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周喜平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3):4836-4837
目的:进一步了解脑出血后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00例脑出血继续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继续出血部位主要位于基底节区85例(85%);发病2h内行头颅CT检查有脑出血的检出率高达86%,继续出血时间主要在发病后6h内(45%),老年组晚于青年组;出血量多在10ml~30ml(66%),血肿扩大基底节区大于脑叶,青年组高于老年组;继续出血与收缩压升高有关,而与舒张压升高无关;血肿扩大是病情加重的主要原因,临床症状恶化与病死率有显著差异。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病死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充分认识脑出血后继续出血的临床特点,尽量采取积极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原发性脑干出血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CT、MRI,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60例脑干出血病例,对其病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改变进行分析。结果: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6例(60%),发病时血压升高49例(82%)。在脑干出血中桥脑出血最多见(80%),出血量<2ml的临床表现不典型,预后佳(本组治愈率100%);出血量在2~5ml者临床表现典型,病死率低(8.7%),预后良好;出血量5~10ml者预后差,病死率高(62.5%);出血量>10ml者病死率极高。CT是诊断脑干出血的最佳选择,但对小量桥脑出血的准确率CT不及MRI。结论:高血压动脉硬化是本病的主要病因,出血部位、出血量大小以及意识障碍的程度是判断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和分析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同济医院住院治疗的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89例和非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01例,比较两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表现、出血原因、并发症以及预后情况。结果 老年组上消化道出血仍以消化性溃疡常见,胃溃疡出血为主,与非老年组以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为主相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因胃癌、非甾体类药物所致出血明显多于非老年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腹痛发病率显著低于非老年组(P<0.01);老年组伴发病和病死率均高于非老年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老年组上消化道出血以消化性溃疡为多见,胃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所致出血较多,伴发病和病死率高,掌握其临床特点,及早发现并干预,对于阻止病情进展、降低病死率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海丰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11):1254-1255
目的了解青年脑出血后继续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对78例青年脑出血继续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继续出血部位主要位于基底节区(59例,占756%);继续出血时间主要在发病后5h内(487%);血肿扩大基底节区大于脑叶,青年组高于老年组;继续出血与收缩压升高有明显关系;血肿形态不规则是继续出血的危险征象;血肿扩大是病情加重、临床症状恶化,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结论充分认识青年脑出血继续出血的临床特点,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出血的CT影像学特征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经我院治疗的74例脑出血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对病人的出血部位、出血量与临床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74例脑出血患者中,基底节区出血54例(73%),丘脑出血13例(17.6%),小脑出血4例(5.4%),脑干出血3例(4%),脑出血中有7例破入脑室,不同时期和不同部位脑出血CT影像学特征表现不同,脑干区脑出血患者死亡率最高;脑出血量与死亡率具有正相关关系,出血量大于70ml患者死亡率为80%。结论 CT能有效诊断脑出血的时期和部位,有利于患者选择恰当的临床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72例AMI患者按年龄段分成青年组(<45岁,21例)、中年组(45-59岁,103例)、老年组(≥60岁,48例)共3组,比较其临床结果。结果: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比较,血管再通率分别为66.7%、61.2%、60.4%,(P>0.5);4周病死率分别为9.5%、10.7%、12.5%(P>0.5);出血并发症分别为0、16.5%、33.3%(P<0.01);老年组血管再通者与血管未通者比较病死率分别为3.4%及26.3%(P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创清除(微创)颅内血肿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疗效。方法对32例(微创术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血肿量大于60ml的患者,采用脑CT片进行穿刺点定位,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对血肿进行穿刺、液化、引流,评估其病死率、好转率及治疗3周时神经功能评分,并与单纯药物治疗组(对照组32例)进行比较。结果微创术治疗组死亡8例,病死率25.00%,好转23例,好转率71.88%;单纯药物治疗组死亡16例,病死率50.0%,好转15例,好转率46.88%。微创术组病死率显著低于单纯药物治疗组(P<0.01),好转率则显著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P<0.01);治疗3周时,微创术组神经功能评分为15.47±3.75分,单纯药物治疗组为21.45±4.46分。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提示微创术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好于单纯药物治疗组。结论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效果较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分析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及诊治特征,籍以提高对本症的重视和诊治水平。方法:收集本院近10年来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共254例(其中老年患者134例,并与同期非老年患者120例比较),分类归纳这些病例的原发疾病、出血诱发因素、伴随疾病、临床及生化特征和治疗转归。结果: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病因中主要为酸相关疾病(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食管炎)71例,占73.9%;胃癌14例,占14.5%。发生低血压或休克,老年组18例,非老年组8例(P<0.05)。使用阿司匹林或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老年组28例,显著高于非老年组(7例,P<0.01)。老年组死亡18例,病死率为13.4%,其中15例因全身慢性疾病恶化和出血后并发症死亡;非老年组死亡6例,病死率为5.0%(P<0.01)。结论:酸相关疾病是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其次为胃癌。全身慢性疾病恶化和出血后并发症是影响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肺部感染、心脑血管疾病是主要的死亡原因。老年上消化道出血,不论从诱发因素、病因、伴发疾病谱、临床、实验室检查及诊治过程均有别于非老年组,值得临床重视,因病施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对374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老年与中青年患者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老年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主要为酸相关性疾病(包括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炎、食管炎)92例(73.0%),食管、胃肿瘤16例(12.7%);老年组大出血33例(26.2%),伴随病和并发症分别为73.8%和45.2%;老年组病死率为13.5%,显著高于中青年组5.2%(P<0.01).结论:老年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出血量大、不易止血,伴随病和并发症多,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早期应用丹参注射液治疗高血压脑出血8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丹参注射液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丹参注射液10~20ml治疗,观察临床症状及CT测量血肿直径大小,以判断临床疗效,并与78例行常规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对比观察。结果:丹参组临床显效率为81.3%,明显优于对照组(38.5%,P<0.01);丹参组总有效率为93.8%,明显优于对照组(74.4%,P<0.05);丹参组治疗后血肿吸收和神经功能损伤恢复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丹参组治疗后心电图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有极少数病例两周内出现血肿扩大表现,且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应用丹参注射液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利于脑出血患者病后早期康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王燃 《中外医疗》2013,32(7):17-17,19
目的研究与分析自发性脑出血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来该院就诊的198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与研究自发性脑出血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点。结果①流行病学特点:该组198例患者中,其中男112例,女86例,男女患者结构比经比较(χ2=17.09,P<0.05);年龄分布中,51~80岁年龄段的患者明显多于≤20岁、21~50岁、>80岁年龄段的患者,经比较(均P<0.05);季节分布中,第1季度与第4季度发病率明显高于第2季度与第3季度,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临床特点:该组198例患者中,出血部位以基底节区最为多见,发病原因以高血压病史最为多见。结论性别、年龄、季节及高血压史等因素均为影响自发性脑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故为了降低其临床发病率可以根据流行病学与临床特点进行有针对的预防。  相似文献   

12.
陈锦丽 《华夏医学》2014,27(1):117-120
目的:评价子宫上行动脉结扎加改良式B-lynch缝合治疗剖宫产术中难治性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56例住院剖宫产术分娩难治性出血患者,其中,30例患者进入A组,采用子宫上行动脉结扎与改良式B-lynch缝合术治疗;26例患者进入B组,采用单纯子宫上行动脉结扎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A组的全部患者治疗有效,有效率100%,与B组有效率84.6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阴道出血量(657.81+112.10)ml,产褥并发症1例,低于B组术后阴道出血量(1 110.00+311.28)ml,产褥并发症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子宫上行动脉结扎加改良式B-lynch缝合比单纯子宫上行动脉结扎治疗剖宫产术中难治性出血的疗效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在急性脑血管病24h的变化情况,研究缺血修饰白蛋白对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164例,按照起病至就诊抽血的时间分为6h组(t≤6h。48例)、12h组(6h〈t≤12h,48例)和24h组(12h〈t≤24h,68例)。运用白蛋白钴结合试验(ACB)以比色法测定IMA水平,对比三组中急性脑出血和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IMA水平。结果:ACB法测得值,在6h组中,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明显低于脑出血患者[(52.36±2.41)U,ml vs(71.75±1.78)U/m]](P〈0.01);在12h组中,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明显低于脑出血患者[(53.49±1.37)U/ml vs(68.36±1.73)U/ml](P〈0.01);在24h组中,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与急性脑出血患者ABC值比较[(59.57±2.02)U/ml vs(62.48±3.05)U/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IMA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进行超早期诊断,与现有的检查手段结合可以更准确地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本院住院治疗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心绞痛的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诺肝素皮下注射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以及凝血酶原时间。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以及凝血酶原时间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脑出血等危及生命的出血。观察组患者中有1例出现消化道出血,经治疗好转出院;有3例出现皮下淤血,自行吸收。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苗青  张干  孙静  周媛  宫鑫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10):1356-1358
目的: 探讨不同脑出血部位及血肿量的连续脑电图(CEEG)监测的波形特点.方法: 对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24 h CEEG.结果: 60例急性脑出血中,CEEG异常较明显,多呈广泛性改变,以双侧或单侧弥漫性θ波为主,伴阵发性δ活动.表浅部位(脑叶、小脑)较深部病变(脑干、脑室、基底节)CEEG异常率高,改变明显.血肿20~40 ml和>40 ml的脑出血患者CEEG异常率均高于脑出血量<20 ml的患者(P<0.05和P<0.01).结论: CEEG对脑出血的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估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观察益母草注射液与催产素联合应用在预防产后出血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于本院分娩的孕妇的180例2009年9月-2012年9月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在胎儿分娩后给予20U催产素肌内注射;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注射益母草注射液2ml;记录两组患者产后2h和24h的出血数量,进行比较,评定益母草注射液与催产素联合应用的临床疗效。结果:益母草注射液联合催产素治疗组2h的产后出血量(164.3±30.2)ml明显少于单独注射催产素组(254.1±29.3)ml;产后出血的例数(3/3.3%)明显少于对照组(9/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24h的出血量分别为(201.4±28.1)ml和(286.3±30.1)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联合肌内注射益母草注射液和催产素能够有效的预防产妇发生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验证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脑血流(CBF)不受血压(BP)降低影响的假设。方法:150例自发性脑出血发病后24h内收缩压〉150mmHg的患者被随机分到静脉降压组,目标是收缩压〈150mmHg(n=78)或〈180mmHg(n=72)。用基线收缩压平衡治疗组:(182±20)mmHg(〈150mmHg组)与(184±25)mmHg(〈180mmHg组,P=0.60),血肿量:(25.6±30.8)与(26.9±25.2)mL(P=0.66)。随机后2h,〈150mmHg组[(140±19)mmHg vs.(1624-12)mmHg,P〈0.001)]的平均收缩压明显降低,均行CT灌注成像。结果:主要终点:〈150mmHg组(0.86±0.12)血肿周围组织相对CBF未明显低于〈180mmHg组(0.89±0.09,P=0.19;绝对差异0.03;95%CI-0.018~0.078)。〈150mmHg(R=0.00005;95%CI-0.001~0.001)或〈180mmHg组(R=0.000,95%CI-0.001~0.001),BP变化程度和血肿周围相对CBF间无关系。结论:中等量脑出血发病后快速降低血压不会降低血肿周围脑血流,表明快速降低血压不会使脑出血患者陷入脑缺血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出血继续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3年2月该院收治的脑出血继续出血患者1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选取同期脑出血非继续出血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结果继续出血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明显高于脑出血非继续出血患者(P〈O.05);血肿扩大与收缩压有显著相关性,与舒张压无显著相关性;继续出血主要发生在并发后7h内,发病部位主要为脑叶和基底节;经过治疗后继续出血组痊愈率明显低于非继续出血组(P〈O.05),死亡率明显高于非继续出血组(P〈0.05)。结论脑出血继续出血临床特征的准确认识,有利于脑出血继续出血临床治疗方案合理性和准确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并发感染易感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并发感染的易感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2005年5月~2010年4月收治的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2例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发生感染12例,感染率为19.35%;呼吸道感染最为突出(66.67%);重度出血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77.78%);并发症多者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并发症少者(P〈0.01);发生感染者平均住院天数明显高于无感染者(P〈0.01)。结论:出血量大、病情重、合并症多、医源性因素等是造成老年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在预防剖宫产术后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具有剖宫产指征且有宫缩乏力高危因素的孕妇1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均宫体注射缩宫素,治疗组同时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收集术后24h两组出血量,比较两组产后24h平均出血量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对照组产后24h出血量为(694.76±229.15)ml,治疗组为(538.23±235.76)ml,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产后24h血红蛋白平均下降值明显高于治疗组。结论: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可明显减少有宫缩乏力高危冈素的产妇剖宫产术后的出血量,并具有安全、高效、迅速、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