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首次脑梗死患者血浆MMP-9随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首次脑梗死患者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 (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的动态变化,探讨MMP-9在脑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随访监测52例首次脑梗死患者发病2 d内、2周、3个月及6个月以及2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MMP-9的含量.结果 急性脑梗死发病2 d内的血浆MMP-9水平显著高于发病2周后(P<0.01)和健康对照组(P<0.01),发病2周后血浆MMP-9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发病3个月及6个月的血浆MMP-9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脑梗死发病2 d内血浆MMP-9水平呈正相关(r=0.769,P<0.01).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MMP-9水平升高,MMP-9水平可以反映急性脑梗死的病情严重程度.脑梗死恢复期MMP-9水平升高不明显,血浆MMP-9可能不能作为监测脑梗死复发前期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藻酸双酯钠(PS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和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急性脑梗死患者64例随机分为PSS治疗组(PSS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PSS组患者用PSS 15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14d;对照组患者每日静脉滴注维脑路通600mg,连续14d.于治疗前、治疗后7d、14d检测两组患者血浆vWF、TM的水平.结果 治疗后第7d、14d PSS组血浆vWF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且两组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P<0.05~0.01).治疗后第7d、14d PSS组血浆TM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后14d均高于治疗前(均P<0.01).结论 PSS可使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vWF水平降低及TM水平升高,故有抗凝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 (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及心钠素 (ANP)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过程中的病理作用。方法 用放射免疫技术测定 78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 (脑梗死组 )和 6 0名健康老人 (对照组 )的血浆ET、CGRP和ANP水平 ,并观察其动态变化。结果  (1)脑梗死组病程各期血浆ET、ANP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5~ 0 0 1) ,且随时间延长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CGRP的水平则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2 )与腔隙脑梗死组比较 ,大面积及小面积脑梗死组血浆ET及ANP水平均明显升高 (均P <0 0 1) ,而其CGRP水平则显著降低 (P <0 0 5 )。结论 ET、CGRP和ANP与老年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ET与CGRP之间和ET与ANP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抑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剂-1(PAI-1)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梗死面积的关系.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其中大面积脑梗死22例、小面积脑梗死36例、腔隙性脑梗死42例,采用发色底物显色法检测脑梗死患者病后24 h、2 d、14 d、21 d的血浆t-PA、PAI-1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并比较不同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桨t-PA、PAI-1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患者病后24 h、2 d、14 d血浆t-PA水平显著降低,血浆PAI-1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病后21 d两者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大面积脑梗死患者t-PA水平明显低于小面积和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小面积脑梗死患者又明显低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均P<0.01);不同面积脑梗死组之间PAI-1水平未见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t-PA水平降低及PAI水平升高;脑梗死面积越大的患者血浆t-PA水平降低程度越明显,而血浆PAI-1水平与梗死面积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浆脂质过氧化物与抗氧化物在缺血性脑梗死不同病期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紫外及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 4 8例脑梗死不同病期患者血浆脂酰氢过氧化物 (AHP)和维生素E的含量并与正常人比较。结果 脑梗死急性期组患者 (19例 )血浆AHP水平显著升高 ,血浆维生素E水平显著降低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P <0 0 5 ) ;恢复期组患者 (17例 )血浆AHP水平明显下降 ,与急性期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而血浆维生素E水平未见明显回升 ;后遗症期组 (12例 )患者血浆AHP水平与恢复期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血浆维生素E水平与急性期组比较无显著提高 (P >0 0 5 )。结论 对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应常规监测血中过氧化脂质及抗氧化物含量 ,抗氧化治疗可能有利于脑梗死患者的康复和预防脑卒中的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伴有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类分子(LPA/AP)含量的变化特点,探索NVAF相关性卒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为临床进行抗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经临床和辅助检查确诊的235例未接受抗栓治疗的NVAF患者、119例伴有NVAF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以及120例不伴有NVAF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本研究。测定其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及其相似总磷脂(AP)的含量变化,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同时观察不同年龄组NVAF患者血浆LPA含量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年龄组NVAF患者血浆LPA含量均显著增高,其中≥76岁年龄组增高最为显著,且显著高于≤60岁年龄组(P〈0.01)。发病24h,伴有NVAF的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LPA含量显著高于NVAF组(P〈0.01)和对照组(P〈0.001)。NVAF组和伴有NVAF的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AP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发病24h,伴有NVAF的急性脑梗死组血浆LPA含量显著高于不伴NVAF的急性脑梗死组(P〈0.01)和对照组(P〈0.001)。不伴NVAF的急性脑梗死组血浆LP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至发病后1周,伴有NVAF的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LPA含量仍高显著于不伴NVAF的急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P〈0.05)。发病后2周和1个月时,三组间LPA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NVAF患者血浆LPA含量显著增高,提示其体内血小板处于活化状。NVAF相关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持续时间较长,故其抗栓治疗的时间窗应较长。LPA可作为一种理想的分子标记物,并可用于判断NVAF患者体内血栓形成或血栓形成前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72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浆Lp-PLA2水平。ACI患者每天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第3 d NIHSS评分比发病第1 d增加≥2分者为进展性脑梗死(进展性脑梗死组),<2分者为稳定性脑梗死(稳定性脑梗死组)。结果 168例ACI患者中进展性脑梗死40例,稳定性脑梗死128例。ACI组血浆Lp-PLA2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进展性脑梗死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稳定性脑梗死组(均P<0.01);稳定性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血浆Lp-PLA2水平明显升高,其可能为早期预测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通心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脂联素、瘦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通心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脂联素和瘦素的影响.方法 将84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采用放射免疫法,在治疗前后抽血检测血浆脂联素和瘦素水平.结果 (1)急性脑梗死患者在8周前,2组血浆脂联素水平没有差异(t=2.79,P>0.05),在治疗8周后存在着明显的差异(t=4.38,6.17,P<0.05, 0.01),治疗组血浆脂联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9.43,P<0.05).(2)急性脑梗死患者在8周前,2组血浆瘦素水平没有差异(t=3.63,P>0.05),在治疗8周后存在着明显的差异(t=12.83,15.52,P<0.01, 0.01),治疗组血浆瘦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13.93,P<0.01).结论 通心络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可能与升高血浆脂联素和降低血浆瘦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和NSE(神经元特异性的烯醇化酶)在不同时间的动态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1例,分别用化学法和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入院时、发病后48h、72h、7d、14d的血浆D-二聚体和NSE水平,并检测发病72h后梗死灶的最大直径(用头颅CT)和各个时期的NIHSS评分。另外选45例经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结果和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在入院的当天血浆中D-二聚体和NSE的水平明显升高(P0.05);NSE的水平逐渐上升,于7d后有明显下降,在14d后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D-二聚体水平7d前各时点逐渐显著升高,14d后显著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7d内NIHSS分值和梗死灶最大直径呈正相关(P0.05)。结论测量血浆中的D-二聚体和NSE的水平对急性脑梗死的早诊断、病情轻重辨别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检测急性脑卒中和卒中并多脏器功能衰竭 (MOF)患者一氧化氮 (NO)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以了解自由基对上述疾病变化和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测定 2 8例脑出血 ,2 6例脑梗死 ,30例急性脑卒中并MOF及 2 5例健康者对照组血浆NO及SOD含量。结果 :急性脑出血、脑梗死组、卒中并MOF组血浆NO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SOD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卒中并MOF死亡组NO含量明显高于存活组 ,SOD明显低于存活组。结论 :氧自由基参与急性脑卒中和急性脑卒中并MOF的病理生理过程 ,故血中NO及SOD的动态变化可作为判断病情发展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赛莱乐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法 ,将发病一周内脑梗死患者 80例分为赛莱乐治疗组和丹参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分别为 77 5 %和 5 7 5 % ,明显高于对照组 62 5 %和 3 2 5 % (P <0 0 1)。结论 :赛莱乐是一种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血浆t-PA和PAI-1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脱水、营养脑细胞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2组均未给予抗凝、溶栓、降纤治疗,测定用药前及用药4 周后的血浆 t-PA和PAI-1的含量.结果 2组用药前血浆t-PA和PAI-1的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血浆t-P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AI-1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辛伐他汀能升高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tPA-1含量,降低血浆PAI-1含量,提高体内纤溶状态,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后凝血与纤溶活性的变化规律。方法 检测40例脑梗死患者发病时、病后4-5天、病后2周血浆纤维蛋白(Fg)、抗凝血酶Ⅲ(AT-Ⅲ)及D-二聚体(D-dimer)的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死后2周内Fg持续升高;AT-Ⅲ在发病时及病后4-5天明显降低;D-dimer在病时及病后4-5天明显升高;AT-Ⅲ与D-dimer在发病后2周末均恢复至正常。结论 较高水平的Fg促使脑梗死发生;急性脑梗死后有凝血及继发纤溶活性的增强,抗凝血活性降低,但病后2周末多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4.
探讨复发性脑梗死与血浆Hcy水平的关系.方法 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50例非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同临床亚组、各类型急性脑梗死组、初发组与复发组,比较各组患者血浆Hcy水平及高Hcy比率.同时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对脑梗死的复发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脑梗死复发患者血浆Hcy水平高于初发患者(P<0.01),且复发组高Hcy比率(54.45%)高于初发组(32.83%)(P<0.05).(2)各类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cy水平均高于非急性脑梗死患者(P<0.01);各类型脑梗死患者之间血浆Hcy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3)1年内和1年后脑梗死复发患者血浆Hcy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4)各类型脑梗死复发患者之间血浆Hcy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复发患者高Hcy比率略高于其他类型脑梗死(P>0.05).(5)多因素分析显示脑梗死复发与高Hcy水平密切相关(P<0.01).结论 高血浆Hcy水平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凝血酶调节蛋白(TM)作为一种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在临床检测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03年2月至2006年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63例高血压患者和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其中高血压病组37例,急性脑梗死组26例,另选择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43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高血压患者和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TM浓度。统计学采用t检验,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结果高血压患者血浆TM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高血压合并脑梗死TM值增高;急性脑梗死在发病3~7d TM浓度最高;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浆TM水平比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明显增高;头颅核磁梗死范围越大,血浆TM水平越高。结论血浆TM水平改变对脑梗死的分期、严重程度及其转归判断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银杏叶提取物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目的 :观察银杏叶提取物 (杏丁 )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 von Willebrand因子 (v WF)和血栓调节蛋白(TM)的影响 ,从而了解其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34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 ,n=17,每日静脉滴杏丁 2 0 ml,连续 14 d;对照组 ,n=17,每日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 2 5 0 ml,于治疗前、治疗后 7d、 14 d检测两组患者血浆 v WF和 TM的水平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血浆 v WF和 TM治疗前均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治疗后第 7d、14 d实验组 v WF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5 ) ,且两组患者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 ((P<0 .0 5或 P<0 .0 1) ;治疗后第 7d实验组 TM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5 ) ,且两组患者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 (P<0 .0 5或 P<0 .0 1)。结论 :银杏叶提取物(杏丁 )可明显降低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 v WF和提高 TM水平 ,有益于保护内皮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脑梗死初发、复发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探讨脑梗死复发与血浆Hcy的关系。方法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测定4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200例非急性脑卒中的对照组患者的血浆Hcy水平;将研究对象(400例)分为不同临床亚组各类型急性脑梗死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形成组、腔隙性脑梗死组、心源性脑栓塞组),初发组与复发组;比较各组患者血浆Hcy水平及高Hcy水平比率,对脑梗死复发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各类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1);各类型脑梗死患者之间血浆Hcy水平无显著差异;(2)脑梗死复发患者血浆Hcy水平高于初发患者,且高Hcy水平比率(49/97)亦高于初发患者(98/31)3)(P〈0.01);(3)1年内和1年后复发患者血浆Hcy水平无显著差异;(4)各类型脑梗死复发患者之间血浆Hcy水平无显著差异;(5)多因素分析显示脑梗死复发与高Hcy水平、糖尿病有关(P〈0.01)1、P〈0.05)。结论脑梗死复发与高血浆Hcy水平有一定关系,高血浆Hcy水平可能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性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浆CX3CL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13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及82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及血浆,采用ELISA法测定其血浆CX3CL1水平.病例组患者于入院后24 h内行NIHSS评分,并于发病3个月后随访行mRS评分.将病例组患者根据NIHSS评分及mRS评分分别进行分组,比较各亚组间血浆CX3CL1水平有无差异.结果 病例组血浆CX3CL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9),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CX3CL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发病密切相关(OR=0.387,P=0.020),且血浆CX3CL1水平与CRP呈负相关(r=-0.232,P=0.003).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CX3CL1水平与其入院后24 h内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179,P=0.034).预后不良组(mRS>2分)血浆CX3CL1水平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mRS≤2分),白细胞计数及CRP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血浆CX3CL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后3个月mRS评分呈负相关(r=-0.263,P=0.002).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血浆CX3CL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预后密切相关(OR=0.087,P=0.004).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CX3CL1水平较低,且血浆CX3CL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的变化特点,探索OSAS相关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为临床抗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经临床和辅助检查确诊的OSAS患者40例(OSAS组)、伴OSAS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6例(OSAS伴脑梗死组)以及不伴OSAS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8例(脑梗死组)纳入本研究,另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36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浆Lp-PLA2水平。结果发病24h时,OSAS组、OSAS伴脑梗死组以及脑梗死组患者血浆LpPLA2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且OSAS伴脑梗死组血浆Lp-PLA2水平高于OSAS组和脑梗死组(均P0.01)。至发病后21d,OSAS伴脑梗死组患者血浆Lp-PLA2含量仍高于脑梗死组和对照组(P0.01),而脑梗死组和对照组血浆Lp-PLA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SAS患者血浆LpPLA2水平升高,提示其体内存在Lp-PLA2相关性炎性反应,LP-PLA2可作为一种理想的分子标记物用于判断OSAS患者体内炎性反应状态;OSAS伴脑梗死患者炎性反应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为早期强化抗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赛莱乐与降纤酶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目的 观察赛莱乐和降纤酶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选择 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 :治疗组 (30例 )用赛莱乐 2 0 0mg ,每日 1次静滴 ,共 2周 ,和降纤酶 1 0U、5U、5U ,隔日 1次静滴 ;对照组(30例 )用低分子右旋糖酐 50 0ml,每日 1次静滴 ,共 2周 ,降纤酶 1 0U、5U、5U ,隔日 1次静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 (90 % )明显高于对照组 (50 % )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及生活能力等级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 (均P<0 0 1 ) ,与对照组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治疗组治疗后血液粘度及血小板聚集率均有明显下降 (均P <0 0 1 ) ,且较对照组尤为明显 (P <0 0 5) ;而血浆粘度和纤维蛋白原亦有显著性下降 (P <0 0 1 ) ,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赛莱乐和降纤酶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较单用降纤酶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