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表达及阿托伐他汀对其影响。方法用ELISA法测定90例ACS患者和4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血浆sICAM-1和hsCRP水平。结果 ACS组sICAM-1和hsCRP水平均高于SAP组(P<0.05,P<0.01);阿托伐他汀治疗后,B、D组sICAM-1和hsCR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结论血浆sICAM-1和hsCRP水平与不同类型冠心病斑块稳定性和内皮炎症有关,阿托伐他汀具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抑制内皮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表达及阿托伐他汀对其影响。方法用ELISA法测定90例ACS患者和4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血浆sICAM—1和hsCRP水平。结果ACS组sICAM-1和hsCRP水平均高于SAP组(P〈0.05,P〈0.01);阿托伐他汀治疗后,B、D组sICAM-1和hsCR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结论 血浆sICAM—1和hsCRP水平与不同类型冠心病斑块稳定性和内皮炎症有关,阿托伐他汀具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抑制内皮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强化调脂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促炎和抗炎失衡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抗炎和稳定斑块的机制.方法 检测82例ACS患者、17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和22例对照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IL-10水平.将41例应用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的ACS患者随机分为标准治疗组(阿托伐他汀10 mg/d)及强化治疗组(阿托伐他汀40 mg/d),观察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血脂、hs-CRP及IL-10水平的变化.结果 ACS患者hs-CRP水平[(11.10±14.30)mg/L]明显高于SAP患者[(2.47±2.72)mg/L]和对照者[(2,34±4.22)mg/L],P均<0.05;ACS患者IL-10水平[(3.94±1.91)ng/L]明显低于SAP患者[(6.31±4.26)ng/L]和对照者[(7.76±2.82)ng/L],P均<0.05.强化治疗组与标准治疗组患者治疗后hs-CRP水平明显降低(P<0.05),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强化治疗作用更强(P<0.05).结论 ACS患者hs-CRP水平明显升高,但IL-10水平明显降低,提示机体斑块不稳定与促炎和抗炎失衡有关.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能明显降低hs-CRP水平,升高IL-10水平,提示其稳定斑块的作用可能与改善促炎和抗炎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MIF、MMP-1及hs-CRP的影响。方法 将17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2组:ACS组12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50例,另选同期4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同时随机将ACS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各6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MIF、MMP-1水平,用超敏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比较各组血清MIF、MMP-1、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ACS组血清MIF、MMP-1、hs-CRP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及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比较,血清MIF、MMP-1、hs-CRP水平明显下降(P〈0.01或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降低ACS患者血清MIF、MMP-1、hs-CRP水平,减少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基质成分的降解和炎症反应,增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内皮素(ET)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和ELISA法测定76例ACS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ET和VCAM-1水平.同时将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阿托伐他汀10mg/d,n=38)和对照组(常规治疗,n=38),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ET和VCAM-1水平,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和组间比较.[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CS患者血清ET和VCAM-1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2)治疗后2周与治疗前相比,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清ET和VCAM-1水平显著下降;与对照组相比,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后血清ET和VCAM-1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ACS患者血清ET和VCAM-1水平升高与ACS的粥样斑块形成密切相关.阿托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可降低ACS患者血清ET和VCAM-1水平,具有一定的抗内皮损伤及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的影响。方法102例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40 mg组和10mg组,测定治疗前和1周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同时选择健康的体检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ACS患者由血流介导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阿托伐他汀40 mg组和10 mg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后各项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40 mg组治疗1周后FMD明显改善(P<0.01),阿托伐他汀10 mg组治疗1周后FMD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直接改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阿托伐他汀改善FMD的作用独立于其调血脂作用之外。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两种剂量阿托伐他汀(10 mg和20 ms)治疗3 d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的变化.方法 对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102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3例,不接受任何调脂药物治疗)、1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30例,1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3 d)和2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39例,2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3 d).并测定各组治疗前后Fg和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3 d后,1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血浆Fg水平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2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Fg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2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Fg水平下降幅度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6%比3.2%,P<0.05).三组治疗前后血脂各项指标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0mg阿托伐他汀治疗引起的血浆Fg水平下降与总胆固醇r=0.125,P=0.618)、三酰甘油(r=0.147,P=0.573)、低密度脂蛋白胆同醇(r=-0.279,P:0.23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021,P=0.157)的下降百分数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大剂量阿托伐他汀(20 mg)治疗3 d后,可明显降低Fg水平及改善内皮功能,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早期干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hsCRP的影响。方法 60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一次/晚)、阿托伐他汀+福辛普利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一次/晚、福辛普利10mg一次/日联合治疗)。冠脉造影正常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7d后测量血清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水平。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ACS患者外周血hsCRP水平高(均P〈0.05);②阿托伐他汀单独或与福辛普利10mg联合降低hsCRP水平于治疗3、7d后均有显著意义(均*P〈0.05)。③阿托伐他汀单独或与福辛普利联合降低血浆LDL-C水平于治疗3、7d后均无显著意义(均*P〉0.05)。结论①炎症因子参与ACS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②他汀类药物和ACEI抗炎作用独立于其降脂、降压作用;③他汀类药物和ACEI早期治疗ACS患者,能够更有效降低炎性因水平,更多获益。(P〈0.05用于组内比较;*P〈0.05用于组间比较)。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使用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与单用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浓度的影响以及MMP-9与hsCRP、NT-proBNP的相关性.方法 在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唐山市人民医院确诊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同时具有高脂血症的患者86人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42例,采用饮食控制加阿托伐他汀20 mg联合依折麦布10 mg;对照组44人采用饮食控制加阿托伐他汀40 mg,均治疗12周后比较2组之间LDL-C,NT-proBNP和MMP-9、hsCRP血浆浓度的变化.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MMP-9与hsCRP和NT-proBNP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LDL-C、hsCRP、MMP-9降低明显(P<0.05),对照组NT-proBNP较观察组改善明显(P<0.05).MMP-9与hsCRP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352,P =0.001),而与NT-proBNP水平无相关性(r=-0.060,P=0.584).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组较阿托伐他汀单药组更能降低LDL-C及控制炎症反应;阿托伐他汀组较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组对NT-proBNP影响更明显.MMP-9与hsCRP具有明显的正相关,表明MMP-9是一个炎症因子,不是评价心功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在急性心肌梗死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AMI患者65例,按发病前是否因心绞痛、血脂异常服用过阿托伐他汀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服用阿托伐他汀(20 mg/d)5周;对照组35例,未服用阿托伐他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两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结果 治疗组血浆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抑制炎症反应,稳定粥样斑块,缩小心肌梗死范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正常血脂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的影响.方法 86例未经调脂治疗具有正常胆固醇的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和对照组,前者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对照组未予调脂治疗.分别测定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的血MCSF及血脂各项指标,比较其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组MCSF水平治疗后(801.13±218.85) pg/ml较治疗前(924.65±279.32) pg/ml及对照组(973.00±292.66) pg/ml均显著降低(与治疗组治疗前对比,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4周时,可显著降低ACS患者血浆MCSF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正常血脂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MCSF)的影响。方法  86例未经调脂治疗具有正常胆固醇的ACS患者 ,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和对照组 ,前者给予阿托伐他汀 2 0mg/d ,对照组未予调脂治疗。分别测定治疗前及治疗 4周后的血MCSF及血脂各项指标 ,比较其变化。结果 阿托伐他汀治疗组MCSF水平治疗后 ( 80 1.13± 2 18.85)pg/ml较治疗前 ( 92 4.65± 2 79.3 2 )pg/ml及对照组 ( 973 .0 0± 2 92 .66) pg/ml均显著降低 (与治疗组治疗前对比 ,P <0 .0 5;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 ,P <0 .0 1)。结论 阿托伐他汀治疗 4周时 ,可显著降低ACS患者血浆MCSF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代谢、动脉硬化程度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30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156例和瑞舒伐他汀组144例。于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分别测定两组血脂指标;分别对两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颈动脉斑块积分;分别检测两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计算肱动脉内径变化百分率。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6个月后,瑞舒伐他汀组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6个月后,瑞舒伐他汀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积分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阿托伐他汀组和瑞舒伐他汀组患者肱动脉内径变化率分别为(6.48±1.86)%、(6.51±1.93)%;治疗后分别为(8.26±1.70)%、(8.58±1.95)%。治疗后瑞舒伐他汀组肱动脉内径变化率明显高于阿托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在改善冠心病患者血脂代谢、动脉硬化程度及血管内皮功能方面效果明显,优于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合并糖尿病的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炎症因子、调脂疗效的影响.方法:对72例合并糖尿病的ACS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术,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20mg组(A组)36例,40mg组(B组)38例,手术当天、术后24小时、术后2周、术后4周空腹采血,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血脂水平.结果:阿托伐他汀40mg组较20mg组PCI术后血清hs-CRP浓度降低更明显.2组术后2周血脂水平较术前略有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4周血脂水平较术前降低,阿托伐他汀40mg组较20mg组PCI术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浓度降低更明显.结论:冠脉介入术后患者血清hs-CRP升高;阿托伐他汀能降低冠脉介入术后患者血清hs-CRP,LDL-C水平40mg阿托伐他汀治疗较20mg阿托伐他汀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血清白细胞分化抗原配体40(CD40L)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7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他汀治疗组35例(阿托伐他汀20mg/d)和非他汀治疗组32例。分别于发病24h内和治疗7d后测定血清CD40L和MMP-9水平;选取同期健康查体者35例为对照组。结果:治疗前ACS患者血清CD40L和MMP-9水平均较对照组高(P〈0.01);ACS患者治疗7d后CD40L和MMP-9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他汀治疗组两者降低程度明显高于非他汀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患者血浆CD40L和MMP-9之间成正相关(r=0.52,P〈0.001)。结论:ACS患者血清CD40L和MMP-9水平增高,血清CD40L与MMP-9之间成正相关;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ACS患者血清CD40L和MMP-9表达,减少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炎症反应和基质成分降解,具有稳定斑块作用;ACS患者早期应用他汀类强化治疗可能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对进一步预防ACS患者的心脏缺血事件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可通过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C-反应蛋白(CRP)水平而发挥抗炎效应.方法92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31例,40 mg/d×30 d;标准剂量阿托伐他汀组31例,10 mg/d×30 d;对照组30例.结果(1)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在治疗后第5天和第30天CRP水平明显低于基础水平(P<0.05,P<0.001),而标准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在第30天CRP水平明显降低(P均<0.05).(2)与标准剂量阿托伐他汀组比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第5天和第30天的CRP水平降低更明显(P均<0.05).(3)CRP水平与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变化无相关性.结论在ACS早期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迅速降低CRP水平,且这是一种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的抗炎效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短期强化降脂治疗对ACS患者血浆Lp-PLA2(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和TM(血栓调节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32例ACS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60 mg/次,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次,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脂、血浆Lp-PLA2和血浆TM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的血脂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TG、TC、HDL-C、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的TG、TC、HDL-C、LDL-C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的血浆Lp-PLA2、TM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浆Lp-PLA2、TM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的血浆Lp-PLA2、TM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ACS患者的降脂抗炎作用显著,大剂量阿托伐他汀与常规剂量相比降低Lp-PLA2、TM水平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清脂蛋白(a)水平的影响,为ACS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8月在北京地坛医院心血管内科确诊为ACS并行PCI的15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79例和瑞舒伐他汀治疗组75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除常规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外,阿托伐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1次/d;瑞舒伐他汀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口服,1次/d,两组患者均行冠脉造影检查并行PCI治疗,PCI术后1年复查冠脉造影,并分别于PCI治疗24 h内和PCI治疗后12个月检测血清脂蛋白(a)及血脂等相关实验室指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阿托伐他汀组与瑞舒伐他汀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脂蛋白(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C、LDL-C和脂蛋白(a)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PCI术后12个月发生支架内再狭窄1例,靶病变狭窄1例,非靶病变狭窄3例;瑞舒伐他汀组发生支架内再狭窄1例,靶病变狭窄2例,非靶病变狭窄4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瑞舒伐他汀组率为2.7%,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均可明显降低血清脂蛋白(a)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两种剂量阿托伐他汀(10mg和20mg)治疗3d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的变化。方法对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102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3例,不接受任何调脂药物治疗)、10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30例,10mg阿托伐他汀治疗3d)和20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39例,20mg阿托伐他汀治疗3d)。并测定各组治疗前后Fg和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3d后,10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血浆Fg水平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20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赡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20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Fg水平下降幅度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6%比3.2%,P〈0.05)。三组治疗前后血脂各项指标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0mg阿托伐他汀治疗引起的血浆Fg水平下降与总胆固醇(r=0.125,P=0.618)、三酰甘油(r=0.147,P=0.57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279,P=0.23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021,P=0.157)的下降百分数之间无相关性。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大剂量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3d后,可明显降低Fg水平及改善内皮功能,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  相似文献   

20.
郑林  张茗茗 《健康研究》2015,(2):190-191,195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10 mg组和20 mg组,观察两组血压、血脂、血管内皮功能以及炎症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均有所改善;20 mg组TC、LDL-C明显低于10 mg组;NO、FMD明显高于10 mg组;Se、hs-CRP明显低于10 mg组(均P<0.05)。结论 20 mg阿托伐他汀有利于控制血压和血脂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轻炎症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