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凤华  李焰 《山东医药》2002,42(14):69-69
近年来 ,我们应用国产尿激酶 (10万 U/支 ) ,静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 19例次 ,效果良好。一般资料 :本组男 14例 ,女 5例 ;年龄 47~ 64岁 ,平均 5 7岁。广泛前壁梗死 8例 ,前间壁 6例 ,下壁 5例 ,发病时间为 1~ 3 .5 h,平均 1.2 h。给药方法 :即刻内服阿司匹林 0 .3 g,以后每日 0 .3 g,3天后改为每日 5 0 mg,以后长期服用。先静注尿激酶 5 0万 u,然后用 10 0万 U加入 5 %葡萄糖液 2 5 0 ml中静滴。溶栓开始后密切观察胸痛变化。给溶栓药物后 2小时内每 2 0分钟记录12导联心电图一次 ,观察到用药后 2 4小时。每 2小时测一次出凝血时…  相似文献   

2.
虽然现已公认溶栓疗法可提高急性心肌梗塞后的存活率,但溶栓后梗塞区供血冠脉再通的速度是否影响其预后尚有争论。为探讨这一问题,作者进行了以下研究。 方法 2431例病人随机分组,接受以下四种方法之一的再灌注治疗:①链激酶(SK)150万U60分钟内静滴+肝素纳12500U皮下注射;每日两次(SK第Ⅰ组);②SK150万U静滴+肝素5000U静注后以每小时1000U连  相似文献   

3.
笔者将9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两组的年龄、性别和梗塞部位无显著差异。溶栓组40例,先以尿激酶(UK)30万~40万U加于30ml生理盐水中5分钟内静注,继以80万~100万U加于生理盐水100ml中于30分钟内静滴,总剂量为100万~150万U;同时口服阿司匹林300mg/d,3天后改为50mg/d,同时静滴肝素6250~12500U/d,连用5~7天。对照组除不用UK外,其他治疗同溶栓组。两组的疗效分析如下: 1.胸痛缓解时间:溶栓组于治疗后0.5~2小时明显缓解或消失,对照组为1~8小时,P<0.01。 2.心电图中ST段抬高迅速降低及恢复正常的时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探讨镁剂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治疗中的作用。作者观察了 6 2例用尿激酶 (UK)静脉溶栓的 AMI患者 ,其中 40例同时滴注硫酸镁 ,以阐明其对 AMI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病例选择根据 WHO制定的标准确诊为 AMI的住院患者 6 2例 ,其中男 35例 ,女 2 7例 ,前间壁或广泛前壁梗死42例 ,下后壁梗死 2 0例。 UK静脉溶栓治疗距发病时间平均 5 .4± 2 .2 h,U K用量 15 0万 U于 40 m in静脉注入。依冠脉再通临床指标判定 6 2例全部再通。其中 40例患者静脉滴注硫酸镁 2 0 ml作为试验组 ,2 2例作为对照组 ,对照组除未用硫酸镁外 ,…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溶栓治疗的43例患者进行凝血及纤溶系统功能的测定,分别在溶栓前、溶栓后4h、12h、24h、48h及1周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溶酶原(PLG)、α_2抗纤溶酶(α_2AP)、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含量(D=Dimer)、组织型纤维溶酶原活化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物(PAI),其结果显示,溶栓组冠脉再通26例(60.5%),溶栓前与溶栓后4h相比冠脉再通组t-PA活性明显高于未通组(P<0.01),PLG活性及Fg含量的降低幅度再通组明显高于未通组,建议溶栓中应把测定t-PA、PAI、PLG及Fg作为判断溶栓治疗效果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前,溶栓疗法已广泛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塞 (AMI),以降低死亡率及保护左室功能,但与梗塞相关动脉的继发性再梗塞的危险性增加。有冠脉造影研究提示,溶栓疗法后动脉早期再梗塞的发生率为20%,而再梗塞则与往后的心脏损害及死亡率有关。为此,作者采集重复溶栓疗法的31例患者,以探讨本疗法的安全性及疗效。病人和方法本研究对象为31例曾接受溶栓治疗的 AMI 患者,男22例,女9例,平均年龄58±9岁。首次采用溶栓治疗的指征包括溶栓前缺血性胸痛持续6小时以上;两个肢导联或 V_4~V_6ST 段抬高≥1mm,或 V_1~V_3导联抬高≥2mm。首次溶栓23例采用链激酶(SK)150万 U 在30分钟内静滴,8例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100mg 在3小时内静滴。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服用阿司匹林50~300mg/d,  相似文献   

7.
方法 年龄≥21岁、发病后12h内无溶栓禁忌症的急性心梗病人,接受链激酶或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同时应用阿斯匹林150~325mg/d,上述病人随机进入肝素治疗组(5000U静注,随后体重<80kg者1000U/h,体重≥80kg者1300U/h静滴,根据目标活化部分凝血激活时间aPTT60~  相似文献   

8.
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培荣  张士森 《山东医药》2007,47(20):55-56
将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动脉溶栓组28例用尿激酶25万~75万U经股动脉选择性动脉溶栓,静脉溶栓组50例用尿激酶150万U静滴溶栓。结果动脉溶栓组溶栓后2、6、24h及3d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高于静脉溶栓组(P均〈0.05);两组28d时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但静脉溶栓组致残率明显高于动脉溶栓组(P〈0.05);溶栓后6h及3、7d、凝血指标静脉溶栓组较动脉溶栓组明显延长(P均〈0.05);6h、3d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下降(P〈0.05);动脉溶栓组中梗死灶内出血4例,静脉溶栓组中脑实质内出血5例。提示动脉溶栓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减轻残疾,早期疗效优于静脉溶栓。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脑梗死(ACI)病人行静脉溶栓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03例接受溶栓治疗的老年ACI病人作为ACI组,8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病人溶栓治疗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D-二聚体(DD)水平,分析影响老年ACI病人静脉溶栓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治疗前,ACI组的APTT、PT均显著短于对照组,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ACI组的APTT、PT均高于治疗前(P 0. 05),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DD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但仍高于对照组(P 0. 05)。ACI组治疗前后及与对照组比较,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溶栓治疗后1个月,总有效率为84. 47%;治疗后3个月,预后良好率为61. 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溶栓前NIHSS评分≥15分、溶栓24 h后NIHSS评分无改善、发病至溶栓时间≥3 h、溶栓前血糖≥11. 1 mmol/L是影响老年ACI静脉溶栓预后的危险因素(P 0. 05)。结论溶栓治疗可显著改善老年ACI病人的凝血功能。此外,年龄≥75岁、溶栓前NIHSS评分≥15分、溶栓24 h后NIHSS评分无改善、发病至溶栓时间≥3 h、溶栓前血糖 11. 1 mmol/L是影响老年ACI病人静脉溶栓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院前链激酶溶栓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8月—2010年8月急诊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2例,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急救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现场,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后,给予患者吸氧、镇静止痛;口服阿司匹林,静脉注射硝酸甘油。给予重组链激酶150万U静脉溶栓治疗,在60min内滴注完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院前没有实施链激酶溶栓治疗。结果观察组冠脉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出院前病死率及平均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院前溶栓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血管再通率,降低患者病死率,有利于患者康复,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1.
时间就是心肌 ,时间就是生命 ,这是在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救治中 ,每个医务人员、每个病人、甚至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记住的。为挽救更多的 AMI患者 ,医务人员应尽快作出正确决断 ,马上溶栓治疗 ,以保护心肌 ,挽救生命。2 0 0 2年我院干部病房成功地为 2例 AMI高龄患者行溶栓治疗 ,挽救了病人垂危的生命。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例均为住院患者 ,男性 ,离休干部。 1例 91岁 ,汉族 ,1例 90岁 ,维吾尔族。1.2   主要治疗手段  2例患者用同样的方法给予溶栓治疗 ,即 0 .9%生理盐水 5 0 ml+尿激酶针剂 5 0万 U,15 min…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顽固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4例顽固性心绞痛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用尿激酶5&#215;10^5U加生理盐水100mL,30min内静脉输注,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215;10^3U皮下注射,治疗前后观察患者胸痛缓解情况,24h动态心电监测ST—T改变,血流动力学,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85.2%,且治疗前后血常规,出凝出时间及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变化。结论小剂量尿激酶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顽固性心绞痛,有助于改善凝血和纤溶活性之间的不平衡,以减少新鲜血栓的形成和陈旧血栓的延迟。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 (DTI)及二维超声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与非溶栓的病人 ,用以定量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的疗效。1 资料与方法96例病人首次心肌梗死均符合 :(1)持续胸痛超过半小时 ,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 ;(2 )相邻两个导联 ST段抬高 ,前壁>0 .2 m V,下壁 >0 .1m V。随机分为溶栓组与非溶栓组。溶栓组 47例 ,其中前壁 (包括广泛前壁 )心肌梗死 2 6例 ,下壁 (包括下后壁 )梗死 2 1例 ,均在发病 6小时内给尿激酶静滴 (15 0万 u/ h) ,并用肝素 12 5 0 0 u静滴及口服肠溶阿司匹林。非溶栓组 49例 ,其中前壁 (包括广泛前壁 ) 32例 ,…  相似文献   

14.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冠脉再通率。方法95例符合WHO诊断标准的AMI患者在治疗窗时间内给予尿激酶2万U/kg(总量100~150万U,年龄<75岁),溶于5%葡萄糖溶液100ml内于30min静脉滴入。溶栓前及溶栓后每30min做心电图1次,共6次;每2h测心肌酶谱1次,共4次;后24、45、72h各测1次。结果经溶栓治疗血管再通者49例,血管未通者46例。再通组严重心律失常率为8·16%,心衰为10·20%,休克为2·04%,死亡为8·07%,发病后1h内溶栓再通80·00%,3h内为74·28%,总再通率为51·18%。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时间愈早,血管再通率愈高,再通组的严重心律失常,心衰、休克、死亡病例少于未通组,AMI患者进行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疗效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国产替罗非班(tirofiban)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消除冠脉内血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接受急诊PCI术中有较大量血栓负荷的患者12例,其中2例为溶栓失败后补救性PCI(rescue PCI)。经桡动脉途径PCI常规处理梗死相关动脉(IRA),在PCI术中给予国产替罗非班10μg/kg的负荷量,然后给予0.15μg·kg~(-1)·min~(-1)的剂量持续静滴24h。如出现皮下出血或是其他出血倾向时可减半量输入。对比给药1h前、后的造影结果。术后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口服、术后给予肝素500~1000U/h泵入24h,监测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始终在治疗前的1.5~2.5倍,之后以低分子肝素克赛1mg/kg皮下注射,1次/12h,5~7d。观察手术成功率、血栓积分、围术期和出院3个月后患者的出血并发症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死亡、急性心肌梗死、紧急血运重建)的发生率。结果12例患者PCI均取得成功,血栓明显消退,治疗前、后血栓评分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手术成功率为100%,无死亡、再发心梗及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结论替罗非班在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应用安全有效,且具有较强的抗血栓效果,可明显降低冠脉内血栓评分。  相似文献   

16.
肺栓塞是因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包括肺血栓栓塞症 ,脂肪栓塞 ,羊水栓塞 ,空气栓塞等。 75 %~ 90 %的栓子来源于下肢静脉血栓。我科自2 0 0 0年 3月至 2 0 0 2年 12月收治肺血栓栓塞患者 2 2例 ,经溶栓及抗凝治疗 ,精心护理 ,疗效满意。1.治疗方法确诊大面积及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 ,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尿激酶 2万 u/ kg,2 h内静脉滴注。溶栓后 ,每 2~ 4 h观察凝血酶原时间 (PT)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 (APTT) ,如 APTT<2倍正常值 ,即开始使用肝素抗凝治疗 ,低分子肝素钠 5 0 0 0 u皮下注射 ,每 12 h…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剂量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采用大剂量静脉溶栓疗法,首剂150万U,以后每天50万U静脉点滴,4~7d,总计300万~450万U。结果冠脉再通率82.14%(23/28),再梗率14.29%(4/28),出血并发症10.71%(3/28),病死率10.71%。结论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病人,可以提高相关血管的再通率,降低病死率;溶栓治疗年龄不限;尿激酶150万U是AMI溶栓治疗较适当剂量。  相似文献   

18.
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疗效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56例AC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动脉溶栓组28例脑梗死患者采用颈动脉穿刺推注尿激酶50~75万U溶栓治疗,静脉溶栓组28例脑梗死患者静脉滴注尿激酶100~150万U溶栓治疗。分别于溶栓前、后3h、24h、3d、14d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PT)、纤维蛋白原(FIB)。溶栓后24h复查头颅CT。结果动脉溶栓组溶栓后3h、24h、3dESS评分均明显高于静脉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溶栓组总有效率为96%,致残率为4%。静脉溶栓组总有效率为89%,致残率为11%;两组14d时疗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静脉溶栓组致残率明显高于动脉溶栓组(P〈0.05)。两组溶栓后3h、24h、3d时PT、APTT、FIB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静脉溶栓治疗ACI均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动脉溶栓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减轻残疾,早期疗效优于静脉溶栓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院用2万U/kg和3万U/kg剂量尿激酶(天普洛欣)快速静脉滴注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后者再通率明显提高。现报告如下:一、资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和方法:1993年7月至1996年5月发病6小时以内入院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51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8例用尿激酶(天普洛欣)2万U/kg,B组23例用3万U/kg剂量,均加入生理盐水100ml半小时滴完。两组在性别、年龄、梗塞部位和范围、发病距溶栓开始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观察指标:(1)冠脉再通情况,具体操作和冠脉再通评价指标均按参考文献[1]标准。(2)溶栓后心力衰竭、心源…  相似文献   

20.
将14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按发病时间分为三组,均予肝素、肠溶阿司匹林抗凝治疗,早期溶栓组53例(发病6~12 h)分别静脉应用UK 50万、100万、150万U大、中、小剂量溶栓1次,延迟溶栓组37例(发病12~24 h)UK 20万U,连用3 d.结果早期溶栓组随UK剂量增大血管再通率增高;延迟溶栓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小剂量溶栓及对照组(P<0.01),与中剂量溶栓相当,较大剂量溶栓低;病死率低于早期溶栓组,但无显著意义.认为小剂量延迟溶栓安全有效,可使冠脉恢复通畅,防止梗死扩展,最大限度的挽救心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