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生儿黄疸中碳氧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常见新生儿黄疸中碳氧血红蛋白(COHb)检测的临床价值,以德国800系列生化血气分析仪附加的270-血氧仪检测动脉化毛细血管血COHb,同步取静脉血检测血清总胆红素(STB)。病例选自本院新生儿病房2001年7月~2002年6月收治的伴有常见黄疸原因的足月新生儿157例[新生儿溶血病75例、感染51例、晚发性母乳性黄疸31例]。对照组101例为日龄匹配无病理性黄疸者,其中≤7天者52例,检测不同日龄的COHb,共测120例次。结果对照组中COHb生后5天内较高,峰值在1~2天,一周后接近成人正常水平。COHb与STB无相关性;溶血组COHb及STB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感染、母乳性黄疸组COHb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果提示COHb可用于证实新生儿黄疸中有无胆红素产量的增多,有助于黄疸病因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β-葡萄糖醛酸苷酶与母乳性黄疸关系的观察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动态观察母乳、新生儿粪便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lucuronidase,β-GD)活性变化的规律及其与血清胆红素浓度的关系。方法以纯母乳喂养的18例母乳性黄疸患儿和12例生理性黄疸儿为观察对象。于生后第1、2、3和4周测定母乳及新生儿粪便中β-GD活性和血清胆红素浓度。结果母乳中β-GD活性在母乳性黄疸组第1、2、3、4周(中位数,M)分别为178、102、134和91kU/L,生理性黄疸组分别为320、128、182、164kU/L,两组各期差异无显著性(P>0.05);新生儿粪便中β-GD活性在母乳性黄疸组分别为(512±291)、(660±153)、(629±282)和(639±237)U/g,生理性黄疸组分别为(672±118)、(582±270)、(573±211)和(714±153)U/g,两组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母乳性黄疸组血清胆红素浓度与母乳及粪便中酶活性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24和0.027(P>0.05);生理性黄疸组分别为0.109及0.140(P>0.05),两组均无相关性。结论β-GD活性在母乳性黄疸的发病机理中不是唯一的或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常见新生儿黄疸中碳氧血红蛋白(COHb)检测的临床价值,以德国800系列生化血气分析仪附加的240-血氧仪检测动脉化毛细血管血COHb,同步取静脉血检测血清总胆红素(STB).病例选自本院新生儿病房2001年7月~2002年6月收治的伴有常见黄疸原因的足月新生儿157例[新生儿溶血病75例、感染51例、晚发性母乳性黄疸31例].对照组101例为日龄匹配无病理性黄疸者,其中≤7天者52例,检测不同日龄的COHb,共测120例次.结果对照组中COHb生后5天内较高,峰值在1~2天,一周后接近成人正常水平.COHb与STB无相关性;溶血组COHb及STB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感染、母乳性黄疸组COHb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果提示COHb可用于证实新生儿黄疸中有无胆红素产量的增多,有助于黄疸病因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母乳性黄疸是未结合性胆红素增高所致的黄疸.临床分为二型:一为母乳性黄疸综合征,或称迟发母乳性黄疸,或称延长的母乳性黄疸;另一型为母乳性黄疸,或称早发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综合征 20多年前Arias和Gartner首先报道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母乳喂养的关系。当时称这种未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为母乳性黄疸综合征。其发生率占母乳喂养儿的0.5~2.5%。临床特点:单纯母乳喂养,无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口服金双歧对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26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5例是在常规治疗(服用鲁米那、尼可刹米、维生素C)的基础上口服金双歧,两组均服药5天,治疗前后经皮测定胆红素值。结果两组新生儿的皮肤黄疸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但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口服金双歧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疗效确切,方法简便,易被家长及新生儿接受。无任何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碳氧血红蛋白(COHb)检测的意义。方法用德国800系列生化血气分析仪附加的270-血氧仪测定189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及142例日龄匹配无病理性黄疸(对照组)患儿动脉化毛细血管血COHb及静脉血血清总胆红素(STB)。新生儿溶血组予大剂量静脉用丙种免疫球蛋白治疗,2 d后测定COHb及STB水平。结果溶血组COHb及ST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01);颅内出血组COH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T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感染、母乳性黄疸组ST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01),而COH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新生儿溶血组大剂量静脉用丙种免疫球蛋白治疗后COHb及STB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01)。结论COHb测定可作为胆红素水平的指标,有助于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病因诊断及治疗指导。  相似文献   

7.
研究证实,高胆红素血症可造成听力的损害。近年来,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有所上升,其无任何症状,只表现为皮肤黄染和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为了解母乳性黄疸对患儿听觉的影响,我们对120例母乳性黄疸患儿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双歧杆菌活菌制剂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疗效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活菌制剂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疗效。方法对63例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双歧杆菌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采用输液、清蛋白静滴,重者采用蓝光治疗;双歧杆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并观察两组患儿黄疸消褪时间及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的变化。结果双歧杆菌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黄疸消褪时间分别为(4.0±2.1)、(5.5±2.5)d,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d5血清总胆红素值分别为(45.6±17.3)(、82.5±32.6)μmol/L,两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双歧杆菌活菌制剂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9.
双歧杆菌活菌制剂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疽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活菌制剂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疗效.方法对63例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双歧杆菌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采用输液、清蛋白静滴,重者采用蓝光治疗;双歧杆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并观察两组患儿黄疸消褪时间及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的变化.结果双歧杆菌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黄疸消褪时间分别为(4.0±2.1)、(5.5±2.5)d,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d5血清总胆红素值分别为(45.6±17.3)、(82.5±32.6)μmol/L,两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双歧杆菌活菌制剂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0.
β—葡萄糖醛酸苷酸在母乳性黄疸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探讨β-葡萄糖醛酸苷在母乳性黄疸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学比色法对47例母乳性黄疸患儿及60例正常新生儿粪便,血清及其母乳中β-GD活性浓度进行测定,并分析母乳性黄疸患儿β-GD活性浓度与血胆红素浓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