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2.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间在我院进行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治疗的老年患者病例85例,分组进行治疗,根据治疗结果分析临床上该病的治疗方法。结果:85例患者中,对照组有效率为82.5%,观察组为92.5%,总有效率为89.4%。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心率、QT 间期、QTd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碘胺酮用于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病死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4.
《吉林医学》2016,(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100例A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取100例未合并心律失常的AMI患者作为对照。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心肌酶学指标、c Tn I阳性率、血压昼夜节律,并分析观察组患者的心律失常类型。结果:观察组心肌酶学各指标及c Tn I阳性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不明显(P>0.05);观察组血压昼夜节律稳定性(24.00%)显著低于对照组(9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律失常类型与心肌梗死位置具有相关性。结论:AMI合并心律失常与血压昼夜节律有关,且其失常类型与心肌梗死部位密切相关,据此可及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危重病,在AMI死亡患者中约50%患者死于发病后1h,死亡原因主要是可救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故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AMI后心律失常对降低死亡率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致心律失常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引起心律失常16例患者年龄、职业、类型、预后及死因。方法:对我院2003年7月至2007年7月4年来住院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引起心律失常随机统计16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与患者年龄、职业、梗死部位、预后有直接关系。结论:基层医院应增强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认识,加强监护和抢救设施,减少发病率和病死率,提高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和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52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临床治愈42例,死亡10例.结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年龄大、隐匿性强,临床症状多样化及体征不典型、死亡率高的特点,临床上应充分认识本病的临床特征和发病特点,以提高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率,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右室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3月至2011年3月诊治的52例急性右室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单纯急性右室心肌梗死5例,合并下壁梗死15例,合并下壁和后壁梗死19例,合并前壁和后壁梗死13例;27例(51.92%)患者出现心力衰竭,29例(55.77%)心律失常;11例(21.15%)患者表现出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9.62%)表现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经综合治疗后,治愈出院49例(94.23%),死亡3例(5.77%).结论急性右室心肌梗死病情复杂多变,易并发各种不良心血管事件,易误诊、漏诊.因此掌握急性右室心肌梗死复杂的临床特征,及早行合适疗法治疗,对患者的预后、康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护理的临床研究,来研究本护理方法的临床意义。方法:将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分院心内科以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为诊断而收入院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临床科学护理,即常规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以及临床观察,促进患者病情加速痊愈。结果:所选的60例患者中,其中有48例患者痊愈,11例患者好转,1例患者病情加重而转院治疗。结论:针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来说,及时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科学的临床护理,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疾病恢复速度,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伴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发心律失常患者的资料.结果 临床应用监护治疗,包括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必要时安起搏器,收到较好效果.结论 掌握好抢救时机,降低死亡率,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 :探讨肺切除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原因。方法 :5 6 2例肺切除术后发生心律失常与年龄、术式、术前肺功能检测、术后血气分析的影响。结果 :5 6 2例术后并发心律失常 10 4例 (18.5 % ) ,年龄大于 70岁 ,全肺切除术分别占 38.77%及2 7.72 %。FEV1<5 0 % ,MVV <5 0 % ,FVC <5 0 %分别占 6 7.2 7%、4 6 .5 3%及 6 7.93%。术后 2 3例血气分析PO2 <6 0mmHg ,CO2 >4 5mmHg ,SO2 <0 .96 ,2 1例发生心律失常。后经气管切开 ,积极纠正缺氧 ,3天内心律失常消失。本组死亡 4例 (3.84 % )。结论 :全肺切除 ,大于 70岁 ,FEV1、MVV及FVC <5 0 % ,明显缺氧易诱发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糖尿病(DM)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方法:取糖尿病36例和非糖尿病38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对比分析其临床症状、体征、并发症及预后。结果:DM组发生多部位梗死高于非DM组,DM组患者无痛性AMI发生率高,DM组发生AMI时并发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非DM组。结论:DM合并AMI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以无痛性多见,易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并发症,病死率高,临床医生应提高警惕,早期发现及时治疗,以改善DM合并AM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2例,行全脑血管造影,其中52例局部动脉内应用尿激酶(UK)药物溶栓和机械性破栓治疗,治疗后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记录严重的不良反应。结果溶栓患者中NIHSS评分≥10分者51例,NIHSS评分<10分者仅1例,动脉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37例,占71.2%,治疗90 d时转归良好者占51.9%(27/52)。NIHSS评分<10分而未进行动脉溶栓治疗的患者转归良好者占80.0%(20/25)。溶栓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2例,非症状性颅内出血5例,症状性颅内出血6例,其中死亡9例。结论超选择性动脉内应用尿激酶和机械性破栓治疗中度脑梗死(NIHSS评分≥10分)是有效的,但有可能会增加脑出血的几率。 相似文献
16.
杨燕玲 《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6,3(2):1166-1167
目的 观察不同类型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心律失常情况。方法 用动态心电圈仪对124例脑卒中住院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观察,分析心律失常发生率、类型及其与脑卒中的关系。结果 124例(100%)均发生心律失常,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31例,出现严重心律失常72例,同一病例发生两种及两种以上心律失常的患者共38例。结论 急性脑卒中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非常高,特别是严重心律失常,建议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常规做动态心电图检查或行心电监护,加强对心律失常的诊治。 相似文献
17.
低血钾致心律失常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小儿高浓度快速补钾治疗严重低血钾性心律失常的安全性。方法:静脉补液时补钾的浓度为0.45%~0.8%氯化钾溶液,补钾速度0.5~0.8mmol/(kg.h),均匀输入,当血钾恢复到3.0mmol/L改为常规补钾。持续心电监护,监测血钾,快速补钾后1~2h复查电解质。结果经静脉快速补钾,血钾8~10h接近正常,使低血钾致心律失常于1~3d后纠正。结论快速高浓度补钾治疗严重低钾血症引起的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发作类型和病因进行观察分析。方法收集开封市中心医院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193例进行24 h 心电监护或反复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发现并发心律失常120例,未并发心律失常73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观察心律失常类型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在193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中有120例并发心律失常,其中窦性心动过速52例,房室早搏26例,房性心动过速11例,心房颤动10例,室性早搏 6例,右束支传导阻滞4例,左束支传导阻滞3例,房室传导阻滞3例,心房扑动5例;心律失常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心力衰竭、低氧血症、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发生率均高于未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比例较高,以窦性心律过速和房室早搏较多,其常见诱因为肺部感染、低氧血症、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等,给予相应治疗可有效降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率失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纤颤合并脑栓塞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方法 对36例非瓣膜性心房纤颤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心脏非瓣膜性心房纤颤合并脑栓塞发病类型多样,老龄、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是心脏非瓣膜性心房纤颤合并脑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是老年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及早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