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ESW)对骨痂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影响,进一步揭示ESW治疗骨折的机制。方法:将20只健康家兔制备成双桡骨骨缺损模型,右上肢骨缺损为实验组,左上肢骨缺损为对照组,1周后伤口愈合,全麻下实验组行体外冲击波治疗,一次完成,在骨缺损两断端相应部位各冲击1000次,能量为13kV,频率为60次/min,对照组不作治疗。分别于术后第4、6周摄X线片观察骨缺损处成骨情况,取骨缺损处骨痂组织标本,通过组织学观察组织细胞的增殖情况,通过免疫组化检测骨痂中bFGF的表达。结果:实验组骨痂中bFGF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中,骨细胞、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成骨细胞、间充质细胞等细胞增生活跃。结论:bFGF可在体外冲击波刺激下表达增强,使细胞增殖分化,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肌肉瓣与骨髓加松质骨颗粒联合移植修复长段骨缺损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及转化生长因子 (TGF β)的表达及修复机理 .[方法 ]在健康中国家兔双侧桡骨中段制作 2 0mm的长骨缺损模型 ,实验组行肌肉瓣与骨髓加松质骨颗粒联合移植 ,对照组单纯植入肌肉瓣 .不同时期进行各组家兔的组织学观察以及bFGF与TGF β多克隆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结果 ]行移植术后 2 ,4 ,6 ,8周时实验组家兔软骨细胞、成骨细胞及骨细胞的bFGF及TGF β呈强阳性染色 .对照组家兔在移植修复 4周时肌肉组织间形成的软骨细胞中有少量软骨细胞呈阳性染色 ,6周及 8周骨缺损两端新生骨痂中部分骨细胞的bFGF及TGF β呈阳性染色 ,但阳性染色细胞数与实验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肌肉瓣与骨髓加松质骨颗粒联合移植早期在骨缺损局部中bFGF与TGF β的表达与分泌旺盛 ,促进诱导成骨 ,较快地修复长段骨的缺损 .  相似文献   

3.
张天禹  邹国耀  高漓 《华夏医学》2006,19(6):1078-1079
目的探讨高能震波治疗节段性骨缺损的成骨效能及愈合机制。方法实验兔18只,制造两侧兔桡骨中段10mm的骨缺损。第6周一侧骨缺损的两骨断端用高能震波进行冲击处理,作为实验组;另一侧为对照组。于术后第2,4,6,8,12周分别行双侧桡骨X射线检查。于术后第4,6,8,12周切取标本行组织学检查,第6,8周标本切片作bFGF、BMP免疫组化研究。结果实验组施加高能震波后bFGF、BMP阳性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满12周6只中4只获骨性愈合,2只未愈;对照组满12周6只无1只愈合。结论高能震波能有效地促进骨的再生与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SF/PLCL纺丝材料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能力。方法: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并制成BMSCs/藻酸钙水凝胶。选择8只6月龄雄性新西兰兔,于双侧桡骨中段制备15 mm大段骨缺损模型。其中实验组双侧植入SF/PLCL后注入BMSCs/藻酸钙水凝胶;对照组单纯行双侧桡骨缺损手术。所有兔于术后12周行CT检查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之后处死兔,大体及组织学观察骨修复情况。结果:术后12周CT及组织学检查显示:实验组纺丝材料塌陷,材料部分降解,纤维细胞长入材料内部;骨缺损断端有骨组织沿套管材料生长,但骨缺损未完成桥接。对照组缺损区域软组织填充,骨缺损断端封闭。结论:SF/PLCL套管材料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尚不足以用于修复兔桡骨骨缺损,其成骨能力及降解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局部骨内应用醋酸甲基泼尼松龙(MPA)诱导成骨的作用。方法:将成年新西兰兔3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6只,手术造成双侧桡骨中段8mm骨缺损,实验侧桡骨断端间填入明胶海绵为载体的醋酸甲基泼尼松龙3mg/kg;对照侧填入同样大小盐水明胶海绵,术后1,2,3,4,8周处死后行X线摄片,组织形态学计算骨小梁的体积百分比。结果:实验侧2,3周可见骨膜反应,第4周骨折线消失。第8周骨痂改建塑形;对照侧2,3周骨痂密度明显不及实验侧,第4周有少量骨痂,骨缺损明显,第8周骨缺损仍存在,骨髓腔封闭。结论:局部骨内应用醋酸甲基泼尼松龙有良好的骨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骨缺损区随时间变化骨断端组织成分和核心蛋白多糖(decorin,DCN)含量的变化,分析两者的关系.方法 选取新西兰大白兔,于桡骨中段截除1.0 cm骨段,去除骨外膜,石蜡封闭髓腔,分别于术后4、6、8周后行大体观察、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测,比较骨断端组织成分的变化,免疫组化检测组织中DCN的表达.结果 随着骨缺损形成时间延长,骨断端的骨痂逐渐减少,组织成分渐向纤维瘢痕组织变化,DCN的表达在骨缺损形成8周时明显降低.结论 骨缺损区组织纤维瘢痕化转变与局部组织成骨能力低下和DCN分泌减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2)复合聚乳酸一乙醇酸共聚物(P01y-Laetide-CoGlycolic,PLGA)/磷酸三钙(Tricalcium Phosphate,TCP)修复羊大段桡骨缺损的能力。方法手术制成30mm绵羊尺、桡骨骨缺损模型,A组在桡骨缺损区植入BMP-2复合PLGA/磷酸三钙棒材,B组不植入任何材料。两组均以钢板固定桡骨缺损区。术后4、8、12、24周拍摄X片,24周时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X线片检查示A组术后24周桡骨缺损处完全成骨修复,皮质骨与髓腔的轮廓清晰;B组无有效骨痂形成。组织学检查示A组术后24周时骨痂外层形成皮质骨,为较成熟的板层骨,与断端皮质骨完全融合,其中央可见大量骨髓组织,未见植人材料残留;B组缺损区可见大量纤维组织填充。结论BMP-2复合PLGA/磷酸三钙能很好的修复绵羊大段桡缺损,未来有望成为解决临床骨缺损的有效材料。  相似文献   

8.
HLA—A2表达沉默的MSCs对兔桡骨缺损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宁  郑仕杰  秦书俭  李霞  邓桂  梁届东 《热带医学杂志》2013,13(7):824-827,F0004
目的探讨沉默人白细胞抗原-A2(HLA-A2)基因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兔桡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将HLA-A2沉默后的MSCs经体外诱导成骨后,与羟基磷灰石(HA)复合培养,形成MSCs/HA复合体,并植入骨缺损中。将日本大耳白兔24只分为2组:HLA-A2沉默后的MSCs/HA复合体修复桡骨缺损为实验组(n=12),自体MSCs/HA复合体修复桡骨缺损为对照组(n=12)。于术后2、4、8周比较两组饮食与伤口的愈合情况、X线检测、HE染色结果,综合评价HLA-A2沉默后的MSCs/HA复合体对桡骨缺损修复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伤口无明显渗出、红肿,愈合好;X线结果显示,2、4周骨缺损处有纤维骨痂形成,8周骨缺损处密度增高,骨痂形成;两组细胞钙结节数量、X线评分、组织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LA-A2沉默后的MSCs免疫原性低,不影响其成骨能力及骨缺损的愈合,为同种异体骨缺损修复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局部骨内应用醋酸甲基泼尼松龙(MPA)诱导成骨的作用.方法将成年新西兰兔3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6只,手术造成双侧桡骨中段8mm骨缺损,实验侧桡骨断端间填入明胶海绵为载体的醋酸甲基泼尼松龙3 mg/kg;对照侧填入同样大小盐水明胶海绵,术后1,2,3,4,8周处死后行X线摄片,组织形态学计算骨小梁的体积百分比.结果实验侧2,3周可见骨膜反应,第4周骨折线消失.第8周骨痂改建塑形;对照侧2,3周骨痂密度明显不及实验侧,第4周有少量骨痂,骨缺损明显,第8周骨缺损仍存在,骨髓腔封闭.结论局部骨内应用醋酸甲基泼尼松龙有良好的骨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奎  张建光  陈路  蒲劲松  李源力  蔚芃 《四川医学》2017,38(12):1361-1365
目的 探讨凝血酶肽(TP508)复合人工骨对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新西兰大白兔42只,建立双侧桡骨1.5cm骨-骨膜缺损模型。随机 选取其中36只,将右侧作为实验侧,骨缺损处植入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材料并注入TP508;左侧为对照组,仅植入上述人工骨材料;剩余6只作为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处不 植入任何物质。术后4周、8周、12周分批处死实验动物,对实验段桡骨进行X线及组织学分析。结果 术后4周、8周、12周实验组X线评分、组织学评分及骨缺损区 新生骨组织面积百分比均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术后12周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区无骨连接形成,X线评分及组织学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实验组及对照组(P均 <0.05)。结论 TP508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具有促进愈合作用,复合人工骨植骨对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捆绑带对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捆绑带对动物模型骨折愈合过程中是否存在相关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建立股骨干非负重骨折动物模型,对照组和实验组均采用髓内固定,实验组在骨折部位加用捆绑带捆绑固定,于术后2、4、6周行大体观察、骨密度测定、骨痂前后直径、组织学等检查进行比较,观察捆绑带在骨折固定中的作用及对骨折愈合的影响。结果:对照组在各观察时段各有1例出现骨折移位或畸形愈合。术后2、4周捆绑带组外骨痂相对少,两组在骨密度测定、骨痂前后直径无差别;术后4周捆绑带组光镜下新生骨小梁生长优于对照组,成骨细胞数多于对照组;术后6周对照组骨密度测定、骨痂前后直径明显大于捆绑带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t=4.243,15.909,P〈0.05~0.01);光镜下捆绑带组骨痂较对照组显示更成熟并开始向板层骨转化,骨结构更致密,骨小梁排列更整齐。结论:在保持适宜的束缚力的情况下,捆绑带可以有效地维持骨折部位的稳定,避免出现骨折移位或畸形愈合,保障骨折正常的愈合,对于骨膜以及骨折部位血运没有异常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曲:通过影像学和组织学观察,骨密度(BMD)和生物力学测定,分析加锁髓内针和普通髓内针固定时大鼠股骨骨折愈合的情况。方法:3个月龄雌性Wistar处鼠50只,体重(250+20)g,根据股骨骨折固定方式随机分为实验组(加锁髓内针组)和对照组(普通髓内针组)。每只大鼠随机选择一侧股骨,行开放性截骨制作横行骨折,并行内固定术。术后即刻、2,4周对全部大鼠进行X—ray检查,第4周断颈处死所有大鼠,取术侧股骨进行大体标本和组织学观察,BMD和生物力学检测,分析骨折愈合情况。结果:实验组比同期对照组的纤维性骨痂小,骨性骨痂大,骨性愈合时间提前;实验组骨折局部BMD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术侧股骨的最大负荷、最大桡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锁髓内针较普通髓内针能提供抗旋转稳定性,增加骨量,促进骨性骨痂形成和骨折愈合,同时能提高骨折愈合后股骨的生物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明治”法制备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羟基磷灰石(HA)复合物的工艺流程,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价。方法:采用700 r·min-1×3 min和1 300 r·min-1×14 min的离心参数,分别制备可注射型PRF (I-PRF)和改良型PRF (A-PRF),并采用“三明治”法将其与HA复合。冷冻干燥PRF/HA复合物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其微观结构;模拟体液(SBF)浸泡材料,在第2、4、8和16天分别观察HA表面类骨层的生长情况,评价其矿化能力;采用PRF/HA复合物浸提液和完全培养基与小鼠前成骨MC3T3-E1细胞共培养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共培养第1、3和5天,CCK-8法检测各组前成骨MC3T3-E1细胞增殖活性。在日本大耳白兔的颅骨矢状缝两侧对称建立2个直径为6 mm的全层骨缺损区域,一侧不植入任何材料作为对照组,另一侧植入PRF/HA复合物作为实验组;术后4和8周时X射线平片及锥形束CT (CBCT)扫描术区,根据成像结果评价2组白兔体内的成骨效果。结果:成功制备出具有“三明治”结构的PRF/HA复合物,外侧为A-PRF,中间为包裹了HA颗粒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吸附有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双相陶瓷生物骨(BCBB)植入兔股部肌袋内的成骨过程,评价BCBB/BMP/bFGF的成骨作用.方法:成年新西兰大白兔60只,随机分为4组;A组股部肌袋内植入BCBB/BMP/bFGF,B组植入BCBB/BMP,C组植入BCBB/bFGF,D组植入BCBB;分别于术后4、8和12周取材,每个时间点每组取5例标本进行外观及组织切片观察,并检测钙含量及钙磷比.结果:外观见各时间点标本A组较B组、C组和D组色泽红润,与周围组织连接紧密,组织切片术后各时间点新骨形成面积比较,A组大于B组、C组和D组,B组大于C组和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射线能谱分析,术后12周时A组钙含量及钙磷比大于B组、C组和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CBB是生长因子的良好吸附载体,且吸附有BMP及bFGF的BCBB具有较强的成骨能力,bFGF能够促进BMP的诱导成骨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甲状旁腺激素(PTH)对去卵巢大鼠股骨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骨折+生理盐水组(Sham+F+NS);卵巢切除+骨折+生理盐水组(OVX+F+NS);卵巢切除+骨折+甲状旁腺激素组(OVX+F+PTH),每组10只。实验组切除双侧卵巢,术后4周选取股骨中段制备开放性骨折模型,髓内钉固定,于骨折部位给予PTH(20μg/kg),3次/周,间断骨折局部皮下注射4周后,处死动物并收集样本,采用X线摄片、骨密度检测、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评估骨折愈合情况。结果给予PTH干预后,骨痂骨量较OVX+F+NS明组显升高(P〈0.05);X线观察显示OVX+F+PTH组得分明显高于OVX+F+NS组(P〈0.05);HE染色可见OVX+F+PTH组骨小梁数量增多,板层骨排列整齐有序;同时,OVX+F+PTH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免疫组化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 PTH能够刺激成骨细胞活性,有效改善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骨痂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16.
袁登翔 《河北医学》2013,(12):1815-1817
目的:探讨定量CT检测参数对骨折愈合评估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我院骨科住院四肢骨折患者53例。所有病例于骨折后第2、6、12周进行x线片和定量CT检测,根据模体计算骨折处的骨密度(BMD)值、横截面积力学强度指数(BSICSA)和截面惯性矩力学强度指数(BSICSMI),对照骨折愈合组和不愈合组两组BMD、BSICSA和BSICSMI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x相片显示愈合组与不愈合组在第2周骨折端均未发现变化,第6周愈合组骨折端骨痂较多骨折线清晰,与不愈合组区别不明显,第12周愈合组骨痂明显减少,骨折线模糊或消失,而不愈合组骨折端萎缩、原有骨痂消失、骨折线扩大或进一步明显。定量CT检测结果显示愈合组和不愈合组BMD、BSICSA和BSICSMI参数在第2周时已经出现显著性差异(P〈0.01),愈合组随着时间的进展其数值在第6周达到高峰,第12周时出现减低但仍然高于不愈合组(P〈0.05),不愈合组其评分在第6周也会相应地升高,但第12周与第6周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定量CT检测的BMD、BSICSA和BSICSMI可以作为临床上骨折愈合评估的参数,与传统的x线相比具有更灵敏的检测效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鲑鱼降钙素(密盖息)对老年骨质疏松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通过x线骨密度仪(DEXA)测定确诊为骨质疏松且有临床症状的老年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给予鲑鱼降钙素肌肉注射,第1-4周,隔天1次,50U肌肉注射;第5~12周,每周1次,50U肌肉注射。同时口服钙尔奇-D,每次1片,2次/d。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VI服同等钙尔奇-D片,每次1片,2次/d。两组疗程均为12周。结果:治疗12周后比较,予以鲑鱼降钙索的观察组较对照组骨痛症缓解(两组缓解率分别为97.2%和42.8%)效果明显(P〈0.01)。观察组BMD(0.948±0.261)g/cm^2较治疗前(0.834±0.223)加n12有所升高(P〈0.05);对照组BMD无明显变化。结论:鲑鱼降钙素(密盖息)与钙剂联合应用对老年骨质疏松的治疗有缓解临床症状及增加腰椎BMD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