因素(95%CI:1.28~6.39、P = 0.01)。 结论婴儿出生后经严格主-被动联合免疫,血清高病毒载量母亲分娩婴儿仍有HBV母婴传播风险,母婴传播的原因除宫内感染外,产后感染亦是母婴传播的重要因素,特别在被动免疫消失,主动免疫尚未产生时,婴儿存在较大母婴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病毒载量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孕妇应用替比夫定行母婴阻断疗效,及其对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0月1日至2019年12月30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产检并分娩的慢性HBV感染202例孕妇及其分娩婴儿,选取孕中期HBV DNA>2.0×105 IU/ml的孕妇,其中132例孕中晚期给予替比夫定行抗病毒治疗者为研究组,未服用抗病毒药物的70例孕妇中剔除3例母婴阻断失败者为对照组(67例)。两组孕妇所产新生儿出生后2 h内均给予乙肝疫苗10μg及100 IU乙肝免疫球蛋白,出生后1个月、6个月常规给予10μg乙肝疫苗免疫接种。采用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1岁婴儿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水平,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比较两组婴儿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两组孕妇及其新生儿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连续校正卡方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入组202例孕妇中,服用替比夫定者与未服用者母婴阻断失败率[0(0/130)vs.4.29%(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4、P=0.017)。研究组和对照组孕妇年龄(t=-1.62、P=0.110)、孕次(t=0.27、P=0.787)、产次(t=1.325、P=0.187)、体重(t=0.55、P=0.580)、孕中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Z=-0.19、P=0.85)及HBV DNA载量(t=0.49、P=0.620)、剖宫产率(χ^(2)=0.71、P=0.400)及孕产期并发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和对照组孕妇分娩前HBV DNA载量[(3.74±0.78)lgIU/ml vs.(7.29±0.71)lgIU/ml]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1.88、P<0.001)。两组孕妇所产新生儿出生孕周(t=1.72、P=0.090)、身长(t=0.39、P=0.696)、出生体重(t=-0.13、P=0.90)、性别(χ^(2)=0.25、P=0.620)、Apgar评分(t=0.213、P=0.832)、1岁时体重(t=-0.20、P=0.840)、ALT(Z=-0.40、P=0.690)及HBsAb水平(Z=0.76、P=0.4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孕妇所产婴儿1岁时对乙肝疫苗免疫无应答率、弱应答率和强应答率分别3.79%(5/132)、22.73%(30/132)和73.48%(97/132);对照组分别为0(0/67)、14.93%(10/67)和85.07%(57/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93、P=0.054)。结论替比夫定可显著降低HBV感染孕妇的HBV DNA载量,提高母婴阻断成功率;孕期应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不影响婴儿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7.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母婴传播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在孕妇人群中的发生率及母婴传播状况,为制订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 1 000 例血清学检测HBsAg阴性的孕妇进行HBV-DNA检测,阳性者为隐匿性HBV感染,对隐匿性HBV感染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进行HBV血清学检测及HBV-DNA检测.统计孕妇人群隐匿性HBV感染的发生率,以及通过母婴传播引起新生儿隐匿性HBV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1 000例HBsAg阴性孕妇中,检测出隐匿性HBV感染病例57例(5.7%),其分娩的新生儿检测出隐匿性HBV感染8例(14.0%).阳性组新生儿母亲HBV-DNA含量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结论 孕妇人群中存在一定数量的隐匿性HBV感染,并能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引起胎儿宫内感染;新生儿隐匿性HBV感染的发生率与母亲血清中HBV-DNA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母亲血清HBV标志物(HBVM)及HBV DNA对新生儿静脉血HBVM的影响,探讨新生儿血清HBVM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于本院分娩的HBsAg阳性母亲,根据其新生儿出生7个月后HBVM检测,分为HBV感染组和免疫成功组,对两组母亲及其新生儿的血清HBVM、HBV DNA及母婴传播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HBV感染组和免疫成功组母亲HBeAg阳性率分别为97.1%和43.7%;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97.1%和16.2%。母亲血清HBV DNA水平越高,新生儿HBV感染率也越高(χ2=392.56,P<0.0001)。HBV感染组新生儿出生时血清HBsAg、HBeAg、抗-HBe和HBV DN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免疫成功组(P均<0.0001);尤其是HBV DNA,HBV感染组的新生儿出生时HBV DNA 100%为阳性,而410例免疫成功组新生儿仅1例出生时HBV DNA为阳性(3.67&#215;103拷贝/ml)。在免疫成功组的新生儿中,HBsAg阳性率只有11.0%,HBeAg阳性率为34.9%,而免疫成功组和HBV感染组新生儿血清抗-HBc阳性率分别为98.8%和1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17,P =0.663)。结论 HBV母婴阻断失败与母亲HBeAg阳性和HBV DNA水平有关。胎盘对HBV抗原及其抗体有选择的通透性,HBsAg不易透过胎盘,HBeAg可以部分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抗-HBc可以自由从母血中透过胎盘。新生儿出生时静脉血HBV DNA阳性和(或)HBsAg、HBeAg同时阳性可以预测新生儿的宫内感染和HBV免疫失败。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在孕妇人群中的发生率及母婴传播状况,为制订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1000倒血清学检测HBsAg阴性的孕妇进行HBV-DNA检测,阳性者为隐匿性HBV感染。对隐匿性HBV感染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进行HBV血清学检测及HBV-DNA检测。统计孕妇人群隐匿性HBV感染的发生率,以及通过母婴传播引起新生儿隐匿性HBV感染的发生率。结果1000例HBsAg阴性孕妇中,检测出隐匿性HBV感染病例57例(5.7%),其分娩的新生儿检测出隐匿性HBV感染8例(14.0%)。阳性组新生儿母亲HBV-DNA含量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结论孕妇人群中存在一定数量的隐匿性HBV感染,并能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引起胎儿宫内感染;新生儿隐匿性HBV感染的发生率与母亲血清中HBV-DNA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对HBV感染孕妇母婴结局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于本院规律产检孕妇1 200例,分为H组(慢性HBV感染孕妇640例)及NH组(非HBV感染孕妇(无HBV及HCV感染560例),根据有无MS再分为H-M组(89例)、H-NM组(551例)、NH-M组(36例)及NH-HM(524例)。回顾性分析发生MS与不发生MS孕妇的母婴结局。 结果H组患者MS的发生率(13.91%)高于NH组(4.64%)(χ2= 4.912、P = 0.027),平均孕前体重指数、孕期平均空腹血糖、平均餐后2 h血糖、孕期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平均病毒载量、终止妊娠孕周,H-M组与H-NM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肝功能异常、剖宫产、阴道助产、产后出血、会阴裂伤和切口愈合不良等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H-M组患者均显著高于H-NM组,NH-M组患者均显著高于NH-NM组,H组患者显著高于NH组,H-M组显著高于NH-M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新生儿结局胎儿窘迫、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方面,H-M组显著高于H-NM组,NH-M组高于NH-NM组,H组高于NH组,H-M组高于NH-M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M组新生儿HBV感染率高于H-NM组(χ2= 4.646,P = 0.024)。 结论HBV感染孕妇较正常孕妇更易发生代谢综合征,且代谢综合征合并HBV感染者更易发生不良母婴结局,代谢综合征会影响孕期HBV病毒的复制以及母婴阻断的效果,应重视代谢综合征在HBV感染孕妇中的早期诊断、干预及预防。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重建指尖离断静脉回流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3年2月收治指尖离断患者80例,38例吻合指侧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或1:2或2:2,平均1:2;22例吻合指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20例未吻合静脉,术中仅吻合1条动脉,行侧切口或甲床放血。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手指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回流障碍;吻合指腹静脉组19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中4例手指坏死;未吻合静脉组20例均发生回流障碍,其中6例手指坏死。5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吻合指侧方静脉组32例,指尖外形佳、指腹饱满;吻合指腹静脉组14例,指体轻度萎缩,指甲生长不平整;未吻合静脉组12例,指体萎缩明显。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指甲生长近平整,长度长于其他两组[(14.4±3.2)mm比(12.5±2.3)mm和(12.2±2.2)mm],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其他两组[(63±5)°比(48±3)°和(45±7)°],两点分辨觉小于其他两组[(4.6±0.4)mm比(7.1±1.2)mm和(7.3±0.6)mm],感觉级别高于其他两组[S(3.45±0.39)级比S(2.57±0.42)级和S(2.55±0.49)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吻合指腹静脉组和未吻合静脉组在指甲长度、运动和感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指侧方静脉能有效解决指尖再植静脉回流问题,可避免回流障碍,成活率高,促进指甲生长,可恢复 DIPJ 活动度及感觉。  相似文献   

19.
20.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臻伟  杨茂清  朱惠芳 《中国骨伤》2001,14(10):582-584
目的 对35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进行临床分析,重点探讨了有关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问题。方法 经明确诊断后,分析采用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26例、早期髌韧带中1/3移植重建3例、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及髋韧带中1/3移植重建29例为优良、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为差。结论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应该及时给予手术修复;膝后外侧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少于3个月的陈旧性病例仍适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