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承德市食品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污染状况及耐药情况,为后续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集10类食品200份样品,采用细菌培养法和荧光PCR法检测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对分离出的大肠埃希氏菌株进行耐药试验。结果在承德市10类食品中共检出大肠埃希氏菌30株,检出率为15.0%。30株大肠埃希氏菌经荧光PCR毒力基因鉴定EPEC、ETEC、EIEC、EAEC、EHEC均为阴性。30株大肠埃希氏菌中,药敏结果显示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敏感率高,均在50%以上;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耐药率高,均在50%以上。结论承德市10类食品中生禽畜肉、熟肉制品、水产品、蔬菜水果存在大肠埃希氏菌污染状况,并且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据此,需加强食品中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监测,并加强对大肠埃希氏菌的致病性及检测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多重荧光PCR法与细菌培养法在食品中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检测中的应用,比较两种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时限性、重复性。方法采集10类食品200份样品进行细菌培养法和荧光PCR法检测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结果在10类食品200份样品中细菌培养法检出普通大肠埃希氏菌30株,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未检出。多重荧光PCR法检出EHEC阳性4份。其中生禽畜肉检出2份、水产品2份。EPEC、ETEC、EAEC、EIEC均为阴性。结论与传统的细菌培养法相比,多重荧光PCR法可以为细菌分离培养提供初步信息,提示实验室在进行分离培养时应有针对地重点考虑,减轻分离培养繁杂过程,有利于实验室诊断。  相似文献   

3.
四种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实验室检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肠产肠毒素大肠埃希氏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EHEC)四种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是引起人体以腹泻症状为主的全球性疾病的常见病原菌,也是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引起腹泻的主要病原菌,因此快速准确地检测这四种病原菌对预防和控制由其引起腹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这四种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实验室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细菌分离培养、免疫学检测、多重PCR、实时荧光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福田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深圳市福田区门诊腹泻病例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感染状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门诊腹泻监测病例的大便样本、肛拭子或呕吐物标本,进行致病菌的分离培养,对阳性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结果福田区门诊腹泻病例监测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感染率为10.31%(114/1106),病例以EPEC、ETEC、EIEC感染为主。EPEC、EIEC、ETEC在不同年龄组的感染情况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80,P=0.001;χ2=18.278,P=0.006;χ2=13.948,P=0.030),且以青壮年居多;但在季节性分布、男女性别比例和户籍分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福田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阳性病例以EPEC、ETEC、EIEC感染为主。应重视辖区内腹泻病例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感染,继续做好腹泻监测并积极防治含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感染的腹泻病例,避免疫情爆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感染性腹泻病原体监测了解深圳市福田区感染性腹泻分布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设置哨点医院采集门诊未使用抗生素腹泻监测病例的大便样本、肛拭子或呕吐物标本,进行致病菌的分离培养,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阳性菌株进行复核和分析.结果 福田区腹泻病例肠道致病菌感染率为8.59%,检测出病原体为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中的EPEC、EIEC、ETEC,不同性别、年龄段和户籍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副溶血性弧菌感染情况不同季节感染情况不同,秋季较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中的EPEC、EIEC、ETEC感染不同季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福田区感染性腹泻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EPEC、EIEC、ETEC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2013-2015年淮安市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的检出情况和流行特征,为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于2013-2015年从淮安市各哨点医院和社区医院腹泻门诊患者的795份粪便标本中分离大肠埃希氏菌,使用多重PCR方法筛查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再结合生化实验验证。结果在795份腹泻标本中共检出致泻大肠埃希氏菌80株,检出率为10.06%。其中ETEC 34株,检出最高,其余依次为EAEC 18株、EPEC 16株、EIEC 7株和EHEC 5株。按季节分布统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夏秋两季为主要流行时段。城市和农村的地域分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人群分布分析,不同性别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年龄组之间比较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淮安市致泻大肠埃希氏菌主要流行型别为ETEC,夏秋两季为主要流行时段,≤5岁和6~18岁为易感人群,今后应加强对重点时段和人群的监测。  相似文献   

7.
肠道大肠埃希菌既是人类正常菌群又是造成全世界发病和死亡的重要病原体。肠道致病大肠埃希菌传统上分为6种: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肠道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肠道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肠道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肠道产毒素性大肠杆(ETEC)和弥漫黏附大肠埃希菌(DAEC)。本文中提出肠道致病型大肠埃希菌分为8种,还包括2种新的致病型大肠埃希菌——黏附浸润性大肠埃希菌(AIEC)和产志贺毒素的聚集性大肠埃希菌(STEAEC)。在人类宿主细胞中,通过检测肠道大肠埃希菌移植和研究疾病的分子机制.发现肠道致病型大肠埃希菌根据Ⅲ型分泌系统(T3SS),可分为依赖T3SS致病型(EHEC、EPEC、EIEC)和非依赖T3SS致病型(ETEC、EAEC、STEAEC、DAEC、AIEC)2大类。本文主要介绍了肠道致病大肠埃希菌的流行病学和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腹泻症候群中致泻大肠埃希菌的血清型和多重PCR检测,了解本地区致泻大肠埃希菌的血清群、型分布规律,所携带毒力基因及相互之间的相关性,为腹泻症候群中致泻大肠埃希菌的检测、鉴定提供科学依据,以提高阳性株的检出率。方法:对本地区2012-2013年腹泻症候群监测医院门诊未使用过抗生素腹泻患者的稀便、水样便、黏脓便或脓血便标本通过増菌、各种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出病原菌,后经生化试验、多重PCR试验和血清型分型试验进行鉴定。结果:本次检测共检出65株血清凝集致泻大肠埃希菌,分属EPEC、EIEC、ETEC,以EPEC为主,占83.08%,共8个血清型,其中血清型O55:H59、O128:H67占58.47%;共检出4种相关毒力基因,其中escV 49株(75.38%)。未分血清型菌株27株,检出相关毒力基因共5种,分属EPEC、EIEC、ETEC、EAEC,其中escV 15株(55.56%)。结论:本地区腹泻症候群中血清学阳性致泻大肠埃希菌以EPEC为主,常见血清型为O55:H59、O128:H67,毒力基因为escV、escV+bfpB、invE、elt。未分血清型致泻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为escV、escV+bfpB、invE、elt、astA,与已分型菌株携带基因基本一致。腹泻患者的大肠埃希菌检测中,在传统的细菌分离培养、生化试验、血清学鉴定的基础上,有必要进行大肠埃希菌的毒力基因检测,以提高阳性检出率,避免漏检,提高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佛山市食品中致泻大肠埃希菌菌型分布及毒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佛山市食品中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的菌型分布及毒力携带情况。方法采集佛山市十类食品362件中分离的17株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按GB4789.6-94国家卫生标准检验方法进行血清分型;用ELISA检测耐热肠毒素(ST)和不耐热肠毒素(LT);毒力测定采用小鼠致病力试验和采用irp2和irpB基因探针菌落原位杂交检测ES-IEC菌株毒力岛。结果 菌型分布在三类11个型别上,其中EPEC占41.17%(7/17),EIEC为35.29%(6/17)。ESIEC为23.53%(4/17);17株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在七类食品中均有存在。对小鼠致病力试验均为阳性;耐热肠毒素(ST)和不耐热肠毒素(LT)均为阴性,其中4株ESIEC中1株携带耶尔森氏菌强毒力岛(HPI)。结论佛山市食品中污染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普遍,对小鼠致病力与耐热和不耐热肠毒素无必然联系;有携带耶尔森氏菌HPI的ESIEC存在。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产志贺样毒素大肠埃希菌(SLTEC)在小儿腹泻中的病原学地位。方法:根据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0157:H7SLT1、SLT2、eaeA基因片段设计了3对引物,采用PCR法检测大肠埃希菌中SLT1、SLT2、eaeA毒力基因。结果:29株标准致泻大肠埃希菌(EHEC、EPEC、ETEC)和10株其它肠道病原菌中,只有1株EHEC检出SLT1、SLT2、eaeA毒力基因,其它均为阴性。从1032例腹泻患儿粪便中分离的474株未定型大肠埃希菌中,检出SLT1 20株(4.2%),SLT2 7株(1.5%);74株产志贺样毒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SIEC)中检出SLT115株(20.3%),SLT2 5株(6.8%)。结论:SLTEC是太原地区引起小儿腹泻的一种重要的致泻病原菌。  相似文献   

11.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13.
14.
以^3氢-胸腺嘧啶核苷放射自显影法及HE染色,观察并分别测定了18例正常子宫内膜增殖中期,15例增殖晚期的腺上皮细胞或间质细胞的标记指数、分裂指数。结果显示:子宫内膜增殖晚期腺上皮细胞或间质细胞之LI均明显高于增殖中期。同时,增殖晚间质细胞之MI也明显高于增殖中期,即此两种细胞在增殖晚期中增生明显,其增生状态初步获得了定位定量测定的正常值。  相似文献   

15.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在继发性肾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m-Alb)检测在继发性肾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Beckman Immage全自动特种蛋白分析仪对糖尿病组、高血压组、心脏病组患者进行了m-Alb测定,同时与健康组结果作对比。结果m-Alb检测糖尿病组为3.7±5.26mg/dl,高血压组为7.5±8.18mg/dl,心脏病组为7.8±3.76mg/dl,健康组为0.66±0.48mg/dl,各试验组m-Alb增高百分率为糖尿病组48.9%,高血压组37.5%,心脏病组26.9%。结论尿蛋白阴性的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进行m-Alb检测,可以监测病程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17.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做法;方法:主要在手术配合的六个方面,解决防感染、防栓塞等问题。结果:3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获成功,结论:手术配合是护士责任心和基本功的全面体现,对提高手术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尿液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尿液 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观察 ,更加科学、准确地诊断血尿和血红蛋白尿。[方法 ]采用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和尿液显微镜红细胞计数 ,观察 180例正常人尿标本加入正常人血标本后 ,不同 pH值 ,不同时间内 ,观察红细胞溶解情况。 [结果 ]pH <5 .5以下时 ,随着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溶解现象明显。 1h后观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h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H <5 .5时对红细胞计数影响较大 ,易致红细胞发生溶解现象 ,出现假性血红蛋白尿 ,对血尿和血红蛋白尿很难区分 ,给临床诊断造成不便 ,更易引起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80例局限于小腿或手或足的银屑病。均经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因部位比较特殊。受多种理化因素影响,使皮疹形态发生轻重程度不同的变化,常看不到典型损害,因而误诊为神经性皮炎,湿疹,慢性皮炎及癣等。作者对误诊原因进行了分析后,提出了鉴别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解决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神经压迫。方法对1980~1998年再手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分析再手术原因,再次手术前影像学检查,观察病理变化以确定再手术方法。结果对11例随访6个月~1年,优7例(68.4%),良3例(36.8%),差1例(2.8%)。结论初次手术前详细查体和分析X线片,术中用导尿管和神经剥离探查,尽量避免髓核遗留,手术范围不宜太大,尽量减少对软组织和脊柱结构的破坏,避免形成硬膜囊与神经根粘连而致单纯形疤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