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螺旋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自2009年8月至2010年9月我院收治的7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先行常规螺旋CT扫描,而后分别以MPR、SSD、VR技术进行图像重建,并分析螺旋CT重建图像与薄层扫描周围型肺癌显示征象对比情况。结果 7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螺旋CT图像主要征象情况为:空气支气管征20例(28.6%)、空泡征19例(27.1%)、磨玻璃改变37例(52.9%)、钙化改变8(11.4%)、分叶征38例(54.3%)、毛刺征45例(64.3%)、血管集束征31(44.3%)、胸凹陷征40例(57.1%);MPR显示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胸凹陷征和空泡征均有较高的敏感性,SSD显示胸膜凹陷、VR显示血管集束征敏感性较好。结论螺旋CT及其图像重建技术能够清晰、准确的显示周围型肺癌的各种征象,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螺旋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自2009年8月至2010年9月我院收治的7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先行常规螺旋CT扫描,而后分别以MPR、SSD,VR技术进行图像重建,并分析螺旋CT重建图像与薄层扫描周围型肺癌显示征象对比情况。结果7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螺旋CT图像主要征象情况为:空气支气管征20例(28.6%),空泡征19例(27.1%)、磨玻璃改变37例(52.9%),钙化改变8(11.4%)、分叶枉38例(54.3%)、毛刺征45例4(64.3%),血管集束征31(44.3%)、胸凹陷征40例(57.1%);MPR显示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胸凹陷征和空泡征均有较高的敏感性,SSD显示胸膜凹陷.VR显示血管集束征敏感性较好。结论螺旋CT及其图像重建技术能够清晰、准确的显示周围型肺癌的各种征象,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SPLC)的诊断价值。方法我们对24例临床病理确诊的、直径小于3cm的周围型小肺癌病例进行螺旋CT扫描,并薄层冠状位多平面重建(MPR)和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并与横断位相比较。结果24例周围型小肺癌的MPR和VR技术在显示肿瘤的基本形态,边缘特征(分叶,血管集束等)叶间裂及膈胸膜的牵拉征,与横断位图像有优势。结论16层螺旋CT的机器性能及处理技术为肺内早期肺癌的定位、定性提供了更多的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周围型小肺癌的CT征象与组织病理学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本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病理证实的100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的影像及病理资料,对各种CT征象及组织病理类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不同组织病理类型病灶,在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晕征等CT征象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管穿过征、空泡征及支气管气相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1);实性高密度结节及磨玻璃密度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型结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周围型小肺癌的CT征象与其组织病理类型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早期周围型肺癌的X线胸片与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玲玲 《职业与健康》2006,22(24):2279-2280
目的分析早期周围型肺癌的X线胸片与CT征象特点,探讨肺癌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提高早期肺癌的检出率和影像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3例直径0.5~2 cm的周围型肺癌的X线胸片与CT资料。结果早期周围型肺癌的X线胸片表现为边缘清楚或不清楚的结节状、小斑片状密度增高影,有分叶征、胸膜凹陷征,随病程进展病灶有增大趋势。CT诊断早期周围型肺癌有意义的基本征象为结节状、斑片状阴影的分叶征,边缘细短毛刺及锯齿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空泡征/细支气管充气征。结论X线平片和CT是检出早期周围型肺癌的主要方法,二者结合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16排螺旋CT扫描合并MPR在孤立性肺结节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文研究对象来自我院在2017年4月到2018年11月,均为经过临床病理证实为周围型小肺癌患者12例和良性孤立性肺结节患者15例,对所有患者的临床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为所有患者均选择采用16排螺旋CT扫描合并MPR进行扫描,评价检验的结果和应有价值。结果:MPR图像和常规横断位扫描可更好显示患者病灶的特殊征象,特别是对患者的胸膜凹陷、血管集束、毛刺征、小钙化、空泡征以及凸起等情况进行表现。结论:临床通过选择16排螺旋CT扫描合并MPR能有效发现孤立性肺结节的各种特殊征象,对有效区分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恶性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朱均 《中国卫生产业》2012,(22):153-153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具有完整影像学资料、均经病理活组织检查确诊的46例周围型肺癌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早期征象者21例(45.7%),进展期征象者25例(54.3%);浅分叶12例(26.1%),深分叶26例(56.5%),无分叶8例(17.4%);毛刺征33例(71.7%);胸膜凹陷征24例(52.2%);血管集束征28例(60.9%);支气管充气征7例(15.2%);空洞征5例(10.9%);空泡征12例(26.1%).结论 螺旋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优势明显,诊断价值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16层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SPLC)的诊断价值。方法 我们对24例临床病理确 诊的、直径小于3cm的周围型小肺癌病例进行螺旋CT扫描,并薄层冠状位多平面重建(MPR)和客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并与横断位相比较。结果 24例周围型小肺癌的MPR和VR技术在显示肿瘤的基本形态,边缘特征(分叶,血管集束等)叶间裂及膈胸膜的牵拉征,与横断位图像有优势。结论 16层螺旋(可的机器性能厦处理技术为肺内早期肺癌的定位、定性提供了更多的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直径≤3cm的周围型小肺癌的早期CT诊断.方法:对2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直径≤3cm的周围型小肺癌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28例周围型小肺癌的基本CT征象有;结节征25例,另3例为片状;有分叶征22例,毛刺征19例,小空泡征12例,胸膜凹陷征18例,血管纠集征9例.结论: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为理想的检查方法,应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薄层低剂量螺旋CT(LDCT)显示周围型肺癌基本征象。方法对43例肺癌病灶同时接受薄层LDCT和HRCT检查,准直宽度2.5mm,层厚2.5mm,重建间隔1.5~2.5 mm,球管旋转周期0.8s,薄层LDCT管电流为20~50 mA,HRCT为260~300 mA。分别对LDCT和HRCT所显示的肺癌征象进行分析,同时对病灶作定性诊断。结果薄层LDCT准确显示了周围型肺癌中基本征象,其中包括分叶征、支气管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和血管集中征等,并能对大部分病灶做出正确诊断,与HRCT扫描有很好一致性。结论薄层LDCT能准确显示周围型肺癌基本征象,当能做出准确定性诊断时,不需要做HRCT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螺旋CT在周围型小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0例周围型小肺癌表现为结节状、不规则状、分叶状肿块,周围有细小毛刺、血管集束征、毛玻璃征和胸膜凹陷征产生,肿瘤内部可见空泡征、细支气管充气征、小空洞及钙化。CT增强扫描后出现明显强化,均匀强化和不均匀强化都有表现。结论熟悉并掌握上述征象是提高周围型小肺癌早期诊断率的关键。螺旋CT薄层扫描或增强扫描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与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伟 《工企医刊》2015,(3):1436-1437
目的 比较X线平片与16排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78例周围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X线平片与16排螺旋CT进行诊断。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图像特征,对两种方法所检测到的周围型肺癌征象进行比较。结果 78例患者中,周围型肺癌病灶部位在右肺42例(其中,上叶15例,中叶19例,下叶8例),左肺36例(其中,上叶15例,中叶11例,下叶10例);均为单发肺癌。其直接征象为:两者均可见肿块,肿块边界可见不清的高密度阴影,呈现厚壁空洞和(或)薄壁空洞特征。间接征象为:均可见胸膜凹陷,肿块边缘具有毛刺征、分叶征、血管呈现集束征、支气管呈现气象征,患者胸腔均不同程度积液。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影像特征的显示情况均由于X线片,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螺旋CT相比于X线片具有更高的分辨率,能更精确的诊断周围型肺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薄层CT扫描与三维重建对微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微小肺癌患者(11 5个病灶)病历资料,依据影像学检查手段分为普通CT组36例患者(47个病灶)、薄层CT三维重建组51例患者(68个病灶).比较两种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检出率,比较分叶、毛刺、血管集束、胸膜凹陷和空泡征等恶性征象的图像所见.结果:薄层CT三维重建组检出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薄层CT三维重建组大多为磨玻璃密度影,内可见血管影,有分叶、部分有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部分为混合磨玻璃密度影,在磨玻璃密度影中央可见稍高密度影;除胸膜凹陷外,薄层CT三维重建组对癌肿分叶、毛刺、血管集束征和空泡征的检出率均高于普通C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薄层CT扫描与三维重建对微小肺癌具有较好的定位与定性价值,能够清晰的显示病灶的分叶、毛刺、血管集束、胸膜凹陷、空泡征等恶性征象,对术前定位、分期及制定手术计划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螺旋CT与X线检查在诊断周围型小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收治了84例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周围型小肺癌的患者,且所有患者均进行X线与螺旋CT检查,并分析其检查结果。结果螺旋CT检查显示,64例患者表现为边缘不规则分叶征,占76.19%;54例患者表现为锯齿状或毛刺征,占64.29%;28例患者表现为细支气管充气征,占33.33%;30例患者表现为胸膜凹陷征,占35.71%;26例患者表现为空泡征,占30.95%;18例患者表现为兔耳征,占21.43%。X线检查显示,44例患者表现为边缘不规则分叶征,占52.38%;34例患者表现为锯齿状或毛刺征,占40.48%;10例患者表现为细支气管充气征,占11.90%;8例患者表现为胸膜凹陷征,占9.52%;8例患者表现为空泡征,占9.52%;6例患者表现为兔耳征,占7.14%。螺旋CT扫描结果的周围型小肺癌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检查(P〈0.05)。结论螺旋CT的周围型小肺癌检出率优于X线检查,通过两种检查方法联合检查,可以提高周围型小肺癌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64排螺旋CT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开封院区2016年1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疑似周围型肺癌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64排螺旋CT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为金标准,比较64排螺旋CT平扫、增强诊断结果及诊断效能,并分析64排螺旋CT图像特征.结果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周围型肺癌阴性预测值(71.43%)、灵敏度(88.41%)、准确度(88.04%),均高于平扫诊断的45.00%、68.12%、7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9例周围型肺癌患者的64排螺旋CT检查图像特征:59例分叶征,57例毛刺征;肿瘤内部结构,35例磨损样病变,22例空气支气管征象,28例空泡征象,8例钙化征象.结论64排螺旋CT用于周围型肺癌诊断中,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度,并可用于鉴别肺内边缘形态及内部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进一步认识结核瘤与周围型肺癌的不同影像学表现,探讨影像检查在二者鉴剐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结核瘤及周围型肺癌各3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临床,分析其影像学改变。结果结核瘤与周围型肺癌的X线平片及CT征象的表现具有某些各自的特异性征象,有助于二者的鉴别:①结核瘤的特异性X线征象包括卫星病灶、边缘清晰锐利部分有浅分叶征等;②而深分叶征或脐凹征、毛刺征、支气管充气征或空泡征、胸膜凹陷征夏血管集束征为周围型肺癌的基本征象;③对病灶的定性诊断CT优于X线普通摄影。结论胸部X线检查是发现病变的基本首选方法,发现病变后进行CT扫描,根据其特异性的影像表现结合临床综合分析,是对二者进行准确鉴别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2009年2月—2012年12月,经临床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早期周围型肺癌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患者CT图像上病灶的部位、病灶的形态、内部结构、边缘及密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本组28例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中,CT图像显示:有16例患者分布于右肺,有11例患者分布于左肺;癌肿直径1~3cm,均为单发病灶,呈孤立结节或肿块型;病灶内部结构有空泡征7例(25%)、空洞7例(25%)及钙化影5例(18%);病灶边缘有分叶征22例(79%)、毛刺征22例(79%)、胸膜凹陷征20例(71%)、血管集束征14例(50%)、棘状突起6例(21%)等。结论 CT图像上病灶的部位、病灶的形态、内部结构、边缘及密度特征,对早期周围型肺癌的确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周围型肺癌应用X射线以及CT检测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征象特点,对比两种方法检测诊断周围型肺癌的实际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至2014年来我院及陕西省第四医院接受治疗的7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观察CT以及X射线的特征。结果 与术后的最终病理结果进行对比,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准确率为88.57%,显著大于X射线诊断的58.57%(P< 0.05);除去肿块征以及分叶征,CT对于周围型肺癌患者的肺门与纵隔淋巴结肿大、骨转移、空洞、胸膜凹陷征、空泡征及支气管征、血管集束征、肿块征、毛刺征的显出率要显著高于X射线(P< 0.05)。结论X射线以及CT检测周围型肺癌各有其特点,CT的诊断准确率更好,临床中最好将两者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论64排螺旋CT薄层扫描加动态增强扫描在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CT室近2年来诊断的31例周围型小肺癌(SPLC)患者进行回顾,并统计分析。结果: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薄层扫描加动态增强扫描在分叶征(x2=6.331,P=0.012)、细支气管气相(x2=4.048,P=0.044)、血管集束征(x2=4.865,P=0.027)、短毛刺征(x2=16.452,P=0.000)显示率明显高于平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胸膜凹陷征(x2=0.706,P=0.401)、棘突征(x2=1.038,P=0.308)、空泡征(x2=0.540,P=0.463)显示率较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螺旋CT薄层扫描加动态增强扫描在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刘英 《中国保健》2010,(3):36-37
目的 探讨直径小于3CM周围型小肺癌的CT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总结经证实的20例直径小于3CM的周围型小肺癌的CT征象。结果 20例中,分叶征18例,边缘毛糙17例,空泡征5例,支气管气象或细支气管气相4例,胸膜凹陷征17例,蜂窝征1例,磨玻璃征1例,空洞1例,钙化1例,血管集束征14例,亚段以下支气管变窄2例,肿瘤胸膜侧小片影2例,卫星灶0例,5例行增强扫描增强幅度均超过20HU,最后表现为均质强化。结论 CT能显示直径小于3CM的周围型小肺癌的CT征象,能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